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乡情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7-30 06:32
标题: 乡情
乡情(修改稿)
                                                                               王九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人贺之章的这首小诗,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个去乡游子的心弦。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少小别家离井,谋生四方,待鬓斑赋归,这诗律便适时从心泉流出,使身心不由得打上几个激凌,几缕淡愁也从潜意识里浮现上来,或许会生发出一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感觉吧?
   
       说来无奈,在我的意识里,故乡的概念是有着强烈的时段性和区域性的,既不是我的袓藉,也不是我的出生地,更不是我现在居住的小城。那我的故乡又在哪里呢?自打隐隐约约记事时起,因自家没房子,所以居无定所,搬家便成了常事,直到有一天随着母亲一同下放到那个被我铭记至今的自然小村落,才算安定下来。由此也开始了我对童年的系统记忆。
   
       那个冬天很冷,母亲牵着我,在乡间高低不平的土路上,磕磕绊绊地走了很久,才到了一个萧萧疏疏,既无亲戚又无熟人的小村庄,当时的其它情景已经模糊,只隐约记得生产队安排我们母子暂时住在一个平常停放牛车的棚子里,这棚子除一方依着屋墙外,三方全用高梁杆编织,然后再在高梁杆墙上糊一层薄薄的泥巴,棚顶缮着的是在乡村常见的黄贝草。墙体经过日晒雨打,多处已斑驳脱落,晚上北风怒号,尖利的风刃透过高梁杆墙的隙缝向棚内肆虐,尽管裹着棉被,还有母亲的体温温暖着,但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夜,唯有一个冷字难以忘却。

      在那棚子里一住就是半个多月,终于赁居到村上一户人家的两间草房,从此挥别了那三面透风的牛棚。那时除父亲仍在县城工作外,我们兄妺几个便随母亲一同生活在这个小乡村。此后在这个村子里又建造了自己的房子,一直住到十几岁,直至在学校应征入伍。随着岁月的推移,我的兄长和妹妹们,一个个都像小鸟似的,从这里飞走,只留下母亲一人坚守。八十年代,在我兄妹几个一再恳求下,母亲答应搬到城里与我们同住。随着几间曾为我们遮过风挡过雨的瓦舍被他人买去后,这里再也没有可以供我憩息的场所了。

        人是很奇怪的,对童年的记忆尤其真切和富于感情,对那时经历过的人和事最为深刻难忘,尽管各方面的条件都很艰苦,其过程基本乏善可陈,但偶一忆起,在心湖中,仍骤然泛起粼粼涟漪。所以古人屡屡发出“青灯有味,儿时不再”的感叹来。缘于此故,那个小村庄也就成了我时常萦怀的地方。

        几年前的一个冬日,于一个雨雪霏霏的上午,决意回去看看那株曾被母亲精心呵护又时常膺记着的剑兰。这里的道路较以前有了很大不同,一条省道从村前通过,一些具有商业眼光的人们纷纷把房屋建到公路两侧。走到村边,举目望去,往昔的草房也全被平房和楼房替代,林立的屋宇把原本空旷的地方全挤占得满满的。原先周边各自独立的几个自然村落也连成了一片,分不清村与村之间的界限。可能是下雪的缘故,村子里冷冷清清,不见一人在外面溜跶。独自徜徉在这既熟悉又隔膜的村子里,触目这里的变化恍若隔世。原来这村子四面环水,除拐子沟芦苇密布外,池塘中的绿荷也亭亭玉立,每到夏季荷花怒放时,清风徐来,香气逼人。岸边堤柳低垂,浓荫如盖,晌午,人们拎一张芦席,往树荫下一铺,就是一个好觉。眼前景色与记忆中大不同了,村前的池塘已淤积成月牙状,拐子沟也失去了昔日的宽阔而变得小气,芦苇早已绝迹,水面上漂浮着很多枝叶和浮子(青萍)。我从村西头转到村东头,来到昔日故居前,见房屋格局一如其旧,因无人收拾的缘故,房脊上的瓦已经脱落了不少,大门畅开着,我踱进院内,喊几声,没有人应。地上长满了草,象是长期无人居住的样子,唯独那株剑兰仍生机盎然,异常繁茂,与院落的荒芜景象极不相称。见状心里不免诧异,一丝感喟涌上心头。此时雪止,正独立剑兰前凝思,一邻家小儿跑了进来,仰着脸,歪着头,并带着疑猜,一连声地问我“你是谁呀,从哪里来的,我咋没见过你呀?咋跑这院里来了?”看着他活泼又顽皮的模样,恍惚又见到了我儿时的影子,刹时,一股异样的感觉遍布全身。恰此时,他的母亲一个二十多岁的少妇也闻声赶来,以同样疑惑的眼神向我不住地打量。怕引发误会,急忙自我介绍。她听后突然“噢”的一声“你是二叔哇,听说过你,没有见过,快到家喝口茶吧。”因为与她不熟,不愿贸然打扰,对其好意,婉拒了。但受了好奇心驱动,仍继续和她立谈。当听完了她的一番叙述,印证了我的一些猜想,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出外打工,老者几近凋零净尽,和我同时代的伙伴,也都各自为谋生忙碌着,而买我家房子的这户人家不知什么缘故,人丁不旺。看着眼前物象,听着耳边絮语,想着昔日热闹,瞬间,一股今昔非比的情绪在胸中涌动。古人有沧海桑田之说,何故短短二十几年时光,出现在眼前的旧居竟是荒蒿没径?

        不知什么时候,院子里又进来一群孩子,他们都睁大了怯生生的眼睛望着我,既好奇又不解,当我弯下腰去挨个问他们姓啥名谁时,一个个都不约而同地满脸羞怯地躲到一边,只有先前向我问话的那个孩子,又朗声问道,“你是俺庄的人吗?你还没说你叫啥哩,咋能先问俺们?”当我把姓名报给他们,并道出以前就在这个院落里居住时,那几个小傢伙皆面现疑问,眼神中布满了茫然,旋即在他们中间引起了一阵叽喳声。

        凭兰而立,生发出的是风物依旧,人事已非的叹息。正凝神怅惘间,忽然又风风火火闯进来一位中年妇女,一见我便高声大嗓地数落起来:“老二,你真外气,回来了也不到屋里坐坐,咋,跟嫂子生分了?”原来是隔壁邻居大嫂,急忙向她问好并致歉,孰料她仍不依不饶地唠叨个不停。“妈,你就少说两句吧,叫二叔上咱家去坐。”闻言一看,开始与我搭话的那位少妇正站在嫂子身后,原来她们是婆媳。因不准备在这里久停,婉言坚辞。眼看留不着,她们让我稍等,须臾,从家里拿一大兜干菜和几十枚鸡蛋让我带上,“咱乡里没啥好东西,这些都是自家地里生长出来的,快过年了,带回去让家里人炖肉吃,鸡子没喂过饲料,鸡蛋可以放心地吃”。 听着大嫂私毫不加修饰的纯朴话语,感受着她婆媳二人那份真情实意和古道热肠,我的双眼微微潮湿------。

       当我携着一缕若隐若现的别绪,肩着从剑兰身下挖起的一坨”老娘土”,以及那份浓浓的乡情渐去渐远,却又忍不着频频回望几眼曾经留下了我一片童真的这方热土和雪意迷朦的寒树时,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在萦绕,是眷恋、是失意、是不舍、还是落寞?似乎都不是,究竟是什么呢?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总之,在这个儿时生活得并不十分富足,却踏踏实实的待了近十年的地方,在我心版上所打下的无疑是最美好的印记。尽管在漫长一生中,十年光阴只不过弹指一瞬,但在我曾经漂泊了半生的心灵深处,这片天地,注定是任何阆苑仙境都不能替代的故乡。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王九峰 于 2010-7-31 05:25 编辑 ]
作者: 飞花落叶    时间: 2010-7-30 06:39
沙发!
原准备不登陆的,看见沙发了,赶紧过来抢~~~
作者: 飞花落叶    时间: 2010-7-30 06:43
乡情依依,永恒的话题,九峰写来,举重若轻,手法老道娴熟,表达得深情自然,令人感动!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7-30 06:44
给飞花上香茶,刚读了你的"补丁花",愿天下婆媳皆能如此。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7-30 06:45
标题: 回复 3# 飞花落叶 的帖子
再次谢谢
作者: 叶柄    时间: 2010-7-30 06:45
尽管在漫长一生中,十年光阴只不过弹指一瞬,但在我曾经漂泊了半生的心灵深处,这片天地,注定是任何阆苑仙境都不能替代的故乡。


感动!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7-30 06:47
标题: 回复 6# 叶柄 的帖子
谢谢叶柄朋友来指导,问好
作者: 周施梅    时间: 2010-7-30 06:50
故乡,有时就是回忆里的一盏煤油灯,朦胧着远去的岁月。欣赏九峰自然朴素的文字所传递出的一种深沉豁达,喜欢这样的写作风格。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7-30 07:06
标题: 回复 8# 周施梅 的帖子
谢施梅,早上好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7-30 07:19
乡情 :在这篇叙述里,我们读到了作者另一番风格,更轻易打动了阅读者的心灵。乡情,记忆,生命,岁月,在这一系列考证里,乡情融入记忆,成为一段历久弥新的爱的记忆;生命融入岁月,被时间的长河洗礼成歌。作者在儿时的记忆里,印满稚气的思考,以及重新活跃如新的那些场景,声音,面容,无一不细刻,无一不凝精的语境,婉转道来。有几次听说过:“老娘土”,再现在文字中,更衬托了离别的不舍,载着乡情的声音一遍一遍扩散而来,至入心魂。叙述中最力度的情绪是可以感染许多心灵的,不知不觉,把自己的记忆也拉向遥远却亲切的一幕,那很可能是故乡的街上,某一地域,曾留下自己最稚嫩的怀念的地方。九峰先生好文笔,如此的字,写活了。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7-30 07:29
标题: 回复 10# 笨小暖 的帖子
对小暖的用心读评,我历来是心怀感激的,有时候人是有惰性的,正因为有了你精辟评语的鼓励,使我不得不加倍努力。顺致夏安
作者: 刘敬胜    时间: 2010-7-30 08:47
尽管在漫长一生中,十年光阴只不过弹指一瞬,但在我曾经漂泊了半生的心灵深处,这片天地,注定是任何阆苑仙境都不能替代的故乡。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情节!
作者: 房子    时间: 2010-7-30 09:20
儿时的记忆,亲切的乡情,在作者娓娓叙述的语境中,一点一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些生动的细节,那些岁月的迁徙,亲人的容颜和情怀,老旧而弥新的物象,等等,无一在回忆的景象中,蕴涵了质朴而入心的对于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0-7-30 09:30
浓浓的乡情渐去渐远,却又忍不着频频回望几眼曾经留下了我一片童真的这方热土和雪意迷朦的寒树时,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在萦绕,是眷恋、是失意、是不舍、还是落寞?似乎都不是,究竟是什么呢?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总之,在这个儿时生活得并不十分富足,却踏踏实实的待了近十年的地方,在我心版上所打下的无疑是最美好的印记。
乡情浓浓,情深至极,学习了
作者: 曹国魂    时间: 2010-7-30 09:49
浓浓的乡情怎能忘怀,因为我们的根在乡情里!朴实的文字沁人心脾
作者: 薄暮    时间: 2010-7-30 09:50
构思缜密,落笔从容,在情景语境中对故乡的人物和景物进行细致的描述,生动感人,可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乡情绵绵,受其感染。欣赏佳作!问好王老师!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10-7-30 10:14
行走万里,难忘家乡的根.乡情是一杯甘醇的美酒.好文
作者: 竹林客    时间: 2010-7-30 11:17
写得不错,如果简洁一些更佳。
作者: 最后一头战象    时间: 2010-7-30 12:27
  浓浓的乡情,浓浓的思念,夹杂着今昔对比的感慨,让人读之沉思良久。好文章,支持精华!
  
  九峰是我们的老作者,也是相当有实力的作者,下面我直言不讳地提出一些反面意见,跟九峰兄商榷,相信九峰兄有这个肚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行文似缺少必要的前后交代、铺垫:
  
  作者由故乡写起,写到随母亲下放到一个小村落,“我们母子暂时住在一个平常停放牛车的棚子里”似乎是母子相依为命的,但到了下文,又写道“奶奶怕负不起,急忙招呼我父亲重新把我带回到既感陌生又觉亲切的那个村庄。”父亲的出现就很突兀。接着后面又写道“我的兄长和妹妹们,一个个都象小鸟似的,从这里飞走,只留下母亲一人坚守。”这个兄长又从何处来?
  
  “决意回去看看那株曾被母亲精心呵护又时常膺记着的剑兰。”对“剑兰”前文并无一丝交代,这里出场,还作为自己回乡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突兀。
  
  2、行文似尚缺乏缜密性、逻辑性:
  
  “要不是我太调皮,恐怕会在那里一直读下去。鉴于这个原因,有天在爬树时摔断了胳膊,……”鉴于这个原因,“这个”指代的是上文的什么呢?
  
  我于冬天下雪时回到故乡,然后写了一组对比(夏日荷塘与眼前冬日时景色的对比)。一个繁茂,一个萧条。作者目的为了表现过去和现在小村的变化,但效果不好。因为所写景物所在季节本身不同,这就消解了过去和现在对比的效果。
  
  3、遣词造句似尚需锤炼:
  
  “地上长满了草,象是长期无人居住的样子,”一句中“象”应为“像”;另,因为作者是久别之后归故乡,明明知道这里已经没人居住,这是不用看地上的草也知道的,所以,这句话就显得多余了。“我的兄长和妹妹们,一个个都象小鸟似的,从这里飞走,只留下母亲一人坚守。”一句,“象”字同样属误用。
  
  “直至在学校被应征入伍。”“应征入伍”前的“被”应该去掉,因为应征就是响应征兵号召。
  
  “老成者几近凋零净尽”一句,“老成”有几个意思:老练、年高有德等,但均不合此处之意。
  
  “买我家房子的这户人家不知什么缘故,基本星散。”“星散”即四处逃散,不宜用“基本”修饰。
  
  “瞬间,一股《黍离》之情在胸中涌动。”书名号应该去掉,且“黍离之情”多指亡国之痛、兴亡之感,此处似不当。
  
  “当我弯下腰去挨个问他们姓啥名谁时,一个个都不约而同地满脸羞怯地躲到一边”,“姓啥名谁”这个文言味儿很浓的词用到此处,跟前后文以及当时在场的小孩儿很不协调。下文“朗声问道”中“朗声”一词,也有类似问题。所以写文章还是要用最质朴的语言,生活中怎么说,文中就怎么写。
  
  “在这个儿时生活得并不十分富足,却踏踏实实的待了近十年的地方,在我心版上所打下的无疑是最美好的印记。”此句不太通,似乎把句首“在”去掉会好些。

[ 本帖最后由 最后一头战象 于 2010-7-30 12:28 编辑 ]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7-30 13:37
标题: 回复 12# 刘敬胜 的帖子
谢谢敬胜来访,夏日安好!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7-30 13:39
标题: 回复 13# 房子 的帖子
谢谢房版入情入理的分析点评,顺致夏安!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7-30 13:41
标题: 回复 14# 太和五中张奇 的帖子
谢谢张奇鼓励,顺致夏安!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7-30 13:42
标题: 回复 15# 曹国魂 的帖子
谢曹版认真阅读和评点,夏祺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7-30 13:44
标题: 回复 16# 薄暮 的帖子
谢薄著,夏日问好!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7-30 13:45
标题: 回复 17# 季大相 的帖子
谢谢季老师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7-30 13:46
标题: 回复 18# 竹林客 的帖子
谢谢竹林客,还须进一步努力
作者: 天疆    时间: 2010-7-30 14:16
乡事,惆怅,绵长深远到童年的漂泊旅程。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7-30 14:17
标题: 回复 19# 最后一头战象 的帖子
哈哈,既出乎我的意料,也似乎在意料之中。战象不必顾及,我决不会生气,我一直主张文章要善意争鸣,这对写作者是个提高。在这里我要谢谢战象用心读这篇文章了,这是件值得感谢的事。写这文章时候,我没考虑那么多,原因是我在论坛曾经发表了"八月十五炕干饼,老娘土,上弦月"等,自认为把我们市民下放的事交待的很清楚了,但忽视了每篇文章都是独力成篇的,理应有所交待。再者我本文突出的是个故乡情结,也是每个人所经历过的儿时最美好的景物在心中的地位,写其它方面的场景,无非都是为这一情结服务的,包括去奶奶家住的二年。这无非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一个人漫长一生中,而独独那十年在我的内心深处是最美好的,尽管生活很艰苦。这个我在结尾己经说得再明白不过了。黍离之叹,是指买我家房子的那家人讲的,他们真的没多少人了。从88年母亲搬走以后,我再没去过,因为我们是"外来户",没亲戚在,所以也就没有再回去过。至于父/兄的事,前面例引的文章中曾交待过,不再赘述。对战象提到的用字有误,要斟酌,先谢谢。逻辑方面,如果把文章中心意思读通后,自然也严谨了。至于冬夏对比,不好意思,我真没想那么多,我看到的是,短短二十多年,人口膨胀,环境变坏,已经波及到了农村。这是出乎我意料的。我这个解释不知道对不对?但毕竟是从我真实写作意图来。对于战象的这种善意的批点指导,还是很有益的,再次表示感谢,希望以后还多关注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7-30 14:20
标题: 回复 27# 天疆 的帖子
谢谢天疆,夏安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7-30 14:55
标题: 回复 19# 最后一头战象 的帖子
对你一些有益的意见,我还是釆纳了,希望以后一如既往,不吝赐教。文安
作者: 梁星钧    时间: 2010-7-30 15:03
  这篇表现乡情自有不同:用置疑审视对比法写居地的变化,表现的是自己的冥想,不解,似乎这种变化越大越刺痛人;聚焦点镜头的特写,既把描写具体事例化,又很好地呈现主题乡情的质朴和浓郁。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10-7-30 15:14
笔法纯熟,乡情淳厚。学习王老师妙文。
作者: 李人沐义    时间: 2010-8-2 08: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10-8-2 10:01
人是很奇怪的,对童年的记忆尤其真切和富于感情,对那时经历过的人和事最为深刻难忘,尽管各方面的条件都很艰苦,其过程基本乏善可陈,但偶一忆起,在心湖中,仍骤然泛起粼粼涟漪。
欣赏这样的忠实的感受。尽管在这里生活了有十年时间,但对这里依旧是情愫满怀,依旧是念念不忘。文章记述的场景与细节,让人感动,这种感动从作者的笔端流溢出来,凝聚而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情意,让人读之会感受到情感的一种无形的冲击。问好!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8-2 10:12
标题: 回复 31# 梁星钧 的帖子
谢谢星钧用心阅读和点评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8-2 10:13
标题: 回复 32# 汤如浩 的帖子
谢如浩,握手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8-2 10:16
标题: 回复 34# 杜永生 的帖子
谢谢永生,你回来我很高兴,还原了一个军人本色,还是那句话,你的文章我喜欢读,因为我也在农村生活多年,一些事是经历过的,读你的文章倍感亲切。顺致文安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10-8-2 14:51
原帖由 王九峰 于 2010-8-2 10:16 发表
谢谢永生,你回来我很高兴,还原了一个军人本色,还是那句话,你的文章我喜欢读,因为我也在农村生活多年,一些事是经历过的,读你的文章倍感亲切。顺致文安


谢谢战友。
作者: 张铭    时间: 2010-8-2 17:51
“青灯有味,儿时不再”。人很奇怪,年龄离童年越来越远,可记忆又与童年越来越近。人离家乡越来越远,心与家乡越来越近。
作者: 茌山石    时间: 2010-8-3 15:57
思绪也随九峰兄的皱纹深刻起来,内蕴的情感令人感叹,学习,拜读。
作者: 鸽子杨军    时间: 2010-8-3 16:05
小诗展开,展得自然,娓娓写来,老辣的文笔!学习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8-3 16:11
标题: 回复 38# 杜永生 的帖子
战友情谊,山高水长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8-3 16:13
标题: 回复 39# 张铭 的帖子
谢谢张铭,我自小在镇上住,下放时刚记事,十几岁又离开,但记忆却留在了那里,所以我视它为故乡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8-3 16:14
标题: 回复 40# 茌山石 的帖子
是啊,岁月越久,思念越深,这好像也是个定律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8-3 16:15
标题: 回复 41# 鸽子杨军 的帖子
问候鸽子
作者: 苏忠伟    时间: 2010-8-3 17:15
出门在外,始终忘不了浓浓的乡情!
问好九峰!
作者: geng167    时间: 2010-8-3 21:39
离乡数载,还能被人记起,送给你干菜与鸡蛋,这份乡情会抚平你久远的思念。那婆媳俩,古道热肠,让人难忘啊。
作者: 川媚    时间: 2010-8-3 22:35
乡情是一个普遍性的话题,来学习了。
作者: 飞鹰    时间: 2010-8-3 22:40
记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写出了一些深沉的、淳朴的,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乡村生活片断,散发着缕缕的乡情,泥土一样芬芳。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8-4 05:49
标题: 回复 46# 苏忠伟 的帖子
谢忠伟来阅,顺致夏安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8-4 05:50
标题: 回复 47# 太阳神 的帖子
谢谢太阳神的点评,远握。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8-4 05:51
标题: 回复 48# geng167 的帖子
梅林好,问候了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8-4 05:52
标题: 回复 49# 川媚 的帖子
谢谢川媚,早晨好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8-4 05:53
标题: 回复 50# 飞鹰 的帖子
谢谢飞鹰,遨翔太空。顺致夏安
作者: 泗水河畔    时间: 2010-8-4 09:22
最是难忘,那一坨“老娘土”!
循着九峰老师的文字,和老师一起走进久别的故乡,感受浓浓的乡情,还有母亲暖暖的体温,一切都那么遥远而又亲切。这一切,永远铭刻心头。
作者: 照无眠    时间: 2010-8-4 09:46
勾起我儿时的许多----- 再读
作者: 叶浅韵    时间: 2010-8-4 10:00
故乡是心底最柔软的时光,走到哪里,身在何方都忘却不了的乡情啊。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8-4 10:37
标题: 回复 56# 泗水河畔 的帖子
谢谢泗水,顺致夏安!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8-4 10:38
标题: 回复 57# 照无眠 的帖子
谢谢照无眠,顺致夏玲!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8-4 10:40
标题: 回复 58# 叶浅韵 的帖子
谢谢浅韵,顺致夏安
作者: 周施梅    时间: 2010-8-4 11:08
乡情是一杯浓浓的酒,总让人回味。再读,问候九峰!
作者: 不觉寒    时间: 2010-8-4 17:35
标题: 回复 1# 王九峰 的帖子
人是很奇怪的,对童年的记忆尤其真切和富于感情,对那时经历过的人和事最为深刻难忘,尽管各方面的条件都很艰苦,其过程基本乏善可陈,但偶一忆起,在心湖中,仍骤然泛起粼粼涟漪。
作者: 刘满园    时间: 2010-8-4 17:37
再来欣赏一回。
作者: 南山菊    时间: 2010-8-4 18:04
我曾经漂泊了半生的心灵深处,这片天地,注定是任何阆苑仙境都不能替代的故乡。
-----感人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腔感情。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