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8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唐代诗坛有点“乱”,但很有趣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6-10 1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甜蜜的树林 于 2022-6-10 10:46 编辑

唐代诗坛有点“乱”,但很有趣啊!
——说说唐朝诗人间的关系和纠葛
文/甘树林

       唐朝是一个文化非常发达的时代,而唐诗更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高峰。如果我们在路上随便让一个小朋友背一首诗,百分之八十概率估计会是唐诗。套用一下宋朝的时为体现柳永的词传播广泛的说法“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我们也可以说“凡有国人处,皆能背唐诗”

       据考证,唐代有名有姓的诗人共有2536名。比较有代表性的,初唐有陈子昂和“四杰”(王勃、洛宾王、卢照邻、杨炯)等;盛唐有著名诗人“王孟”﹑ “李杜”﹑“高岑”、王昌龄、王之涣等;中唐有“韩孟”、“元白”、柳宗元、刘禹锡、韦应物等;晚唐有“小李杜”、李贺、“温韦”等。

       唐诗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只是很多时候,你不知道唐朝的不少诗人之间,其实也是有过各种关系有些甚至还发生过纠葛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唐代诗坛有时显得有点“乱”,但是却很有趣!


       一、虽然一起修过仙,但发达后的高适在李白有难时却不愿施以援手


       诗仙李白,绝对是唐朝诗人中的代表,这位潇洒飘逸的富二代,年轻的时候,不仅有才华,而且武功卓绝。李白的师傅裴旻,号称唐时天下第一剑。李白的《侠客行》里曾坦言: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的诗文才华,让官三代的杜甫曾迷醉到流鼻血的地步。这位晚李白出生11年的小迷弟初涉江湖,便跟着李白到深山老林里呆了2年之久。

       这段时间的李白正到处游历,已经把钱都花得差不多了,他看重杜甫兜里有钱,所以也愿意带上这位小迷弟,反正走到哪儿都有杜甫激情买单,自己也就不用亲自靠武功过打家劫舍的日子。同此期间,还有一位落魄的官三代叫高适,整天想着考科举重振家风。只可惜屡试不第,此时他也遇上了仗义疏财的杜甫,于是三个人相约一起到深山老林里修仙。

       天宝三载夏,三人同吃、同住、同玩乐,同游梁园,“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号称梁园“三剑客”。夏秋之际,又一同到单父,于孟渚泽纵猎,之后三人才分道扬镳。

       那时候的高适写有《宋中别周梁里三子》,他在诗中形容李白:“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方寸且无间,衣冠当在斯。”这里的肮脏乃是褒义词,意为李白外形挺拔不俗。杜甫晚年在《遣怀诗》里也回忆了当年的盛事,“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天宝五载,公元746年,李、杜、高三人又在齐地相聚。李杜还曾同游石门,并互有赠诗传世。就这样,李白、高适和杜甫三人朝夕相处,过从甚密,时间久了一时竟似是莫逆之交。

       安史之乱发生后,李白因出仕心切,没有分析形势就投靠了永王李璘。永王与肃宗争位,兵败后想逃亡岭南,在途中为江西采访史所杀,作为附逆永王璘的同案犯李白自然在劫难逃。与当年在玄宗身边做翰林学士一样,李白在永王身边同样是文学侍臣,用于装点门面,并没有成为参与决策的核心人员。

       李白下狱之后,他第一个想到求救的对象就是对方的主将高适,李白有如此自信,当然是由于两人之间曾经良好的私交,李白对高适是抱有很大的期待的。但是据《高适年谱》记载:“高适对李白之厄难,似无所帮助。”当时李白的夫人宗氏听闻消息也从庐山下来,赶到浔阳营救,四处求助达官显贵。李白的诗《在寻阳非所寄内》中有“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之语,即是借蔡文姬求曹操饶恕董祀的典故,说明妻子为自己多方奔走的辛劳。据小说家言,宗氏当时也曾求助于高适,但未获回应。高适反而烧毁了当年与李白往来的一切信函。坊间传闻虽然不一定可信,但高适没有为营救李白出力显然是实情。

       历史上对于高适的冷漠有诸多猜测,一是认为高适担心影响自己的仕途,不愿意沾染李白这种犯了重罪的朋友,生怕引火上身;一是觉得高适与李白交往已在十年之前,再次重逢的时候,两人已经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一个是跟随永王反叛的文人,一个是讨逆军的将领,完全处在两个敌对阵营。此时日渐成熟的高适已经无法理解李白一以贯之的天真,不屑于营救他;还有一种看法以为高适是以不救为救,认为位高权重的高适如果出面相救会使李白更加引人注目而起到反作用。

       从现实角度考虑,似乎第一种看法更接近事实。在李白寄情山水四处游历的时候,高适在哥舒翰麾下效力军台,潼关破后曾为玄宗分析战情,后来又因为反对诸王出镇而得幸于肃宗。高适的仕途得之不易,与李白相比,他的政治成熟度明显要高出许多。

      后人从一种美好的愿望出发,总希望看到文学史上同时代的巨匠们相互扶持帮助,但在现实中可能恰恰相反。作为政治人物,诗人们在声气相求的华美文字外,迥异的政治取向与复杂的人事纠葛更为真实。高适不救李白,如同后世韩愈不救柳宗元一样,更显示出历史本身的复杂性。

       可以想见,高适的态度肯定把李白伤心坏了。而另一个“梁园三杰”之一的杜甫,这个时候都快穷得饿死了,自顾都不暇,哪里还顾得上朋友了,能够写几首如《天末怀李白》这样的诗表达对偶像李白的同情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二、虽然拥有许多个共同的好朋友,李白和王维却老死都不相往来过


       王维和李白是同龄人,都是当时诗歌圈子里的名人,都为功名利禄来到了长安。但是,我们翻遍《全唐诗》,也找不到李白和王维两个人之间互赠的诗,而记载唐代诗人故事的史料、笔记里,也没有李白与王维关系很好的记载。实际上,终其一生,李白和王维都没有打过交道。也没有互赠过诗,更没有在自己的诗篇中提及到对方的只字片语。

       而实际上情况是,如果我们仔细去翻阅李白和王维两位大诗人的朋友圈的话,就可以发现,他俩拥有不少共同的好朋友。

       比如说,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的偶像,李白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送给孟浩然的诗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孟浩然》。而王维和孟浩然的关系就更铁了,他们不但在唐诗史上并称"王孟",而且彼此还互相写过一些赠诗。

       比如说,王昌龄。李白是在流放夜郎的路上与王昌龄相遇结识的,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给李白: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后来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而王维和王昌龄的关系也很好,史料记载,天宝三载甲申(744年),王昌龄在江宁丞任。四月曾因事暂至长安,与辛渐、李白、王维过从。王维和王昌龄之间也互赠过诗。

       又比如说,高适、杜甫。高适和李白、杜甫二人一同游玩把酒言欢,李白杜甫、杜甫、高适之间都有互赠的诗流传下来。

       而高适、杜甫同样各自都是王维朋友圈的重要成员之一,互相也都有过诗歌酬和。杜甫甚至在安史之乱平息,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最终因其弟王缙请求削籍为兄赎罪而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的期间,曾赋诗《奉赠王中允维》相赠:“中允声名久,如今契阔深。共传收庾信,不比得陈琳。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穷愁应有作,试诵白头吟。”诗中用庾信奔江陵为文帝收用和王维作比,说王维并非如陈琳写《为袁绍檄豫州文》后被曹操所用,以此替王维辩冤。

       再比如说,贾至。贾至是王维的朋友。在王维的诗中,有一首《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这首诗相当有名,是王维和贾至一起去大明宫上朝的时候,随手写的。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动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而贾至和另一位大诗人李白,关系也是非常不错的。李白、贾至和李白的族叔李晔一同游览洞庭湖,李白一口气写了五首《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舍人贾至游洞庭》: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其一)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其二)


    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其三)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其四)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其五)


       虽然李白、王维二人拥有不少共同的好朋友,然而事实却是,李白在长安开过许多场诗人派对,王维从来没有参加过;王维也开了不少诗歌吟诵会,同样也看不到李白的影子。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们俩是仇敌?你还别说,真就有点这么回事。李白的父亲李客是唐朝黑户,虽然有钱,可李白没资格参加科举。他只能靠找关系做官,今天俗称野路子。而王维是正儿八经的名门之后,他的祖上河东王氏,是响当当的豪门。王维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一步一个脚印,通过科举做了官,今天俗称科班出身。

       有一种说法:王维和李白都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门上的常客,都和玉真公主的关系不错,两个人都是唐代有名的大才子。当初王维刚入京的时候,王维搭上了玉真公主这条线。在玉真公主开设的音乐派对上,王维吹拉弹唱,无所不能,一曲《相思》终了,玉真公主彻底沦陷,于是,王维便成了那次科举的状元。王维后来贸然迎娶了崔氏为妻,居然没知会玉真公主一声,玉真公主大怒,立刻把王维搞出了京城。而李白在老友贺知章的帮助下,成功搭上了玉真公主这条线,从此两人你侬我侬,玉真公主将其推荐给唐玄宗,成了玄宗皇帝的御用诗人。因此,王维、李白两人存在相互妒忌甚至说是情场竞争,关系不睦也属正常。

       还有一种说法:李白的一些诗句,有借鉴、甚至抄袭王维的。如李白《行路难》有“金樽清酒斗十千”之句,而王维的《少年行》也有“新丰美酒斗十千”之句。李白《侠客行》和王维的《少年行》里都有类似“纵死侠骨香”“纵死犹闻侠骨香”这样的句子等等。虽然唐代,没有现在人这么强的版权意识,但王维十分不爽李白的可能性,大概率应该还是有的。

       还有一种说法:李白和王维的审美标准和人生追求迥异,两个人根本玩不到一块去。王维是“诗佛”,喜欢过山林的隐居生活,写的也都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之类清新淡雅的田园诗。而李白是“诗仙”,属于一时一刻都闲不住的人,一箫一剑走江湖,追求的是神仙般的生活。一个喜静,一个喜动,两个人没法玩到一处正常不过。

       因此,王维和李白虽然有许多共同的好朋友,但是两个人之间却是相互屏蔽,老死不相往来的。


       三、白居易、元稹是一生一世的好朋友,也是唐代诗人里的撩妹高手


       中唐时期,诗坛又一批牛叉的诗人出现了,其中白居易和元稹是佼佼者。

       白居易虽是官二代,可家道中落,想要在长安买套房子住下来也相当不易。只能努力读书,辛苦工作一辈子,年纪轻轻就把头发给读白了。同时期的元稹,境遇也差不多,虽然是北魏皇族后裔,可到了中唐时家道已经中落。两个人成了同事以后,瞬间被对方的气质给吸引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再不能忘记你的容颜。”

       两个人因为彼此互相欣赏,成为了一生一世的一对好朋友。白居易贬谪江州担任司马的时候,曾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而当时得知好友已经在贬谪的路,元稹老泪纵横,连夜写下了著名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后来等到元稹病逝后,白居易更是伤心欲绝,为元稹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梦微之》(元稹字微之),其中最经典的一句是: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多情自古空余恨,哪个诗人不风流!二位中唐时期著名的大诗人,是一辈子的好朋友,却也有同样的嗜好:撩妹。

       白居易虽然曾经有过一段与青梅竹马的女子湘灵的绝世爱恋,但这并不妨碍他是一位风流大才子,他撩妹最成功的杰作就是俘获了樊素和小蛮这两位美女的芳心。一直到晚年,白居易时常劝说自己这两个姬妾离他另嫁人去,她们却始终不离不弃。因为这两位美人,白居易将自己撩妹心得写进诗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因此也发明了两个使用至今的词:樱桃嘴,小蛮腰。夸赞美人的词竟能流芳后世,足见白居易的风流不是盖的。而樊素和小蛮两位美人在白居易70岁的时候,才相继离开。白居易为此写下:

    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相对于白居易,元稹的风流,就更出名了。他至少有四段可歌可泣的撩妹故事流传于世。

       第一段。女主角崔莺莺,就是《西厢记》的女主角。元稹在蒲州任职的时,和远方亲戚家的表妹崔莺莺好上了。但是崔莺莺家有钱却没权势。旨在追求功名的元稹,只好离别崔莺莺前往京城考试。

       第二段。女主角韦丛。元稹到京城后,被京兆尹韦夏卿看中。元稹得知韦夏卿的女儿韦丛尚未许配人家,想到韦丛有利于自己的仕途,所以权衡之后,元稹弃了崔莺莺而娶韦丛为妻。虽然韦丛死后,他曾写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绝恋诗句,却也有《莺莺传》传世以作对崔莺莺的怀念。

       第三段.女主角薛涛。韦丛去世时,元稹才31岁。不甘寂寞的元稹,又撩上了大才女薛涛。薛涛虽是乐伎,已经42岁,却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诗文方面也颇有建树。她在遇到丧偶的元稹后,很快坠入爱河。可惜不久因元稹远赴四川任职,两人再没见过面。

       第四段。女主角刘采春。刘采春到绍兴演出的时候,元稹恰任当地父母官,元稹看了她的戏后,立刻成了她的粉丝并撩出了爱情火花,一时成为文学界的美谈,常被朋友拿来打趣。可惜刘采春是戏子出身,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注定和元稹无缘终老。

       元稹的撩妹花招很多,写诗绝对最属当行。在撩得薛涛以后,他写了: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在撩上刘采春后,元稹再次诗兴大发:

    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白居易和元稹,都是大才子,又都是多情的种子,撩妹高手,且撩起妹来信手拈来的就是诗,美女妹子很难吃得消。


    四、杜牧和元稹、白居易是忘年的冤家,常为亲友两肋插刀与之死杠


       白居易的朋友圈子,都是胸中有丘壑的猛男系列。比如著名的柳宗元、刘禹锡,就是唐顺宗时期著名的改革派,差一点儿,就成为了主宰唐朝命运的关键人物。而白居易的好朋友元稹,更是通过抛弃崔莺莺与京兆尹韦夏卿联姻,从而步步高升,最终成为了当朝宰相。

       元稹虽然在私生活上风流成性,可在官场上却很有态度。他曾经多次抨击另一位诗人张祜的诗小家子气,他的好朋友白居易对此也不置可否。

       可是张祜的好朋友杜牧,却总是为张祜打抱不平。

       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这年四十二岁,而年长他大约二十岁的张祜已六十岁了。杜牧在池州做刺史时,作过一首《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关于这首诗,宋代《王直方诗话》中曾有记载:小杜守秋浦,与祜为诗友,酷爱祜《宫词》,赠诗曰:如何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又寄诗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杜牧为什么为张祜打抱不平呢?原因是,白居易和元稹是中唐大诗人,但是偏偏看不上张祜。

       唐朝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 》卷三:

    白乐天典杭州,江东进士多奔杭取解。时张祜自负诗名,以首为己任。既而徐凝后至,郡中有宴,乐天讽二子矛盾。祜曰:仆为解元宜矣,凝曰:君有何佳句?祜曰:甘露寺诗有"日月光先到,山河势尽来。"又金山寺诗有"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凝曰:善則善矣,奈无野人句云:"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祜愕然不对,於是一座尽倾凝夺之矣。

       唐人考进士,先要在“户口”所在地州府“取解”,然后才有资格去长安参加科举。但是唐人也搞高考移民的动作,读书人可以“投牒自应”, 通过投刺、延誉获得其他地方荐送,又谓“觅举”、“乡贡”、“取解”、“得解”。张祜和徐凝跑到杭州取解。张祜自以为水平最高、名声最显赫,觉得解首(乡试第一,又称解元)非己莫属。但是白居易却没有看上他,把解首给了徐凝。

       而白居易看好的徐凝这首"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却被宋代苏轼称为恶诗: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可见诗文的好坏,真是见仁见智。

       有趣的是,徐凝和张祜二人却惺惺相惜,徐凝认为白居易偏袒了自己,于是和张祜两人都放弃了这次乡试走了。

       后来令狐楚向皇帝推荐张祜,而身为丞相的元稹却对皇帝说:“祜雕虫小巧,壮夫耻而不为者,或奖激之,恐变陛下风教。”(《唐才子传》)

       实事求是地说元稹此语,多少有些昧良心。因为论起通俗,以及“小家子气”,可能无人能超越他和白居易了。

       皮日休《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中也有分析说,张祜“元和中作宫体诗,词曲艳发.....在元、白时,其誉不甚持重”。

       因为白居易的拒绝、元稹的排挤,张祜遂以隐居为生。

       元、白二人看不上的张祜,杜牧却很欣赏,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所以在讽刺其不识人才:“睫在眼前长不见。”

       杜牧有一个偶像,就是著名的“诗鬼”李贺。由于李贺的才华盖世,元稹慕名而来。可李贺作为宗室,又是那么的有才,得知元稹是明经科出身,一时认为他只是死读书的书呆子,自然有点瞧不上,就没肯与元稹见面。没想到这一下为自己惹来了终生的弥天大祸。

       等到李贺要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元稹却提出了一个奇葩的观点: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晋”通“进”,应“讳”,因此李贺不能考进士。这一言论出来以后,当时立刻就遭到了韩愈的抨击。韩愈表示:如果父亲名字里有“仁”字,难道儿子还不能做人了?而作为李贺的铁杆迷弟的杜牧,对元稹的这一行为非常不齿,自然就更看不上“元白”了。

       如果说白居易不待见张祜,还算是小打小闹;那他与杜佑之间的冲突,则直接让杜牧怒发冲冠。

       杜佑是杜牧的爷爷,年过70岁依旧还在朝中为官。白居易觉得这个老家伙太不愿意给年轻人机会,因此写诗嘲讽。诗名曰《不致仕》,开篇是这样说的:

    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

       《不致仕》嘲讽的对象,是七十岁却不肯退休,贪恋权贵的老头子。他们究竟是怎么一副丑态,白居易继续津津有味地描摹道:

      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挂冠顾翠緌,悬车惜朱轮。
    金章腰不胜,伛偻入君门。谁不爱富贵?谁不恋君恩?


       白居易这首诗歌所指的是谁呢?答案就在《不致仕》的自序中,据白居易诗前的自序:说是他当时在长安,见到一个贪恋权力的老头子。

       这个老头子是谁呢?据《旧唐书•杜佑传》记载。杜佑“贞元十九年入朝,拜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充太清宫使”、“元和元年,册拜司徒、同平章事,封岐国公。......元和元年(即公元806年),杜佑是刚好七十岁的老人,人过七十古来稀,却依然当着大官。显而易见,白居易在长安所见之人,应该正是杜佑。

       又据《旧唐书》的介绍,晚年的杜佑,“每与公卿宴集其间,广陈妓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经常与公卿王侯,在园子里宴饮聚会,还豢养了很多歌妓乐工。将正史中的记录,比照《不致仕》中的描述,竟然毫不违和,白居易究竟说的是谁,应该毫无疑问了吧。

       白居易讽刺杜佑,年过七十还贪恋权位。但白居易应该也知道,据《旧唐书》的记载,杜佑三番五次的请求退休,怎奈皇帝不允许。元和七年,77岁高龄的杜佑,已然得了病,他前后四次上表,言辞悲切至极,皇帝不得已才批准了他的退休请求。六月份退休,不到半年的光景,杜佑就撒手人寰了。

       杜佑果真恋着当官吗?恐怕未必,人家三番五次地上奏,情真意切地请辞,白居易却选择性失明了。

       杜佑年龄大了,当然不愿与人论短长。可作为孙儿的杜牧,这回是真心不能忍了:说我朋友我忍!诋毁我偶像,我也忍!可说我爷爷,这绝对不能忍!

       杜牧曾经作过一篇叫《献诗启》的文章,其中言及自己的诗歌态度,用了如下字眼: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绮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杜牧追求“高绝”诗风,他所唯恐避之不及的写诗手法,即“涉习俗”,不用细想,暗指的就是白居易和元稹的“元和体”。如果说这段批评,还算是藏着掖着,杜牧之后的批评,则可以称得上是动真刀**了。

       杜牧有个叫李戡的好友因病去世后,杜牧在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吹响了向白居易进攻的决战号角:尝痛自元和以来,有元、白诗者,鲜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       白居易于元和年间作《不致仕》,杜牧则针锋相对,说从元和年间起,他是如何伤风败俗的。杜牧一起笔即是不尊重,白居易与元稹再怎么说也算其前辈,他直接称呼人家为“诗者”,两人的“淫言媟语”,蛊惑人心,到了令人无可忍受的地步。对于如此行为,到底该如何处理?杜牧之后又恶狠狠地写道:“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意思是,也就我没有当大官,否则法办了他们两个。

       杜牧很痛快地骂元、白,却不幸把自己也捎带上了。众所周知,杜牧同样钟情于艳情诗,换言之,“淫言媟语”的数量,他写的一点不少,更不差。当年杜牧在扬州的青楼里,一住就是10年,甚至留下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名句。

       若说伤敌一千,那杜牧也自损八百了。


       五、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白死后想给李“当儿子”,李崇拜杜,杜既怼白又冷淡李


       诗人的圈子就这么大,白居易和杜牧,那是抬头不见低头见,虽然彼此不对付,可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朋友,那就是李商隐。

        准确来说,白居易和李商隐不算朋友,白居易纯粹是欣赏李商隐的诗文。两个人年龄相差太大,李商隐甚至比白居易小了41岁,白居易做他爷爷应该都可以了。

       李商隐年少有名,才华横溢。16岁时就能写出令人惊艳的文章,才名远播。一生共留存下来诗歌六百多首,主要以近体格律诗为主,他在中晚唐诗歌已经开始上升的爱情与绮艳题材以及向心灵世界深入等方面,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无题诗名震千古,发展成为诗歌中一种有特色的新形式,令人咏玩不尽。比如其中之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又比如我们熟知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文采斐然,得到了当时,鼎鼎大名的白居易的认可和赏识。有一次白居易喝醉了,甚至坦言: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意思就是:我死后,能当你儿子我就心满意足了。这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等我死了,一定要重新投胎来做李商隐的儿子。

       公元846年,75岁的白居易病逝。结果第二年李商隐的儿子李衮师就出生了。似是为了完成白居易的心愿,李商隐居然真的给儿子起名为“白老”

       晚唐诗坛,李商隐、杜牧是最闪耀的明星。李商隐诗朦胧曲折而寄托遥深,杜牧诗清新俊逸充满历史的睿智与沧桑,他们是唐朝诗歌的晚霞中最美丽的那一抹烟云。

       杜牧与白居易关系不睦,一生互怼。和李商隐却有很多共同点。

       第一,他们年龄相仿,杜牧大李商隐九岁,都生活在晚唐那个四方多难的时代,诗人的敏感与儒家精神的浸染,都让他们一开始有济世之心,在理想破灭之后中年逐渐意志消沉,他们都是怀才不遇的诗人。

       第二,他们都在牛李党争的漩涡中遭受过打击与挫折。李商隐先是受到牛党令狐楚的提携考中进士,后又成为李党王茂元的女婿,一生在牛李党争的漩涡中载沉载浮。杜牧深受牛党领袖牛僧孺的宠爱,却又不断向李党领袖李德裕上疏陈述治国治军的方略,李德裕虽采纳了他很多意见,但始终忌惮他是牛党中人,仕途上并未对杜牧有实质上的帮助。身负凌云之志的杜牧,在牛李党争中沉沦下僚无所作为。

       第三,他们同享盛名,同为怀才不遇,却并未能成为生死之交,甚至两人之间根本就是,有交集而无交情。

       事实上,李商隐对杜牧怀有一腔崇拜之情,而杜牧根本就不想和李商隐交朋友。所以说,李商隐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他对杜牧,是典型的剃头挑子一头热。李商隐曾经给杜牧写过两首诗,表达崇拜之情。第一首是《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


       大凡赠诗都要投人所好,李商隐也是如此。前两句写杜牧的最得意的代表作《杜秋娘诗》,三四句写他的文才像梁朝的江总一样,五六句有赞美也有劝慰,说杜牧有治国治军的才能,不必为年华老去而嗟叹忧伤,最后两句写杜牧的文章必将流传千古。

       按理说,杜牧也是个爽快人,李商隐的诗评价极高感情真挚,他应该回赠才对,但杜牧保持沉默。

       李商隐表达崇拜之情的另一首诗是《杜司勋》: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这首诗有李商隐自伤怀抱之意,更有对杜牧的赞美,且把杜牧放到了天下第一人的位置。第一句说在风雨如晦的高楼上感动于杜牧的文章。第二句说自己羽翼短小赶不上同群的人,这是自谦更是自伤,因为李商隐在牛李党中的晚唐诗坛混得很惨,远远比不上后来身居高位的杜牧。第三句说杜牧的伤春与伤别的风格,其实这也是李商隐的风格,更是晚唐时代悲伤的缩影。最后一句说杜牧在诗坛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

       这两首诗体现了李商隐对杜牧的滔滔崇拜,但杜牧却无感也没有任何表示。

       杜牧本是一个喜欢热闹交友的人,为何却对崇拜自己的李商隐无感?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

       第一,身处晚唐严重的牛李党争之中的人,谁也无法摆脱党争带来的负面影响。李商隐在牛李党争中自我定位不明确,他本是牛党令狐楚学生,却在令狐楚去世后,成为李党王茂元女婿,后又不断写信给令狐家族作百般辩解,导致在时人的眼中,他是忘恩负义的小人,被人称之为游移不定的墙头草。事实上,李商隐绝非不堪的小人,李商隐曾经说,“恶草虽当路,寒松实挺身”,他一心为国不屑于官场的站队,保持着超越党争的立场。但一生与牛党关系密切的杜牧,可能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认为李商隐是朝三暮四游转不定的墙头草的小人。

        第二,李商隐个人性格与情商都有些问题。不理解他的人,很难做朋友。他性情放荡不羁,从来不去思考俗世中的俗事,是个相当自我的人。从白居易开玩笑说愿意投胎做李商隐的儿子李商隐当真就给儿子取名“白老”一事即可看出,因为当时就连更加放荡不羁的温庭筠都认为他做得很过分。而打脸的更是,这个大儿子不擅读书,反倒是后来的二儿子更聪慧。

       第三,李商隐的这两首诗可能戳中了杜牧的痛点,让他很不开心。第一首诗中,把杜牧比作梁朝江总,从文坛地位上讲虽合适,但江总的名声很臭,被认为是与亡国之君陈叔宝一起终日饮酒作乐的佞臣,是亡国的祸根。天真的李商隐不曾想到这一点,这让杜牧很不开心。第二首诗中,李商隐概括了杜牧诗歌感伤忧郁的基调,并说他是第一人。这也是马屁拍到了马腿上,杜牧追求的并不是做一个感伤的诗人,也并非红粉围绕的风流才子。少年时代的风流已经让他在中年后感到后悔,并忏悔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负凌云之志,对政治军事治国方略有极深的研究,他曾为兵书《孙子》做过系统的注解,是个著名的军事家。他提出的一系列军事策略为李德裕所用,并在平定藩镇割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杜牧自我定位是政治家和军事家,而并非是温婉伤春伤别的诗人。李商隐却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就难怪杜牧不高兴了。

       总之,李商隐很热情,杜牧很冷淡。“小李杜”的友情,并未能如同“大李杜”一样情意深长。反倒是有点儿单相思的感觉。李商隐写诗给杜牧表达自己的崇拜之情,可杜牧却从来没给李商隐回过一首诗。


       综上种种所述,是不是想说一句:唐代诗坛,贵圈真的有点“乱”,不过确实很有趣呢!










2#
发表于 2022-6-11 09:41 | 只看该作者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有了经济基础,才造就了这么多唐代诗人。真个是你方方唱罢我登场,独领风骚数十年。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领域,都与诗歌有一种内在联系。古代文人离不开诗词歌赋,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风雅。解读唐代诗人与诗人之间的故事,读来颇有味道。
3#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09:53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22-6-11 09:41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有了经济基础,才造就了这么多唐代诗人。真个是你方方唱罢我登场,独领风骚数十年。几 ...

谢谢版主雅赏评点和鼓励!网握问好!
4#
发表于 2022-6-24 07:50 | 只看该作者
唐代诗坛,贵圈真的有点“乱”,不过确实很有趣呢!
这么多的趣味文字从哪读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4 09:57 | 只看该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发表于 2022-6-24 07:50
唐代诗坛,贵圈真的有点“乱”,不过确实很有趣呢!
这么多的趣味文字从哪读的?

呵呵,慢慢搜集了些资料拼凑的。
感谢雅赏关注!握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12:02 , Processed in 0.09088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