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57|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蕉叶覆鹿——略说《红楼梦》中的“别号”意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4-28 1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蕉叶覆鹿——略说《红楼梦》中的“别号”意象
  
  一般小说,虽是虚构,但作者都会自然而然地尽量使其“合理化”,即所谓的“论事则无,论理则有”。然而在《红楼梦》中,在基本合理的大框架下,却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情节。学者普遍认为,这些“不合理”之处,恰恰就是解读《红楼梦》的钥匙,也即作者故意要露出破绽,留给读者思考的所在。
  
  这里说说关于“海棠诗社”里诸人的“别号”。
  
  首先诗社的成立就有些不合理,因为其发起人不是最擅长做诗的黛钗二人,也不是最精灵古怪好整事儿的湘云,却是并不以诗才见长的探春。
  
  探春住在秋爽斋,如果以“四春”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那么探春正好代表秋天。爽,《说文》释为“明也”。注曰:“其中隙缝光也”。按理说,秋分后,白日渐短,黑夜渐长,但毕竟不似冬天,所以还保留着一丝光明。斋,就是书房。探春的闺房也是大观园里唯一称为“斋”的所在。前文曾述,秋爽斋内“案上设着大鼎……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金鼎玉磬,都是帝王专用,结合后文协理大观园时“兴利除弊”,显然探春就是影射着大明“末世”时的一位帝王。
  
  可是怎么偏偏这个诗社就要探春发起呢?
  
  不妨看看诗社的名字——海棠社。恰恰就在宝玉接到探春的花笺,前去赴会时,刚到了沁芳亭(沁芳,前文曾说过,有花落流水之意,与葬花相反),便收到了婆子传来的贾芸的字帖(书信),说是孝敬他两盆白海棠赏玩。而这两盆白海棠又恰好被李纨看见,便提议以《咏白海棠》为题先开一社。
  
  怎么就都那么巧?除非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偏偏是海棠,而且偏偏是两盆海棠,偏偏是贾芸送来,偏偏是不会做诗的李纨提议,更不会做诗的迎春惜春限韵监场,而且几乎所有的高手都做了诗(湘云后来补了两首)……可见这两盆海棠肯定意义非凡。
  
  当然不同寻常了,至少每位明末的遗民都会对其刻骨铭心。因为就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与提督太监王承恩自缢于煤山两株海棠树下,大明王朝自此宣告灭亡。
  
  当然,崇祯与王承恩吊死在海棠树下,而贾芸送给宝玉的是两盆秋海棠。海棠树是木本,春天开花;而秋海棠是草本,秋季开花。两者不是同一品种。不过,《红楼梦》的作者特别喜欢玩一物兼表二意的技巧,比如芙蓉本是木芙蓉,但同时荷花也叫芙蓉,所以宝玉吊晴雯同时也是在吊黛玉。比如柳絮又名杨花,古人认为入水后会化为浮萍,所以兼有了花和水藻的特征。菊花开在秋天,偏偏又不畏严寒,不肯吹落北风中……用同一事物的两种属性来做诗,以彰显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影射,正是《红楼梦》中惯用的手法。
  
  明白了两盆海棠的含义,也就明白为什么偏偏是一向不以做诗见长的探春提议建诗社,一向只管闷声发财的李纨主动出头自荐掌坛”并且霸道地要求“你们都要依我的主意”了。因为探春影射的是南明的皇帝(还是位有想法也有些作为的皇帝,试想,她是谁呢?)而李纨姓李,就是影射了那位占了北京城逼死崇祯帝的李闯王。至于送花的贾芸,且看芸字,《说文》释为:“艸也。似目宿。从艸云聲。”《淮南子》说:“芸艸可以死复生”正是影射了南明成立,寓意着希望大明复生的梦想。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梦。精明如探春一样可以“兴利除弊”的南明帝王也挽救不了其灭亡的命运。(王熙凤小产后,探春、宝钗、李纨三人协理大观园,正是影响了南明、满清、大顺三股势力。)试看探春的诗号就明确暗示了这一点。
  
  有意思的是,取别号一事是黛玉提出来的,却又是不会做诗的李纨抢了先: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脂批说“最妙!一个花样。”的确是妙!因为李纨怕人抢了她的诗号简直就是玩笑!除了她这个影射着李闯王的大老粗外,谁还会给自己起个“老农”的诗号呢?
  
  接下来给自己起诗号的就是探春了,她起的是“秋爽居士”。前文已述,“爽”是光明的意思,那么秋爽就是秋天里的一丝光明。而居士,是指方外人士或文人雅士的自称,就有些不合她的身份了。所以宝玉表示反对:“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于是探春就表示:“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于是黛玉便拿她取笑:“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当众不不解时,她便说出了“蕉叶覆鹿”的典故。
  
  这也是整个情节中最精彩的一段。
  
  首先,探春的住处“梧桐芭蕉尽有”,这两者都有愁怨的寓意。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如“雨打芭蕉处处愁”。而探春“最喜欢芭蕉”,芭蕉又有赤胆忠心的含义,如“素不生枝节,人皆见赤心。”最重要的是,黛玉口中说出的“蕉叶覆鹿”的典故,则进一步强化了“梦”的这一主题。
  
  关于蕉叶覆鹿的故事,最早出自《列子》,说的是郑国有一个打柴人打死一头鹿,“覆之以蕉”藏起来,结果忘了藏的地方,还以为是个梦。半路上念叨时被人听见,那人便按照他说的地方找到了鹿。得到鹿的人回来告诉老婆:“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老婆说:“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后来打柴人回去,心有不甘,结果晚上不但梦到藏鹿的地方,甚至还梦到了拿走鹿的人,于是上门索要。二人争吵不下,同去见官。官员说:“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认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以真为梦又以梦为真的故事,恰恰暗合了《红楼梦》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的主题。
  
  不过,这里的“蕉”是“樵”的通假字,并非指芭蕉。而“蕉叶覆鹿”四字也未因此成为典故。直到明朝剧作家车任远写了一部杂剧《蕉鹿梦》,明确说用来覆盖鹿的就是“蕉叶”,并且在第六折清楚写道:“大凡梦中,都是妄境。梦宝玉,醒来不曾得手。梦酒食,醒来不曾到口。”不但与《红楼梦》中后来“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吻合,更是明确出现了“宝玉”二字。而宝玉,在《红楼梦》中就是喻指大明。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特殊的含义。《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自此,“逐鹿”与“问鼎”一样,成为争夺天下的代名词(还记得板儿拿锤要敲探春屋里的玉磬吗?作者已经够隐晦的了,只写他要敲磬,没写他要“问鼎”)。那么当“明失其鹿”时,“天下共逐之”,而这位试图延续大明国祚的探春治下的疆土,这只被“蕉叶”覆盖的小鹿,其结果也只能落得个“据有此鹿,请二分之”的下场。
  
  下面是黛玉的诗号,是探春为她取的,叫“潇湘妃子”,出自“湘妃竹”的典故。其中有两重含义,一是黛玉影射的帝王及嫔妃身份,二是暗示了她泪尽而死的悲惨结局。所以当探春说出这一诗号时,一向牙尖嘴利从不让人的林黛玉立马蔫了下来“低了头方不言语”(书中别处但称“黛玉”,此处偏偏用全名,称“林黛玉”,亦堪琢磨)。此处有脂批:“妙极趣极!所谓‘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看因一谑便勾出一美号来,何等妙文哉!另一花样。”令人奇怪的是,黛玉因探春的诗号弄出一个“蕉叶覆鹿”的典故,探春又给她起了一个诗号“潇湘妃子”,她们两人又不是情敌关系,怎么就扯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上来了呢?在此,就需要看看这句话的出处以及全文。该句出自《孟子·离娄上》,全句为:“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其意,正和第七十四回里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说过一句话:“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至死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正所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探春一句话,说到了影射崇祯的黛玉的痛处,所以,一向牙尖嘴利的她也只能“低了头方不言语”了。
  
  再下面宝钗的诗号是李纨起的,直接以她的住处为名“蘅芜君”,这个名字也是很有意思的。如果把两字放在一起,“蘅芜”,是一种植物;如果分开看,则“蘅”是一种香草,“芜”意为草木杂乱。试看关于宝钗住处蘅芜苑的描写,大多是藤蔓类植物,外加一些香草。黛玉身上自有异香,而宝钗又是吃冷香丸,又要种香草,难免有故意之嫌。此外,关于蘅芜,还有一个典故: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上》:“帝息於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著衣枕,历月不歇。”再一次与“梦”相关,同样暗示了宝钗与宝玉的婚姻和汉武帝与李夫人一样,短暂如梦。
  
  接下来为宝玉起诗号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明争暗斗。宝钗两次为他起诨名,一个是“无事忙”,一个是“富贵闲人”,讥讽之意相当明显。李纨则提到他有一个旧号“绛洞花王”,最终还是叫了之前的另一名号“怡红公子”。绛,《说文》释为“大赤也。”两名都指向红色。探春说:“你的号多的很,又起什么。我们爱叫你什么,你就答应着就是了。”说明宝玉的名号不知凡几,但似乎无一例外的,都带一个红色,则是强化了朱明王朝的这一含义。
  
  至于迎春和惜春,她两个本不会做诗,也不想起名号,宝钗则直接以她们的住处为号他住的是紫菱洲,就叫他菱洲 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简直不要太随意,分明透着瞧不起,哪怕如她一样,叫个“菱洲”“藕榭”也不肯。不过这两个名字也非没有来由:菱洲,是南京玄武湖内的湖心岛,而南京是明朝的留都,又曾作为南明的首都,在《红楼梦》中有着特殊的含义。藕榭是否也有特殊含义尚不清楚。但菱、藕二物都与水中花有关,是开花后所结,或许又应了“沁芳”的含义。
  
  因史湘云是后来,并没有像众人一样提前取“名号”,还以“湘”字落款,于是薛宝钗提议她以贾母提到的枕霞阁作为笔名,便成了枕霞旧友。问题在于,这个枕霞阁,与整个故事基本没有关系,贾母提及,说她小时候经常去玩,结果不小心失足落水跌破了头,差点没死了,这一情节,似乎就专为湘云这个诗号而做铺垫的。而且这个诗号也是宝钗起的:“方才老太太说,你们家也有这个水亭叫‘ 枕霞阁’,难道不是你的。如今虽没了,你到底是旧主人。”注意,这个枕霞阁是个“水亭”,而且还使贾母“失足落水跌破了头,差点没死了”(前文有及:水影响满清),怎么说用这个诗号都是不吉利的,可是湘云居然同意了,她本来觉得“家里如今虽有几处轩馆,我又不住着,借了来也没趣”——虽然现实存在的,只是由于她“不住着”都会感觉“借了来也没趣”,怎么偏偏就对一个她仅仅听说过的水阁情有独钟呢?
  
  且看枕霞”二字,可不能望文生义,因为该词有着独特的含义。“枕霞”,又叫“枕痕”或“枕函花”,是指人(尤指女孩子)刚刚睡醒的时候,脸上留下枕席之类印出的红纹。韩偓有诗《懒起》:“百舌唤朝眠,春心动几般。枕痕霞黯澹,泪粉玉阑珊。” 张泌有《柳枝》词:“红腮隐出枕函花”。宋祁的《蝶恋花》:“绣幕茫茫罗帐卷。春睡腾腾,困入娇波慢。隐隐枕痕留玉脸。腻云斜溜钗头燕。”张元干有《祝英台近》:“枕霞红,钗燕坠。花露殢云髻。粉淡香残,犹带宿酲睡。”无论用哪个名字,无一不与睡觉有关,加之湘云身上又有“醉臣芍药茵”的情节,再一次强化了“梦”这一主题。湘云接受这一诗号,无疑是认可了昔日繁华(贾母年轻)的衰落,同时也接受了“阁”之消失“水”却独存这一现实。本来湘云只要到贾府,就是和黛玉同住的,后来却抛弃了黛玉,转与宝钗同住,也是暗示了她所影射的史家由明投清,为满清篡改明朝历史的事实。
  
  那么海棠诗社之后,湘云表示明日先罚我个东道,就让我先邀一社可使得?”宝钗便借此机会“将湘云邀往蘅芜苑安歇去。湘云还傻乎乎地只想着“灯下计议如何设东拟题”,却不知早入宝钗彀中,宝钗先是“听他说了半日,皆不妥当”,然后便轻松地借她手中没钱一事用几篓螃蟹将她收买,同时不露痕迹地引出“菊花诗”这一主题。所以虽然最初“要作个菊花诗”是湘云说出来的,但却实实在在体现了宝钗的意图。那么,如果说建议成立诗社是探春的一次尝试,起诗名是黛玉的一次表态,抢占诗名是李纨的一次出击,“先邀一社”是湘云的一次行动,那么确定菊花题则是宝钗的一次反攻,后面的带头做螃蟹诗则是宝玉的一次出糗……作者的如椽巨笔真真是翻云覆雨,使人叹为观止。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4-4-28 16:27 | 只看该作者
老师 喜欢 《红楼梦》,我 也 喜欢
3#
发表于 2024-4-28 20:34 | 只看该作者
如空这篇对于不懂诗词,又没通读过《红楼梦》的咱来说,真有点高大上,得慢慢品味。
4#
发表于 2024-4-29 08:39 | 只看该作者
如空这是背了《红楼梦》的,诗词解读,可真是不容易啊。看得咱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了不起。
古人喜欢名号,也就权当是今人的网名一样,断文识字者高雅,凡夫俗子者平庸……
5#
发表于 2024-4-29 10:06 |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含沙射影是真,处处影射、只为影射的话,读来怕是不太舒服了。
6#
发表于 2024-4-29 10:27 | 只看该作者
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举例充分恰当。曹翁把这么多细节安放在一群庭院里的女孩子身上,别具匠心,后来读来是难点也是趣点。
7#
发表于 2024-4-29 10:2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算索引派别了。
8#
发表于 2024-4-29 11:52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4-4-29 10:29
这是算索引派别了。

就像当今的电视剧,暗讽刺,给一般人,也意识不到。得是门内人才明白,门外汉都是看热闹的。
9#
发表于 2024-4-29 12:49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4-4-29 11:52
就像当今的电视剧,暗讽刺,给一般人,也意识不到。得是门内人才明白,门外汉都是看热闹的。

那是,我们就当一般小说看。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4-29 13:19 | 只看该作者
最美的诗意 发表于 2024-4-28 16:27
老师 喜欢 《红楼梦》,我 也 喜欢

红楼梦中几乎囊括了所有西方所谓现代派写作方法,但大雪无痕。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4-29 13:21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4-4-29 08:39
如空这是背了《红楼梦》的,诗词解读,可真是不容易啊。看得咱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了不起。
古人喜欢名号, ...

据说俞平伯可以背下来,其他人还没听说过。我这水平,只是玩玩而已。诗词等传统文化是红楼梦的一把钥匙,作者就是钻了满清刚入关时不懂中华传统文化的空子,拐着弯骂人。否则,后果相当严重……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4-29 13:26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4-4-29 10:06
《红楼梦》含沙射影是真,处处影射、只为影射的话,读来怕是不太舒服了。

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快乐是难以想象的。
不只红楼,水浒、西游、聊斋皆是如此。三国有些特殊……
比如西游,观音说小乘佛法不能渡人,结果唐僧到两界山就渡了猪户刘伯钦的亡父。观音说拿袈裟拿锡杖可避虎豹,结果唐僧没出大唐就遇到老虎精……
菩提告诉孙悟空不许说是他的徒弟,否则贬到九幽之地,结果悟空回花果山就告诉了猴子们,后来又告诉了黑熊精,菩提祖师也没出来……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4-29 13:29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4-4-29 10:27
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举例充分恰当。曹翁把这么多细节安放在一群庭院里的女孩子身上,别具匠心,后来读来是 ...

红楼梦就是风月宝鉴,作者一再提醒,不要正照风月鉴。正照就是男女之情,反照才是白骨如山……
脂批明确说:古今多少书都可毁,唯此书不可毁……
不提那些影射,单看写作方法,也是超越时代的空前绝后的……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4-29 13:31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4-4-29 10:29
这是算索引派别了。

索引是四处搜罗佐证,我显然不是,只依原著和脂批,以及根据脂批的提示探索中华文化所暗示的背后的内涵。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4-29 13:35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4-4-29 11:52
就像当今的电视剧,暗讽刺,给一般人,也意识不到。得是门内人才明白,门外汉都是看热闹的。

当年电视剧……有啥暗讽?都是想当然硬编的。某些涉及一些敏感的,除非有上头明确暗示(如人民的名义),否则根本不敢触及。看张国立一个电影,最后贪官奸商被法办,是儿子和女儿联手的结果。据说有个反腐电视剧也是儿子扳倒了老子……这是一个新套路。之前的套路都是一把书记不在家,去党校学习了。所以当二三把手一手遮天书面不可收拾时,书记结业回来,瞬间解决所有问题(包括著名的《抉择》都是这个路子)……
有人说:现实比电视剧更精彩。信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7 03:10 , Processed in 0.18510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