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父亲的厚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4-20 17: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24-4-27 11:01 编辑

                                                                        父亲的厚成(散文

                                                                            文/于文华


  我的父母当了一辈子农民,养育了四子一女(其中一子英年早逝),父亲走了,除了三间破破烂烂的土坯房,几乎没有留下多少财富,但留下了许多有形的厚成和无形的精神财富(我们兄弟三争取到新农村维修改造的3万元,又凑了数万元,新修了五间新式瓦房,父亲享受了2年有余)。

  记得革命样板戏《 红灯记》里的主角李铁梅就曾唱过:“爹爹的品德留给我;爹爹的智慧留给我;爹爹的胆量留给我;家传的红灯有一盏……”我要说,父亲虽则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却留下了诸如达观,豁达,宽容,大度,忍让,谦逊,乐善好施等等精神财富,让后人追忆,让后代继承。

  因父亲跌倒即无疾而终,我和妻子、儿子从新疆坐高铁、乘飞机、坐出租车赶赴老家到天祝乌鞘岭隧道时,天空突降鹅毛大雪。冰凉冰凉的雪花从窗外飘飘洒洒,仿佛也在含泪痛哭。到家里已然11点多了,见我们走时尚且步履稳健,笑容满面的父亲,如今却躺在冷冰冰的冰柜中,妻和儿子放声大哭,堂哥连忙说,不哭了,二爹活了83岁,走得很安详,是喜丧,不必哭了。想来父亲是属于活到了生命自然极限后才过世的人。看到他安然闭合的双眼,没有了痛苦和焦虑,也没有了对即将到来的侄子婚事有些许憧憬表情的脸颊,特别是想象着他可放心埋葬于他生前瞅中的地方,走上了他心心念念的天堂之路,我更愿意把他的喜丧,看做是他对自己的身体乃至灵魂毫无愧疚之感的一个美梦的开始。因生前未连累和麻烦任何人,故此大家商量了要多停留几天,长达一周时间,好让我们多些时日来表达缅怀和追思。因我们弟兄几个都大多数时间不在村子里生活,我工作在县城,三弟在武威画画养家糊口,四弟在银川打工谋生,村里的人特别是老人去世后,帮下的忙较少,担心丧事会冷落。但父亲好人缘,乐善好施,乐观开朗,村里不论大事小情都会积极张罗。记得308省道升级改造通过村子,但路基抬高了,边上留下了一个大坡,且旁边就是一条常年不流水但遇洪水就危险的大河。修路方面以修桥责任在地方政府部门,他们预算中没有列支为由,想仅砌好护坡。父亲带领村人据理力争,走访有关部门并多次阻挠施工,最后妥协修了一座大桥,可谓为民谋福利、争利益,受到村民如潮好评。

       父亲在60多岁到70多岁期间,当过一段时间的大东,张罗过村上的婚丧嫁娶和盖新房、考大学和小孩满月等大小宴席,还当过数年的“街长”和“室长”( 村文化室室长)——其实,说白了就是替镇上搞搞卫生保洁的差事。但父亲拿上鸡毛当令箭,不允许街上商铺里乱倒垃圾和污水,更不许他们将产生的杂物胡乱堆放。下雪天要求“自铲门前雪”,得到镇干部的夸奖和表扬,却得到那些商户的“横眉冷对”,但父亲乐此不彼,得理不饶人。但商户们后来看到街上原来脏乱差的环境变得卫生清洁了,市容市貌改观了,还是逐步养成了自觉维持环境卫生的习惯。村上文化室一度无人打理,父亲主动要求管理一下,早早去开门将卫生打扫干净,茶水打好,方便人们来阅读书报和喝茶聊天。冬天还要生火炉。但他干得风生水起,比发了工资的干部还积极。有人地上随意扔烟头和垃圾,父亲便及时制止。人家恼羞成怒了,反嘲父亲:凭啥来管我,你既不是村干部,又没有啥权利,孙猴子做了个弼马温,一天到晚指手画脚干什么?母亲说村上又不发一毛钱,你几十岁的人了,何必自讨苦吃,和人费神淘气?父亲说:千金难买人乐意。我喜欢干这些没名堂,但却有意义的事情!后来,村上换了领导后,借故人来人往影响办公为由,让父亲回家歇一段时间。发丧那些天,村里人不管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不论辈分大的还是辈分小的,无论男女都主动前来帮忙,以此来答谢和表达对父亲深切的悼念和怀想。在为人处世方面,父亲是我们的榜样。不管谁家有事,只要找到他,父亲都当自己的事尽心尽力的去办。父亲出殡那天,村里一位辈分大年纪却和父亲小几岁的当家的长年爷,匆匆结束了其儿女特意安排在海南的旅游,专门赶回来送父亲一程。他拉着我的手沉重地说:“咱村的老人去世大多都参与了。在村里的微信听到你爹去世的消息,我很震惊和难过。这不匆忙赶回来,特意送他老哥哥最后一程……”村上在家的青壮年还是六七十的人,凌晨四点听到礼炮响的“集结”号令后,不约而同爬起来,自发坐车到新打的坟茔前,合力埋葬了父亲——尘归尘,土归土。父亲最终被村人和他养大成人的几个儿子,“种”在了高高的山坡上。


      作为长子,我深深跪在父亲深深的土墓穴前,任凭长辈在我头顶扬起第一铁锹土,这并不会阻拦住我想象父亲将彻底和脚下的泥土融合在一起的那一刻起,会惊喜和兴奋地打量着这个泥土世界里的一切情况。坟墓周边泥土中的世界静谧安详。如果他还想伸手抓一把周围的泥土,谁也不敢否认说,被他抓在手里的泥土中,除了他曾经心心念念、始终无法忘怀的娘亲,还有他羡慕过的那些身边的乡亲和电视上的楷模及英雄人物,当然更重要的是,父亲极有可能还抓住了和他有血脉联系的其他祖先。我甚至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还会和这些久违了的离他不远的三弟和大哥促膝谈心,然后一起商量着,以怎样的方式,在什么地方,商量着重新团建和回家看望亲人机会到来,让灵魂和肉身彼此间得以在不受惊扰的情况下互通款曲。是的,不纠结年纪,谁都难破百岁;不攀比财富,谁离开时都带不走一分一毛。把期待降低,把依赖减少,好好珍惜眼前的幸福和身边的亲人,好好过好每一天的生活!

  日子如走马灯一样马不停蹄变换着自己的面目。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都过完了,睹物思人,仔细盘点父亲生前留下的厚成,想起生前的点点滴滴鲜活生动的画面,还很多很多。比如三弟就在家族微信群里,就发了父亲在疫情期间的许多画面,过年前在他们家打牌聊天的片段,四弟也发了当年在宁夏沙湖和西北影视城及银川城市公园里游览时的照片。父亲新购买的电动剃须刀我顺手给了姑舅兄弟,他喜滋滋接受了。玩了数月的电子琴,送给了当家子兄弟的孙子,七成新的电动自行车由二孙子喜喜骑走了,手表被大孙子即我儿子带走了(原本就是他送给爷爷的,说是留下当个念想),手上的佛珠被老四戴在了手上,包括新买的棉大氅等新衣服,泡三泡台的茶碗则由我每天泡茶喝。老三则带走了他送给父亲的价值数千元的水晶眼镜。而我那些天在老家写东西遇到拦路虎需要查字时,幸亏找到父亲留下的学生版的《新华字典》。那天晚上,闲来无事可做的老三,想信手涂鸦几笔,母亲便找出父亲留下的好几支毛笔和墨汁和小碟子。还比如“献羊”还特意留下了100多斤肉的一个大羯羊,白酒还有6箱子(以每人2盒黑兰州,两瓶酒等礼物,事情过后兄弟们上门答谢那些帮忙的当家户族和邻居们)。剩下的一次性纸碗和筷子,差不多够过一个事情的(侄子沾沾自喜,说打算国庆节结婚办喜事,这些都不用买了。更为主要的是,我们整个事情花了近9万元,礼钱扣除外,还结余4万余元。几个大东商量了一下,鉴于侄子无爹无娘,没有收入来源,靠打工维持生活,随即开诚布公说打算将这4万元用于其婚事,要我们兄妹几个同意。看到侄子貌美如花的的女朋友和侄子情投意合的样子,再加上她千里迢迢从新疆乌鲁木齐主动乘飞机来送爷爷最后一程,我们焉能不成全美事?)再如业已晒干的碎面条,还有一簸箕、两多半纸箱和一大案板。这还不包括送给左邻右舍,弟媳几个和妹妹等人的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晒干的馒头。冰箱里的鸡肉,一个猪头和剩下的几个席上的菜,够吃数月。过事情宴席上剩余的食用盐、鸡精、味精、各式调料等,够相依为命,一起生活的母亲和四弟吃上几年的。

  终是难忘那些父亲曾经带给自己温暖的人和事。在父亲缺席的日子里,在物是人非的院落里,在父亲走来走去锻炼身体的乡道上,只有河流和如约开花结果的桃树杏树和那些翩然飞翔的喜鹊,以及大清早就喋喋不休叽叽喳喳鸟雀的话音,能够延缓日子匆匆行走前行的步伐。我不知道留在泥土中酣然熟睡的父亲,是否感知到了泥土外面儿女们会更加疼爱和呵护的娘亲?当然,我也不清楚在泥土中的父亲,是否依凭我们的虔诚体验到了那些翩然怀念?追寻那些寻常的光阴里,一寸一寸,都有父亲爱的光与影在摇曳。“想见音容空有泪,欲闻教诲杳无声”“ 寿逾八旬子孝孙贤含笑去,挽歌十曲亲思乡颂愿再来……”黑纸白字的对联业已惨淡,坟头上的鲜花早已枯干了,可无论怎么遗忘,却越想忘记,许许多多的事情,却越来越清晰而深刻的浮出脑海。父亲文化不高,也就高小毕业,但他很喜欢读书,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儿子说他很怀念那些爷爷讲述的故事,诸如《薛仁贵征西》《杨家将》等历史故事,他的见地和眼界每每让母亲夸赞。

  我知道:敬畏父亲其实也是敬畏自己,敬畏内心的光亮。一个人唯有内心光亮了、温暖了、幸福了,才能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父亲虽仅为初识字文化程度,但勤奋好学,心灵手巧。从未拜师学艺,但木工、电工、烹饪、秦腔和民歌小调及民间礼仪等样样略懂,还常说人活在世上,不说样样精通,但最起码要多多少少会点,就不会被挡手。记得小时坐的凳子和饭桌是他亲手制做的。家里的电路坏了,乡村哪有专门的电工师傅,父亲无师自通会修理。父亲在一家油库工作时,做过一年多的大师傅,后来母亲和我们兄妹都说,他做的臊子面、炸酱面、烩面片、炒面片、馄饨、打卤面等饭食,和大厨做的相差无二。因村上有道爷,父亲打小过事情就曾多次帮忙,对农村操办红白喜事的礼仪规矩和规矩等了然于胸。记得侄子的婚礼上,父亲一口气唱了《城里的亲家母》等民歌小调长达一个多小时,而侄女盛大西式婚礼上,由于时间关系未能一展歌喉,让他闷闷不乐了好长时间……加之他能说会道,风趣幽默,正是这些种田之外的业余特长,让父亲把其农民生涯演绎得风生水起,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成就了父母在左邻右舍心目中的独特地位。父亲凡事看得开,大半辈子过着与世无争、恬淡虚无的日子。他离开我们已经快两月了,三弟说他经常梦到父亲,而我却极少梦到……记得那年五月四日,正是青年节的日子,我的善良而勤劳的二弟和弟媳,双双死于车祸(被一列疾驰的列车撞飞),白发人送黑发人,按理说要多悲伤就有多悲伤,有多伤心就有多伤心。但仅仅过了一年多,父亲就平复了心情,还一再劝解母亲:谁有谁的命。活着人还是要打起精神,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父亲还珍藏着多年前播放DVD的光碟机和许多光盘(包括四大名著的,一些谍战片和诸如《天龙八部》《少林寺》等武侠片的,一些赵本山、郭德纲、潘长江等艺人的经典小品,青海等西北花儿的优秀作品集大成,还有一些传统眉户剧诸如《梁秋燕》等即秦腔经典剧目)。在父亲葬礼上几个孙子就翻腾出来,反复播放他老人家生前喜欢念咏和哼唱的《梁秋燕》和一些秦腔段子。母亲那天还找出来几十张一分、一角的纸币,说是他留给后人的“财富”,还有两把陶瓷做得到养生茶壶,说留给孙子的念想和纪念物……而我和母亲眼睛里所有看得见的东西,都成了父亲身后的过眼烟云。

  父亲常谆谆教诲说:吃亏是福。宁愿自己吃亏,从不占他人半分便宜——这也是他坚守的人生信条和可贵秉性!前几年村上将一些地承包人租种,我们家9口人的地,按理说每年有数千元的承包费,但那人借故而含含糊糊,我曾打电话质问,但他也模棱两可地支吾了事。父亲也不据理力争,说钱在世上,他不给也许就有不给的理由。后来,土地全部流转后,换了老板,才将近万元的土地租赁费如数打入父亲的社保卡上。父亲一辈子吃的亏不计其数,但却照样达观开朗,活的豁达自如,没有什么大病,无病无灾而走,谁都说,人生难避老来难,这样走了,可谓好修为、好造化!

  我相信在父亲不在的日子里,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最能够检验出每个儿女面对业已老年且孤独寂寞老娘的孝心孝敬。院子里一院子花花草草,蔬菜和果树,父亲走了,谁来的打理。那天,三米多深的土窖里,埋着去年留下的几朵大丽花苗,需要拿上来及时栽植。可,平素这些由父亲来做的事儿,只能由80岁的母亲来做了。我说:妈,要不,还是我下窖吧,你腿脚颤颤巍巍,能行吗?母亲说:还是我来吧,别把你衣服弄脏了,再说,说不定,你下去还不一定爬上来。瞅瞅那么深的土窖洞,想想,还真是,费劲巴力下去了,不一定爬出来。果真,母亲下去后,沿洞壁上的几个小洞,抓住上面的一根细铁丝,一点点爬了出来。眼睛近视,老眼昏花的我,找不到这些暗藏的“机关”和窍门,自然,爬出深土窖确实困难。橱柜里,一翻腾,就搜寻出父亲许多吃剩下的东西。两大袋子的“粥品”(一种速食早餐食品),两多半瓶子腐乳,两小铁盒子网上购来的带鱼罐头,多半盒子的三泡台茶叶,还有零零碎碎的其他东西。老四兄弟也回忆说:记得去年八月份回老家时,老爹就给他说:儿子,我给你留的几口缸,还有犁头、木头和铝梯子,架子车及还有几件农具等,当时含糊其辞的应付着……这也许就是爹给我带来的厚成。谁都有继承和珍惜生命和情感的秉性。我已退休一年多,且住在老家陪伴母亲,走在熟悉的乡村,格外喜欢回眸往事,回忆父亲生前留下的美好记忆,试图从历史中寻找自己熟悉的东西和事物,并希望父亲和祖宗搭在自己身上的血脉能够存在得更长久些,散发出来的温度更稳固一些。

      闲暇时的父亲,也会写下他的一些随想和人生感悟。缘于我的“启发”——某天,在我县城的家里,招待完父母,我灵机一动,为给父亲找点事做,找了些稿纸和几支笔,对他说:爹,闲了,无所事事了,把你的想法、念头都写下来,或许对我的写作有所帮助。父亲去世后,我翻箱倒柜,一一找了出来。有民间俗语小故事、笑话和类似脑筋急转弯的小段子,有当地名胜古迹和逸闻趣事的总结性文字(大多为零碎的不成型的)。颇为完整的有抄录的《麻衣观相》,还有大半辈子修身养性经验总结的《床上八段锦》一套健身保健体操。以及长达几十页的一个完整的民间故事。而这套操父亲每晚都做,可惜几次都学了些皮毛,多次想他老人家手把手示范,并在实际演练、操作中学会,但一直机缘不凑巧。虽说父亲写的步骤、方法和要领都面面俱到,但具体的穴位和关键点却始终不得要领,加上理论和实践毕竟是两个概念。许许多多的理论好似掌握了,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大打折扣。这不,我照猫画虎,却好像不大协调。且整套体操要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悔没有要求父亲耳提面命其基本要领,这下只能揣摩和猜测个大概了。当然,他记述的关于我们村上的几个类似于好人好事的通讯稿类文字,曾央求在县文化馆主办的《古浪文苑》上刊登一下,我以体裁陈旧,不宜宣传而婉拒了(其实,要上稿就需花大力气整理加工)生前父亲给我说过,他对我的奶奶他的母亲很是尊敬和孝敬,他就是一路积德、一心向善走向最初的人生道路的。尔后他一直以此为目标和路径而前行……如今父亲又带着他的好人缘、好德行、好修为、好造化,走进了洁净如洗的天堂去与他的祖先们相聚了。

  如今父亲已驾鹤仙去一个多月了,他安然入睡在生前向往的开满野花的几十里之外的高高山坡,但我却分明感觉到,他的灵魂还是义无返顾地一次次回到了家里,重新蛰伏在了家中的一草一木、一桌一物上。如果不是这样的情形,为什么我每次返回老家的时候,似乎能够嗅见他的气息、听见他的说话声,很多人依旧在怀恋他在世时候鲜活的画面、生动的景致,都无法撼动或者遮蔽、替代父亲在我脑海里牢牢占据的位置呢?细细想来,父亲留给我最多的,就是一生的达观、谦让、豁达和看淡一切,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修身养性、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以及在困境时依然能把日子过下去的坚强!

  凡是去了天堂的人,包括我的父亲,没有一个人愿意返回到他们曾经生活过的滚滚红尘中来。马德说:中国人的好玩处,在一转身。且这一转身,太突然,太跌宕,太迷离,太伤人。明明还是笑语喧哗,和风拂面的境界,一转身了变成了阴阳两隔,澄澈成了迷蒙,蓬勃成了萧瑟。但父亲的真诚与坦荡,正直与崇高,豁达与无私,宽容与仁爱……等优秀品质,让村里的人,他熟知的人,至今仍一遍接一遍的回味和咀嚼。我知道这样的情形是常态而非匆匆忙忙的偶然提及。每每一回味和缅怀,便自觉不自觉的闪现出父亲的一桩桩一件件的好来,让人感慨,使人追忆,令人惋惜!

  不觉记起杨绛散文《我们仨》中说过的一句话,就像是对我们弟兄三个当面教诲一样,颇具针对性和象征意味:“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情,都能变得甜润。”是的,直面生活带来的一切,无论风雨艰难和恬淡沉静,就会越来越好!








微信图片_20240420173138.jpg (442.97 KB, 下载次数: 22)

微信图片_20240420173138.jpg

相依为命8.jpg (2.12 MB, 下载次数: 25)

相依为命8.jpg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4-4-20 22:05 | 只看该作者
深深的亲情,无以言表。字短情长,愿逝者永在天堂。
3#
 楼主| 发表于 2024-4-21 09:03 | 只看该作者
麦子熟了 发表于 2024-4-20 22:05
深深的亲情,无以言表。字短情长,愿逝者永在天堂。

诚挚感谢麦子熟了文友第一时间的点赞支持了……祝福周末快乐!是的,逝者已安息,作为儿女的我们当好好活好每一天!
4#
发表于 2024-4-21 09:36 | 只看该作者
深情的文字,表达父亲的思念!欣赏学习,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24-4-21 14:32 | 只看该作者
匡建华 发表于 2024-4-21 09:36
深情的文字,表达父亲的思念!欣赏学习,问好!

感谢建华文友一直以来的厚爱和点赞支持,祝福周末快乐!
6#
发表于 2024-4-22 08:46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是散文大家,写的感人,拜读学习!
7#
发表于 2024-4-22 09:15 | 只看该作者
父亲的厚成,就是子女们的厚成,子女们的念想。
8#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4:01 | 只看该作者
千幻烟 发表于 2024-4-22 08:46
老师是散文大家,写的感人,拜读学习!

感谢千幻烟版主的点赞及点评,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4:02 | 只看该作者
河西村夫 发表于 2024-4-22 09:15
父亲的厚成,就是子女们的厚成,子女们的念想。

感谢河西村夫文友一直以来的支持与提读……问好!
10#
发表于 2024-4-24 18:05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真挚的情感表达:文章以儿子对父亲的追忆和怀念为线索,将父亲的生平事迹、品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
2. 生动的细节描写:文章通过对父亲生前的一些具体事物的描写,如父亲留下的物品、生活中的习惯等,使读者对父亲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 简洁的语言表达:文章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但却能够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朴实无华的美感。
4. 恰当的修辞手法: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例如,“日子如走马灯一样马不停蹄变换着自己的面目。”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日子比作走马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化。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4-27 10:58 | 只看该作者
文珺 发表于 2024-4-24 18:05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真挚的情感表达:文章以儿子对父亲的追忆和怀念为线索, ...

诚挚感谢文珺版主精致、扎实而认真的点评及鉴赏。让版主费心了,这么长,这么细腻,这么周到,真是花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太感谢了!祝福周末快乐,问好乡友及版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2 15:51 , Processed in 0.10124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