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99|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红灯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29 2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若说红灯笼,得先说爷爷那年冬天赶集去卖白菜,若说那次卖白菜,得先说白菜窖,若说白菜窖,还得从大禹治水时说起。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九河,有胡苏、鬲津二河穿过宁津县。大禹治水时,在胡苏河旁留下一个大土岗,以备治水之需。大土岗的地理风貌酷似一头卧牛,牛头向南,牛尾顺北,卧牛四蹄下为四个水湾,清水泛波,牛身旁沃野千里,逃避水患之人前来居住,与卧牛岗上建村,名为卧牛村。后天下大雨,平地积水成渠,渤海倒灌,淹没良田,百姓流离失所,古县城胡苏被淹,东牵二十五里至卧牛村,卧牛村遂改称卧牛城。即现在的宁津县城。卧牛城南为草料场,卧牛得食,汲天地日月之精华,渐渐有了灵气,有了灵气就要福泽乡里。于是,城东三里处的大香房出了一个赵翰林,翰林门前竖起旗杆,旗杆在风中招展,甚是威风。一日,赵翰林回乡省亲,县太爷慌慌张张接到县境,翰林爷让他回去,县太爷只顾害怕没有听到翰林爷的话,送到家门口还在地上长跪不起,眼见一个个乡党昂首阔步踏进翰林家门,根本没把他这个七品小官放在眼里,直到随从再次催他回去,他才如梦初醒。回到衙门后,县官心生嫉恨,半夜睡不稳,便在城楼上踱步至深夜,猛然间见两道金光在城南边冲天而起,定睛细看,只见一头金黄色的大牛睁开眼睛,慢慢立起在空中。县官吓得一屁坐在地上,方才明白今天发生的事情就与这头神牛有关。他还看到城东有十杆大旗在风中猎猎飘摆,城西有十抬大轿正缓缓升起。城南有一群武将正拉弓射箭,城北有十个金光闪闪的笏板迎面扑来。这预示着城东出十个朝庭命官,城西也要出十个富贵娘,城南出十个武将,城北出十个举笏板的朝中大臣。县官心生一计,让人填满城南的两口深井,害瞎神牛的眼睛,又让草料场迁至城南,断了神牛的草料。还让人在城中修了一座穿心阁,扎进神牛的心脏,又把县衙挪至神牛的脊背,死死地压住神牛。这样,神牛就慢慢地气绝身亡。从此,城东也出了旗杆,不过那不是大官的旗杆,而是出了推头的,旗杆变成了剃头挑子上的幌子。城西就出了白菜窖,那窖就是轿的谐音。城南出了锯盆锯碗锯大缸的锢漏匠,城北出了几个叫胡同为村名的村庄。

    这样,宁津县城西,就有了白菜窖。

    白菜窖位于城西三里至十里处,顾名思义,贮存白菜之用。一般为南北走向,便于通风向阳,长五至八米,宽二至三米,深两米至两半米,上面铺林条,林条上铺高梁杆,高梁杆上铺玉米秸,玉米秸上盖一层厚土。中间开口,两边设通风口。白菜窖亦可贮存其它瓜果食品,即便是三九严寒之际,窖内也是湿润温和,确有贮藏保鲜之功效。为供应城里人吃菜,城西数村自觉形成种白菜的习惯,种菜需要不停的浇水,在适宜种白菜的肥地打一口青砖井,或是选在有青砖井的地里种一片茂盛的白菜,是大多数菜农的选择择,所以种菜又俗称种井。种井是一项技术活,头伏萝卜二伏菜,把一小畦地施好底肥,深翻,荡平,洒上一层白菜籽,然后漫一层浮土,浇上水,不几日,青绿的菜芽儿便破土而出。待长到一拃来高,菜秧便开始和向大田移植了。种菜多选在中午,移植之前,在菜地首先要做好埯子,埯子用草圈肥和土做成,菜秧带土台起下,放入埯子里,埋好,浇上水,为防止嫩叶被日头晒干,菜秧上往往盖上一片绿绿的蓖麻叶。

    菜秧扎下根,叶片四散张开,铺展在地里,就像一朵朵碧绿的花,菜心长到一定的高度,便开始捆菜,把菜叶围绕菜心捆起来,菜就像得到命令似的开始壮心,心壮实了,冬天来临,起菜的日子也就到了。

    从夏日头伏到冬日立冬,从炎热到寒冷,晶莹碧绿的白菜经过了一个独特的生长期,有关白菜的这种生长特性,一位现代诗人曾赞颂到:
                                               
                                                秋日,田野上的白菜
                                                从季节的缝隙里侧身挤来
                                                以唯一的碧绿
                                                统治广袤的世界

                                                 碧玉衣裳,翡翠王冠
                                                 披着镶满金叶的风衣
                                                 矮矮胖胖的小王子
                                                 潇洒地端坐于田畦的城堡
                                                 金风中,晚照里
                                                 看秋禾倒地,行雁横渡
                                                 看天地间演出一幕
                                                 冷艳辉煌的歌舞

                                                 一肩挑着盛夏的烈日
                                                 一肩挑着初冬的雪霜
                                                 层层包裹晶莹的品质
                                                 表达着耐流火抗严寒的主题

                                                 以普通的身份
                                                 走进千万个家庭
                                                 把伟大与平凡
                                                 紧密结合在一起
                                                 让人想起
                                                 闪烁于历史词典上的
                                                 名贵佳肴,奇花异草
                                                 拥有的
                                                 不过是浅薄和虚名

    菜起下后,擢净,放在墙根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水分流失,冬天就到了,便移入白菜窖。在那贫困的年代,没有塑料大棚,白菜是农民冬天里唯一的疏菜。种白菜的目的,并不是为自己食用,而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生财之道。所以,冬季推着独轮木车去城里或其它集市去卖白菜,便成了城西数村村民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爷爷就经常推着小推车到集上卖白菜。

    集市分一六、二七、三八、四九或缝五排十,五天一集,肥沃的鲁北平原,养活众多的人口,人多,赶集的人就多,赶集就得抢占摊位,要想抢到好摊位就必须起五更。好马赶不上青菜行,青菜的价钱说长就长,说落就落。同一集市,上午下午的价钱也不一样。菜上的多了,介钱就便宜,菜上的少了价钱就贵。菜推到集上,不能再推回来,菜不经冻,一经折腾,掉皮少帮,短斤少两,这是最常见的事,推到集上就得卖掉。卖菜就讲究个满载而去,空车而回。

    那年冬天,一家人起了个早五更,帮着爷爷把白菜窖里的白菜提上来,装好车,捆好绳,用被褥盖好。捎上几个窝头,每个窝头眼里放一头咸蒜,捎上一罐开水,准备好中午的饭菜。爷爷便在一家人的期待下,戴上棉手套,套好布畔,弯腰躬背,推起吱吱扭扭的独轮木车,赶集上路了。

    爷爷那天赶的是大赵集,离家有四十多里路。爷爷起了个大五更。一路走来,不知越过了多少个村庄,天色依然黑暗。那时没有公路,都是土路,而且土路还经常在大洼子地里,上沿下沿,爬岗溜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爷爷走着走着就看到斜刺里有人打着一盏红灯笼,从小路上慢慢向他走来。爷爷问一声早,又低头继续赶路。那人提着红灯笼也应一声,便帮爷爷拉车。爷爷想,他碰到了好心人,这人一定也是赶大赵集的,是顺路同行的,是大赵集上包子铺里干白案或是肉铺子里干红案的。爷爷热情地问,老师傅,白案还是红案,那人不言语,只顾拉车。耳边还不停地传来那人的提醒声,上沿了,下沿了,上沿了,下沿了------那人喊一句,爷爷便在后面做好准备,做出弯腰或上仰的动作,车很顺利地爬坡或下沿。不停地上沿和下沿,爷爷累得气喘吁吁,不过他咬紧了牙关,没有停下。他认为车已推到了多半路,正好到了大洼子地里,可后来,爷爷累得满头大汗,衣服都要湿透了。这时,他多想坐下来歇一会儿啊!可爷爷从自己的劳累里,想到前面拉车的老人比自己还要累,人家这是帮咱,难道还不应该歇歇吗?难道还不应当让这位好心的老人吃一块热乎乎香喷喷的窝窝头吗?爷爷想到这里便说,老师傅,歇歇吧,年纪大了别累着。可老师傅还在喊,上沿了下沿了,就是不肯歇息。爷爷就有些生气了。这怎么能行,这么大年纪,照这样下去还不得累坏了吗?爷爷又问一句,老师傅,歇歇吧,吃块窝头咱再走。那人不言语,还是在喊上沿了下沿了。爷爷生气了,把车向地上一蹲,按住车把,大声说,老师傅,你怎么这样不实在,俺让你吃块窝窝头,你怎么就是不吭声。留点力气,你还得到集上给人去干活呢?

    车停下来,红灯笼高了,照着爷爷的脸,爷爷看不清对方的人。爷爷用手遮住灯笼,可还是看不清对方的脸。爷爷就伸手去被褥下拿窝窝头。爷爷说,还热呢?那人只好说,快到了。爷爷说,哪里就快到了呢,这才到了大下洼子里。那人又说,我说快到就快到了。爷爷想,他碰到了一个倔老头,像这样的倔老人若是倔起来,你说什么也白答。他只好说,好,我听你的,到集上咱再吃。爷爷又推起车,可这次就不同了,爷爷觉得车很轻,走的很快,他身上的汗水消失了,身上觉得冷。路也出奇地平,一点也不颠。走着走着,爷爷只听得耳边有风,是风在耳边响。爷爷问,起风了。老人也应一句,起风了。可不大一会儿,爷爷只觉得车子一颠,就像从半空里忽然落下来,待他看看周围,唉,还真的到了集上。集上空落落的,还没有人,爷爷占好了摊位。再看那位老人,那位老人却提着红灯笼,无声无息地拐进了一个胡同里。爷爷想,他是给包子铺里蒸包子去了。这人真是一个好人,给自己拉了半天车,连块窝窝头也不吃,连口水也没喝,连个招呼也不打,做好事不留名呢?过了一会儿,集上影影绰绰的来了一个人,一家包子铺里的人就来买菜,说是急着要用,给的价钱也高,爷爷就把一车白菜全卖了。

    回到家,太阳还没有一竿子高,老爷爷惊讶地问,菜呢?怎么回来的这样早。爷爷就给老爷爷讲起了事情的经过。老爷爷沉思半晌,有点不相信,便问,你看清那人是谁了吗?爷爷寻思老爷爷问出那人要报答人家呢?爷爷就不假思索地说,黑灯瞎火的,我没有看清他的模样。你问他是那个村的来吗?爷爷说,反正就是那几个村的,我没有问。爷爷看到老爷爷刨根问底,便说,到那几个村子里问问不就得了,在大赵集上干白案红案的还能有几人?当时,我给他窝窝头吃,人家还不吃呢?老爷爷还是不依不绕地问,你和那人说话来吗?爷爷说,我说十句他也说不了一句,他只会说上沿了下沿了。老爷爷听到这话眼睛就瞪大了,傻小子,你遇到仙家了。它本来是想和你闹个玩的,可看到你心眼实诚,就放过了你。爷爷听罢,立即拉直了眼睛-------

    不用老爷爷再多说,爷爷当时就明白了。他没有看清那个人,或是说根本就没有看到人,甚至连个人影也没看到,他看到的就是一只红灯笼。红灯笼很精致,长长的圆圆的,光线朦胧,在小推车的前方飘飘悠悠。那上沿儿下沿儿的漂漂渺渺的声音,也是从那只红灯笼里传出来的。

    而且不用老爷爷多说,爷爷就如梦初醒,想起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村东头的春树大爷也同他一样,起五更去大赵集卖白菜,也是走到那片大下洼子地里,也是碰到了一个打着红灯笼的人给他拉车,也是喊着上沿儿下沿儿的话,让他在坟茔里转了一大早晨,待到雄鸡报晓,那个红灯笼才消失了。到了集上,人们问他为啥这时才来,他羞愧地说,唉,别提了,起了早五更赶了个晚集,在半路上被人折腾了一个多时辰。

    爷爷毕竟年轻力壮,心里总不相信这是事实,他就让老爷爷领着,沿着小推车的痕迹去辨认走过的路。他们看到小推车的车辙儿,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一块坟地里,有两座坟墓被小推车轧出了深深的沟壑。可等走出了坟地,居然就没有了车辙儿。
[copyright][/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谢文成 于 2010-7-29 20:39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9 20:41 | 只看该作者

谢文成

最后的原创声音不会发,请朋友们帮忙。
3#
发表于 2010-7-29 23:32 | 只看该作者
先大概看了一遍,感觉不像小说。明天再仔细读读。
4#
发表于 2010-7-30 08:50 | 只看该作者
文笔还不错,就是读来没有小说的味道,像轶闻趣事。另外我觉得前面花很长的一些篇幅,其实对主题也是可有可无的。
个人意见,问好朋友
5#
发表于 2010-7-30 08:5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楼主文笔!
小说要注重情节,楼上的点评,值得参考。
6#
发表于 2010-7-30 19:38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一篇散文更合适。
问好。
过见。
7#
发表于 2010-7-30 20:24 | 只看该作者
也来读了,同意大家意见。
8#
发表于 2010-7-31 18:57 | 只看该作者
文笔细腻,铺垫到位,一篇很耐读的小说。只是有些散文化了。

  问好。
9#
发表于 2010-7-31 18:58 | 只看该作者
文笔细腻,铺垫到位,一篇很耐读的小说。只是有些散文化了。

  问好。
10#
发表于 2010-7-31 19: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雪里红 于 2010-7-30 08:50 发表
文笔还不错,就是读来没有小说的味道,像轶闻趣事。另外我觉得前面花很长的一些篇幅,其实对主题也是可有可无的。
个人意见,问好朋友


再读了。
同意这个意见,希望作者再看看是不是。
11#
发表于 2010-7-31 19:21 | 只看该作者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九河,有胡苏、鬲津二河穿过宁津县。大禹治水时,在胡苏河旁留下一个大土岗,以备治水之需。大土岗的地理风貌酷似一头卧牛,牛头向南,牛尾顺北,卧牛四蹄下为四个水湾,清水泛波,牛身旁沃野千里,逃避水患之人前来居住,与卧牛岗上建村,名为卧牛村。后天下大雨,平地积水成渠,渤海倒灌,淹没良田,百姓流离失所,古县城胡苏被淹,东牵二十五里至卧牛村,卧牛村遂改称卧牛城。即现在的宁津县城。卧牛城南为草料场,卧牛得食,汲天地日月之精华,渐渐有了灵气,有了灵气就要福泽乡里。于是,城东三里处的大香房出了一个赵翰林,翰林门前竖起旗杆,旗杆在风中招展,甚是威风。一日,赵翰林回乡省亲,县太爷慌慌张张接到县境,翰林爷让他回去,县太爷只顾害怕没有听到翰林爷的话,送到家门口还在地上长跪不起,眼见一个个乡党昂首阔步踏进翰林家门,根本没把他这个七品小官放在眼里,直到随从再次催他回去,他才如梦初醒。回到衙门后,县官心生嫉恨,半夜睡不稳,便在城楼上踱步至深夜,猛然间见两道金光在城南边冲天而起,定睛细看,只见一头金黄色的大牛睁开眼睛,慢慢立起在空中。县官吓得一屁坐在地上,方才明白今天发生的事情就与这头神牛有关。他还看到城东有十杆大旗在风中猎猎飘摆,城西有十抬大轿正缓缓升起。城南有一群武将正拉弓射箭,城北有十个金光闪闪的笏板迎面扑来。这预示着城东出十个朝庭命官,城西也要出十个富贵娘,城南出十个武将,城北出十个举笏板的朝中大臣。县官心生一计,让人填满城南的两口深井,害瞎神牛的眼睛,又让草料场迁至城南,断了神牛的草料。还让人在城中修了一座穿心阁,扎进神牛的心脏,又把县衙挪至神牛的脊背,死死地压住神牛。这样,神牛就慢慢地气绝身亡。从此,城东也出了旗杆,不过那不是大官的旗杆,而是出了推头的,旗杆变成了剃头挑子上的幌子。城西就出了白菜窖,那窖就是轿的谐音。城南出了锯盆锯碗锯大缸的锢漏匠,城北出了几个叫胡同为村名的村庄。

    这样,宁津县城西,就有了白菜窖。

    白菜窖位于城西三里至十里处,顾名思义,贮存白菜之用。一般为南北走向,便于通风向阳,长五至八米,宽二至三米,深两米至两半米,上面铺林条,林条上铺高梁杆,高梁杆上铺玉米秸,玉米秸上盖一层厚土。中间开口,两边设通风口。白菜窖亦可贮存其它瓜果食品,即便是三九严寒之际,窖内也是湿润温和,确有贮藏保鲜之功效。为供应城里人吃菜,城西数村自觉形成种白菜的习惯,种菜需要不停的浇水,在适宜种白菜的肥地打一口青砖井,或是选在有青砖井的地里种一片茂盛的白菜,是大多数菜农的选择择,所以种菜又俗称种井。种井是一项技术活,头伏萝卜二伏菜,把一小畦地施好底肥,深翻,荡平,洒上一层白菜籽,然后漫一层浮土,浇上水,不几日,青绿的菜芽儿便破土而出。待长到一拃来高,菜秧便开始和向大田移植了。种菜多选在中午,移植之前,在菜地首先要做好埯子,埯子用草圈肥和土做成,菜秧带土台起下,放入埯子里,埋好,浇上水,为防止嫩叶被日头晒干,菜秧上往往盖上一片绿绿的蓖麻叶。

    菜秧扎下根,叶片四散张开,铺展在地里,就像一朵朵碧绿的花,菜心长到一定的高度,便开始捆菜,把菜叶围绕菜心捆起来,菜就像得到命令似的开始壮心,心壮实了,冬天来临,起菜的日子也就到了。

    从夏日头伏到冬日立冬,从炎热到寒冷,晶莹碧绿的白菜经过了一个独特的生长期,有关白菜的这种生长特性,一位现代诗人曾赞颂到:
                                               
                                                秋日,田野上的白菜
                                                从季节的缝隙里侧身挤来
                                                以唯一的碧绿
                                                统治广袤的世界

                                                 碧玉衣裳,翡翠王冠
                                                 披着镶满金叶的风衣
                                                 矮矮胖胖的小王子
                                                 潇洒地端坐于田畦的城堡
                                                 金风中,晚照里
                                                 看秋禾倒地,行雁横渡
                                                 看天地间演出一幕
                                                 冷艳辉煌的歌舞

                                                 一肩挑着盛夏的烈日
                                                 一肩挑着初冬的雪霜
                                                 层层包裹晶莹的品质
                                                 表达着耐流火抗严寒的主题

                                                 以普通的身份
                                                 走进千万个家庭
                                                 把伟大与平凡
                                                 紧密结合在一起
                                                 让人想起
                                                 闪烁于历史词典上的
                                                 名贵佳肴,奇花异草
                                                 拥有的
                                                 不过是浅薄和虚名

    菜起下后,擢净,放在墙根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水分流失,冬天就到了,便移入白菜窖。在那贫困的年代,没有塑料大棚,白菜是农民冬天里唯一的疏菜。种白菜的目的,并不是为自己食用,而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生财之道。所以,冬季推着独轮木车去城里或其它集市去卖白菜,便成了城西数村村民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些段落就为说明“白菜窖”,这就像散文了。
12#
发表于 2010-7-31 22:02 | 只看该作者
文笔很美,注重一下情节就好了,不错。
13#
发表于 2010-8-1 18:0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一下老朋友的小说,文笔不错啊
14#
发表于 2010-8-2 08:29 | 只看该作者
文笔很不错,功底扎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6 20:58 , Processed in 0.07066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