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9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关于外语学习方式的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0 0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在,不论是李阳所发明的学习英语的方法,还是日本很多外语研究学者们所总结出的方法,似乎在某些方面开始趋向于一致,即强调:“听---写”的学习习惯。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方法相比较,学校教育模式往往采用“听---说”的教学顺序。

应该说学校的教育方式,也有其好处,就是让学生先听几遍课文录音过过场,然后就把教学重点放在“读”和“写”方面,至于最后的“说”,也几乎全由学生自行安排时间去练习。

学校的外语教学之所以采用“听---说”的教学顺序,是为了适应教学任务而设置的必须的流程,在学生众多的教室内,老师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轮流地读一遍课文,也不可能整节课都围着“听磁带”打转,结果“听-说”训练就变成了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配饰流程,而“读-写”能力则变成了中考,高考,及托福等考试中的重中之重,然后举国就变成了哑巴外语的国度了。

应该说李阳的教学方法是很出众的,他的确找到了解决哑巴英语问题的关键钥匙,但是,若想让哑巴开口说话,就必须要让哑巴有话可说,而对于很多无话可说的人来说,即便不是哑巴,也很难能通过李阳式的学习方法去改善哑巴英语的问题。

简单的说,应试教育下的外语教学,让无数学外语的学生在多年的学习生涯中吃了满肚子的东西但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却很难自然而然地去应用,当然这也和缺乏应用环境有关,所谓“束技于高阁”,而李阳提倡的“以说为主”的训练方式,又过于偏重于口舌之利而勿略了根本。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李阳,比如我自己,用李阳的方法学英语已经很有些日子了,口语也的确是流利了很多,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只能和老外说些简单而无聊的常用语或客套话,事实上根本无法在各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原因无它,只因我的英语语法底子太差,而词汇量也是相当有限。我从来不搞李阳喜欢去讽刺的那种应试题海战术,我没那个时间也不需要考试,我只是希望我自己能用英语随心所欲地与那些生活在英语圈的人们进行深入地对话和交流,包括用英语创作我的诗歌,散文及文艺评论等。

哑巴未必一无是处,牙尖嘴利也未必就等于学好了外语。我以前曾和一些韩国人一起打工,所以我的韩国语也说得不错,且丝毫不费力气就能听懂韩国人说的60%以上的话,但我却写不出一个韩语文字,因为我不认识也从没学过,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我的韩国语水平只能到此为止,不可能再有进步。同样的道理,当我用韩国语对那些文化程度低的韩国人口头阐述我的很多想法时,我发现他们也很难听懂我在说什么,原因无它,因为我经常说些和文学艺术领域有关的东西,他们当然听不懂。

外语方面的人才究竟是指代什么呢?

首先是肚里有货,肚里没货的人很难听得懂别人的话,这就如同样都是中国人,你让没学过中文的乡下老汉去和一个作家交流,如果作家肯做一个倾听者,让老汉说个没完,那么他们之间的交流就难能出现障碍,但是你若让老汉去倾听作家的高谈阔论,结果恐怕会让老汉没完没了的抓耳挠腮且还有可能憋出一肚子闷气——老汉听不懂作家的言谈是因为他不懂文字,也不懂那些文学艺术领域的事儿,这就不是会不会说中文的问题了,而是隔行如隔山的问题。

我现在就是这么一个老汉,一个在英语方面抓耳挠腮的老汉。我竭尽全力往自己的肚子里面倒进尽可能多的英语,但又总是那么轻易地就忘记我所学过的东西。我不知道我想表达的意思用英语究竟该如何去表达,我费尽心机也很难准确地表达出我的想法。而且,当我费尽心思在语法和读写上下功夫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已经与他人隔绝了,不但和那些说英语的人隔绝了,还和那些说母语的人也隔绝了。

这世界上的哑巴有两种,一种是无话可说,一种是想说却说不出。无话可说的哑巴,缺乏的并不是语言能力而往往是肚子里的东西,想说而说不出的,其实未必说不出,只不过换了不是母语的另外一种语言就说不出了,这就是产生了哑巴英语的根源。

很多人都喜欢强调学英语的基本要点之一是,一定要按照英语圈的人们的用语习惯,这个提法原则上是对的,但是我们为什么学英语呢?难道为了去照顾全世界英语圈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或用语习惯么?

如果学英语的目的仅仅如此,我看还是不要学英语了。我认为学英语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去照顾英语圈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或用语习惯,而是为了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思想。而表达的方式,通常来讲无非就两种,或书面,或口语。

口语讲得再怎么流利,也无法替代书面语的作用。口语只是信息社会中必备的交流手段之一,书面语言却能畅行于每个世纪,因为书面语承载着太多口语无法传达的东西,重要的人文信息及真正的思想,几乎都要通过书面语才能得以广泛流传。

任何一个美国人的英语口语都远比学英语学了很多年的我们要流利得多,在这方面,母语的优势展现无疑,若打算让老外看重你所传达出去的信息,口语的作用有限,毕竟在传达出去的信息里面究竟包含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这些天我为了练习生活英语,经常去网络英语聊天室和那些生活在英语圈的人们聊天,然后我发现:和老外聊天很浪费时间且没什么意义。这种情景就像用中文在QQ里和无聊网友没完没了的扯皮那样的感觉,简直让我心烦透顶。

我们可以有话说不出,因为换了一种不是母语的外语,自然在说法方面会发生根本而彻底的大变化,同样的事情,不一样的说法而已,但我们却不能无话可说,如果变成了无话可说的结果,那么不论我们如何努力地去学好外语,到最后充其量不过是老外们的廉价翻译机—老外来到特色国,绝对不愁没翻译,怕只怕他们很难遇到一个肚里有货的思想家或文学艺术家。







2010
910


山野居士
2#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03:49 | 只看该作者
写此文的目的,也是想总结,并对比一下外语和母语的异同,就此文而言,我用了不到2个小时就写完了,如果我用英语翻译此文,按照我目前的英语水平,恐怕至少需要1个月以上的时间,而且还未必就能翻译得准确到位,甚至还可能到处出现语法错误,惯用语错误,和词法错误,没准翻译出来的东西,还会让老外们看着一头雾水,就像读一篇用英文字写的天书,哈哈。用母语和外语,就是这种差别。
3#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09: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阳神 于 2010-9-10 04:33 发表
口语与阅读能力的差别,相当于母语的文盲和学者的差别。你是文盲,但是你会说汉语。这不影响你在汉语环境里生活。但是你要成为汉学大师,那仅仅会说汉语狗屁用都没有。 :lol :lol :lol
同样的,就外语,并不仅仅 ...


哈哈,太阳神说得太正确啦,只是我个人对老外写出来的“货”并不感兴趣,我学英语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向所有英语圈的老外推销我们自己的“货”,且不论是说出来的“货”还是写出来的“货”。但是这个推销的前提,好像首先要能听得懂并看得懂老外的“货”,这可真是一个非常矛盾的难。我们不是没有“货”,而是装满了一肚子的“货”,只是我们难能让老外们理解并认同我们的“货”,汉语的古典诗词文化,其造诣在全世界应该算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了,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很难把古典诗词及我们自己的汉文化准确精炼地翻译成英文并在英语圈世界获得广泛认同,而这个也是最让我感到头疼不已的事情。汉语无疑是难学的语言之一,若指望着老外们主动来替我们翻译传承下来的文化经典,在我看来无异于痴人说梦,尤其当我们想对外推销我们自己的作品时,更不会有哪个翻译会认真负责地把我们的作品准确无误地翻译成英文。中国人学外语,只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并学习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长处,以便用于改良自己的国家,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对外推销自己的“货”。在我看来,学习外国的事物,并不需要全民学外语,只需要少数称职的翻译就可以了,因为我们可以学习用汉语翻译过来的东西,而完全用不着去学英语。但是现在,我们无疑面临着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所以我认为我们学英语的目的,应该侧重于第二个目的:推销我们自己的“货”,至于老外们的生活习惯和我们无关。

[ 本帖最后由 山野青云 于 2010-9-10 10:07 编辑 ]
4#
发表于 2010-9-10 10:28 | 只看该作者
口语讲得再怎么流利,也无法替代书面语的作用。口语只是信息社会中必备的交流手段之一,书面语言却能畅行于每个世纪,因为书面语承载着太多口语无法传达的东西,重要的人文信息及真正的思想,几乎都要通过书面语才能得以广泛流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22:11 , Processed in 0.11967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