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93|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质疑所谓的“三国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21 0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质疑所谓的“三国文化”

                                  lqm407

   我们这个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遗存遍地,人文气息浓烈。 可以说,历朝历代,我们这里都发生过很多精彩的历史故事。

  然而,虽然历朝历代都有着很多精彩东西,但我们城市现在却重点截取了“三国”这段历史命名为“三国文化”大做文章,来“弘扬光大”我们固有的传统文化。现在走进我们这个城市,到处都能看到关于“三国文化”的宣传。街亭、祁山、天水关、诸葛军垒、木门道、姜维墓等处都成了著名的景点。历史上没有的,现在建立起来了;历史上湮灭的,现在又重新修葺;历史上含糊的,现在已研究确认。总之,只要沾上一点边,那里就立即光彩起来。

  据说,“三国文化”不仅我们城市有,其它地方也有。有些地方比我们搞得更为热火。我们在他们面前只能算是“小巫”。

  “三国文化”这个词儿本来就奇怪。因为我们说其它朝代时,很少在它前边冠以“文化”二字,比如我们很少说“汉朝文化”或“明朝文化”什么的,即使说起,也大致指的是科技文化。而“三国文化”其实也就是三国古战场文化,也就是战争文化。如果更精确一点说,“三国文化”就是蜀汉文化,就是诸葛亮文化。至少,在我们这里就是这样的。

  中国历史几千年,朝代众多,但好象人们对三国历史独有情钟,爱好特殊。好象大家都有着一种难以挥舍的“战争情结”。“三国”的历史不到一百年,但它留给人们的印象远远超过其它朝代。从历史资料来看,三国故事在宋代就很流行,特别是以后那部《三国演义》问世后,人们就普遍向往那个时代,羡慕那个时代,颂扬那个时代。认为那是个建功立业、英雄辈出、光辉灿烂、不可多得的时代。直到现在,这种观念越来越牢固,越来越发展。《三国演义》这部颂扬战争的小说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作为青少年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的“良好教材”;三国故事一遍又一遍地拍摄电影、电视。那首走红大江南北的《历史的天空》则歌颂三国时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在那些“三国文化”旅游点上,说起三国时的战争,不仅导游们眉色飞舞,我们大家都心思随着描述飞翔,完全陶醉在战争的精彩之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历史的精彩不是社会的大进步,不是文化科技的大发展,不是富足繁荣清明社会的建设,而是战争制造出来的“壮阔”情景呢?对此我沉思良久。我深深地感觉到了我们陈旧思想观念的劣根性。

  我再说说我们这里的“三国文化”,也就是“诸葛亮文化”的情况。

  我原来也很崇拜诸葛亮。这不仅因为我们这里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很多,而且因为我喜欢《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罗贯中的指引下对诸葛亮钦佩得五体投地。我们这里还举行过全国性的“诸葛亮研讨会”,我也参加了。我还写过许多关于诸葛亮的文章。

  然而,随着我思考的加深,我对诸葛亮的态度也慢慢地变了。特别是对诸葛亮对我家乡陇右一带的战争行为与破坏后果产生了很大的质疑情绪。

  三国前期,军阀混战,天下大乱。三国后期,三国鼎立,社会稍微安定了下来,老百姓稍微能喘一口气了。三国中,诸葛亮主政的蜀国最弱最小,如果诸葛亮真的聪明的话,那他应该励精图治,扎扎实实地发展自己的经济力量,使自己民富国强;积极防御而不主动出击,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来强大自己,自己实力足够时再“图中原”,体现诸葛亮沉稳智慧的特点。然而,诸葛亮却完全不是这样。他的观念是以攻代守,频繁发动战争。他发动的战争是没有胜利希望的,但他还是连年用兵,鸡蛋碰石头,结果劳民伤财,国力越来越不行,以致他死后,魏国的一支偏师就灭亡了蜀国。

  诸葛亮在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究竟给我们陇右人民带来了什么好处蜀国屡次入侵陇右,每次是汹汹而来败绩而去。蜀军经常军粮不继,军粮不继怎么办呢?那就抢夺陇右老百姓的粮食。即使失败逃回的时候,他们也要拔走一部分陇右老百姓,一个“拔”字是十分残酷的。我们看到的是小说与电视剧的精彩,其实“拔”字渗透着老百姓离乡背井、携老扶幼、千里奔波的滔滔血泪……

  我们这里是魏国的国土,也是军阀战争的重灾区。开始是马超、韩遂等人的“反西凉”,以后是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夏侯渊、张郃、司马懿、曹真等魏将一直镇守着这片土地。他们为保卫陇右老百姓与建设安定局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他们却成了历史的“反面人物”,是人们嘲弄的对象,“三国文化”根本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我们这里曾经出土过一个“曹真残碑”,上面记载着蜀兵的残酷与陇右人民对蜀国侵略者的愤怨。可是,像这样的事情,我们这里不予提说,怕说出来影响诸葛亮的形象,影响“三国文化”的主旋律。官方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老百姓也是这么想的这样做的。


  从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出:任何文化都是人为的。人可以将白的东西说成是黑的,也可以将黑的东西说成是白的,而不假思索的人们往往人云亦云,黑白不辩,甚至谬误遗传,贻害后代子孙。

  所以我认为,在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弘扬这弘扬那,但我们最不应该弘扬的是“三国文化”。我认为,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三国几十年是最黑暗,最混乱,军阀最野蛮残暴,战争最频繁残酷,老百姓死亡最多,最应该受到我们咀咒的时代。

  当然,如果现在“三国文化”的主体思想是谴责战争,控诉战争,教育人们认识到战争这个恶魔的凶恶,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们树立起一种反战的思想,那无疑是对的。那“三国文化”就成了一座“反战纪念碑”,那意义将是非常进步的,非常伟大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三国文化”的主旨与此完全相反。

  我们经常说什么要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但我们实际上却往往是历史唯心主义。这在“三国文化”方面就能表现出来。

  所以,我质疑所谓的“三国文化”,也反对所谓的“三国文化”。




2#
发表于 2010-7-21 09:26 | 只看该作者
问候4版。忙中……选暖个脚印,稍仔细学习。
3#
发表于 2010-7-21 15:0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表现出独特的见识;驳谬误也理由充分。
问好李兄
4#
发表于 2010-7-21 17:03 | 只看该作者
4版好。三国文化受到如此追捧,姑且这么叫吧,很大程度上是《三国演义》写得精彩,这本书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8: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0-7-21 09:26 发表
问候4版。忙中……选暖个脚印,稍仔细学习。


最近有事少来。问候一版。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8: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明 于 2010-7-21 09:58 发表
特别把赵子龙塑像当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直把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统统奸污了。


是的,三国战场遗址有什么爱国主义的教育意义?真是可笑。
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8: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武俊岭 于 2010-7-21 15:00 发表
文章表现出独特的见识;驳谬误也理由充分。
问好李兄


谢谢武版好评。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8: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10-7-21 17:03 发表
4版好。三国文化受到如此追捧,姑且这么叫吧,很大程度上是《三国演义》写得精彩,这本书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问候楼兰。最近有些事,来江天较少。以后要多学习你们的文章,
9#
发表于 2010-7-22 12:10 | 只看该作者
赞同观点,文化应该主要体现人文性,人性人文情怀才是文化的核心。

所以,不能什么玩意都往文化这个大箩筐里装,如什么西门庆文化等等。三国文化也是如此,《三国演义》是很经典,但过于夸大就言过其实了。

其实,《三国演义》还只是一本休闲阅读的通俗小说,还不能承载太多的文化内涵。
10#
发表于 2010-7-22 13: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qm407 于 2010-7-21 09:21 发表
        质疑所谓的“三国文化”

                                  lqm407
诸葛亮在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究竟给我们陇右人民带来了什么好处蜀国屡次入侵陇右,每次是汹汹而来败绩而去。蜀军经常军粮不继,军粮不继怎么办呢?那就抢夺陇右老百姓的粮食。即使失败逃回的时候,他们也要拔走一部分陇右老百姓,一个“拔”字是十分残酷的。我们看到的是小说与电视剧的精彩,其实“拔”字渗透着老百姓离乡背井、携老扶幼、千里奔波的滔滔血泪……
...


是这样的吗?

老百姓讨厌打仗,与战争相比,宁可接受自己的统治者。我想魏军占领蜀吴的时候,那里的老百姓也会有被侵略的意识吧。
11#
发表于 2010-7-22 15:09 | 只看该作者
这种质疑有意义,有价值
搞文化不是这么一个搞法
精华要弘扬,糟粕要批判
少一些功利利于后人才对
12#
发表于 2010-7-22 15:35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三国文化是铜臭味文化,与古人无关。说到杀人如麻,今人不输古人,一颗原子弹撂下去,几十万,历史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13#
发表于 2010-7-22 20:34 | 只看该作者
仔细拜读了4版的“三国”文章,想天水那地方政府真挺跟形式的,开发出来那么多“三国”景区,估计有很多人要慕名而去呢。

我不禁要问:正宗的、真正的、历史的三国文化究竟在哪里?

或者我们可以将目光转移一下:剑门?蜀道?噫吁戏~~~~:)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09: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10-7-22 12:10 发表
赞同观点,文化应该主要体现人文性,人性人文情怀才是文化的核心。

所以,不能什么玩意都往文化这个大箩筐里装,如什么西门庆文化等等。三国文化也是如此,《三国演义》是很经典,但过于夸大就言过其实了。

其 ...



同意你的看法,文化就是要体现人文理念。如果弘扬战争精神,那大旨就有问题。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0: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云端 于 2010-7-22 13:13 发表


是这样的吗?

老百姓讨厌打仗,与战争相比,宁可接受自己的统治者。我想魏军占领蜀吴的时候,那里的老百姓也会有被侵略的意识吧。


  谢谢阅读。我说的是,战争总是国家和人民的重大负担,能不发动尽量不发动。如果没有希望打赢的战争,更是不发动为好。如诸葛亮以攻为守的策略,其实是一种败着。就是这种策略,弄得蜀国凋蔽,最后被敌人轻取。这还是经济实力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1 02:24 , Processed in 0.21047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