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6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尚书台: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9-13 2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论如何,后将军擅自逮捕交趾太守士燮,终归是逾越之举,不可轻易揭过!”

“我以为不然,交趾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实是发配之所在,民风不善。彼处正当行非常之手段,不然消息一来一回,岂非放任乱象糜生?”

尚书右丞荀彧轻轻叹息一声,这不是他这两日见到的第一次争执了,此事也只是其中一个争论点。争论发生在尚书台的尚书们之间,面对这些资历比自己高得多的尚书们,荀彧也只能和一众尚书郎一样竖起耳朵当个听众。

尚书台有为皇帝在奏书公文上提供处置建议的职责,过去,会由尚书仆射张驯缓和尚书之间的这些矛盾,决定最终的建议,或并取或只取其一。

但几日前尚书仆射张驯因病不能履职,昨日更是由家中小辈代写奏书请辞。

荀彧也去看过他这位上司,病来如山倒,即便天子派了名医华佗及一众太医前往医治,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至于重新回到尚书台掌管事务,更是想都别想了。

之后,尚书台中便是这样了。

虽然卢植在卸任尚书令成为太傅之后,实际上会兼顾一些原本尚书令的工作,但他毕竟还要常常来往于云台殿,也不是真正的尚书令。

而且尚书台的六曹尚书虽有职权划分,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重叠之处。尤其是对一些关键奏书的处理意见上,凡是想更进一步的尚书,谁不希望在皇帝看到的奏书中展露自己的能力与才华?

六个尚书中,除了接任裴茂没多久的许靖因为刚刚从尚书郎升上来,知道自己几乎没有争夺尚书仆射一职的资格,于是摆出了一副不争不抢的模样外,余下的五个尚书,或明或暗,谁又能真的不心动呢!

……

云台殿,刘辩皱起了眉头,他又看到了一份弹劾朱儁的奏书。

刘辩皱眉并非因为弹劾本身,有人以此弹劾朱儁没什么问题,要真没人弹劾了才有问题。

当然,刘辩接不接受弹劾又是另一個问题的。说句不好听的,朱儁与士燮二选一,刘辩但凡犹豫一下,都是他思想出了问题。

对于此事,刘辩只在等交趾部传来更明确的消息。

他之所以皱眉,还是因为尚书台的问题。尚书台没人拍板,也没有能压住场面的尚书,反映到刘辩这边,便是尚书台给出的建议不如以往简洁明了。

对于张驯的请辞,刘辩也不能真让他带着病体在任上干到死,只能同意并遣太医看病,同时给予制度规定的恩赏。

新的尚书仆射须得尽快选出来。

其实,现任的六位尚书中,刘辩能在自己的记忆中找到的只有一个,还是才升为尚书的许靖。其他如杨赞、上官洪、许靖的前任裴茂等,包括病重的张驯,他全都没什么印象。

这些人都是被先帝提拔选入尚书台的,对于本职工作都能完成的很好。对于这样的人,刘辩用起来已经很习惯了,不会因为他们在后世不够出名就觉得他们能力不行。

尚书中资历最老者是先帝时候从尚书郎一步步做到尚书之位的杨赞,而在外界声望最高、也是能力最出众者当属周毖。

如今看尚书台稍显混乱的局面,杨赞首先不用考虑。周毖根正苗红,但他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作为内臣,却与在野的处士张邈、陈宫等人交好,这些人素有名望,好针砭时政,却屡次拒绝地方的征辟。

当然,刘辩还没亲自征辟过他们。

只是这些人的政治光谱从对均输法的看法来看,属于不希望有变化的保守者。

所以,对于刘辩来说,与其从尚书中选出一个,不如空降一能够压服他们的人统领尚书台。

而且尚书们不用担心无晋升门路,在尚书台待久了,完全可以和裴茂一样,出为二千石。

但该选谁?

刘辩下意识地望向卢植,脑海中回想起了卢植之前的话:“陛下若以尚书迁为仆射,自无不可,然若欲自尚书台外调入,九卿之下当以侍中、郡国二千石为佳,刺史次之。至于九卿之秩,则宜拜尚书令。”

刘辩明白,卢植做此表态是想要避嫌。他也明确指出了能坐稳尚书仆射之职所需要的资历。

他思来想去,决定任命河东太守盖勋为尚书仆射,主管尚书台。

至于空下的河东太守,河东作为三河之一,非常重要,被刘辩交给了他的东宫旧臣,在荥阳令任上政绩斐然的荀悦。

伴随着两封诏书的发出,即便河东的盖勋还不知道消息,但尚书台却立刻恢复成了原本的模样,原本在暗中较劲的几个尚书瞬间又都变成了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

让一直在尚书台吃瓜的右丞荀彧、尚书郎华歆、陈群等人涨了一番见识。

小小乱了一下的尚书台重新稳定之后,太学之议的风波仍在继续。而朝中司徒府与大鸿胪的官员已经开始筹备起了郡国上计之事。

此时,刘辩终于得空亲自召见了郭嘉。

除了为郭嘉在后世的名气之外,荀彧郑重地举荐也是刘辩选择见他的原因,明面上后者还是主要原因。

郭嘉很年轻,连胡子都没蓄。

不知是不是郭嘉在刘辩面前太过拘谨,交谈之下,刘辩没觉得郭嘉有符合他刻板印象的跳脱性格。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郭嘉的确很有才华。他给了刘辩当初首次见到荀彧之时的感觉。

念及此处,刘辩忽然问道:“奉孝想从何官职做起?”

听到这话,郭嘉没控制住怔了一下,然后他想到了荀彧曾经跟他说过的话,答道:“愿为尚书郎!”

刘辩点头:“以奉孝的才干,绰绰有余。”

当场就命人取来尚书郎的官印与出入皇宫的铁印文符。

郭嘉有些怀疑是不是皇帝与荀彧早就商量过自己的去处,没忍住问道:“陛下,若是臣先前言称为尚书呢?”

刘辩笑道:“那就得问问朕的尚书们愿不愿意被奉孝取而代之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2:57 | 只看该作者
雒阳,陈宫与张邈再度于洛水之畔相会。

张邈看着陈宫的脸色似乎不太好,问道:“今太学之议尚未结束,公台莫非就已经懈怠了?”

其实他明白原因,陈宫没有等到他要等的东西。

陈宫摇了摇头,说道:“今日出门之前,有太尉府小吏登门,言说太尉愿征我为属吏,我写下谢表婉拒了。”

近些日子以来,能自行征辟府属的公府纷纷行动起来,然而陈宫想要的不是公府征辟,也非地方举荐,而是来自皇帝的公车征辟。“公台可曾听说郭奉孝之事?”张邈问道。

闻言陈宫的情绪更低沉了些,他答道:“如何不知?古有毛遂自荐为使,今有郭嘉自请为郎。”

日前,坊间传言,颍川郭奉孝与天子对答,自请任尚书郎,天子惜其贤才,遂以之为尚书郎。

似陈宫这等人物,如何不明白,此事自然表明了天子求贤若渴的态度。

但郭嘉能自荐,究其原因还是他能得皇帝的召见。

而今虽然没有科举取士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说法,但汉家故事,一朝得到天子召见重用,势头甚至能比科举拔得更高。

在这一点上比较有发言权的还得属前汉的造梗小能手朱买臣。

因为郭嘉过去数年闭门读书的缘故,除了少数与他结交之人外,了解郭嘉才能者并不多,陈宫与张邈皆不在此列。

不过张邈已经从好友尚书周毖处了解到了一些消息:“我听闻,郭奉孝是由荀文若向天子举荐。”

陈宫心中了然。

话说自今上登基之后,本就不容小觑的颍川郡士人们毫无疑问地在朝堂之上占据了更多位置。

而颍川乡里之间本就学风浓厚,不乏人才,能接得住这泼天的富贵。

此事放到其他郡国出身之人眼中,要说一点都不羡慕嫉妒,那是骗人的鬼话。

陈宫达不到宠辱不惊的境界,不过他没有背后说人坏话,评价道:“荀文若君子也,曾被赞为‘王佐之才’,他所荐举之人,想必是有真才实学者。”

张邈对此不置可否,笑道:“公台只知其有王佐之才,却不知称其为‘王佐之才’的何伯求而今正在右扶风屯田呢。”

小小地讽刺了一下后,张邈又打了个哈哈,道:“颍川荀氏以《易》传家,自然更明时事变化。”

陈宫颔首,换做过去,他一定会和张邈多加讨论一番,但现在,他却没了这种心情。

他不得不承认,他急了。

陈宫敢于先后拒绝州郡举荐和公府征辟,他对自己的才能是有几分自得的,自认为太学之议中自己的表现不俗,然而连郭嘉这样的年岁比他小不少的士人都能得到天子召见……对于陈宫来说,这无疑让他信心都有点动摇了。

虽然早在参加太学之议前便预计到了这一结果,但真到了这一天,却没陈宫想象的那般容易接受。

陈宫忽然询问张邈道:“孟卓公至今仍无入仕之意吗?”

张邈一愣,随后缓缓摇了摇头,若非太学之议,他是不愿入京的。

在他看来自己入仕的时机未到。

而且昔日党锢之时,他与袁绍四处奔走,结交党人,扶危济困,在奔走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前袁绍辞官回乡,张邈曾去相会,见袁绍辞官不过一年有余,便已经颓废起来,时常饮酒消愁。

张邈当时就把袁绍大骂了一顿,然后他才从宿醉的袁绍口中得知袁绍是被迫辞官的。

当事情的经过被袁绍以自己的视角修饰后传入张邈耳中,不免让视袁绍为好友的张邈感同身受,感慨于天家无情。

当然,感同身受之余,张邈还是要继续骂袁绍就此颓废不思进取的行为,希望能将袁绍骂醒。

面对“重病”的袁绍,张邈言语之间下了一剂“猛药”,说人话就是骂得有点狠。

事实证明,张邈的“猛药”是有效果的,袁绍的的确确被张邈给骂醒了。

只是自酒后醒来之后的袁绍回想起张邈骂他的言语,恼羞成怒,直接不再搭理张邈了。

两人的关系就此破裂,不复往来。

虽然有因袁绍经历产生的警醒,但要真说张邈半点仕途之意都无,那也必然是假话。

真要无意仕途,张邈大可以不来这一趟。

陈宫有野望,希望能够得到天子的公车征辟,他张邈自然也有。不求一朝得为公卿,起码在内为侍中,在外为二千石吧!

张邈为自己规划的道路是如同荀爽、韩融等大儒一般。

为此,他很早就经营起了自己的名声。

文学不够那就钱财来凑。所谓“八厨供财,缗钱千万”,能够成为“八厨”之一,张邈靠的就是充分使用自家的钞能力。

靠着“八厨”之名,张邈好友众多,忽视掉已经绝交的袁绍,在尚书周毖之外,还有河南尹袁术、使匈奴中郎将曹操、兖州刺史刘岱等,还有那些与他同名的党人,亦有交情。

也因此,在官场上有多位在内外为官的好友、在生活上后顾无忧的张邈没那么着急仕途。

对他来说,若不能身居高位,不如继续在乡野养望。

但话说回来,张邈之所以还是个处士,不正是各处征辟他所担任的官职够不上他的期望嘛!

陈宫有此一问,两个人皆沉默了。

良久之后,望着周边萧瑟的初冬景象,两人也没什么继续攀谈的心思了。

沉默之际,忽有人打破了沉默,却是陈宫匆匆赶来的家仆。

“少君,公车来了!”

听到此话,陈宫顿时腰不酸了、背不痛了、脸上的笑容也更阳光了。

他看向张邈,后者已然开口催促他:“公台踟躇多日,不正是在等此时,赶紧回去,莫要耽搁!”

陈宫倒也干脆,匆匆告别后直接乘车回到租住宅院。

半路上他还不忘整理自己的仪容。

离家老远的时候陈宫掀开车帘看去,就看到一辆安车停靠在他家的门口,瞧着是公车的样式,这才放下心来。

等到陈宫下车,一个小吏也迎了上来,确认了陈宫身份后才道明来意。

小吏自称为公车司马属吏,奉诏请陈宫至宫南阙门待诏。

所谓待诏,便是等待皇帝召见。

理论上陈宫现在就可以乘坐公车去往公车司马驻守的宫南阙门处,接下来他的吃住都由公车司马负责。

但陈宫在雒阳租了房,也不差这点吃食,只需要明早前往阙门外等候即可。

毫无疑问,在自己的住处养精蓄锐以待明日是对陈宫更好的选择。

小吏又与陈宫说了些注意事项,便欲告辞离去,却被陈宫喊住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3:07 | 只看该作者
“敢问阁下,明日与我一同待诏者,是否有旁人?”陈宫问道。

小吏等了陈宫一段时间,本来心中有些不满,但见陈宫言谈间礼仪俱全,而且说不定其见了皇帝之后就会得到重用了。

于是他存了示好的心思,答道:“据我所知,此次共有三人,陈君之外,还有汝南许子将、南阳宗世林。”

许劭和宗承,皆是在太学之议中出了风头之人,如此看来三人当日的表现天子应是知晓的,只是陈宫有些不解,为何会直到现在才有公车征辟。

心中这样想着,现实中,陈宫拱手道:“多谢。”

出门送走公车与小吏后,陈宫回到院中,走来走去,却是怎么都静不下心来。

他有心派人去许劭和宗承处沟通一下想法,转念又觉得没有必要。

好在剩下的时间足够陈宫平息自己的兴奋之心,他也不是全无定力,最终调整好心态,等到第二天天未亮便出发时,他已是神采奕奕,还有空吃些东西填一填肚子。

陈宫到的早了些,但他没多在意,没多久他昨日见过的小吏带着用以通行的棨传将他迎入了宫南阙门。

未久,宗承也到了。

两人寒暄之余,也在等到许劭,可直到天色大亮,都有小吏来告诫他们面君时的禁忌事宜了,两人都未看到许劭的身影。

这下,陈宫也不用猜测了,除非许劭的身体出了问题,否则应是他拒绝了天子的公车征辟。

昔日有公车连征而不至者,乃有帝备玄璡之礼,以安车聘之者。

陈宫不知道许劭是否出于此目的,只是想要用拒绝皇帝征辟的方式来扬名,风险很大。

汉室既有重新备礼征辟的皇帝,也有直接将人抓回来一言不合就要治罪的皇帝。

想到此处,陈宫倒是有些佩服许劭的胆量,反正他是没考虑过拒绝的。

在午时之前,陈宫与宗承终于得到了召见。

陈宫目不斜视,和宗承一起紧紧跟在黄门侍郎荀攸身后,后者一路上小声地向他交待一些待会面君的注意事项。

虽然这些内容陈宫不是第一次听说了,但他还是很感激荀攸的细心。

在心中感慨不愧是荀氏君子。

一路上,不时遇到持戟的卫士的来回巡查,因为荀攸的缘故,他们这一路很通畅。

不多时,三人来到了威兴门,在此处,他们又经历了一次搜查,荀攸则还在交待说:“过了此门,便是禁中东宫,诸君切记不可随意走动!若遇如厕等不便之事,须得寻宫中之人引路,不必讳言……”

陈宫与宗承并未因为在外面的名声就不把荀攸的话当一回事,听得十分仔细,一一应诺。

过了威兴门之后,他们终于见到了最大的那个宫殿——云台殿。

这个时候,陈宫留意到出现在面前的宦官多了起来。在进威兴门之前不过来去匆匆的寥寥数人,现下负责巡逻的已经由卫士变成了宦官。

荀攸对此见怪不怪了,没怎么打量,带着两人很快来到了云台殿前。

陈宫这时才留意到,此间戍卫宫殿附近的人不止是宦官,还有应是羽林郎的郎官,数量看着不少。

荀攸刚到,便有一个宦官迎了出来,对着荀攸拱手行礼,而荀攸也坦然回礼,之后陈宫便被引入了一间偏殿。

一言望去,不用解释陈宫便明白,这是暂供他们休息的地方,然而陈宫的屁股还没坐热,便被刘辩叫去了。

这不是陈宫第一次见到皇帝,但与当日不同,这一次是单独奏对。

至于侍奉在皇帝身边的宦官们,陈宫全当他们不是人。

只是出乎陈宫意料的是,皇帝没有问他任何关于太学之议的话题,反而问起了他家乡的情况,田间的收成、雨水的多寡。

对此,陈宫虽意外之余,答道:“自陛下整顿吏治、免除口赋三年以来,恶吏不敢随意至乡里兹扰,百姓多受其惠。其间风调雨顺,未有灾祸。”

陈宫答得很顺畅。

刘辩听得也很舒服,他没想到陈宫也会拍马屁。

不对,这不算马屁,顶多算是陈述事实罢了。

紧接着刘辩又问起了涉及到汉律的吏事,也没忘记提两句经典让陈宫解答。

陈宫皆回答地很顺畅。

对此,刘辩同样觉得很满意。他说道:“朕听闻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朕希望公台能成为朕的一面镜子,使朕得以兼听。”

虽然还未来得及直抒自己的政治观点,但陈宫听得此话,心中已经十分感动了。

他拜道:“宫必不负陛下所言!”

刘辩说道:“数年之前,河南尹治下荥阳百姓曾因恶吏盘剥,受贼人挑拨起兵作乱。而今荥阳虽治,但百姓仍需县中长吏行善政安抚。公台的才能朕自是放心,日前荥阳令空缺,不知公台可愿替朕分忧?”

陈宫再度拜道:“宫愿为陛下分忧!”

刘辩上前将陈宫亲手扶起,拉着陈宫的手说道:“荥阳百姓,朕便托付给公台了!”

手被拉着,陈宫重重点头,全然忘了什么均输法。

不久之后。

“朕素来听闻宗公德行,今日相见,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我愿拜宗公为常侍谒者,不知宗公可愿屈尊?”

相较于陈宫,宗承在实干的才能上要稍逊一些。

至于其德行,只能边用边看了。

另一边,拒绝了公车的许劭一点都不慌张。

他认为刘辩之所以直到现在才下诏用公车征辟他,是因为刘辩意识到了均输法的弊端和他的重要性,如此,等了这么久的他自然要拿捏一下。

许劭打定主意,一定要拿捏一下,等到刘辩再度派来公车,他才应征。

这样,他也不至于像当初荀爽陈纪几人初次应征那样,被人诟病贪慕富贵。

但是……

一天、两天……

许劭听说陈宫去荥阳当了县令,宗承去了谒者台成了常侍谒者,他依然没有重新等到公车。

三天,四天……

许劭依旧没有等来公车。

五天,六天……

许劭对外宣布,他要准备回乡了。

半个月后,还没有回乡的许劭再次决定回乡了。
4#
发表于 2024-9-14 17:30 | 只看该作者
尚书台: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说的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8 06:54 , Processed in 0.04657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