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50|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开镰打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3 1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镰打苇


  美丽中国,山绿起来,人富起来。我们生活在用五千年文明承载的国度,来自34个省份、56个民族的人们,以节假日的形式展现美好生活、抒发欢悦心情。中国的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清晰地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精彩画面。河北白洋淀,曾经在秋末冬初的霜降到立冬时,当地的学生们要放“打苇假”,这个节日在中国乃至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孙犁先生曾说: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每年的霜降,白洋淀只能看到两种色彩——黄与蓝。远景中水与天都是碧蓝的,水色深沉让湖水神秘而深邃。整个白洋淀都弥漫着略带淡淡清香的干草味,那是成熟芦苇的体香。 白洋淀人亲切地称芦苇为“苇”,每个人都跟苇有着千丝万缕的维系,打苇是我的家乡最重要的农事。作为白洋淀渔民的后代,同父亲仅有的四次打苇经历,让人终生难忘。

  1990年,是父亲从新疆叶城县部队退伍的第五年,生活日常依然是一身草绿色的军装。母亲整日坐在地上织席,两条齐腰莹亮的麻花辫,随着跳跃的苇眉子摆动。我读小学正为学不会文字题烦恼。大眼睛、头发软软的妹妹,像个大号的洋娃娃。那时,家里生活拮据清苦,年轻的爸妈给了我们全部的爱。霜降到了,满淀金黄,芦苇熟了。父亲用磨刀石打磨长把儿钐镰,母亲在院里腾挪安放芦苇的场地,两人为开镰打苇做着准备。不料,在飘满芦花的时节姥爷过世了。先前每到打苇的日子,都是姥爷照看我和妹妹。没了靠山,我们只得跟他们去苇地。

  那天风平浪静,秋水澄碧,搭上横担的船像在晶莹的镜子上滑行。船划进一条弯曲的沟汊,两侧密不透风的芦苇把天空和水掩盖,仿佛是在宣誓他们是白洋淀的主人。站在铜墙铁壁的苇地上,我和妹妹感到一丝恐惧。母亲采来翠绿的甜苇秆哄我们开心,在汩汩的凉风里。我们贪婪地嚼着甜苇秆,大人们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

  父亲和相邻芦苇地块的主人确定地界。来不及唠家常,三个家庭的男人有节奏地挥舞着钐镰,整齐成排的芦苇便成扇形次第倒下。父亲尽管穿着标志的军装,但劳动本身就是具有美感的,是可以欣赏的。母亲把长发挽成利落的发髻,在尖利密集的苇茬间小心穿行,把打下的苇子集合到一起捆好。太阳升高,打苇的男人汗珠滴在苇地上,这是一项极其耗费体力的农活。可他们是那样乐观坚韧,不久在苇丛里,打苇人你方唱罢我登场,京剧《智取威虎山》、老调《潘杨讼》、河北梆子《大登殿》、评剧《秦香莲》......让枯燥的打苇场沦为人世间最美的丰收季。

  2000年,白洋淀的芦苇迎来软黄金时代,因苇席、苇薄价格不菲,父亲穿着褪色的军装,终日在碾苇场里挥汗如雨。母亲已剪短了发,没日没夜地坐在白云一般的席面,娴熟的衔着苇眉子织席。这年我成为一名住校的高中生,懂事的妹妹辍学,同母亲学习织席贴补家用。

  这年打苇我替代母亲陪父亲去。近两年白洋淀迎来枯水期,通往我家苇地的沟汊干涸,父亲把船停在浅湾里,他肩扛钐镰,我提着午饭,沿着扇形的苇地一前一后,深一脚浅一脚,走向那块创造财富的地块。突然,父亲嚷叫一声:“坏了——”他甩开我向前跑去。我一脑袋雾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定睛一望,那片青纱帐的芦苇荡全都没了,白花花的光刺进眼里。我撒开腿向父亲追去......

  全家人盼了一年的新苇丢了,芦苇地只留下一根根的苇茬。父亲用手捂着双眼,孤零零地坐在地头一动不动。我在驻足在空旷的苇地上,寻觅偷苇贼留下的作案线索,可这片曾经掩护过雁翎队的神奇土地,要想发现偷苇贼的蛛丝马迹,真是于事无补。在炕上带着顶针做棉被的母亲,听说苇丢了失声哭了。本该是大丰收的喜悦全无,丢苇的经历已过去22年,可父亲和母亲无法忘怀,直到现在想到苇子丢了,依然痛心遗憾。

  2008年,借着北京奥运会的发展契机,村里的纺织业如雨后春风有长足的发展。苇席、苇薄的行情却跌至谷底,兴旺了几百年的传统手工苇编业渐渐没落。很多年轻人都丢掉手里的苇子,进入纺织厂成为工人。父亲和母亲不为所动,因为芦苇的根早扎进心里。父亲身上的绿装军皱了旧了,洗成浅淡的黄绿色。母亲白发丛生,腰肢弯了,只有脚下洁白苇席的一成不变。妹妹已成家,有了洋娃娃似的女儿。几年来,人们打苇的积极性差了,一年一度的打苇假取消,原本霜降开镰打苇的农时,改为大淀冰冻三尺时。

  一场呼啸的北方,辽远的白洋淀冰封,父亲搬出冰床子、钐镰等打苇用的工具不小心跌倒,摔伤右侧脚踝。我从外地建筑工地放假回家,父亲并没有想象的高兴。原来伤筋动骨一百天,父亲的脚伤还未痊愈,想到错过这年的打苇,父亲整日忧心忡忡。为了完成父亲的愿望,我主动请缨,召集妹夫、侄子和外甥,我们都不会用钐镰,一人举着一把割麦的小镰,撑着冰床子去打苇。

  我们大步踏上熟悉的苇地,侄子大言不惭:“表叔,这点活,我一个人就能拿下。”我一番话逗笑大家:“小子别吹牛,别累的晚上尿炕。”侄子举起镰刀抗议:“表叔,你看不起人。”我们在苇地上一字排开,整齐划一开镰打苇。当太阳蹭到半空时,我们战斗力锐减,依然密实的芦苇在风中尽情摇曳,像是对我们宣战。我招呼大家吃午饭,寒风把我们脸上的汗风干,各个蓬头垢面略显狼狈。我们咬牙坚持,向平地上最后的苇子合围。当我召集他们收割边坡上的苇子,老实的外甥绷不住了:“老舅,那点苇还要啊?”我坚定地回答:“要!”。因为一代代中国式的农民信条是——颗粒归仓。

  2018年,河北雄安新区成立的第二个年投,白洋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和母亲已是含饴弄孙的花甲之年。我和妹妹两家成年在外,为了生活都在奔波。曾经房前屋后隆起的芦苇垛不见了,秋日漫天飘满的芦花不见了,屋内、外院、街头、树荫下织席的少女不见了......春节正月初九,我们一家三口回家探望父母。父亲换上那件缝了补丁的军装,吃力的磨着那根年迈的钐镰,母亲蹒跚着患有骨刺的双腿做早饭。我建议父亲不要打苇,母亲不要织席了,可二老为打苇做着精心的准备,我说的话如同空气。我也是人到中年,想到打苇也是力不从心,同时又担心父亲,只得跟着他第四次踏上苇地。

  白洋淀的芦荡很少有人问津,千亩万亩的流落为野草。尽管芦苇遍地都是,可父亲恪守底线,钻入苇丛确定好自家苇地的范围。他吃力地抡起钐镰,我笨拙地挥着小镰,“哗、哗—”那久违割苇的声音响起。不一会我和父亲的腰就直不起来了,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无边的金色芦苇跳荡在你的面前,它们在召唤,它们是无底的深渊。这哪里是劳作,这简直就是受刑。这年的芦苇,我们一直收割到天黑。伴着月亮回家的途中,我抱怨父亲不听我的忠告,他向我保证,明年不再下地打苇了。

  并非结局,因为疫情三年阻挡我的行程,春节无法回家陪父母过年。可是父亲没能遵守承诺,这三年,他依然一根不少的把芦苇打回来,我相信打苇这项农活,父亲会从事一生。

评分

10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3-1-3 20:28 | 只看该作者
一篇朴实佳作,有父母辛勤的劳作场面,有年代记忆。文章作者文笔扎实,材料丰富,内容充实。学习佳作,问好老师。
3#
发表于 2023-1-4 08:06 | 只看该作者
一段历史,一个时期的回忆 ,文中以苇为主线,表达出对家乡白洋淀浓厚的情怀,朴实生动的文字,表达了对勤劳善良的父母的崇敬之意,问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23-1-4 09:06 | 只看该作者
何叶叶 发表于 2023-1-3 20:28
一篇朴实佳作,有父母辛勤的劳作场面,有年代记忆。文章作者文笔扎实,材料丰富,内容充实。学习佳作,问好 ...

谢谢老师点评,这段农村生活经历,受用一辈子。
5#
 楼主| 发表于 2023-1-4 09:07 | 只看该作者
xam720 发表于 2023-1-4 08:06
一段历史,一个时期的回忆 ,文中以苇为主线,表达出对家乡白洋淀浓厚的情怀,朴实生动的文字,表达了对勤 ...

谢谢老师温暖的点评!!
6#
发表于 2023-1-4 09:39 | 只看该作者
饱含深情的回忆文章!父母那辈子人都很勤奋,为儿女做了榜样
7#
 楼主| 发表于 2023-1-4 09:58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23-1-4 09:39
饱含深情的回忆文章!父母那辈子人都很勤奋,为儿女做了榜样

嗯,我们的父辈,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榜样~~
8#
发表于 2023-1-4 11:01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老师美文,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不容易!
9#
发表于 2023-1-4 13:12 | 只看该作者
朴实生动的文字,将那个时代父辈们勤劳的付出诠释得详尽,充满了对家乡白洋淀深厚的情怀。赏读学习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4 18:31 | 只看该作者
匡建华 发表于 2023-1-4 11:01
欣赏老师美文,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不容易!

嗯嗯,谢谢匡老师。我们的父辈那一带真是不容易,不过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丝茫然,永远都是干劲十足的样子。
11#
 楼主| 发表于 2023-1-4 18:31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23-1-4 13:12
朴实生动的文字,将那个时代父辈们勤劳的付出诠释得详尽,充满了对家乡白洋淀深厚的情怀。赏读学习了!

谢谢老师,有时间来白洋淀游玩采风!!
12#
发表于 2023-1-4 21:03 | 只看该作者
在往事的倒影里悠悠。略略几笔,父亲的形象丰满和鲜活起来,这是中国老农民老父亲的缩影,他们不把自己累成风中的蒲草就绝不罢休。真让他们远离自己脚下这片深爱的土地,反而魂不守舍食不知味。
13#
 楼主| 发表于 2023-1-5 08:09 | 只看该作者
枕石问天 发表于 2023-1-4 21:03
在往事的倒影里悠悠。略略几笔,父亲的形象丰满和鲜活起来,这是中国老农民老父亲的缩影,他们不把自己累成 ...

谢谢老师,在散文版又遇见,看到您的评论很温暖。向您学习。
14#
发表于 2023-1-5 10:02 | 只看该作者
个性而又有共性的回忆,扫描式的笔触稳健扎实。
15#
发表于 2023-1-5 15:21 | 只看该作者
一说到白洋淀,我又想起了孙犁,又想起了富有幻想的小时候,那地方真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7 12:16 , Processed in 0.06360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