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53|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和故乡河道有关的散碎记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6 1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里河,外河


    “家乡的小河清悠悠,一汪碧水绕绿洲……”记不清这首歌是谁唱的了。小时候喜欢,当时以为是因歌词里的好多景色和故乡很接近,直到好多年后,我才明白,农村的孩子对小河的情愫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只是纯粹的喜欢,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
      
          故乡的河道有里河和外河之分。所谓里河是指那些不通外河或半通外河的老河道,大多天然形成,年代久远,河面弯曲狭小,河里水草芦苇密集,两岸树木森森,遮天蔽日,就算是盛夏,河里的水也是透骨的清凉。里河的水很浅,中间也难没人头。水质碧绿清澈,一眼见底。河里鱼虾龟鳖田螺螃蟹盛多,大人下河顿饭工夫,总会有不少收获。里河如那首歌里所描绘的一样美,可却不是我们孩子们的乐园,因为水里有水蛇毒虫横行,就算大人也时常被咬。因此,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我们孩子的禁区。

    记忆中故乡村子里的里河有两条。一条东西向,横穿村西接入贯穿村中的南北向外河。由于我家位于村东,只记得发了大水,三叔带我去网捕过几次鱼。那时,河两边的树缝里必定排满了举着各种渔网的大人,还有呐喊助威的孩子。更有深入河中捕捉的。一时人声鼎沸,惊叫连连,好不热闹。也只有在那种时候,才会有三五斤以上的大鱼出水,大人说,那些大鱼是外河被大水冲过来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平常日子,我通过河边的小路去村西上学,只会看到清澈河水中,悠悠荡荡的徘徊着无数的小鱼小虾,最大的也难过三寸。于是就经常和小伙伴用碗瓷瓦片打几下水漂,惊的小鱼四处乱窜。或者站在水边摸几只田螺耍玩。只有雨后的清晨,太阳刚升起不久,我们小孩子才偶尔会拎着网兜什么的,沿河边走,看见有明显从水底爬上来的一条印痕,伸手到靠近水边的印痕尽头,必定会捞上来一只小河蚌。大人说,雨后河面上的水是甜的,那些小河蚌是上来吃甜水呢。小河蚌大都呈灰黑色,蚕豆角形状,最大的仅长三寸左右。正常只要从小河这头走到那头,一里多的路,无需下水,就可以捞上来好几斤,足够一家人美餐一顿的了。当然,这样的好事并不是个个都有机会的,一般只要看到有人在捞,其他人总会自觉的回转。毕竟,一次只能满足一两家改善伙食。好在,虽不是挨家挨户的轮流,却从未有过争抢。记忆中我也只捞过两三次,每次捞时,都会和回转或者路过的大人小孩交谈几句。说些“我先到了,不好意思”之类,他们总会说,没关系,下回再来也一样。

    村东的里河就在我家东南边半里处,说是河并不确切,仅是一个巨碗般水塘而已。四面不通,仅靠天水维持。大人说,这条河本来很长,弯弯曲曲的延伸到村外,后来“削平高沙土”那年被填了,只留下这村中一角。(文革初期,我们那里曾动用大批人力改造粮田。口号是:“一年削平高沙土,两年施行旱改水,三年建成大寨县。可惜不仅没能“旱改水”,且破坏了土壤结构,减产了好多年。)残留的这片水塘岸坡平坦,虽说地面直径不下百米,河中心的水却不多,好似菜被吃尽后留在碗底的汤水。事实上,也真像汤水。因为这里是四周人家清洗的唯一水源,水面上总是零星的漂浮着各种菜叶,猪草。也是由于这种原因,虽无人放过鱼苗,水里的鱼虾却特别多,每年秋后把河里的水抽去,总会起上来数百斤鱼,大的可达十几斤。很难想象这片小水塘的出产会如此之丰。年年清塘,年年高产,大人说,这些鱼是发大水时从别处游来的。起鱼那天,一定是水塘最热闹的日子,村东几乎所有的大人孩子都会参加,水塘里便人头汹涌,笑语喧哗。个个被泥水溅得满身满脸。在塘中捕捞的大人也如孩童般嬉闹,好似在泥浆里耍把戏一般开心。

    也就是这个水塘,给我的童年增彩无数。有事无事都会去水边玩,大人也因水浅放任我们。春秋两季,我们会围在水边垂钓,给小猫小狗加点荤腥。夏天,这里就是最好的学游泳之所,无论男孩女孩,都喜欢在塘里嬉戏。到了冬天,塘里的这点水很快就结成厚厚冰块,又成了我们天然的溜冰场。只是南方气候变暖,记忆中溜冰的场景仅持续了三五年。

   
         外河就不一样了,河面既直且阔,两岸逾六十余米,水深两丈多,水也是浑浊的江水,系人力开凿,年龄也不比我大。因临近长江,河水每天都会随江潮起落浮沉,水下暗流涌动,让人望而生畏。河两岸路上沙土飞扬,夏天烈日下,烫的人难以赤脚行走。岸坡上几乎是光秃秃的,只有零星几棵野生的小树,粗不过手臂,高不过人头。与林荫覆盖的村庄相比,显得苍凉而落寞。


       这条南北向的外河从我们村子中间穿过,一座两米多宽的水泥桥横跨两岸,是村里人来往的唯一通道。我一直奇怪的是,只有桥的北边有桥栏,南边空着。经常有胆子大的人骑车过桥时摔下去。更奇怪的是,这样的事一直延续了好多年。四乡八里的都知道骑自行车过这桥危险,可摔下去的事仍然持续不断。直到我离开故乡,南边桥栏也没修建。好在,断胳膊断腿的不少,因此丧生的确无。


      也多亏桥南边没有桥栏,到了夏天,这里就成了村子里半大孩子最理想的跳水平台,站在桥边,双臂前后摆动,然后双脚弹起,姿势如同立定跳远,六七米的自由落体,大多脚和屁股先着水,“轰通”一声,水花四溅,甚至可以溅上桥面,小鱼小虾常被惊得跃出水面。跟着,人就没入水底,水底的泥沙立即翻涌上来,很是壮观。孩子多了,还会来一场跳水“盛会”,排在桥边齐跳,或者你下我上,循环往复。有点技术的,有时也会来个空中转身等有难度的动作,看得一些女孩子动魄惊心。

    记得我十一二岁时,曾从桥上跳下去很多次,终于有一回,脚正好落在河底的三角蚌上,划开一寸多的口子,流了不少血,从此,再不敢冒险。,当然,这样大胆的运动是瞒着大人的,有时碰巧有大人路过,都免不了被呵责。后来,全村大人达成共识,看到谁家孩子再玩跳水,马上告知,自然少不了一顿扁。好在,我们总会见缝插针的避着大人,将这种勇敢的运动长久的延续着。
   
   整个暑假,我们每天都要在河里泡很久,宽阔的河面不仅可以消暑降温,也锻炼了我们的游泳技能,记忆中我们那里的男孩子没有不会水的,大都可以游几个来回,还能单手举东西踩水过河,或者一口气潜到对岸。让人不解的是,直到我念完初中离开故乡,都没发生过一起孩子溺水的事,想来,生命只有在与自然的抗衡中才得以强健的吧。

    这条外河,也是大人夏天的乐园。当然,大人下河不只是为了避暑,也不是捉鱼摸虾,宽阔的水面想用双手捉鱼极难,他们是捞一种叫“蚬子”的东西。(蚬子:软体动物,介壳形状像心脏,表面暗褐色,有轮状纹,内面色紫,栖淡水软泥中。肉可食,壳可入药。亦称“扁螺”。)小如指甲,大如铜钱,密布河床。一个猛子下去,能捞上来一捧,在水里哗啦啦的洗去泥浆,然后扔进漂浮在水面的木盆里。只要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捞十几斤。运气好的,还能捞到三角蚌。我曾见到有人摸到一只五斤多的大蚌,开出了一大把珍珠。

    将这些蚬子拿回去用水煮了,挑出肉来。清炒熬汤红烧均可,味道十分鲜美。吃不下的,还可以晒成干,留着秋冬慢慢吃。那时,这就是村里人家最普遍的荤菜了。

    河里的鱼也不少,且很大,估计是从江里上来的。只能用网捕,时有十几斤的大鱼被运气好的捕到。只记得,三叔在一天夜里起上来一条七斤多的鲤鱼,让全家美餐了好几顿。可惜仅有唯一的一次。至于一斤左右的小鱼,三叔捉到的就不计其数了。只是这样的事只有大人做到,孩子是没这份能力的。

   十几年后回故乡,看到里河的水早已干枯,外河里也是杂草丛生,仅剩河中心一条两尺宽的小沟还在苟延残喘,别说是鱼虾,就连田螺都已绝迹。看来,那些儿时和河道有关的温馨记忆,只能在思乡的梦里偶尔呈现了。


马蜂窝,裸奔

    记忆中故乡的河道平常都是寂寞沉静的,只因有了我们孩童的参与,才有了灵动和欢愉。那条宽阔的外河,给了我们无数的快乐,但偶尔也会和我们开次玩笑。

    应该是我小学毕业的那年暑假,一天午后,和十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去村外玩,大概是捉鸣蝉掏鸟窝什么的,奔走嬉闹中弄得个个灰头土面,汗流浃背。于是一起跑下岸坡,迫不及待的脱下身上唯一的短裤,正好见坡中间有棵一人高刺槐树,就一起围拢过去,将短裤甩在树冠上,将那颗小刺槐甩得摇晃。猛然间,就听脚下轰的一声,标出成千上万只马蜂,将我们团团围住。在我们不着寸缕的身上猛蜇。我们一时没反应过来,等到有人大叫快跑,浑身已奇痛难忍。

    我们胡乱拍打着跑远,身上已凸起了很多肿块,我和两三个孩子当场哭了。定神看时,见刺槐根部有条被雨水冲开的小沟壑,小部分根须露出,根底,有一个足有面盆大的马蜂窝,面朝下垂挂在刺槐根上。马蜂窝大部分隐在沟壑里,不注意很难发现。我们从来没见过如此大的马蜂窝,看得胆颤心惊,都呆住了。

    歇息了会,有个大点的孩子跑回村子,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竿,将我们的短裤一条条挑过来穿上,开始商议怎样“报仇雪恨”。很快一个个忍着疼痛分头行动。等我回家取了火柴赶到,他们已经准备了足够的干草柴火,还找来一块渔人扔掉的麻虾网。两个大点的孩子用两根长长的竹竿挑着网慢慢向马蜂窝靠近,我们一个个紧张得大气也不敢出。其中一个不知是心慌还是害怕,把网挑到马蜂窝边,手陡然一抖,只盖住了马蜂窝的一小部分。无数的马蜂又被惊起,在我们周围飞舞。快点火!有孩子大叫。我们也顾不上逃了,立即蹲下将点燃的干草抛过去。真是人多火焰高,火苗很快就升腾起来,噼啪作响。不大工夫,灰烬就填满了沟壑,把马蜂窝盖得严严实实。我们还不放心,将余下的柴火全部抛去。直到那棵嫩绿的小刺槐也被烧成一小截树干方罢。(麻虾:一种极细小的虾,蚊子大小,灰黑色,烧汤做酱,味道特鲜。需用密如窗纱的网捕捉。)

    等火焰燃尽,飞舞的马蜂慢慢散去。我们才拨开灰烬,将被烧焦的葵花饼样的马蜂窝摘下。在岸边坚实的土路上拍出里面的小马蜂,有不少还在蠕动,生命力之强劲让人惊叹。我们将马蜂窝带回村里,大人们都啧啧称奇,说没见过这么大的。虽然身上的肿块几天才完全消退,但这次“战斗”却让我们在学校“光荣”了好久。
   
         印象最深的一次下河洗澡是在我上初一那年。虽然母校在河西一公里处,但我们十几个村东的孩子,午饭后上学路上,常会绕道沿河东向南,走出村子两里左右,有个新建的油毛毡厂。身手敏捷的孩子就跳过不高的土围墙,进厂里偷几块沥青出来,一起捏着玩。那天被人发现,在沙土飞扬的河岸上,我们被追得汗流浃背,灰头土面。等摆脱了厂里人,我们再也抵挡不住日头,纷纷跑下河岸,脱下短裤,相继跳进水里。

    其中有个大孩子,刚刚成人,不好意思脱,穿着裤子站在浅水处洗,我们就故意将水朝他身上拍打,他慌忙跑上岸躲避。没料到,他突然冲我们笑道,你们慢慢洗,我先帮你们把裤子带到学校去。说着,就抱起我们扔成一堆的短裤跑上岸,向北飞奔。

   这下可坏了!我们十几个半大孩子,赶忙赤条条的跑上岸呼叫着追赶。于是,一次“长跑比赛”便在河岸的沙土路上打响。更坏的是,那个抱走裤子的孩子是校里的长跑运动员,且起步早,即便抱着我们的裤子难以发挥真正比赛的速度,依然还是遥遥领先。后面十几个孩子大小不一,很快形成一条长龙,最小的我落在最后。让我们更难堪的是,村里人这时都刚吃过午饭,聚在树下乘凉,听我们呼叫,纷纷站起观看,个个笑得喷饭,个别大人还从屋里走出来,为我们呐喊加油。
   
    进村不远,迎面遇上五六个摘桑叶的妇女,见此情景,也笑得直不起腰来。这让一些大孩子简直无地自容。快到桥头,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了,就见我们的班主任老师骑着破旧自行车,由北向南迎面而来。那个领头的孩子慌忙掉转方向往回跑,我们也不由分说,立即转身,继续开始没命的狂奔。

    虽然我们已经奔跑了近千米,早已气喘吁吁,筋疲力倦,但是班主任的老爷车也不灵活,加上路上沙坑密布,让他举步维艰,很难追上我们。这就更让路边看热闹的村民大笑不止。

    就这样,我们又回到了起点。最后,实在跑不动了,在老师的呵责下才上气不接下气的停了下来。结束了这场空前绝后的“裸奔”大游行。

     然后,老师让我们穿上裤子,排成长队,在他“一,二,一”的口令中走向学校。那天的处分是每人一份检查,并要家长签字。照惯例,做班长的我再一次客串了一回孩子们的“家长”,后来被发现,单独处分我一个人。因我父母不在故乡而不了了之。

    几年前回故乡,和童年的一个伙伴在河岸边平坦的公路上漫步,看着树木林立的河岸,被杂草覆盖的河床,这条已经快枯涸的外河,说起小时候的这件趣事,还情不自禁的哑然失笑呢。

2010    6    26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混混 于 2010-6-26 20:16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6-26 21:42 | 只看该作者
哇,混混家的沙发!
来读~~~
3#
发表于 2010-6-26 21:43 | 只看该作者
混混为什么不坐下来?
老是蹲着多累!
4#
发表于 2010-6-26 21:51 | 只看该作者
读罢,明白了男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水?几年前,我的一个学生就是因为在小河里戏水被淹死了,师长们悲伤无比……为此我曾写下文字《孩子,天堂里热不热》,至今还收藏了那张样报,为的是警钟长鸣!
5#
发表于 2010-6-26 21:52 | 只看该作者
这两篇文字,叙述和描写都很实在,厚实的文字。在作者的叙述和描写中,呈现出熟悉于心的场景和记忆,无论是作者描写的故乡河道的里河外河,那里发生的诸多生活经历,以及火烧马蜂窝的经历,蕴涵的少年时代的童贞,都沉淀着回忆的滋味与美好,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本帖最后由 房子 于 2010-6-26 21:56 编辑 ]
6#
发表于 2010-6-27 08:33 | 只看该作者
和故乡河道有关的散碎记忆:细腻入微的叙述,令场景在记忆的端口有了复苏的痕迹,渐渐热烈与张扬起来,那些质朴的印象,灵动的境面感,给语境带来独特的意义,在还原生活一端的记叙里,无一不热烈,无一不深情,继尔引发读者的陷入式思考和共鸣,童年,每个人的那一笔,都有浓有淡,却情愫深长,那最为童贞的一面,时时激励陈入生活机械与多重复状态中的思想,返归岁月中那的最澄的一段。
7#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08: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飞花落叶 于 2010-6-26 21:43 发表
混混为什么不坐下来?
老是蹲着多累!


哈哈   不好意思。别人可以站在楼上,甚至仰着头看风景,可以“一览众山小”。俺不行,俺自知才疏学浅,为了更好的体会和学习各位老师的光彩和高度,只有蹲着了。
8#
发表于 2010-6-27 10: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混混 于 2010-6-27 08:50 发表


哈哈   不好意思。别人可以站在楼上,甚至仰着头看风景,可以“一览众山小”。俺不行,俺自知才疏学浅,为了更好的体会和学习各位老师的光彩和高度,只有蹲着了。

有意思,泥土气息浓厚。
9#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16: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飞花落叶 于 2010-6-26 21:51 发表
读罢,明白了男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水?几年前,我的一个学生就是因为在小河里戏水被淹死了,师长们悲伤无比……为此我曾写下文字《孩子,天堂里热不热》,至今还收藏了那张样报,为的是警钟长鸣!


是啊  。很让人感伤。我一直都很奇怪,我故乡水源那么多,十多年里却没发生过一起溺水事件。相反,我上高中那年,经常和老师同学结伴去校外河里洗澡,终于有一天中午,一个初三的学生平时很少下河,可能是经不住诱惑,和同学在我们洗的同一个地方下去洗,打捞上来已经不治。或许是命运使然吧。
10#
发表于 2010-6-27 18:17 | 只看该作者
也来欣赏了,文字功夫深厚。
11#
发表于 2010-6-27 18:21 | 只看该作者
记忆中的小河,缓缓流淌着,如同文字的讲述。
欣赏,并问好!
12#
发表于 2010-6-27 18:30 | 只看该作者
两个场景的构建描摹,都是自然而有意缊的.在我很小的时候,对其中的画面也极为熟悉.
问好混混.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6-28 19: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0-6-26 21:52 发表
这两篇文字,叙述和描写都很实在,厚实的文字。在作者的叙述和描写中,呈现出熟悉于心的场景和记忆,无论是作者描写的故乡河道的里河外河,那里发生的诸多生活经历,以及火烧马蜂窝的经历,蕴涵的少年时代的童贞,都 ...


感谢房子老师的加精鼓励。请多多指教。
再谢。
14#
发表于 2010-6-28 20:00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后欣赏
15#
发表于 2010-6-29 12:39 | 只看该作者
在作者发上后已读,只是夜深有些昏昏的,没来得及评。二篇文字都有着乡村的质朴和清新感,第一篇是白描手法,工笔细腻有致,后融入童年的一些场景描写,使文生动起来。这“蚬子”我小时候也去摸过呢。呵呵。第二篇是采用儿童文学手法,叙事为主,场景和人物通过形象的描写显得情趣盎然。
欣赏美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5:17 , Processed in 0.05303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