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69|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消逝的村庄【(四)苇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5 2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我喜欢一幅画,一幅巨大的水墨画。


    春的旋律开始在大地昂扬的时候,丹青手开始了挥毫泼墨。笔尖饱蘸浓绿,气定神闲,挥洒自如。一夜间,巨幅水墨画在小村黑魆魆地土地上铺展开了。


    硕大的水塘,平若铜镜。零星的水草散落水面,还有几圈细线在摇晃,必是调皮的游鱼从水面探出了脑袋,仿佛晴空里几绺游丝般的微云在悠然漫步,闲适惬意。最是惹眼那水塘四周潇潇洒洒的绿,仿佛铁了心,不把整个村庄染绿决不罢休。


    那就是芦苇。高高矮矮,胖胖瘦瘦,立在水塘四面的浅滩处,一色俊俊朗朗,一色蓊蓊郁郁。极目看去,近一点的淡绿,远一些的深绿,最远处呈墨绿色。由近及远,汹涌着活泼而执着的绿,释放着狂放而野性的绿。


    这样一幅水墨画,是春馈赠给小村的杰作。打苇叶包粽子是妈妈们的事,我们只管在苇丛里钻进钻出,大把大把地摘下缠在苇杆上的野巧豆,又任其随意地从指缝中滑落。或者攀一棵芦苇,撕下长长的叶片,三折两卷,一个青青芦笛在指间诞生。吹上一两声,无韵无调,却心生欢喜。有时也会把苇叶的尖头蜷起来,将两头各撕成三瓣,再把外边的两瓣对穿起来,一只绿色的小船便可以扬帆起航了。那时候,苇塘的水面上飘满了这些小绿船。不知道哪一只可以飘多久,我们只知道每一只都盛着满满的心愿,在水面静静地荡呀荡。


                         二


    盛夏,太阳肆无忌惮地酷烈着,一切花草皆无精打采,苇则不然,每一株杆皆挺拔,每一片叶皆舒展。偶尔有一两棵逃离苇塘的浅水滩立于岸上,也仿佛一只引吭振翅的鹤直指高天。


    鸣蝉鼓着腮帮催促的时候,芦苇痴痴地开起花来。长长的花序谦逊地低着头,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丽。清早,刚抽出的花絮带点甜丝丝的水气,一群馋丫头们会伸出舌头舔一舔。或者,从深水处将芦苇连根拔起,那白生生的根就是我们的甜甘蔗。嚼一嚼,吮一吮,润润的甜味儿顺着舌尖传递,一种满足的快乐自心底升起。


    深秋,苇由盛夏的浓绿摇身一变,换上了金色的衣衫,苇叶开始枯败,卷曲。金黄的杆上依然顶着一大簇一大簇的花,流云般的白絮,毫不掩饰,以一种娇憨的,蛮不讲理的态势侵占了整个小村的天空。


    这段时间,苇花是小村的主宰,白色的花絮漫天浮游,不管河堤还是树梢,或者牛羊的背,路人的衣衫,只要落上去,绝不轻易离开。还特别喜欢亲近你的双眸,亲吻你的睫毛,那一刻,你也许迷了眼无法行走,却也绝不会恼,因为,那白白的毛茸茸的小精灵实在惹人爱怜。


                         三


    几茬秋风过去,苇就可以收割了。苇塘是小村共有的,各家都能分到一块。收割的日子,母亲早早搓好麻绳、磨亮镰刀。


    走进苇塘,母亲弯下腰,左臂轻轻一拢,一簇芦苇便乖乖的依进母亲怀里,右手握镰向左前方一划拉,随着咔嗤咔嗤一阵响,一撮芦苇一顺溜倒向地面。母亲拿起身后的麻绳,麻利地捆成匝。稍带寒意的风掠过苇塘,一阵沙沙声在苇梢上盘旋。暮色逐渐厚重,苇塘的天空开始苍茫起来,母亲依然不声不响,重复着弯腰、挥镰、捆扎,偶尔撩一把鬓角凌乱的发,擦一下额头滴下的汗。斜阳下,母亲躬身割苇的背影永远烙在我的心中。


    母亲割苇的时候,我总会跟着,不是帮忙,只为了捕捉天空飘舞的苇花。


    阴雨的天气,没啥事可做,母亲会把割回家的苇抱到檐下,先摘些苇花扎好挂在屋檐下,然后开始捋苇杆上的枯叶,再将苇按粗细长短分成三类。残次的芦苇和捋下的叶送进厨房烧火,上等的重新捆好码齐整了,这可以卖个好价的,过年的时候,我和哥的新衣服就有了着落。中等的苇则堆进后院,来年夏天,请人编几张漂亮的凉席。夏日的夜晚,仰面躺在凉席上,冲夏夜的天空发发愣,听听父母数着今年明年的事,还有有夏虫的伴奏,我会忘记暑热,很快便跌进梦里。


                         四


    当细小的雪花开始弹拨冬弦琴的时候,苇原本露出地面的一小截根也藏起了满腹的秘密隐进白雪花里,酝酿来年的春事去了。苇塘只剩下满池的白水干瘪成薄薄的冰,一同干瘪的还有各人的肚皮和各家的米萝面袋。这个时候,会忽然想起春天,在苇塘的浅水区,全村大人孩子忙着拔刚从土里露尖的黄绿色的嫩苇芽,剖开晒成了干。现在,再用水泡开,烧炒熬煮,总能为干瘪的肚皮增加点填充物。


    儿时,老天爷没有太多的馈赠也就罢了,连冬季也比现在狂妄冷酷。落雪的屋顶,干硬的地面,结冰的苇塘,无不寒意飕飕。趿拉着老棉鞋,脚底仿佛踩在冰面上。这时,母亲将挂在檐下的苇花取下,撕碎,再放在掌中揉捏,苇花变成了软绵绵的絮。母亲找来零碎的布头,一番裁剪缝补之后,厚实实的棉鞋垫有了。铺进鞋,再插脚,一股暖流立即从脚底升起,一直漫进心间。


    苇塘,那个年月,成了全村生命的池塘。


    很多年后,每到冬日,总会想起母亲做的苇花棉鞋垫。漫天飞雪的时候,站在阳台上,总会想起儿时跟在母亲身后捉苇花的情景,一朵朵苇花便真的在我眼前轻盈地舞动起来。那一个个小绒球,沸沸扬扬地绽开着,一朵朵,一团团,一片片,越过阳台上,越过高高的楼顶,飞向遥远的天际。


    苇花,你要飞到哪里?是去做流浪的白云,还是去寻找曾经的家园?




[ 本帖最后由 泗水河畔 于 2010-9-6 10:05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9-5 23:00 | 只看该作者
坐文友的沙发了!
文章以苇为主线,写一年四季中苇的变化,并穿插自己的所感所思。感性而有内涵!
拜读!

[ 本帖最后由 李雷 于 2010-9-5 23:05 编辑 ]
3#
发表于 2010-9-5 23:48 | 只看该作者
深情的叙述,鲜活的描写,将苇塘的四季和人们对苇塘的依赖生动地呈现出来,文笔温润,精华支持,问好。
4#
发表于 2010-9-6 05: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fx875206 于 2010-9-5 23:48 发表
深情的叙述,鲜活的描写,将苇塘的四季和人们对苇塘的依赖生动地呈现出来,文笔温润,精华支持,问好。


支持精华,确如匣子所评,深以为然。
5#
发表于 2010-9-6 07:46 | 只看该作者
在作者描写下,充满细腻之美和真挚的人文情怀。好。
6#
发表于 2010-9-6 09:0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系列越写越发生辉,味儿浓郁
7#
发表于 2010-9-6 09:53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欣赏,问好!
8#
发表于 2010-9-6 09:53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欣赏,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1:28 | 只看该作者
得去做饭,回来一一回复楼上各位朋友。先谢过!
10#
发表于 2010-9-6 13:36 | 只看该作者
这样一种情与景的交融,这里村庄永恒的美,与记忆。与诗如画,而田园在这里更显得安静,一种静美,深遂的意境,喜欢。
11#
发表于 2010-9-6 14:29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楼主的幽默笑话、小说以及散文多篇。
行文严谨,条理清晰。
学习佩服
12#
发表于 2010-9-6 14:54 | 只看该作者
文笔气韵生动,是一篇力作!
13#
发表于 2010-9-6 14:58 | 只看该作者
我写的家乡的芦苇,与你交流。


芦苇摇曳涌绿云








  回望故乡,省略不去的内容,总有那一湾萧萧袅袅的芦苇。茸茸雨丝弄春晴,紫紫嫩嫩的苇笋锥儿,就在湾底争先恐后地拔节展叶,逶迤青翠成一湾翠绿的云。


  水湾,南北走向,将村庄切割成东西两半。湾中间,人工筑了一条便道,纽带似的牵携着村东村西。村里的学校,设在村西一户地主家的四合院里。于是,从小学到初中,我几乎闭上眼睛,也能穿越湾中间那条芦苇相拥的小路。在伙伴们眼里,芦苇就是取之不竭的玩具。拔一棵粗壮的芦苇,三折两叠,就能交织成五角星。手拿着五角星唱闪闪的红星。我们仿佛就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潘冬子。选一棵稍细点的芦苇,借助苇叶捆扎,就能做出一把小巧的手枪。持了手枪,口中模仿子弹射击声,苇岸边硝烟四起,我们仿佛就是沙家浜芦苇荡里的新四军。


  秋天里,芦苇顶端紫灰色的苇缨儿,也很好玩。抽下来,可以做成轻盈柔软的掸子和小笤帚,可以用来拂去课桌上的浮尘。老了的芦苇缨穗,颖果蓬松,花如柳絮,秋风吹过,便如蒲公英般轻飏向蓝天,心中就纳闷它们飞向了那里?家中的枕头芯,有秕谷壳装的,有荞麦皮装的,那个小巧的枕头芯,是母亲精心用芦花装的。吃奶的孩子枕着它,柔软舒服不伤头,脑瓜儿长的周正。芦苇缨穗不着艳色,却自有一种朴素大方的美。古代文人见景生情,便是一言好绝句: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昔日墨客听乐动心,便是一幅好画境: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鸟飞起。曾经特意去水湾中,剪来苇缨穗,插在母亲陪嫁的青花瓷瓶中,高低错落,横生野趣。芦花白,瓷花青,静物无言,静物有言,全凭心灵与之沟通,意得神会。


  芦苇虽亲水,但水湾干涸的时候,它也依然蓬蓬勃勃地长,长的与高粱一般高。芦苇与水相依,本质却坚韧,有骨性,是村民用来建房的好原料。小时候,我家的东邻,是一户经营油坊而发家的财主,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高大气派。三进宅的四合院,从前街延伸至后街。解放前,财主便弃家而逃,不知所踪,空空的宅院,是伙伴常去玩的好地界。一般人家修房,都是用苇帘铺顶,再排一层苇把,财主家的房顶,用的却是苇笆。苇笆的编织和苇席的原理相同,除去抱茎的叶鞘,粗细匀称的六根芦苇,纵横编结而成,铺在房顶上,既结实又漂亮。编织苇笆,用工费时,不是财大气粗的人家,连想都不敢想呢。现在,鲁北乡村修房,仍然离不开芦苇,但再也不用苇帘和苇把,而是用那种机器压制的苇板了。苇板排在房檩上,人便可以在其上行走,苇板的硬实程度,由此可以想见。


  青青的苇叶,如竹叶般柔韧,是鲁北人用来包粽子的好材料。端午节来临,母亲都吩咐我去苇湾打苇叶。找新生的芦苇丛,叶儿也宽也长,很快就可以批够,顺便割两把捆粽子用的茅草叶,我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母亲将苇叶和茅草放在锅里煮一下,捞出来放在凉水里备用,就可以用来包粽子了。用苇叶包的粽子,有一种特殊的苇香,我总也吃不够。


  《乐书》记载:芦管之制,胡人截芦为之。唐宣宗善吹芦管,自制《杨柳枝》、《新倾杯》二曲。由此可知,芦管最初由胡人传入,唐代开始流行。唐代诗人岑参,在《裴将军宅芦管歌》中,详细记录了这种芦管乐器:“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夜半高堂客未回,祗将芦管送君杯。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开首两句,明确了芦管的采摘地点和季节。接下来描述芦管的嘹亮、幽怨、哀伤动人,乐声勾起如雪的苍凉,甚至连白狼、玄兔也受了感染。称赞芦管弄调激越胜过洞箫,发声美妙赛过横笛,竖吹的芦管,既能吹奏出横吹曲《折杨柳》,又能吹奏出横吹曲《梅花落》。汉代的横吹曲,是经协律都尉李延年由胡曲改造而来的新声。魏晋以后,汉横吹曲有十八个曲调得以流传,《折杨柳》和《梅花落》,是其中的两首。美妙的芦管,演奏了一曲又一曲,客人们仍然意犹未尽,以至高燃红烛,欢娱到深夜。唐代的李益,也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到了芦管:“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中所言受降城,是指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缠绵悱恻的芦管声,揉碎了边关将士们的心,勾起了思乡情怀,彻夜难眠。芦管乐器虽简陋,却能让五音六律奏出摄人心魄的乐声。芦苇做成的芦管,大概如今已经失传,取而代之的是竹管、木管,但管哨依然是用芦苇修薄压扁后制成的双簧哨片。


  小时候,公社年年号召农业学大寨,生产队为了多打粮食,认准污黑的湾泥是好肥料,秋冬两闲时候,就组织人马挖湾泥,许多或黝黑或褐黄或洁白的苇根,被连泥切断,推堆在湾岸边。曾担心湾内的芦苇从此绝了根。可是来年春天,湾内的芦苇,依然丛丛密密地生,于是才放下心来。村里的赤脚医生,到学校传授医学科普知识时,罗列的中药材中,就有芦苇的根茎。春秋季节采挖,除却泥土和须根,可鲜用,也可晒干了用。甘寒无毒,清热生津,止呕解酒,可以治疗疹出不畅,胃热呕吐,受寒感冒。从此知晓,芦根是一味近在身边,易采易得的保健养生良药。行走乡间的吹鼓打,唢呐上的口哨,就是用芦根做的,只是平时须放在清水中养护。高吭嘹亮的唢呐声,如龙吟鹤鸣,是鲁北乡村中红白两事上的主角。当唢呐哭的时候,苇叶上的泪珠也会贱落;当唢呐笑的时候,苇穗上的芦花也会飞舞。


  故乡那一湾翠涌绿云的芦苇,一定是从《诗经》中走来。不然,人们怎么依然记得它有一个浸透诗意的名字叫蒹葭  呢?故乡那一湾翠涌绿云的芦苇,一定是从《三国志.吴书.贺邵传》中走来。不然,人们怎么依然晓得成语一苇可航呢?故乡那一湾翠涌绿云的芦苇,一定是从《荀子.劝学》中走来。不然,人们怎么依然来用苇苕系巢比喻身处危境呢?真想乘一叶扁舟,去故乡的水湾深处,听芦苇飒飒低语,我定会听懂芦苇盼雨的心事;真想乘一叶扁舟,去故乡的水湾深处,看芦缨摇曳舞动,我定会看清芦花终究飞向了何方。
14#
发表于 2010-9-6 17:1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了。
15#
发表于 2010-9-6 17:43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想起了母亲做的苇花棉鞋垫了。那些远去的场景,那些大纯大粹的芦苇,依然摇曳在心头。如今,一些水塘里还有芦苇,我得在下周回去看望它们了,它们一定毅然顶天立地地挺立着,威武不屈,宁折不弯,就是一幅向步步紧逼的深秋挑战着的凛然气势。笔法凝练,饱含诗情,既有泼墨山水的大写意,也有见微知著的自然灵动之笔。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0-5 07:17 , Processed in 0.05675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