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7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写于春天的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7 2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于春天的乱
  一
  
  我说过,人的心情与季节没有多大关系,却难以找到足够的证据。
  
  抑或是这个判断原本就不成立,事实上,有时还是有一点对应关系的。比如,在和风细雨或阳光明媚的时候,心情应该好点,根源在于那时脑海出现的大多是能让你高兴的事情,反之则不然。类似的论述有很多,都是语句铿锵的,被作为文学的或心理学的理论一路传播下来。
  可我依然不愿相信,至少他们并非绝对。
  
  除了那些东西没有完全说服我之外,还有就是我从自身的经历上对不着对应点。
  
  至于作者或老师没有能教化我,自然是因为我的迟钝,人家讲的东西我看不进去或听不进去,我哪能去领略呢?自己也凑活着教点书,也能遇到自认为讲得很透彻而学生茫然无措的情形。不过,我很少去纠缠究竟是自己的原因还是学生的原因,可能都有吧!
  
  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这很正常。
  
  我很少能开怀般的喜悦,也很少能痛彻心扉。
  
  反应迟钝,情商较低主要还是先天的附带,从娘胎里大约就是这样的,还有不可否认的是,自己可能在主观上有些拒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怀疑主义者。
  
  而这点,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二
  
  我不敢说喜欢怀疑是自己的优点,但至少它未必是个缺点。
  
  生于七十年代,总觉得七十年代的人还好。前面的人声嘶力竭地说什么自然灾害的时候,我们没有经历过饥饿;后面的孩子声讨着作业负担过重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不知怎么着就把书读到了能混口饭的地步。就所谓的意识形态领域来讲,我们稍微懂事的时候,面对的东西还不是死板一块,音乐有了流行歌曲,电影也不完全是脸谱化,文章当中反面人物也不都是三寸丁枯树皮什么的,一不小心还能看到些貌似颓废的朦胧诗什么的,很惊讶,甚至还觉得挺好。
  
  我至今记不了几句现代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崇高是崇高者的墓志铭”算是一句,还有其他几句,但是加在一起不超过二十句。当然,我古诗也记不了几句,原来我是不懂文学的,至今如此,但是浅显的印象是这样的句子有震撼力,尽管并不能说出个所以然。
  
  说不出所以然却记忆深刻,这是最淳朴的感染力,一种未经修饰的感染力,能让你念着念着浑身会不自觉地迸发出一种能量。类似的还有艾青的句子:为什么我的双眼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很年轻的时候,我读还是读过一些诗歌的,比如雪莱、拜伦、济慈什么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也曾读过一些。非常惭愧的是,读过了也就读过了,当时会有一些感触,多半流连于语句的优美,借照着参照资料大约能懂一些他们想表达的东西,然而谈不上记忆彻骨的。
  
  所以,面对很多文字,尤其是以人名和名人串起来的文字,我很是佩服。他们的胃口好,消化能力也强,旋即就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而我不仅胃口不好,还有点挑食,结果只能营养不良。
  
  我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更不是文艺青年,到老的时候都不可能成为一个老文青的,也不喜欢这样的称呼。
  
  三
  
  胃口不好是有渊源的。
  
  在外地上学的时候,我不喜欢吃食堂里的饭,用巨大的木桶盛饭,怎么吃都有一股木屑味。
  
  我每次象征性地打几两米饭,吃一点就倒掉了,到了晚上,就喜欢买一些油炸食品填肚子。
  
  别指责我浪费,我之所以还能去规规矩矩地打饭,说明我本不原意浪费,然而没办法,我的胃口和我的意念不能统一。
  
  不能浪费不代表照单全收,每次剩菜的时候,母亲希望我把全部吃完,因为父亲总是一扫光的。我不行,我的理论是如果吃下去生病就更不划算,然后母亲会说这要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就又可以养活多少人。
  
  母亲不会说三年自然灾害,她的表述是“粮食艰巨”,这四个字在外面的上一辈人心里刻下的痕迹很深。现在的孩子对这四个字几乎如听天书了,因为我们也都只是听听,而且我们也不愿意把这样的事情过多地渗透给孩子。
  
  不过,这四个字我倒是挺欣赏的,相对于“自然灾害”而言,这四个字更准确,很中性。不像“自然灾害”一下子就把责任全部推给老天爷了。老百姓的理解很简单,他们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只管事实,事实就是没有粮食吃——粮食艰巨!
  
  翻看孩子的历史书,上面对那一段时间提及的很少,当然“文化大革命”也有类似的命运,孩子说中国当代史大约就是外交史。
  
  这样一来出现了一个情况,就是给人们印象如此深刻的一些事情几乎是以文学作品或者是老人们的口传心授得以言传。这是一个有趣的事实,当年巴金一直想建个文革博物馆,但终未如愿。
  
  莫言《丰乳肥臀》当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上官金童的母亲每天从食堂里吃很多很多,然后回家吐给孩子们吃,这点我信,因为我小时候时常听过类似的故事。
  
  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对于一些民族的伤痛,还是遗忘为好,不如不提吧!
  
  那么,历史究竟是什么?林语堂说大约只是帝王将相的年谱?信史“信”在何处?
  
  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小孩子或一般知识结构的人只要知道个大概就行了,真要是研究学问自然有的是资料提供给你。这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小孩子要知道大人物的事情,大人反过来研究小人物的事情。
  
  是不是有这样的暗示:有些事情一般人没有必要知道太多,历史的掩埋很多时候是有意为之的。
  
  帝王将相的共商大计是历史,老百姓的锅碗瓢盆也是历史。现在的孩子学历史对于哪年谁和谁打仗张口就来,你要是问那个时候老百姓的穿衣吃饭一点不知道,红薯和玉米是怎么回事他不清楚,他们的学的历史更像是宫廷电视电视剧,充斥着暴力与阴谋。
  
  况且,我们还真不是一个好战的民族,也不见得就喜欢玩阴谋诡计,但是,历史上写的全是这些玩意,不是吗?在文化导向上也不太好,因为孩子们是从帝王将相、战争杀戮还有就是阴谋诡计开始学习的。
  
  罗伯斯比尔在法国算的上是响当当的人物了,任何一个中国的高中生都知道他,然而,据说在法国,人们对他兴趣很小,连个纪念场所都没有,原因是法国人不喜欢他,他杀戮过多。
  
  而我们却把成吉思汗供奉为一代天骄却看不起法国人的理性。此外,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是说,法国人最不顶用了,就一个人会打仗,可拿破仑是意大利人;还有一个人会踢足球,齐达内是阿尔及利亚人——有这么损人的吗?
  
  扯了一点,回到我们教科书的历史现状。这种遮掩历史的行为一方面给后人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但同时又吊足了后人的胃口,于是又可以形成新的学术成果。
  
  这个时候,研究学问有点像猜谜,因为谜语是别人故意设置的,谜底早就在那儿搁着在。
  
  四
  
  数学上有个著名的例子:费马定理。费马在做学问时,说自己发明了一项数学定理,只是那张纸写不下,然后此事就耽搁下来了。于是几百年来,很多数学家前仆后继,耗尽心力。现在似乎已经得到了证明,这样的研究过程到时丰富了数学的研究,可那些人如果腾开手做别的研究呢?未必没有收获。
  
  我始终觉得,那个费马有可能只是一种假说,因为最后证明出的那个数学家单过程就用来好几百张纸。费马当时说,这个地方不够——那本书也不够啊!所以像是在忽悠,当然也有可能是费马知道的是另外一种方法,很简约。
  
  我对费马的怀疑不是自己会怀疑的起点,我曾经怀疑过很多人和事,之后也曾断章取义地找一些类似的材料,不过也记不得许多了。但是这些折腾基本上已经定局了我现在的一些看法。那就是你说你的,我得合计合计,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如同没有绝对的神灵。
  
  我从不崇拜谁,没有必要,我也没有把自己放得很低,不至于!
  
  简爱对罗切斯特说他们之间是平等的,最后都得见上帝,然后并排站着。我不是从励志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我是觉得这个平凡的女子觉醒得怎么那么早啊!那个时候,我们的叶赫那拉玉兰正在御花园里唱着歌吸引那个有点跛脚的麻子皇帝呢?
  
  不需要在上帝面前,就是在土地爷面前,人与人都应该是平等的;不仅仅是在政治背景下,就是在学术交流上,大家也应该有同样说话的机会,鉴别的唯一依据只能是真理,与权威无关。
  
  “权威”两个字的组合也挺有意思,好像是一个承接式的,有了权自然就应该微风一些,这大家似乎都能接受。
  
  个性解放,自我觉醒这样的词语老得快要掉牙了,但是,我们又有点喜欢拾人牙慧,甚至是——必须的。
  
  而真正解放是从怀疑开始的,杜绝盲从、滋生怀疑然后才能接近真相。
  
  
  五
  
  我一直不大喜欢许多历史名人,我觉得他们是被当作神来记录的。
  
  神仙从来都不是可爱的,除了霸王硬上弓的七仙女之外,她还是有些性情的。
  
  我孩子从前喜欢看三国,我和他讨论,你说罗贯中累不累啊,明明孔明打仗打得辛苦之极,也不见得赢了多少,可作者生生就能编个理由把失败渲染的比成功还动人。
  
  孔明是一个好公务员,不是一个神仙,刘禅不是一个坏皇帝,他不嗜杀,只是在关键环节上不知是那根链子掉了。我儿子说我胡扯,我是没准我真是胡扯,那你看看别的东西啊,你看历史上多少辅政大臣最后又好果子的,张居正怎样?人家刘禅不错,自己当皇帝,老百姓给把孔明当得像神仙一样,他一点儿的都不嫉妒,再说姜维后期不断地北伐并不见得就是匡扶正义而毫无私心,一来以攻为守,二来也是拥兵自保。李世民怎样,为了国家对魏征算是忍气吞声了,魏征前脚死,后脚把人家碑都给整碎了,如果是以结果来推测原因的话,那么李世民的纳谏在动机上多多少少打了一些折扣,做人不仗义啊。
  
  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然,应该是先读书后疑书,如此不断似乎可以缩短与真相的距离。
  
  几乎是从看书开始,我就有这么个习惯,估计就是出于好奇,也是由于先天的小家子气,喜欢以己度人。如果我当时处在那样的情形,我会怎样。比如看到荆轲刺秦时,那样的行为究竟有多少实际意义?司马迁反复讴歌的那些个刺客是英雄还是亡命之徒?司马迁如果没有受到腐刑的话,他的历史还会那样写吗?他愤笔直书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希望求死来洗刷耻辱。还有王安石变法时,我总觉得以司马光的修为应该不会轻易否决好事吧,王安石有没有责任?一个没有经过任何杀戮就能改朝换代的王莽注定就是奸雄一个吗?李白那样的德行就是给个官给他做能做得了吗?包拯难道无懈可击?康熙那么伟岸而他的后人全是软蛋不成?
  
  不该这样的,于是我想拓宽一点,显然我的能力和我的记性包括我的阅读条件无法满足这些,但是性格是定下来改不掉的了。
  
  刀尔登似乎做到了,他以北大高材生的基础算是把历史重新梳理了一遍,罗列了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的另一面,当然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已。比如包青天不近人情的另一面,那应该是在完全揣测皇帝心思的前提下的“铁面无私”的,而且逮住了辫子上不会放手的,所以当时的很多文人似乎都不喜欢他,连历史记得都很少。海瑞颇具狭义精神地工作着,这句话的另一面是他根本没有多少法制意识,擅长的是劫富济贫,忠于的是自己的信念,连自己女儿吃的别人一个包子都能让她饿死——这叫什么事情?
  
  此外,他还写到了严嵩奸臣的由来,刘瑾的贪婪也只是小菜一碟,吕留良与黄宗羲的结怨,他罗列了一些最为熟知的人物做了个简要的论述,篇幅都不长,读得也轻松,却让大家在原来了解的基础上又掉头看了这些人。我倒是不奇怪的,但是我知道的没有他这么多,也没有能力来引经据典加以佐证。
  
  这本以“中国好人”命名的书大约告诉了我们一条:就是无所谓好人和坏人,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即便我们硬要分成什么好人和坏人的话,那也不是天生的,是有演变过程的。
  
  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却一直不太认同。
  
  
  六
  
  刀尔登还是才子气息很重的,他倒好,毕业之后,既不经商也不授课,猫到哈尔滨喝酒下棋过日子,日子过得像神仙。
  
  像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过多地牵扯到现当代的东西的,什么叫躲在故纸堆里,现代人没有那么寒碜。但是,不愿意和现实世界贴得很近也是一个人的自由。
  
  高华则不然,他是一个严肃的学者,而且范围就是党史和近当代史,有些事情他说绕不过去的,甚至,他必须得专门找那些被有意无意遗忘的那些事情,以丰富自己的学术架构。
  
  我印象较深的是他对孙科的阐述,孙科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无法绕过去的人历史学家自然不能绕过去。我个人最初的印象只是这个人是孙中山的少爷,做过蒋介石的行政院长,后期流浪在外,晚年回台,也算是一笑泯恩仇吧!
  
  然而看过高华先生对其详尽的描述和分析,孙科的印象丰满了起来。这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具备政治理想的一个人,宪政的理想从未间断过,只不过一直没有能进入到权力的核心阶层未能施展而已。蒋介石的统治是军人政治,对孙科多半也只是利用其先天优势巩固自己而已,因此对于孙科的使用也都是根据时局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需要苏俄的支持时他需要抬高孙科,需要打压李宗仁的时候就让孙科参与副总统的竞选等等。而孙科在政治上也是多变的,一方面蒋介石的路线和自己接近的时候他姿态积极得许多,而蒋公意欲独裁的时候,他也能把蒋介石骂死;对于中共,他的态度也时常有变,而政治上的反复并非这个人的多变,恰恰说明他的宪政理想。
  
  三言两语很难说清这个人,我得以感兴趣还有一条就是他的思考和探索,当他看到中共的局部胜利时,他认识到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他在担任财政部长的时候,甚至想通过购买地主的土地收归国有再进行分配,使得耕者有其田。只不过,蒋公怎么可能让他把钱花到这儿,有多少国军需要钱啊!而如果不通过购买的话,你总不能没收吧!地主老财都是国民党统治下的子民啊,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动农民去斗的。
  
  刘瑜在《观念的水位》里对国民党的土地政策有过涉及,不过,她是把解放前后串在一起讲的,探讨集体化之后的情形,读读也是有些回味的。
  
  我自然不是想为谁辩解什么,我只是想我们非常需要这样全面的历史,全面真实的历史才能让后人有所借鉴。
  
  高华先生还论述了蒋介石,引用李黎披露的一些蒋介石日记可以看得出蒋介石也是时常反思的。河南一九四二的灾难他是清楚的,也是痛心的,他的日记写得也绝非虚情假意,若不是借助于宗教的力量,他想死的心可能都有,是宗教帮助他度过了难关,使得他始终尚有斗志。他只能是一个失败者,但不是一个王八蛋,派系林立、官员贪腐,外交不力,军事无能,队伍不纯洁——地下工作者到处都有,而他还偏就用人不疑等等因素导致了他最后的失败,相比比与毛泽东,他与他的团队一败涂地,岂能不输?
  
  毛泽东也认为蒋介石输是输在军事上,这点他两人有共识,至少,军事的胜负是前提。
  
  高华先生治史严谨,当为信史,他的近当代研究于我而言,的确开脱了眼界,也印证了我的一些懵懵懂懂的想法,可惜先生英年早逝。
  
  七
  
  一个没有由头的文字写到这儿,我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一些具体的什么?
  
  是什么让我们在表达上出了问题,仅仅是知识结构的问题吗?
  
  对一些事实的失明、失声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什么事情都可以推给后人,反正自有后看来人。落后就要挨打,先进也得挨骂,都不是什么好事,于是我们不说了。
  
  也的确是一种状态,无可厚非,可是不舒坦。
  
  春寒料峭,思绪混乱,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先就记下来,权当是旅游时留下“到此一游“的公用。
  
  可是,旅游时写四个字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知道!乱……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4-3-17 21:48 | 只看该作者
是够乱的。
你这个乱字正好印证了我目下的状态。
不过我知道,除了一般层次,你肯定还有其他指向。
喜欢写点东西的人就有这点毛病,成天胡思乱想,不着天地
……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21: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4-3-17 21:48 发表
是够乱的。
你这个乱字正好印证了我目下的状态。
不过我知道,除了一般层次,你肯定还有其他指向。
喜欢写点东西的人就有这点毛病,成天胡思乱想,不着天地
……


想不开,看不透,不了解,却又有些不忍罢手,大约就是这样的状态!
4#
发表于 2014-3-18 13:40 | 只看该作者
写下就是一种记录吧。管它呢。过去多少年回头来看,也许很有滋味。
5#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4: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南山菊 于 2014-3-18 13:40 发表
写下就是一种记录吧。管它呢。过去多少年回头来看,也许很有滋味。


山菊言之有理
6#
发表于 2014-3-19 11:44 | 只看该作者
怀疑根本上就是一种本能。
很多时候,了解越多,苦闷越多,乱也越多。
不过人贵在寻找真相。真相在哪儿?
权威显然与真相无关。越是崇信权威,真相越是离我们远。
更多时候,我们只能凭借本能,跟着感觉走。
7#
发表于 2014-3-20 13:40 | 只看该作者
  不需要在上帝面前,就是在土地爷面前,人与人都应该是平等的;不仅仅是在政治背景下,就是在学术交流上,大家也应该有同样说话的机会,鉴别的唯一依据只能是真理,与权威无关。
  
  “权威”两个字的组合也挺有意思,好像是一个承接式的,有了权自然就应该微风一些,这大家似乎都能接受。
  

——-----------------------------------------
这段话我看过多遍。写得非常贴切。


想起一件事,当年很喜欢看于丹在讲坛上侃侃而谈,后来看到她的节目就赶紧调台。暂且不论她讲得好不好,是不是精彩,如果没有百家讲坛这个平台和位置,没有人知道谁是于丹。很多事都是这样的。
8#
发表于 2014-3-20 15:22 | 只看该作者
生于七十年代,总觉得七十年代的人还好。前面的人声嘶力竭地说什么自然灾害的时候,我们没有经历过饥饿;后面的孩子声讨着作业负担过重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不知怎么着就把书读到了能混口饭的地步。

这种心态非常好,我再加一句,不知怎么着就混到了当爷爷的年纪。
9#
发表于 2014-3-21 10:34 | 只看该作者
文化与非文化者的区别就在于:脑子很乱,得用汉字来梳理。
10#
发表于 2014-3-21 12:36 | 只看该作者
在春天,将一些看似有些乱的思绪记录下来,逐一看去,又分明很条理了,倒像是一个人在慢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听者呢,也自然能够听懂并投以赞许的目光。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14: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摇曳风铃 于 2014-3-21 10:34 发表
文化与非文化者的区别就在于:脑子很乱,得用汉字来梳理。


谢谢风铃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14: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周施梅 于 2014-3-21 12:36 发表
在春天,将一些看似有些乱的思绪记录下来,逐一看去,又分明很条理了,倒像是一个人在慢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听者呢,也自然能够听懂并投以赞许的目光。

谢谢施梅读得很细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9 02:11 , Processed in 0.11877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