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剑玲 于 2022-8-3 10:37 编辑
七月流火,这个月是最炙热的,最夏天的时候,也是夏天的最后一个月,令人留恋的一个月,疫情是不挑时段的,疯狂肆虐了这个城市,为了抗击疫情,大家被封控在家中差不多一个月。
全国人民居家抗疫的版本应该都差不多。每天最上心的,就是看群里各种消息,什么时候做核酸,这个不能错过,一个市民的责任。剩下就是买食材,各种群进去不少,手机叮叮当当的消息太多,一根菜毛都抢不到,索性退出来。忽然发现,平时不太熟悉的邻居们在群里叽叽喳喳的感觉,有点像小时候住胡同的光景,那时候一条细长的胡同住着好多家,家家喜欢门窗洞开,谁家在种花,谁家在洗衣,谁家翻箱倒柜折腾旧物件,打鸡骂狗训孩子,种种不一,院内风光可以一眼看尽,好像这样才活得坦诚实在。就算有些看不到吧,不要紧,每到吃饭时光,人们就串门子,也不管自己家的屋门还大开着,一起聚到谁家揣测、演绎、调笑,那些无法描述的事情差不多就大白于天下了,一聊就是悠长的半天时间。
五年前搬到这个小区。单元楼里的生活与胡同院落太不相同了,单元楼是一座孤独的小城堡,城堡里一扇扇重重的防盗门隔绝所有声息,又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小世界,完全不知道门里在干什么,有没有酒瓶、花香,他们家吃什么饭……我们这个小区多数是单位的,比起商品房那些小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好多了,楼道细长狭窄,与胡同略相似,气质完全不同,胡同是敞亮的,不像楼道光线黯淡,日月不能朗照,风雨不能徜徉,不具备供人聚集闲谈的良好氛围,有时候遇到一两个侧身而过的邻居,热情一些的最多说声回来了?出去啊?稍倾,砰然一声,门掩户闭一派寂然。
疫情之前,小区的微信群,大多数时候,是用来给物业提意见的,灯坏了,水管爆了,门口停车的吵架了,小区的花园缺水了,冬天的暖气管不热了等等,业主和物业永远水火不相容......疫情期间,大家“禁足”家中,不得不共同面对疫情带来的各种问题。这时候,微信群成了邻居们交流最便捷的工具,几百户人家在一个大群,从上往下看,密密麻麻的小头像,热热闹闹。按照社区的要求,单元楼加楼层加门牌号,每个数字后面一个家庭。疫情期间,除了每天各种通知,聊的最多是哪家平台的菜好买,基本都是和吃有关系的,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个也不能少。邻居们会把当天最早的新闻分享到群里,谁家缺个啥,立刻就有人说自己家里有,谁家想买啥,立刻就有人告诉你哪里可以买到;被隔离的日子里,亲人朋友也指望不上,当人们整日漂泊在这个速度快捷又虚无缥缈的网络空间里,终于知道了,远亲不如近邻。
我家水表出问题的时候,是邻居和物业及时修好,小区里的饮水机坏了,维修人员被隔离,物业还是想办法及时修好,有些人家天然气用完了,物业收集了大家的卡,帮忙去充值;特殊时期,大家对物业的抱怨少多了,他们的工资可能不高,职业是高危的,没什么社会地位,他们是普通人,也怕病毒,阻断病毒进入小区是他们的责任;有人在电梯按键处踩上脚印,也许只是孩子的恶作剧,物业清洁人员在大家还争辩的时候迅速擦掉了......之前有外面的朋友来过小区之后,都称赞小区干净、绿化好、环境好,这是值得大家骄傲的地方,可能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这些看似点滴的小事,在慢慢拉近大家的关系,物业和业主之间多一些理解和互相包容,遇到鸡皮蒜毛的事情,适当的时候互相学会“弯腰”,小区会更加和谐。
疫情期间被封的地方很多,小区里也有个单元被封了,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上门做核酸,还要给被封的邻居们送物资,单元楼最高34层,挨家挨户走一趟,高温的天,汗流浃背,舍小家为大家,他们是一群普通人,但又不普通。中国好青年,正能量满满的。好几个年轻的邻居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忙不过来,自告奋勇做了志愿者,好几位给小区捐赠抗疫物资的邻居,其中还有一位小朋友用了年钱,佩服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变成一个有爱的孩子,给孩子种下一颗爱的种子,懂得爱传播爱,让他成为爱,这个能力比什么都强!
微信群里最有权威的就是楼院长,每天大家要看她发布的各种通知。不管小区的住户是什么级别的,都要听楼院长的。楼院长也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吧,相当于胡同里大小事都要管的居委会主任,辖区里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操心,看到群里总有人问这问那,楼院长看到也是有问必答,记得有一次我从外地回来,给她留言报备,她到晚上才回我信息,说白天太忙了,这会儿才闲下来,又帮我填表,非常仔细耐心。疫情期间,做疫情防控相关政策宣传工作,为居家隔离的住户运送生活用品、取快递、扔垃圾,带领核酸检测人员到每家每户做核酸,帮着发放、登记出入证和整理防疫物资,有时候凌晨了或者清晨五六点看到楼院长还在在给大家发布信息……这座城里有许许多多的楼院长为这场战“疫”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天默默地付出,为社区居民的平安与健康筑起“防火墙”。不论是为居家隔离的居民送菜、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买药,还是耐心解释防疫措施,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着自己,他们不仅是居民的义务“跑腿人”“贴心人”,更是社区的“神助攻”。
每天早上做核酸是小区动静最大的时候,配合政府,早日清除疫情。这也是一次好好透气的机会,小区里五个单元楼,医护人员很辛苦,这么热的天穿着防护服,每天早上按时来到小区,做好准备工作,就开始给大家采样。都是些年轻的面孔,从心里由衷感谢和尊敬他们。做核酸排队时,偶尔也有插队的,排在后面的开始抱怨,有位退休老人见了劝架,还给旁边的孙子讲了民间传说故事《六尺巷传说》,“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老人的故事让插队的人不好意思,主动要排到后面去,而后面的邻居一再说:算了算了,一会儿都能做上核酸!邻里之间,互相谦让,睦邻友好,大家才能和谐相处。我们有惊无险的过了这么多天,小区里没有“小阳人”,感谢小区里的每一位成员,团结一心,不乱跑,按时做核酸,听从政府指挥,在家就是最好的抗疫,大家福泽深厚,昔孟母,择邻处,古人《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在疫情时期,有一个靠谱邻居是多么的重要。
志愿者的工作是非常细致的。有一次我去门口取网上订的菜,有人喊了我一声,看了半天,她戴着口罩、防护镜和红袖套,认出来是陈老师,是一位中学的语文老师,在小区做志愿者已经20多天了。她平时非常忙,是学校的班主任,毕业班的老师,平时难得碰见她,得知她先生和孩子都很支持她,心里不由对她产生一种敬意,自己也有点羡慕,红红的袖章,是在发热发光。她给我手上和身上喷了消毒酒精,嘱咐我拿完东西赶紧回去。小区里的志愿者,他们中有科研人员,有老师,有学生,有退休人员等等,此刻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那天,碰见一个戴口罩的轮滑少年,他把一袋袋洗好的桃子送到小区里的医护人员、志愿者的手中,并对他们说:辛苦了,阿姨!辛苦了,叔叔!男孩滑的很帅气,鲜衣怒马少年时,追风少年,未来可期!他的妈妈在远处微笑着,她是自豪的。
疫情时代,经过一次次核酸、团购、接龙、分享……网络催生下的新型邻里关系,患难之交,生活的割裂被邻里的温情所治愈。五年里不认识的邻居,现在认识了不少,“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如果你需要,我就在隔壁”是亲必顾,是邻必护,后疫情时代,记住困顿和无助时每一个递送的温暖,来自邻里之间每一份善意和情意,留住疫情教给我们的守望相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