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甘肃陇南重要散文作者作品评述(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9-10 0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24-9-10 09:18 编辑


甘肃省陇南市重要散文作者有黄英、夏青、正雨、龙青山、杨天斌、赵殷、小米、王新瑛、波眠、包苞、蝈蝈等人。黄英1998年出版散文集《心海帆影》,填补了陇南出版散文集的历史空白。龙青山有多篇散文在《甘肃日报》等处发表。包苞学生时代的散文《我的哑巴母亲》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自读课本《哦,大海》。陈建云的《无地自容》等多篇散文在《飞天》发表。南山牛继2015年出版散文集《在蓝墨水的上游》后,2019年又散文随笔集《厚土高天人如歌》。其余重要散文作者或在《人民文学》《散文选刊》《文艺报》等报刊屡次亮相,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等著名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创作成果受到甘肃乃至全国散文界关注。下面,对其中几位的散文集或散文做以评述。


黄  英(1937年—  )中国作协会员。1962年春在《甘肃日报》发表《红柳赞》《柳笛》等散文,50多年来在省内外多家报刊发表散文百余篇。他认为:散文是作家的通行证。散文之“散”,实与“自由”同义,散文即自由文,还不仅指它的体式,更指它的精神;没有独立思考,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散文;这些萤火般微弱,晨露般短促,杨花般飘忽的点点思考,联通几篇议论一起,都双手捧出,因此,他把50多篇作品集结于散文集《心海帆影》于1998年由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收入作家40年来的各类散文,其中有对师长文友的真诚怀念,有平日所感所悟的思想火花,还有一部分是读书余墨的跋序评论,从这一应文字当中,可以了解作家的人生思悟和文化性情。文章大多短小精悍,朴素淡雅,如清茶溢香,颇耐品茗。创作于1992年的《踏雪》叙写来自武夷山下的“他”和来自西子湖边的“她”在山城小河之滨踏雪时“携手并肩,相扶相依”,呈现两位老人历经千辛万苦后在大西北安度晚年生活中感人的一幕;文章言简意丰,注重情境营造,讴歌了“人性的光辉”与“纯真、勇敢”的品质。发表于2003年《人民之声报》的《晚晴湖记》描写西和县姜席镇晚家峡的“一湖碧水、浮光耀金”的景象,穿插讲述晚家峡水库建设的原因、经过及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的福祉,交代了命名的来历,抒发了畅游的喜悦和赞美之情;语言朴实,叙述稳健,情感真挚。


夏  青(1947年—  )籍贯河北省唐山市,现居陇南武都区。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散文集《陇南情梦》《陇南追梦》。曾在河北省唐山市生活18年,后在陇南工作30多年,当过农民、民办教师和乡镇干部,后调至文化部门工作,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的碰撞,触发了他对山川景色、历史人文与自己的情趣、思想、情感的糅合,萃取丰富而独特的创作素材,捕捉真诚的情思,采撷奇思妙想,融入个人审美要素,交织成了篇篇华章。


散文集《陇南情梦》(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收录散文64篇、17万字,分“永远的声音、难以忘记、陇南山水自多情、童年情结、青春骚动、人过中年、直面人生”等七部分,可以见出夏青散文创作的趋向、特点和所达到的高度。他的散文从人性出发,从心灵的道路上通往生活。关于具体的人事写得不多,这类文本大体上献给亲人、朋友,如母亲、韩支书、儿女等,这是受情感的支配使然。对于大自然以及许多小生命,却不惜笔墨,充满关爱,如《猎狗》《与蛇共舞》《白龙江江鲤》等,溶渗了对“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人与自然”的思考,博爱与悲悯情怀深沉而真诚。小到一花一木,大到一村一山,以及社会万象和人心百态,都浸淫着丰富的情感,也体现着他的文化追求和精神指归。像《面对陇南》等篇,凸显着“故乡固有情,山水亦有情,亲人固有情,人间亦有情”的内质,并在字里行间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很重视整篇作品的情感传递与文学精神,尽力将情节结构与情感结构融合,对历史和人生进行审视,传达出与当代人的人文意识合拍的状态。从这些散文中,能感受到作者的高度概括性、广阔的联想和想象力,以及议论风生的笔调,浑然一体地凝聚在一起生发,为散文写作拓展了疆域,对陇南文坛的影响不言而喻。


散文集《陇南追梦》2016年3月编印,收录书写陇南景观、风物、人文等题材散文36篇,是作者献给第二故乡陇南的“礼物”,抒写主旨为“陇南追梦在此刻,烂漫春花正嫣然”,传达出对工作和生活五十多年的陇南大地的深情。发表于《飞天》1991年第5期的《蓝色风车》,以“风车”作为切入视角,追忆久远的童年往事,借此讲述曾经难忘的“辛酸”,写出了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共同境遇和不堪回首的生活窘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青泥岭遐思》由15岁读李白的诗歌《蜀道难》,引发对青泥岭的无限向往,而2004年春天实地登临青泥岭过程中,追溯李白颇有传奇色彩的境况和人生波折,探寻了晚唐诗人杜甫入蜀途中于栗亭启程途经青泥岭时的艰难不易,对其命运多艰阐发感叹;既有青泥岭景观的描绘,更有对青泥历史文化底蕴的采撷,使得文章厚重而蕴涵丰富,从侧面凸显了陇南地域特色。


正雨(1951年—  ),原名刘醒初。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散文集《逝去的裕河》《怀念那棵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收录《思念董志塬》《牵着阳光的手》《加美手记》等27篇、18万字。原《散文选刊》主编王剑冰在题为《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的序中认为:刘醒初在利用素材、运用语言、讲说故事、描写人物等方面……讲究形式而不刻意,追求语言而不拘泥;他对乡村有着深深的情感,站在城市和乡村的边沿,思索着现代生活,把更多的笔墨泼洒到田野乡间……浓墨重彩的是亲情及童年的回忆,描述长辈、讲述友情、回忆艰难的散文,无一不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有他的奋斗及至向往的岁月,甚或还有他对爱情的懵懂的意念;另外一部分是涉外的游踪,记录旅途的所见所闻,由于摒弃了一般游记的老套写法,因而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著名散文家赵丽宏为正雨散文集《逝去的裕河》作序,谈及“心源为炉,笔端为碳”的观点。王冰以《用道德从记忆深处打捞出来的温情》对正雨的散文做了精到的评述,他认为:正雨的散文中,他笔端用力的艰难,来源于一种他心中对于人世沧桑的苦难意识,他文字的淳朴纯净完全来源于他内心的一种道德,道德是他散文最核心的东西,它一直挺立在正雨的散文中,让人读到了作为一个作家必须有的一个必然的写作前提。他的作品或欢欣鼓舞,或激动振奋,或豁然开朗,他的嬉笑,他的愁苦,都与他从农村、从幼年的时代培养起来的这种道德有关。


代表作《父亲》的场景:“父亲”“依然在等待”,“他的嘴唇微微张着,欲说无语”,“他的眼睛仍然看着我,有期待和温情”,而“我来迟了”,只能“端跪在坚实的土地上,在他睡熟的床前,庄重地向他磕了三个头”,他回忆起那个“深夜一点钟”的“寒风袭人的冬夜”,自己“在温暖柔和的灯光里,我让他紧靠在煤炉旁边坐下”,因为“那里暖和”,感动了很多人。代表作《思念董志原》所写的那片梦一样的高原:“站在秋中看高原,队伍一样的玉米地,让我认定了农人的聪明和勤劳;沉甸甸的糜谷,一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带着粮食的特有的味儿直往心扉里钻”,“此时,我对夕阳晚景更多了一些痴迷,沉醉于对土地、生命的感念之中,生发出超然物外的涌动,产生出释放了名利、地位、荣誉之后的轻松与愉悦。”这一点出发,正雨依从自己最内心的感触,感悟人生、独抒自我、赞美尘世、寄情山水、向往和谐、追求完美,并在散文中流露出独特的个性,表现出率真的感情,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然后成就了自己那些温柔敦厚的散文。他的文章短小精悍,格调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无华,不重藻饰,却都写得幽隽淡远。而且他的散文多专注于自己身边的小题材,无论是生活琐事,还是故乡风俗风物,都可以随意而谈,是抒写真实心性、情趣盎然的散文。在他的散文中,不仅仅表现在抒发个人的情绪中,同样它还有着鲜明的载道目的,这种表达是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契合的。因而,在他的散文中,社会意识与个体精神表现出一种同构的倾向。


另一篇代表作《陕北的月亮》首发2002年第12期《飞天》,是一篇至纯至善、感人至深的美文,极尽心力地把陕北的月亮描绘得栩栩如生,把陕北的月夜美景描绘得令人心驰神往,把陕北月光映照下的黄土地描绘得多姿多态,尤其是把笔触延伸到历史的深部,引发对人民英雄的真切怀念,由此表达对承载着革命神圣光辉的陕北的崇敬,以及对刘志丹等革命先烈的追思和缅怀,从而讴歌了他们为中国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让读者在感知陕北月光之美的同时,经受灵魂的洗礼,汲取人生的真理。


杨天斌(1963年—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年)《拼贴的情愫》《天斌散文精选》等,散文8次被《散文选刊》《读者》选载,2次被中国散文排行榜提名。荣获“中国当代散文论坛精英奖二等奖”、“中国散文华表奖一等奖”、“中国散文华表奖杰出贡献奖”、“第三、第五届黄河文学奖”等。散文集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8家图书馆收藏。作品被数十家选刊转载,个人转略入编多种辞书。散文《鹰之恋》被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大学、中学入选为语文大联【请修改】,《老照片上的夏天》等4篇被列为中学生现代文阅读必读篇目。


散文集《寂寞也是歌》(轩辕出版社,1998年)由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逵夫作序。他认为杨天斌的散文有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娓娓讲述了脚下这片土地的秀丽与奇崛、人情与风物、历史与今天,讲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苦与乐、酸与甜、追求与彷徨,更向广大读者袒露了这片土地代言人的独特的内心世界。二、真实地传达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心灵的颤动,作者的思想活动,情感变化通过细致的笔触表现出来,那一行行的铅字便成了长长的磁带和心电图,给人以启迪,告诉人生活的真谛。三、创作上做了一些尝试,散文的“散”在这里充分显示了它的轻灵多变与丰富多彩。


《散文选刊》原主编王剑冰在《朴素旷远  唯美宁静——杨天斌散文序》中,对散文集《天斌散文精选》做了精到评述,他说:“我比较喜欢第一辑《流年碎影》、第二辑《故园寻梦》和第三辑《一方水土》中的文字,这样的文字最接近他的生命本质,敞亮而清新,纯净而无杂质,富有生活情趣和田园色彩。”他认为杨天斌散文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天斌的散文多是从生活中提取,因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其中包含着对生活的感悟;他以一个真实的实践者,写出了自己的人生历程,这样的文字让人感到真实而亲切。第二,天斌的文字里有对生物的敏锐性,表达中的幽默性,哲理性和思想性,也显示出他看待事物的独特视角。第三,天斌的很多文章来自于生活中富有情趣的事件以及描写的细致与巧妙,清新自然,焕发着智性的光辉,形象而生动,弹性而有张力,极富感染力度。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唐翰存在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中《序言:乡村和自然之子》指出:一、杨天斌在他的书里展现的,是一个“乡村之子”对母土一如既往的忠实、亲近和热爱;他的乡村写意,带着田园牧歌般的韵味,充满幻化的诗意。二、杨天斌写乡村劳作,显得十分地道、投入,有汗水味,有愉悦感,这种扑下身子真心实意的劳作,以及在劳作中体会到的充实、快乐滋味,在当代作家中很罕见。三、在杨天斌的眼中,那些劳作着的人闪耀着人性的美;他笔下的乡村和人,清新、淳朴、清净、美好。四、杨天斌在书中对山野自然的深情和大量描写,恰好是他心中人性、生态美的延伸,是一个“自然之子”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多次表达“喜爱原野、亲近自然、阅读阳光”的心声。


被《散文选刊》转载的《朴素的农事》,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农村夏季的田园风光,农事的热火朝天和农作物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构绘了一幅稔熟而乡土气息浓郁的乡村图画,再现农村风情之美,反映农事之乐,赞美了农人的勤劳和农村生活的美好。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4-9-10 10:02 | 只看该作者
刘老师精湛的文笔,将甘肃陇南部分作家的精彩之作介绍得详尽。赏读学习啦!
3#
发表于 2024-9-13 15:39 | 只看该作者
罗列这么多的甘肃文人名著,居然一个都不知道。 孤陋寡闻,有点脸红。
真详尽,看来刘版这工作之余都是把心血倾注在了本土文人作品里,吸取养分,这种坚守更超赞。
4#
发表于 2024-9-15 18:47 | 只看该作者
内容丰富详实,材料搜集全面,将陇南部分作家的精彩之作介绍得详尽,难得的好史料,功德无量,把心血倾注在了本土文人作品整理之中,令我超赞。
5#
发表于 2024-9-27 08:16 | 只看该作者
跟着老师的文字,了解陇南文坛,学习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0-23 01:47 , Processed in 0.04812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