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17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老子的“虚”“静”人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1-24 1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21-11-24 10:14 编辑

                   老子的“虚”“静”人生

                                                                                 文/张奇

   老子的《道德经》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道德经》中讲到人生在世心灵要达到一种“虚”和“寂”的状态,如此才能忘却烦恼,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尽量使心灵达到虚寂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宁静。保持心态的平衡,无论在家庭或在单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虚"、"静"都是老子认为的心灵应该保持的状态,即一种没有心机、没有成见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消除了利欲的引诱和外界的纷扰而得到的空明宁静。“宁静致远,淡泊名志。”乃是我们对人生的正确理解和感悟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则讲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因此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规律。世间万物皆规律,一个人只有遵循了这些规律和道德的准则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犹如理解《庄子》的“大道合乎自然”的法则一样。可以说世间万物,合乎规律为最好。什么是真正的大道呢?大道也无非是一种规则而已。大而言之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法度,小而言之一个集体也要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才能,这样才能合乎道的法则。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则讲世间的芸芸众生无论如何发展,最终都要回归本源。根,根本,指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复归其根,回归本原,即返回自然的本性。犹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闲适之境,忘却人间的私心杂念,回归天然的自然本性。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归回本原叫“静”,静叫做“复命”。复归本性,这里指回到虚静的本性。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虚静的,天地万物(包括人类)是由"道"这个根本所产生的,因此它们回归本原便是回到“虚静”的状态。老子的"复命"思想,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宋代"复性"思想,便可从老子这里找到根源。老子的复归思想,一方面说明了人性本是虚静淡泊的,因后天的种种欲望使心灵被扰乱;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老子对世界的认识--事物是循环往复地运动变化着的。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则可解释为:复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不了解“常”,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人生在世只有认识了“常”,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但然公正。老子的这种思想正和庄子的“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如出一辙。“常”是指事物运动变化中不变的规律,也就是永恒的法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也只有合乎了“常”的准则才能达到“虚”和“静”的人生。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则是讲认识了“常”,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但然公正;但然公正才能天下归顺;天下归顺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到死都不会遭受危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不遵循“常”的法则,也只有有了包容的心态,才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烦恼。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能以辨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心中的烦恼,那么我们就会整日被生活琐事所缠,就不能成就大的气候。
 
   其实现代人很难做到,尤其心灵达到一种“虚”“静”状态。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11-25 18:33 | 只看该作者
写得是那个理,很有道理。学习精彩,问好
3#
发表于 2021-11-25 19:0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老师的佳作品。。。。
4#
发表于 2021-11-26 00:35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心机、没有成见,似乎也并不难,只是世人会主动为其帖上标签,愚傻——鱼杀(被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轮回的方式:渔沙,有过滤和净化功能的沙也是一种虚与寂。
世界多元兴“邦家”,和而求不同,有的难事总要有人做:没有成见,没有心机。
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6 08:5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叶叶老师指导,点评。
6#
发表于 2021-11-30 13:2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散文新作,不错的随笔,欣赏点赞。问好太和五中张奇文友。
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3:30 | 只看该作者
MLMC 发表于 2021-11-30 13:20
欣赏散文新作,不错的随笔,欣赏点赞。问好太和五中张奇文友。

谢谢老师指导,欢迎点评。
8#
发表于 2022-1-31 19:14 | 只看该作者
尤其心灵达到一种“虚”“静”状态。欣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4 02:31 , Processed in 0.09527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