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张居正:权臣的阴阳面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5-23 1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米柱刚离开御书房,又被阁臣刘一燝召见,刘一燝是内阁三辅,楚党大佬,他的地位相当尴尬。论资历他是不如韩爌和叶向高,以前三党联盟剿东林时还好说,现在三党关系破裂,各自为政,内阁这方从哲去职已成定局,无论是韩爌还是叶向高,上台的呼声很高,就是他没有,楚党最威风的,当属是他们的老祖宗张居正,但自从张居正死后,他们的势力就差不多崩溃,一日不加一日,只能是勉强维持。
这个楚党的最大愿望,就是为张居正平反,这一点小愿望,在万历朝是不可能的,但在新朝,或许是有可能,楚党有多么边缘化,上次朝廷决定替换同是楚党的熊廷弼,他都压不住,只能追随大众,幸得有皇帝的一力支持,他们才能保住这位子。
这个刘一燝召见这米柱,是让他带一些私人信件给熊廷弼,同时试探米柱的口风:“听闻皇上在读太岳公《帝鉴图说》,颇有赞誉之声?”这太岳公就是张居正,他的号就是太岳。
米柱道:皇上还说了一句,却是板少人知:“高拱、张居正、王崇古,张驰驾驭,因势推移,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赐。”
刘一燝内心暗喜,皇上是倾向于改革的,这与楚党的执政思想是一致,他说问道:“皇上对于太岳公有何看法?”
米柱道:“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面对米柱这种说法,这个刘一燝只好道:“大岳公独持国柄,后毁誉不一,迄无定评。要其振作有为之功,与威福自擅之罪,俱不能相掩。”这是为张居正作辩解了。
第59章楚党入伙_明末之伟大舵手_穿越小说
张居正在万历朝是一个禁忌,皇帝恨他并不是一个秘密。
张居正万历十年病卒,赠上柱国,谥文忠,在过世前十天,万历帝加封为“太师”,为有明一代唯一一位在生前受封此职之人。
然而九个月后,万历十一年三月,神宗下诏取消张居正“上柱国、太师”的封号,接着又下诏剥夺“文忠”的谥号。这还不够,一年以后,万历十二年四月,神宗下诏查抄张居正的家产,将他的儿子发配充军,还差点被开棺戮尸,完美的展示了,什么叫生前人上人,死后鬼下鬼。
万历这种一百八十度的态度转变是他长久处于张居正约束下的发泄,这个张居正对万历,严格到苛刻的地步,自己都穷奢极欲,让万历痛恨不己。
同样也是自己开始亲政的基础,推倒张居正,也就树立了皇帝自己的权威;万历的贪财好利,也推动了清算的进程;同时张居正改革中触动了不少权贵的利益,因而死后招致了顽固守旧派的竭力反击。
在国朝早期,文官夺情特别是阁臣夺情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如永乐年间的杨荣、宣德的杨溥,都被夺情,未能终丧。
但经过嘉靖朝大礼议事件,整个社会都形成了重孝守孝的氛围。因此,张居正要夺情,反对者不是政敌,也不是所谓的改革受害者,而是整个文官集团和社会舆论。
张居正将那些反对自己夺情者比作是“欺君”“悖逆”“小人奸邪”,希望通过万历皇帝来震慑天下群臣,将满朝的舆论压制下去。
为了堵塞言路,禁止天下人议论自己夺情的是非,张居正还使出了一个大昏招,那就是禁毁书院,“是时士大夫竞讲学,张居正特恶之,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禁止私人办法,只允许公学,完全把自己推向了学子士大夫的另一面。
一系列手段下来,凭借着皇帝的威名和首辅的权力,表面上看张居正获得了胜利,没有人再敢议论他夺情的事情,也没有人再敢反对他。整个朝廷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张居正,即使是言官,也不敢妄议朝政。
但这胜利是暂时的,他只是使用强权和暴力压制了反抗者,却让自己成了天下公敌。等他一死,大臣、言官、读书人,这些暂时的失败者将卷土而来,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
因此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之所以要讨伐和清算张居正,并不只是因为张居正的霸道和个人生活作风,更重要的是,张居正夺情在倡议以孝治国的朝廷,本来就是非正义的。
在万历朝,为这张居正平反,这是不可能的,这楚党一直热心的,就是这为张居正平反,为他平反了,才能认可他的政绩,才可以继续这么干。
这个泰昌帝名义上当了一个月皇帝,亲政的日子也就十天,这个以刘一燝为首的楚党,来不及试探,就一命呜呼了。
但这个新皇则不同,新皇康熙朱由校,少年践祚,却是见识不凡,却有明君之姿,他能挡住这朝廷的压力,坚持不换楚党出身的熊廷弼,这是他们的春风来了。
几位楚党中人这一商量,决定向皇帝试探一下口风,这最好的突破口,就是米柱这天子近臣了。
米柱道:“太岳公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一开始这刘一燝是听得很爽的,后面则有些挂不住了。
米柱道:“刘阁老,皇上是一个明白人,他需要的是一个可以为朝廷做事的人,而不是一个道德君子,这文章道德不错,那就去翰林院做编修嘛?何必去做管理这些浊杂行政事务呢?”
这在朝廷做官,有清流浊流之分,这在翰林院、詹事府、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等言官,就是清贵的清流,而这个负责具体的业务和事务的官员,叫浊流,朝廷是褒清抑浊,这清流升官也快。
这是相当坑爹的,也是明末政治最终走向毁灭的原因之一,干实事的被骂,不干活的升官,这也造成了这体制培养出来的官员眼高手低,说的时侯洋洋洒洒,雄辩滔滔,做的时侯两眼抹黑,不知从何而起。这东林党更是其中的代表。
但他们以清流袁应泰换浊流熊廷弼的念头被挫败了,新的天子,相当务实,不吃这一套。
刘一燝道:“这是朝廷之福了。”
2#
发表于 2024-5-25 17:08 | 只看该作者
也是最后的明灯了,欣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8 06:34 , Processed in 0.04490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