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2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理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7-30 0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舒挽溺  我喜欢的书——《红楼梦》

          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理解

       《红楼梦》一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到底是一首封建社会的挽歌、还是一首青春爱情的颂歌,在我国的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心中好像还没有得到一致的公认。“**”时期,《红楼梦》被看作是一首封建制度的挽歌的说法成了文艺界的“公认”,原因是因为反对这种说法的言论可能会被扣上修正主义的帽子,被剥夺申诉的权力。“**”后,一个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重新获得了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力。

       我非常赞同认为《红楼梦》第五回是全书总纲的看法,因此,认真分析《红楼梦》第五回是打开《红楼梦》主题到底是什么的钥匙应该是可以肯定的。在这一回中,作者自己交代了写书的原因,写书的目的,阐述了作者自己的恋爱观,同时交代了小说和小说众多主要人物的结局。

       在第五回,作者站在全新的人性美的角度去肯定了爱情与兽情的区别,批判了封建礼教信奉者的兽情,肯定了男女平等、思想一致的爱情。“世中多少富贵之家,那些绿窗风月、纬阁烟霞,皆被淫污纨绔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辱。”“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膚烂淫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爱情一词属外来语,曹雪芹“意淫”一词所表达的意思等同于爱情一词。所以曹雪芹认为他创造了这个词,“汝今独得此二字”——笔者)。唯‘意淫’二字,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曹雪芹认识到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封建贵族男子大多数对妇女完全是当作生儿育女及玩物来看待的。“恨不能得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痛斥那些自以为高贵的封建贵族是一群“渴口臭舌”、“皮膚烂淫之蠢物”。作者通过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提出了自己“意淫”的思想。虽然作者的“意淫”概念还很含糊,不准确,然而作者通过他在小说中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歌颂,说明作者的“意淫”就是建立在男女平等、思想一致关系上的爱情。

       作者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歌颂爱情是可以肯定的,“意淫”的思想绝也不是作者凭空想出来的。作者这一思想的根源产生于他对生长在封建制度下的妇女的命运的深刻认识。[红楼梦引子]前的几个点化语清楚的说明了作者“意淫”思想产生的根源。

       “此系诸名山胜境初生異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为‘群芳髓’。”这句话说明作者认识到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很多妇女要求冲破封建礼教的约束,自由相爱的美好愿望。在这个黑暗的社会制度里已经开始“初生”这“異卉之精”就是整个封建社会妇女的“群芳髓”。作者指出了这些要求精神解放的妇女的痛苦,“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我认为作者描写的“仙花灵叶”就是所有要求解放的妇女,而《红楼梦》中主要的体现者就是林黛玉。她们渴望能自由相爱(“放春”),渴望把自己心中的爱情能够自由表达(“遣春”),因要求自由婚姻不可能而必然痛苦(“千红一窟”、千红一哭),这“茶”就是千红一哭的泪水(“宿露”)。

       作者同时深刻认识到,生长在封建制度下的所有妇女的命运都是悲惨的。“此酒乃以百花之蕤,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就是生长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广大妇女的命运。护花主人评曰:“茶名千红一窟,酒名万艳同杯”是什么“日前虽有千红万艳,日后总归杯土一穴”。作为《红楼梦》总纲的第五回,我们不应该把其中的描绘看作泛泛的铺张,也不应该孤立地去理解那些重要的点化语,我们应该透过那些“可恶的伊索寓言”去认识作者需要表达的思想。

       我以为,[红楼梦引子]就是作者对封建社会妇女真实生活的写照和《红楼梦》主体的最真实的表达。

       [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作者担心他的读者不能正确理解他的思想,特地在引子前加了一段说明:“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作者的担心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多少文艺工作者(也许是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没有从[红楼梦引子]中去理解作品的主题,以至争论不休。

       在此,我提出自己对[红楼梦引子]的看法,供大家参考:“开辟鸿濛”,就是去开辟一个“意淫”的、让男女平等、能够自由相爱的新时代,一个没有封建礼教压迫的时代。“谁为情种”,就是谁能理解我的理想,谁是我的知音。“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这里的“天”就是封建礼教。全句是说,只因为深深的爱情却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因此,“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我因为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而伤心,也因为人世间没有自由相爱的权力而难过,在我伤心之余,我决定把我所见所闻及所经历的故事写作出来,“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因此我决定写作揭露出罪恶的封建礼教是对遵从封建礼教者(悲金)和反抗封建礼教者(悼玉)的所有妇女受迫害的事实的红楼梦。并且我写作的目的也要把敢于争取平等自由、深情相爱的故事通过“意淫”一词与封建礼教包装下的“皮膚烂淫之蠢物”之间区别开来,表达开辟一个我心中理想的爱情时代的愿望。

       我希望这样理解[红楼梦引子]基本上是正确的。如果我们把引子前面的几个点化语同[红楼梦引子]连接起来理解可能更能清楚表达作者写作的原因和目的:

       我(作者)看到了千年来没有正常人的地位的妇女开始要求冲破封建礼教的约束,要求自由爱恋的热烈愿望和需要肯定她们已经成长起来的美好心灵(“群芳髓”)。她们渴望真正获得自由爱恋的幸福(“放春”);渴望能自由表达自己心中的爱情(“遣春”);她们为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痛苦(“千红一窟”);看到了妇女纯洁的灵魂受到压制,肉体受到男性贵族的摧残,她们被罪恶的封建礼教剥夺了平等对待做人的权力,她们所有人的命运是悲惨的(“万艳同杯”)。我渴望消灭这个压迫妇女的罪恶的礼教,开辟一个没有歧视妇女、约束男女自由相爱的世界(“开辟鸿濛”);然而有谁能理解我的愿望呀(“谁为情种”)!我看到叛逆者深深的爱情却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我为在封建礼教迫害下妇女的痛苦而伤心,;我想着妇女的、不能自主的、精神受到强烈压抑的悲惨生活给我的感受,因此我决心写作揭露出妇女真实生活的红楼梦(“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假如我的分析不算牵强附会,那么,作者对封建礼教深刻的认识和对妇女深切的同情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作《红楼梦》的原因。

       作者写作《红楼梦》的目的也是鲜明的,作者渴望开辟一个没有礼教约束的男女自由相爱的世界,并揭露礼教压迫妇女、破坏青春与幸福的罪恶。有人说:《红楼梦》的主题是人的美、爱情的美以及这种美被毁灭的主题。
       我们依照作者对封建礼教下面妇女命运的深刻认识,清楚的表明了作者所要悲悼的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整个封建时代妇女的命运。紧接着[红楼梦引子]后面的一首《终身误》的曲子,表明作者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叛逆思想。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对曲子“终身误”的理解,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它看成是为了写钗黛的平生结局,我们更应该看到,作者笔下的钗黛是典型,是对约束妇女的封建礼教的旧与冲破封建礼教争取自由相爱的新的碰撞,是对遵从封建礼教者和反抗封建礼教者的所有妇女受迫害的揭露。作者鲜明的批判态度说明了作者追求自由婚姻制度的坚定性

       把《红楼梦》第四回作为全书总纲的文章,我认为是对作品理解的错误。他们被《红楼梦》内容的丰富浩瀚迷惑住了,他们看到了作者对整个封建社会批判的大量事实,而没有看到贯穿揭露封建社会罪恶的主线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他们造成认识偏差的原因在于对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过于偏重于政治角度的观注。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论古今中外,任何伟大的文学巨著,都包含着对他那个时代现实生活的描述,都包含着对现实的政治经济状况的揭示,但我们很难说揭示现实的政治经济的状况就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比如《复活》一书的目的并非是以揭示俄罗斯封建贵族对普通民众的欺压为主题,《复活》一书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人性的复合、麻木不仁的灵魂的复合。虽然俄罗斯封建贵族对普通民众的欺压是真实的客观事实,虽然俄罗斯封建贵族对普通民众的欺压是灵魂复合的前提,就像原因不同于结果,前提不等于目的一样。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主题的进步性,而且因为他所要描述的主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于他把主题深深的植入现实的生活之中,让它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一部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必然要反映出他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作品的主题大多数是对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批判认识的产物。对小桥流水人家的描述可以优美,我却未曾见到、听到可以伟大的。当然,对于时代变革走向进步的作品可以在伟大之列,苏联虽然解体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却已经植入了我的脑海。虽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的是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但变革并不是主题,变革的原因也不是主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才是主题;或者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才是主题。同样,曹雪芹通过对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的批判性的认识,塑造了他理想的新人;他们没有理解作者是为悲悼而批判,为歌颂而悲悼的。虽然他没有为自己的理想找到出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一点而苛求于他。

       当然,《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它的影响范围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学者,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学者,都能对号入座的找到自己研究对象的材料。他对中国已经没落的封建制度的批判性描述是丰富的、生动的、深入的、仔细的、全面的,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价值。但他对人的思想状态的描述、尤其是对中国特有的感情细腻、含蓄的表达方式更是入木三分,让人百读不厌。所以我们强调《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不因为个人在其中获取到什么让自己兴奋不已的材料,而应当认真体会作者心中想要表达的悲伤和希望。
    作者 舒挽溺 重庆思维科学与智力开发学会研究员
                             2021年7月29日
       注:文稿写于1975年,1977年修改,投稿后石沉大海。


2#
发表于 2021-7-30 09:25 |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的写作意图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解读不同,但也都在一个大致范围。若没有什么颠覆性的、难以质疑的观点,很难在无数红学家的定论中独树一帜。
何况文人相轻。刘心武下了那么大功夫,和音寥寥。
3#
发表于 2021-7-30 14:22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1-7-30 09:25
红楼梦的写作意图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解读不同,但也都在一个大致范围。若没有什么颠覆性的、难以质疑的观点, ...

我喜欢刘心武的解读,大概是在我的思想思路里让我能顺着解读。
4#
发表于 2021-7-30 14:26 |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历经几百年历史,因为其内容的精深使它独成一学派——红学,研究者之众难以计数。本文作者见解也是认识的一方面。
5#
发表于 2021-7-30 17:22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1-7-30 14:22
我喜欢刘心武的解读,大概是在我的思想思路里让我能顺着解读。

我没有读到他那本,知道大概。但还是比较喜欢刘心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4 02:34 , Processed in 0.05412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