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宁津旧城街青砖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9-4 1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3-9-5 18:45 编辑

                                            宁津旧城街青砖楼           高迎春

        在宁津县旧城街,有一栋修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1965年)的两层青砖楼。青砖楼长64米,宽13米,单层83.2平方米,双层166.4平方米,两层楼共计72间宿舍,楼房二层为木质地板。这栋青砖楼,是过去宁津县杂技团和宁津县剧团的职工宿舍楼。具体分配是,从中间楼门以东,是杂技团职工宿舍,从中间楼门以西,是剧团职工宿舍。这栋青砖楼,已经存在58年了。在青砖楼的西侧一百米处,就是宁津县剧场。在青砖楼的西北处,就是宁津县电影公司。青砖楼附近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可谓是宁津县的文化艺术中心。

        宁津县原属河北省,地处冀鲁两省边界,流行剧种主要是河北梆子、京剧和评剧。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韩俊卿所在的戏班,经常在宁津古庙会和集镇演出。另外由十名地方艺人组成的“十大股”戏班,也经常在宁津流动演出。这十名艺人的名字是:兰衣发、金须、李双福、小宝重(艺名)、张玉珍、叶春亭、贾桂森、蕫长奎、周子明、庞德林。由于这两个剧团在宁津长期的演出,对普及河北梆子做出了重要贡献。时至今日,宁津人仍然偏爱河北梆子。1951年,宁津县组织戏剧闲散艺人,成立了宁津剧社,后改名宁津群众剧社。从天津邀请评剧名角,聘为剧社主演,演出评剧。宁津地方演员,演出河北梆子和京剧。1955年,宁津县正式成立了宁津县剧团。1956年,宁津县剧团,正式定名为宁津县河北梆子剧团,实行剧种化一,只演河北梆子。当年,宁津县河北梆子剧团,凭借《陈妙常》剧目,参加了河北省沧州地区戏剧汇演。其中演员孙以贞、于连春、张少霞、张丙寅获奖。

        1961年,宁津县遭受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暴雨袭击,境内涝灾严重。宁津县河北梆子剧团,跟随县领导远往东北三省演出,为宁津县赈灾募集到大量食品,为缓解宁津人民因灾造成的的饥荒,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64年冬,宁津县河北梆子剧团,为来德州地区视察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演出了《红灯记》选场,受到李先念副总里的亲切接见。就在这一年,以杨晓菊为主演的河北梆子现代剧目《信江波》,参加了德州地区戏剧汇演,获得广泛好评。1966年,提倡“破四旧”,宁津县河北梆子剧团里的明清时期的服装、道具,被毁坏殆尽。所有传统剧目,停止演出。从此,宁津县河北梆子剧团,开始移植演出“革命样板戏”。剧目是:《红灯记》《沙家浜》《红嫂》。1971年,德州地区以宁津河北梆子剧团为主,组成现代戏《斩洪锁浪》剧组,参加了山东省戏剧汇演。宁津县河北梆子剧团,平时排练剧目,就在宁津县剧场舞台彩排。到了晚上,演员就居住在青砖二层楼里。

        宁津县黄河故道两边何庄乡、道口乡的“南北八寨”,是明清时期杂技艺人最为集中的的地方,素有“杂技之乡”的美誉。“南八寨”指的是:尚庄、前尚庄、于川庄、道口、王马店、陈庄、刘阁庄、小王庄。“北八寨”指的是:堤下王、堤上王、堤下刁、堤上刁、宿李庄、于庄、张金马、靳庄。1965年,山东、河北重新划定边界,上述村庄,部分划归了山东省宁津县,部分划归了河北省吴桥县和东光县。原来属于河北省的张鳌乡、大赵乡、西塘乡,全部划归山东省宁津县。其中,就有与“南北八寨”齐名的杂技村张鳌乡的野竹李村、黄河涯村。这样一来,宁津县的杂技村庄和杂技艺人,远远超过了河北省吴桥县。宁津县的黄家镇,自古至今一直隶属于宁津县。黄家镇与“南北八寨”毗邻,原名高范二牌,1404年(明代永乐二年),黄氏迁入该村,成为村中大户,因为好善义助,被人叫做“黄义庄”,最后定名黄家镇。黄家镇杂技古会,古来有名,为古黄河两岸杂技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

        1956年11月,宁津县以李文治的杂技班为基础,建立了宁津县杂技一团,演员50人。以王书春、金华堂两个杂技班为基础,建立了宁津县杂技二团,演员55人。1958年8月,宁津县又以张书香、刘普立的杂技班为基础,建立了宁津县杂技三团,演员35人。1962年,宁津县杂技三团,并入杂技一团。宁津县此时杂技一团和杂技二团,各有演员60人。1971年12月,宁津县杂技一团和杂技二团,合并为宁津县杂技团,共有演员60人。1961年宁津水灾之后,跟随县领导南下广东、广西演出,为宁津县赈灾募集到大量粮食和食品,为宁津县安度荒年做出了突出贡献。1968年,宁津县杂技团,被山东省选为慰问人民解放军文艺团体,奔赴长岛为驻军演出,颇受部队欢迎。1978年,宁津县杂技团,受命在济南八一礼堂,为到访的外宾演出,大获好评。宁津县杂技团的演员过去练功,就在青砖楼的前院。不上外地演出的时候,就住宿在青砖二层楼里。

        1988年,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宁津县杂技团、宁津县剧团受到冲击,演出场次下滑。宁津县按照上级部署,撤销了宁津县杂技团、宁津县剧团,原有专业演员,除离退休人员全部转入其他行业。宁津县旧城街青砖楼,从此开始闲置。但是,宁津县杂技艺校,一直在坚持开办。1994年,宁津杂技艺人杨云,走钢丝越过黄河,其壮举被山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报道,杨云被誉为“黄河第一走”。1995年,宁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1999年1月,以宁津县杂技艺校第14届应届学员为主体,重新组建了宁津县杂技团,编制30人。2008年6月,宁津杂技被中国国务院、中国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津县旧城街青砖楼,为宁津县杂技艺术和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屹立不倒的身躯,凝结着几代人创新发展的艺术精神,令人敬仰。令人敬畏!



                                             2023年9月4日写于迎春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1 20:01 , Processed in 0.09619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