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626|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雪地上的声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0-5-29 0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雪地上的声音
·



  习惯了乘坐火车和飞机旅行的人,桑耶寺稍显偏远。

  交通和道路,在西藏还没有现代化,距离泽当镇38公里的桑耶寺,在下午五点以后总是显得有一些冷清。朝圣礼佛的人们,已经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午间从山南行署所在地出发,抵达这个没有边际的寺庙时,途中就经受了四个多小时的颠簸。

  即便道路上堆满了古老的冰雪,以及不知什么时期跑来的沙尘暴,人们总是不辞劳苦,在桑耶寺熙来攘去。你要寻找遗迹实体或事实真相,原本就不会像在互联网一样,随时可以拿取。你必须要经过艰难跋涉、付出耐心和毅力,有时,还需要为之不惜性命。世界上没有现成的东西,唾手可得。

  我喜欢走弯路,不管旅行还是人生,总要在同一个地方绕来绕去,使得我永远在路上颠沛。抵达桑耶寺前,因为见到雅鲁藏布江日渐枯瘦的水流,突然遇到的沙尘暴,中途多次逗留,把寻找信仰可能的精神之旅完全放在了一边,心思突然拐弯跑到了雅江源头杰玛英宗,以及我们正在往肠胃填塞的化学和农药,对日渐萎缩的冰川,可能引起的水源困境喋喋不休。朝圣者大不一样,他们的行程和路线相当精确直接,身体和心灵向着一个方向,布达拉宫就是布达拉宫,噶陀寺就是噶陀寺,不会像我一样心猿意马,中途转向。

  桑耶寺虽不像布达拉宫那样热闹,作为藏传佛教的精神源头,依然是很多人向往的古老圣地。

  在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并不缺少喇嘛庙,但人们总是以到过圣地为荣。穆斯林也是这样干的,一生中至少需要去麦家朝圣一次,自己不能去,也要找人代表,否则,算不上安拉的仆人,也得不到最后的救赎。我们经常都可以看到,在藏区静寂空旷的山原谷地,满脸沙尘的朝圣者,用等身长跪的方式,缓慢地移动在通往布达拉宫,或其它古老圣迹的道路上,爬冰卧雪,风雨无阻。他们对圣人圣迹的珍视,很难被我们所理解。朝圣之路往往都很漫长,在没有公路和长途汽车的地方,人们只能依靠双脚,前进得非常缓慢而艰难,途中来回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甚至一年、两年。

  多年前,我在藏东北的类乌齐卡遇见过一个朝圣者。季节即将进入冬季,吉曲河两岸的山原和草场已被冰雪覆盖。她独自匍匐在雪地上,厚重的藏袍和背囊,在长途蜗行中变成了泥土颜色。膝盖和臂肘的衣服补丁重叠,用胶皮缝制在磨破的位置。手掌褶皱干裂,不断有殷红的血渗露在皮肤上,给人一种醒目的疼痛;手心垫着没有帮沿的胶鞋底,用布条固定,可以在匐地时尽可能减少擦伤。

  在风雪弥漫,大地寒冷的色吉山山谷,见到这个蓬头垢面,表情平静的四川老乡,一丝不苟地重复匍匐在冰冷的大地,有一种源自心灵的忧伤突如其来。尖叫的风卷起纷扬的雪花四处奔跑,世界一遍迷蒙,我的内心满含热泪。

  春天的时候,她就离开了四川白玉县的家乡,已经在道路上匍匐了两个季节。我们遇见她的地方距离拉萨还很遥远,公路里程就有950公里,如果步行也需要一个月时间,何况蚂蚁样缓慢地跪行。其实,我们的汽车非常乐意捎带她一程。这个藏族大姐是一个遵循古老传统的朝圣者,从离开家门那天起,一直就用一步一磕的匐地方式,满心欢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困苦,也不会借助任何交通工具,只是接受了一些方便食品。后来,我在西藏的其它地区也遇到过一些朝圣者,但没有在类乌齐卡那样深细。我在寒冷的天候,总会把她想起。

  这些朝圣者值得当然的尊敬,他们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都匍匐在大地之上,跪行的长途就是心灵的喜悦,坚不可摧无可动摇,最终实现朝圣的至高理想。于今,选择传统朝圣方式的人们已经减少,通过汽车和飞机的朝圣者正在逐年增多。

  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隔朝拜圣地的精神之旅。

  我们想去某个地方,向往了很久甚至一生,大多选择节日和假期,不可能像朝圣者一样放下身边的一切。我们是那样的喜欢已有的名利、金钱或地位,谁也不会为了虚无的精神,放弃已经到手的订单或即将兑现的钞票。

  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不仅仅作为宗教圣地存在,所有建筑、塑像、雕刻、经卷、壁画、唐卡、法器,无不指向丰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记忆。除了作为藏传佛教祖寺,还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博物馆。它纪念的圣人圣迹,不断激发着人们的宗教热情,并没有因为时间的寒冷而降温,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神圣。古老的东西总在不断地离开我们,喜欢在旧物中寻求安慰的人又越来越多,通过遗迹访问我们的祖先,自然比在书籍和博物馆直接,像我一样不是朝圣者的游人,也络绎不绝地加入了这个队伍。
  走进桑耶寺,就走到了藏传佛教的精神源头。

  桑耶寺很大,远远超出了视界,可以从名字的汉译一目了然:“超过想象的寺”、“存想寺”、“无边无际的寺”。整个寺院的布局、建筑内容和式样,严格按照佛经“大千世界”的规范完成。融汇了藏、汉和印度三种民族风格的乌孜大殿,既是桑耶寺的中心主殿,也是弥足珍贵的古老文物。

  站在这座有庞大体积的寺院围墙,面对众多的建筑群体和各式各样的白塔、经幡、经幡阵、经轮、风马旗……就像错综复杂的精神意念,突然用形状和色彩,铺天盖地的具现在你眼前,一下子冻僵了手脚。我和我的同行者,站在桑耶寺院墙门楼,不知从那里开始精神之旅。换句话说,我在桑耶寺的停留,注定只是走马观花。

  院墙大门是一座高大的牌楼,呈土黄色。这种颜色在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宗教观念里,通常当作一种遁世的色彩。但桑耶寺的院门不在这个范畴,它和我们在伊斯兰教地区看到的清真寺一样,那是时间和风沙在上面累积的结果,所有痕迹和裂纹,旨在证明它是这里最古老的遗迹之一。你在上面看不到更多有关建筑艺术的细节,如果把它放在我们的城市,早就被推土机推到,或者经过了修葺和加固,使其失去了原来的灵性。这座看起来单薄的门楼,穿过它的时候,有一些担心它随时可能垮塌。

  同行者匆匆进入了乌孜大殿。我一个人在寺院周边晃荡,一群转经的人经过我的身边以后,世界一遍寂静,再也看不到其它任何人。澄净的阳光照耀在乌孜大殿,精雕鎏金的金幢、鳞次栉比的佛塔、色彩古典的房顶,纷纷掏出迷人的光芒,摇晃着我的惊奇。我只能使用现成的语词来形容:金碧辉煌,巍峨壮观。

  我独自站在能看清乌孜大殿全貌的地方,安享着心灵的震撼。

  一阵风吹过了白杨树,卡日神山上挂满的经幡在远处飘动。鸽子煽动着灵巧的翅膀,不断从白塔和房顶上起飞和降落。纯净的诵经声从出售旅游纪念品的房子里传来,那是刻成光碟的录音在代替喇嘛们说话。随着我向前移动的脚步,莲花生大师心咒唱诵越来越近,直至响彻在整座寺庙。

  一位藏族老阿妈站在乌孜大殿南墙,正将手捧的青稞,弯身放到了一块陈旧的石碑下,几只鸽子立即从房顶上飞落于地,在阿妈脚下旁若无人地觅食。

  我走了过去,瞬间就站在了1231年前。
                 


                 




[ 本帖最后由 嘎玛丹增 于 2010-5-29 00:38 编辑 ]
40#
发表于 2010-7-23 19:52 | 只看该作者
精神之旅,思想之旅,兄长的文字中,总有让人动容的东西。拜读学习,问好!夏日清凉!
39#
发表于 2010-7-23 17:24 | 只看该作者
此文我已推荐,如有需要,望再精进。祝好!
38#
发表于 2010-7-23 17:20 | 只看该作者
好虔诚呀——我说的是藏民对信仰,作者对文学
37#
发表于 2010-6-26 21:26 | 只看该作者

du

来自雪域的风声 吹过遥远的天空
李明函萌 该用户已被删除
36#
发表于 2010-6-13 12:3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5#
发表于 2010-6-12 22:37 | 只看该作者
一阵风吹过了白杨树,卡日神山上挂满的经幡在远处飘动。鸽子煽动着灵巧的翅膀,不断从白塔和房顶上起飞和降落。纯净的诵经声从出售旅游纪念品的房子里传来,那是刻成光碟的录音在代替喇嘛们说话。随着我向前移动的脚步,莲花生大师心咒唱诵越来越近,直至响彻在整座寺庙。
来学习了,以前年土家你的文章.

[ 本帖最后由 蔡雨艳 于 2010-6-12 22:39 编辑 ]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01: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10-6-1 14:25 发表
  一直在欣赏和留心嘎玛的别具一格的行文。我也确实在长久地思考一个观念或说也是手法问题。即我来中财前写文也大体是这样的,叙述占了99%的比重,而仅有的一点抒情也特隐含和暗藏;来中财后,也许是为了适应,也许 ...


关于抒情和叙事,一直也有困惑,常和文友讨论,就我的阅读习惯而言,更倾向于叙事,而纸刊的编辑也更愿意选用叙事散文。
今年写得少,并不是人生积累不够多,有很多经受可以写,但如何写,有点茫然。我一直喜欢语言,所以经常在自己的文字里,有雕琢。我认为,内容和语言同样重要,如何用诗的意境写好散文,帕乌斯托夫斯基有精彩论述。
拙作《时光左岸》系列,试图以叙述和呈现为主,努力克服不知所以的空洞抒情,但写得后面,又开始可要可不要的抒情了。如果抒情,语言一定要美,有一定深度和个性体验,不至于给人以审美疲倦感。
拙作《呼吸山南》洋洋洒洒25000余字,写得很艰难,和《时光左岸》,在手法上有差异,叙述、议论、抒情并举,费力不讨好,做的都是无用功。如果纯粹作为游记,完全违背了我写作的初衷,不如不写。

谢谢星钧!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01:02 | 只看该作者
除了一趟远门,怠慢朋友们了,谢谢大家!
32#
发表于 2010-6-1 14:25 | 只看该作者
  一直在欣赏和留心嘎玛的别具一格的行文。我也确实在长久地思考一个观念或说也是手法问题。即我来中财前写文也大体是这样的,叙述占了99%的比重,而仅有的一点抒情也特隐含和暗藏;来中财后,也许是为了适应,也许是功利的趋动,我不得不改变自己,调整自己,做了很多泛滥抒情的蠢事。如今想来,通过坛子内外学习,我对一些知己说过,我不知自己与以前比,到底是进了呢,还是退了,也许从深广纵横是增进了,而单纯从文字看,我是落后了--我自感以前的文字比如今要好得多,至少洗练纯净度要好多了。
  我注意过嘎玛的文字,也注意过其言语,还有对我的关注和评。我如今已开始厌倦那些空泛的乱抒情。好好向作者学习。我深知作者的叙事是综合的,而抒情是妙不可言的。我这些话也许是废话,窃与先生私谈。

[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0-6-1 14:28 编辑 ]
31#
发表于 2010-6-1 13:33 | 只看该作者
朝圣者膝盖上的鲜血,白鸽落在藏族老阿妈的身边。
一阵风吹过白杨,远处飞舞的经幡。
种种的声音,指向灵魂的安宁。
生命的绕来绕去,起点,其实就是终点。
这中间长长的过程,便是各种声音的组成。轻盈或者沉重。
:)这些地方,真美啊。
问嘎玛哥好。
六一快乐。
30#
发表于 2010-5-31 16:04 | 只看该作者
女人的朝圣,是一个很深刻的现象。
29#
发表于 2010-5-31 14:59 | 只看该作者
平实精致的文字勾勒描绘出了一个地域的一种色彩和宗教文化,写得真美!欣赏!问好!
28#
发表于 2010-5-31 14:46 | 只看该作者
我常想那些虔诚的朝拜者内心才是最简单快乐的吧,一路上以一种姿态前行,心无旁鹜!喜欢作者不经意的笔调流露出的灵动的思想!
27#
发表于 2010-5-31 14:08 | 只看该作者
这一系列,漂亮,大气!
26#
发表于 2010-5-31 11:53 | 只看该作者
作者以极其简明的文笔,沉静行走的情怀,精细的情节,叙述出旅行、行走的见闻,文中尤以对朝圣者的叙述最为打动人心。那种现场性的呈现、认识,以及穿插的回忆,将人的一种内心精神,表现的格外具有生动性、丰富性。文章整体细而有力。

借用房版精彩的评论支持朋友,厚实的文章,匣子学习了,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9 13:16 , Processed in 0.06545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