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匡建华 于 2023-5-8 18:41 编辑
修房
文/匡建华
房子是挡风避雨的地方,我住过草屋、瓦屋、砖混结构小平房,四十多岁才在城里买了商品房。乡下人住的房子是分散在大山里,房子坏了一般不会影响邻居。
在那困难的年代,乡亲们做房子基本上是就地取材,砖瓦是乡亲们自己烧的,木料是山上砍的,整栋房子连一棵铁的钉钉都没有,走进屋内会闻到土木散发出的香味。
那草屋、瓦屋结构简单,材料简柄而原始,经不起几年风霜雪雨的侵蚀,就要修修补补,有困难乡亲们会主动来帮忙,那时没有金钱的交换,只有友情的传递。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小镇上上班,那年代职工都是住单位分配的土木结构的房子,十几平方米,每月几角钱的房租,房子要维修不用操心,是单位的事儿。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来人员单位不再负责安排住房。单位虽然给我分了三十平方米住房,老少在一起,走路都相当困难。不少老职工,就在单位附近乡村自己做了自己的房子,本人不得已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在小镇边上出九百块钱买了一块地基做了一栋两层的小平房,让不少人羡慕。那时没有空调,每到夏天父母又会念起那老屋的清凉。三十多年过去了,那小平房的维修费已是建房费用的好多倍。
二十年前,我从乡下调到县城工作,虽然离我乡下的小平房不到三十公里,但每天要来回跑还是不方便,人也累,就在城里买一套商品房。
说来好笑,我工作了近二十年,手中只有三万块钱的存款,城里虽然有电梯房卖,但价格比没有电梯的高出了一倍。不买吧,房价每年都在涨,涨的让拿工资的人心慌。只好找亲友借一点,再找银行贷一点,买了一套没电梯的商品房。
房子靠清江边,七楼,面积140多平方米,三面采光,买房、装修、买家具总共花了近十五万,如果是现在要买房只有一个零头,而在当年可是一家人半辈子的积蓄。
没有住上十年,没有电梯的房子毛病就出来了。记得刚开始几年,父母七十多岁时经常来城里玩,可到了他们八十多岁时就不愿意来了,他们说:“不是不想来,你那房子太高,上楼太难了。”
一晃二十年就过去了,自己马上就退休,不久将要面临上台阶的难题,就有了换一套电梯房的想法。工作之余就到房地产市场转转,看了好几家,不是房子小了,就是地理位置不太好,价格与当年相比长了七八倍,公用面积达二、三十平方米,感觉还是老房子好。没过两个月就传来好消息,政府出台了旧房子改造政策,安装电梯还有补贴。同楼的居民很快达成协议,不到三个月电梯就装好了,少了老了上楼困难的担忧。
人来到世上,二十岁还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青春年少,可房子有了二十年就像八九十岁的老人,日落西山。有了新电梯我还没有高兴几天,房子室内就出现毛病,窗子的一扇掉到地上差点伤了人,卫生间又漏水了,不得不开启维修模式。听帮装修的师傅们说,二十年前做的房子,材料都比现在差,资金少,能省的就会尽量省,住二十年才大修已是非常不错了,师傅的话多少给我一丝安慰。
新房装修和旧房改造有很大区别,特别是室内东西多,不得不打包堆在一起,还要外出住一段时间,让人非常不习惯。不过在收拾书房时还有点小惊喜,书柜有我几十年前写的小文,文友送给我的书籍。书已经发黄,给人留下的记忆仿佛在昨天。特别是看看过去发表的小文,与现在相比已有很大差距,进步也是一目了然。另外还发现女儿读小学在校刊上发表的一篇小作文,写的是和父母一起玩扑克计算二十四点的故事,脑海回放着那温馨场景。那时我还年轻,没有想到一晃人就老了。
不单纯是我老了,来帮我维修的师傅也老了。记得二十年前帮我装修的师傅们都是三十几岁,而现在最小的也是五十几岁。听师傅说,年轻人都到大城市里去了,能干体力活的人不多了。另外就是师傅干的是同样的活,工价比二十年前翻了近十倍,是维修中最大的一笔开资。有一位老乡开玩笑地说,我们这一行快后继无人了,再过几年你就是出再多的钱或许也难找到合适的工人。
几位师傅都是县城周边的村民,大多已搬到城里,一边靠自己的手艺养家,一边陪伴儿孙,乡下的田园早已荒芜,有的是年迈的老人守着那山那水。有两位师傅年轻时在县化肥厂上班,一位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见单位效益不好转行学了木匠,几年下来,木工活在当地还有些名气。另一位坚持到化肥厂破产,年龄大了,又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做一些力气活,好在他有一付好身板,虽然快六十岁,背一百多斤还感觉比较轻松,只是人苦了点。
如今做柜子板材都现存的,不需要刷漆,少了污染,按照主人的要求,现场剪裁,用铁钉子几钉就好了。我问木匠张师傅,您还会做不用铁钉做的木质家具吗?他笑了,他告诉我,有许多工具已多年不用了,要做还是会的,只是年纪大了有点力不从心,要做原来那么好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厨房,卫生间维修完成后美观大方,让人感觉有挡次,与邻居比较也只能算中等水平,就花了几万块。如果是二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在当时几万块钱对我来说可是天文数字哟。
我在修卫生间、厨房时,发现不仅我的卫生间的水漏水到楼下人家,楼上张老师卫生间的水也漏到我的房子的顶平上,几个邻居检查也发现类似情况,先后开始了维修。楼上楼下的几户人家来至不同单位,不同专业,有的退休了,有的还在职,同一个大门进进出出几十年,虽然相识,但很少联系。通过这次维修大家加深了解,密切联系,结下友谊,有了共同语言,有困难大家相互帮助,有问题一起讨论,包括选择家具的样式、色彩等,使房子维修达到了舒适、简节、安全的目标,验证了“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的那句老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