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天,杨柳街东北角新开了一家茶室,茶室不大,看着小巧玲珑的,老板姓毕。他在茶室门口安装了一个一米多高的茶罐,罐上有两个耳,下有一个小巧的茶嘴,只要向上轻轻一提,甜润清爽的凉茶就顺着茶嘴流出来。
胖嘟嘟茶罐上有三个又粗又大的黑体字:爱心茶,亮闪闪的茶罐立在茶桌上,像顽皮的孩子,晃着行人的眼。来往的行人像刚出笼的馒头,每个人头顶上都冒着白烟,无论渴不渴,看见水就走不动路,有人来到茶罐前,伸着脖子喊:老板,老板……
老毕两手搭在肚子上慢悠悠晃出来用眼神询问来人。
老板,这茶怎么卖?
老毕看着来人,笑眯眯地眯着眼睛:爱心茶,自然是不要钱的。
真的?来人再问一遍。
真的。老毕很肯定地点点头:就是为了方便路人的。
来人反倒不好意思了,来回挪着脚步:您这是茶室啊?
是呢。有需要可以进来看看。老毕侧了侧身子。
然而来人依旧盯着茶罐:哦,免费赠送爱心茶,您真是好人。老毕看来人并没有兴趣继续刚才的话题,转身进屋了。
那人看门关了,方才从塑料袋里摸一个纸杯,接一杯凉茶咕嘟咕嘟灌下去,咂咂嘴,品着茶的清甜,很是满意,又接了一杯,张着嘴哈哈,才感觉把身上的热气压下去了。他边走边回头,似是在确定位置。
杨柳街的爱心茶很快就被人知道了,茶桌前每天络绎不绝,有外卖小哥,有上班族,有学生、有老人、有孩子还有妇女,每个人离开后也都会说一句:您真是好人。老毕很满足这样的评语,不论他的广告方式是否成功,看着一张张陌生而舒展的笑脸,他觉得自己就是普度众生的菩萨。
但时间久了以后,现实的失落在他的心里有了很大的反差,爱心茶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收益,反而因为熬制茶,花费出很多时间和费用。
好人难道不该有好报么?他喃喃自语,觉得很不公平。
开始他还幻想其中某些人会心怀歉疚进屋买一包茶叶,但他的期望落空了,他们喝完一杯爱心茶后,除了那句您是好人外,再没有多余的一句话,转身就消失在人群中,有时候他故意在那里多停留两三秒,尴尬的连空气都停滞了。
他想不通,是天气不够热,还是他的茶室不够吸引?
杨树叶被定格在空中,天热得连蜻蜓都贴着树荫处飞,偶尔从角落里冒出来几个行人喝完茶马上就离开了,茶罐像一个士兵很忠实地守在那里一动不动。
老毕从幽怨转变成愤恨,一群不懂感恩的人,我要把爱心茶撤了,我不要做傻子。他负气地拍着茶罐。
就在老毕撤掉茶罐的第二天,有很多人来到他的店里,他们习惯了每天一杯甘甜可口的凉茶,爱心茶的突然消失让他们感到不适应,他们进店寻找习惯的味道,进屋以后才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屋内装修精美,摆满各种茶具,茶叶还有字画,阳光透过窗棂打在那些古香古色茶具上,像一件件工艺品闪着诱人的光泽,除了难得糊涂的字画,还有一幅楹联,上联是非淡泊无以明志,下联是非宁静无以致远。茶室内的文化风格和淡雅清新茶香吸引了众人目光。
哇,这么多茶叶,这么好的茶台?他们摸着光滑的茶具,连连夸赞。
这是做什么用的?有人问。
茶匙,是用来搅拌茶水的。
那这个呢,胖乎乎的孩子手里托着一个闭着眼的小和尚。
那是茶托。
茶托是干什么的?
茶托也是茶具的一种,老毕托着下巴:怎么解释呢,就是更有气氛和情调。
喝茶还有文化?
当然啊,中国茶道文化源远流长,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从神农氏就开始了。
叔叔您懂得真多,孩子一脸崇拜地看着他。
老毕眼里重新绽放出光彩。
一妇女指着一个圆肚陶罐:它真漂亮,它是古董么?
不是,它只是普通茶罐,可以很好储存茶叶。
但它好可爱啊,女人摸着陶罐上陶釉爱不释手。
我从来不知道茶室里有这样讲究的器皿。她说。
这喝茶和品茶有什么区别呢?还有人说。
喝茶是解渴,就像我们赚钱是为了生存,而品茶是一种生活。就像您在家里养花一样是为了陶冶情操。老毕笑容可掬地解释:生活不只是一种味道,我们都要学会尝试。大家慢慢品位老毕的话,觉得他的话和茶一样余味悠长。
这么多茶具要怎样用?
怎样才算品茶呢?
问题太多了。老毕索性沏了一壶茶,把茶道的工序一一给他们演绎了一番,他们端着茶盅,学着老毕的样子,先看,再闻,再一点点品,从中体会茶在唇齿间留香,他们感触良多。
众人快乐的样子,再次感染了老毕,茶室内一派欢乐祥和气氛。
大家说以前太忙碌了,太粗糙了,以后也要学着老毕那样去享受生活。那一天,他们买了茶叶和茶具。
老毕终于明白原来爱心是以这样方式回馈的。
但一切只是从一杯茶开始的,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