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6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旱涝、蝗灾之年的李世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4-26 08: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问雨…… 于 2023-4-26 10:55 编辑

  ◎旱涝、蝗灾之年的李世民

  话说,李世民登基之后,全国接连两三年出了现旱、涝、蝗灾,好象是老天在考验这位新上位的皇帝,看看你能不能度过难关,看看你如何对待受灾的老百姓。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元年关中饥,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就是说,贞观元年(627年)陕西一带闹饥荒,贞观二年各地出现蝗灾,贞观三年发大水。接连三年灾荒,老百姓背井离乡,东西求食;或卖儿卖女,以求生路。民生几近崩溃的边缘。然而,在困难期间老百姓没有什么怨言,却没有把生活的艰难归罪于朝廷。从史书中去寻找记载,没有发现太多灭蝗的方法和治水、抗旱的大工程。却看到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年,唐朝京城长安周围久久天旱,蝗虫大起。各地来的奏章显示,关中、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旱情严重。
  李世民忧心忡忡,半夜就醒来睡不着觉了。他喊来随从,吩咐准备火把,骑马进入皇家园林,一路走来,火光中看到蝗虫纷纷起舞,一个随从用手抓起几个蝗虫,李世民命令随从“呈上来”。李世民接过蝗虫,一脸痛苦的表情,语气严肃地对蝗虫说:“老百姓种植的谷物就是他们的生命,你却抢着吃谷物,这是侵害我的百姓啊!如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若你有灵,就不要坑害百姓,来吃我的心肺吧。”说完,就要把蝗虫吞入肚中。
  随从们连忙劝谏说:“皇上,千万不可吃进蝗虫,它会伤害陛下的龙体。”李世民说:“我正希望把灾害移到我的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随从跪下请求道:“陛下!由臣代陛下吃吧!”李世民说:“朕为一国之君,当为民受灾,岂能让别人代之?老天啊!望您体量朕的心意,朕身得疾病不要紧,切不可让蝗虫伤害了朕的子民。”即刻把蝗虫吞进肚中。
  说也神奇,此后,太宗时代,蝗虫再也没有造成灾害。《资治通鉴》记载:“是岁,蝗不为灾。”

  不久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得知关中地区由于旱灾导致百姓有卖儿卖女的情况,对身边的侍臣说:“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贞观政要》卷六《仁恻》)也就是说,水灾、旱灾都是阴阳失调,其原因是作为皇帝的我,有失德的问题。责任在我,天上的神灵应当降罪予我,老百姓没有罪过。我看到老百姓卖儿卖女,真是非常可怜心疼。
  于是,他派遣御史大夫杜淹到关中各地去巡视检查,发现被卖的孩子,就从国库出钱把他们赎回,送回他们的父母家。
  《唐会要》卷三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贞观二年,中书舍人李百药上书说:“自陛下受命以来,诏示天下,薄赋轻徭,恤刑慎狱,躬行节俭,减损服御。虽尧舜德音,无以过此。然阴气郁积亦恐是旱之咎征。……幽闭之冤,足感和气,亢阳为害,亦或由此。”
  这个李百药不仅是朝廷高官,而且是个历史学家。在他看来,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方方面面的改革都非常有成就,隋朝中央机构的官员(内官)编制为2581个,李世民一再精简到只有640个的官职。大大减轻了老百的负担。那么现在的旱灾为什么出现呢?
  李百药认为,旱灾就是阳气过盛,而皇宫中关着那么多的宫女,月月岁岁在受苦,冤恨之气充满皇宫,使阴阳失调,或许就是发生旱灾的原因。
  七月,李世民给李百药回复说:“妇人闭深宫,情实可愍,……朕所弗取。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息人,亦各得遂其性。”李世民对李百药的上书表示赞同,马上命令尚书左丞戴胄、给事中杜正伦等处理遣送宫女回乡,又放出宫女三千多人,让她们回到家乡任意婚配。这些宫女是隋朝和唐朝武德年间招进宫的,贞观初,李世民放出了三千多宫女,这一次又放出三千多,一共有六千多宫女获得自由。后来诗人白居易有一诗描写宫女的悲苦一生:“入时十六今六十,一生遂向空房宿,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按中国传统的理念,君王是上天派来治理天下的。如果皇帝失德,上天就要用天灾加以警告。李世民明白自己的责任,自比尧、舜,心系众生。遇有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是向内心反省自己,自己在哪些地方违背天意了?敬天求神,大赦天下。绝不会怨天尤人。
  《资治通鉴》卷192记载,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二年三月下了一道大赦诏,诏书里说:“若使年谷丰稔,天下乂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四月又下诏,针对“隋末乱离,因之饥馑,暴骸满野,伤人心目”的状况,下令各级官府出资,把散落在荒野的尸骸进行收葬。
  曝尸荒野的或许是无名的阵亡士卒,或许是来自曾经敌对的阵营;卖儿卖女的无疑是普通的贫寒百姓。但是,唐太宗没有忽略他们,他们也是人,值得同样地加以怜惜和尊重。尊重生命,顺遂人性。“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李世民居住的宫殿,年久失修,阴暗潮湿,他又患有风湿症,所以大臣都担心他的健康,督促他赶快修建宫殿。但是,面临灾情的严重,老百姓还在饥荒中,李世民坚持与民同苦,李世民说出一个故事。他如果同意了这个请求,就会耗费很多的钱财。“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俭约》)汉文帝想建筑露台,算下来耗用相当于10户中等人家的资财,于是就停止了建造。露台是承受露水的,汉代人以为,喝了露水是能够成仙的。
  李世民说,自己的德行不及汉文帝,造台阁的费用却超过他,哪里是君主应该做的呢?公卿大臣们再三提出请求,他始终没有同意。这条材料能说明两点:一是李世民以汉文帝为楷模,二是从不劳民伤财出发,竟然不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这在古代帝王中是罕见的。
  李世民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国家能不能安定,就看国君的德性,君主如果有很多欲望,老百姓就会受苦,君主要是无为而治,克制自己的欲望,老百姓就能快乐。
  其实,灾害并不可怕,只在乎人心。一个皇帝能够实实在在地与老百姓同艰共苦,怎么能不感动下属和平民百姓呢!又怎么能不感动神灵呢!

  在李世民感召下,地方官员也兢兢业业与民同艰共苦。在史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贞观元年,邓州地区百姓是十不存一,非常萧条。李世民派陈君宾去那里当刺史,邓州在哪里?这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地方,诸葛亮、药王张仲景、发明浑天仪的张衡都出自邓州。邓州就是南阳。
  这位陈刺史,到任仅仅一个月,离家背井,四处讨饭的灾民就纷纷回乡了。到了第二年,邓州地区的百姓就有了余粮,相邻的蒲州、虞州的百姓也被吸引来了。那么这位陈刺史是怎么创造这个奇迹的呢?
  这位陈刺史一到邓州就召集各县的县令来商量。他说,本官在京城接受皇上的诏令时,皇上说:现在邓州的百姓缺衣少食,十户不留一户,每想到此,朕都睡不着觉,心里很内疚,看到各地出现灾害,朕就想朕的德行浅薄。只要有一人受饥挨饿,朕就不安。所以希望地方官员要体谅朕心,尽力去救助灾民。诸位县令都是拿朝廷俸禄的,我们应该为皇上分忧。据本官了解,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准备种子,按时下种。也要种一些短期就能收获的食物,本官要求各层官员拿出十分之一的俸禄,去买种子,官员都要带领家属开荒种地,以补充家用的不足。朝廷已经批准开粮仓救济灾民,外地来的灾民也一视同仁,分给他们粮食、种子和荒地。等秋天粮食收获之后,农民需要上交种子粮,官员付出的种子钱也会归还。官员们听了都非常感动,也很赞同刺史的计划。
  按这样的计划执行,到了秋天,粮食丰收,陈君宾看到邓州百姓生活改善,他又考虑去帮助相邻的蒲州和虞州,借给他们粮食,但是,说明有借有还。
  两年后,李世民给陈君宾下了一道嘉奖令,其中有这样一些文字:陈卿你很体谅朕的心意,把灾民安顿得很好,让朕很受安慰。天灾难免会出现,如果能够像你那样做到爱护百姓,提倡相互帮助,那就可以渡过难关。你教地方官员和百姓轻利重义,视四海的官员百姓都是兄弟,使本来已经失去的良好风气重新发扬,仁慈忠诚的道德成为风气。你做得如此之好,朕还有什么可忧心的呢!(《旧唐书·良吏传》)

  在这里我还要介绍被当时河北民众称微“铛脚刺史”的三位官员。贞观初年,朝廷派去一位沧州刺史薛大鼎。沧州地处河北省东南部,面临渤海湾,地势低下。顺便说一下,这里也是清朝文人纪晓岚的故乡。现在我们说的是唐朝贞观初年的刺史薛大鼎。
  沧州界内有一条无棣河,因为隋朝时期战乱,年久失修,常常发生水灾,百姓苦不堪言。薛大鼎到沧州上任,看到满目疮痍,非常痛心。就上奏朝廷,集资开通淤塞的无棣河。可是无棣河上游有长芦河、漳河、衡河等三条河。如果上游不加以疏通,沧州的洪水还是不能避免。
  于是,薛大鼎又联络瀛州刺史贾敦颐、曹州刺史郑德本,一起治理长芦河、漳河、衡河。他们三个刺史都赤着脚,拿着榔头铁铲与民众一起疏通河道。河道疏通之后,河水就流入渤海湾。不仅洪水没有了,河水还可以通行船只,发展了水上交通,发展了盐制造业、渔业。老百姓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老百姓编了一首歌:“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老百姓给沧州刺史薛大鼎、瀛州刺史贾敦颐、曹州刺史郑德本一个美称:“铛脚刺史”
  190年后,唐宪宗元和年间(805-820年),大诗人白居易观赏了朝廷大典上表演的乐舞《七德舞》后,有感于唐太宗在唐朝统一战争和开创贞观之治过程中的艰难,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写下了以《七德舞》为名的著名诗篇。诗中特别强调,唐太宗“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说出了百姓对唐朝政权的信任,是贞观之治的核心。
  白居易的《七德歌》,全文是这样写的:“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
  魏征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剪须烧药赐功臣,李勣呜咽思杀身。
  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
  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
  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
  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这首诗画龙点睛的一句“以心感人人心归”,什么是李世民的心?敬天、克己、爱民的一颗心,感动了上天,感动了朝廷官员,感动了百姓,不仅渡过了贞观初期的灾荒,还锤炼出一批爱民如子的官员,还提升了全民的道德,净化了社会风气,为开创贞观之治迈出了第一步。
  正如唐朝史臣吴兢在其编撰的《贞观政要》中所说,“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在民生如此艰辛的背景下,就在贞观三年冬天派出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东突厥,在第二年春天就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吴兢因此感叹道:“其得人心如此!”





2#
 楼主| 发表于 2023-4-26 09: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问雨…… 于 2023-4-26 09:55 编辑

白居易的“七德歌”中“李勣”的“勣”字文中无法出现,反复打了多次才出现。

3#
发表于 2023-4-28 16:0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您的支持发帖。顺祝“五一”快乐!
4#
 楼主| 发表于 2023-4-30 09:29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23-4-28 16:00
感谢您的支持发帖。顺祝“五一”快乐!

问候老师五一快乐!吉祥如意!
5#
发表于 2023-5-1 11:28 | 只看该作者
《旱涝、蝗灾之年的李世民》给读者讲述的是关于新上位的皇帝李世民的故事;对他的处理“蝗灾”、治水、抗旱等作了有根有据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接近历史真相和爱民亲民的李世民;讲述有理有据,并有史料为证,可读性较强。拜读学习,祝您“五一”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9 08:26 , Processed in 0.06301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