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1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那些冗长而深广的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0 1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些冗长而深广的灰

——纪录片《马大夫的诊所》观感


   因为“中国地下导演”的标签,也因为“甘肃古浪”的地域提示,我在一个名叫红色经典的小店里发现了这张盘子。《马大夫的诊所》。精致的装帧里,最显眼的是一朵艳丽的剪纸花。在导演自述中,我看到了如下文字:“黄羊川如同中国的一个缩微模型,是一个本质上相当封闭,却又不断被外部力量所改变的地方。”

   因为工作,西部的乡村我去过不少。像古浪县黄羊川这样的乡镇很多。常年干旱,自然条件极差。而像马大夫这样的私人小诊所也很多。经常客栈似的人来人往。这些本不奇怪。奇怪的是那些通篇没有剪辑过的同期声,长篇累牍漫不经心地叙述着曾经发生在村庄和田野里的琐碎事儿。生活,在马大夫眼里,就是不断地给人看病,在病人眼里,就是活着。周而复始,夜以继日。就像那些到处呈现的冗长而深广的灰色,绵延不绝。

 
   观看纪录片,需要耐心,韧性。尤其是这样冗长的纪录片。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西部乡村局部的人文和自然生态,因为小诊所这个独异的视角得到了细腻而绵长的放大。有抱怨,有感叹,有倾诉,有愤怒,但更多的是痛苦,以及对痛苦的麻木和惯常。相比较广袤的山川,它们是微不足道的。这里既有时间上的,也有空间位置的。而总的来说,是一种有力量的,震撼人心的呈现。


   马大夫的诊所非常简陋。基本的陈设就是长条凳,短条凳,单人床,小药柜,宽桌子,还有煤炉子。但药却干净。由于医德好医术精,狭小的诊所里每天都有远道而来求医问病的农民。在漫长的等待中,他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谈论起各式各色的事儿。春天的沙尘暴后,耕种完的人们挤时间来诊所看病抓药,有年轻人,也有老太太。几名素不相识的妇女在谈论着外出打工失踪的村人,或者是骗钱的人贩子,或者是坑人的传销团伙。鲜亮的包巾下,她们的神色是淡定的,安静的,好像就在自己家中说着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一拨人走了,一拨人来了,但毫无例外,全都是老弱病残。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严重矽肺病老汉,年龄只有60多岁,但显得异常苍老。他是同辈“煤子”中活得最长的。满脸褶皱,满脸苍苍,就像是一具干尸一样,脸上的光几乎已完全消逝。也有没人照看的哑巴老妇人,跌跌撞撞地来,跌跌撞撞地去,一包药对她来说,无异于救命安神的宝贝。虽然在诊所,总有一天,人们也会热烈地讨论她的死亡,她的痛苦。但绝对不会哭泣。

   诊所的门前间或会有刀郎的歌声飘过,也会有一两句流行歌远去,而更多的是拖拉机的轰隆声,和邻里家常的吵闹声。外出打工者因为身体差被迫回来看病;到北京上访的中年男子带着自家兄弟来取药,为上访中的种种遭遇忿忿不平;一位70年代的先进工作者,如今头发已白,而她的生活更为艰难。他们很多病痛都是由于当年的辛苦劳作与恶劣生活条件所致,他们的怨言指向命运,指向环境,也指向乡镇干部。但最津津乐道的话题还是买来的媳妇儿,被打,逃跑,抓回等等,就像一幕幕活话剧在上演。

   油菜花开了,又败了,树木呈现出少有的绿意。空旷的背景下是一片片蒙蒙灰色,就像街道的颜色,人的肤色。这些都是本真的生存状态。它们仿佛也在不急不躁地等待着什么。但是,在下一个季节的门口,旱灾再次粉碎了人们的幻想。漫长的灰色依然那么单调,焦虑,甚至于苦闷。春节前夕,外出打工的人们陆续返乡。熬不到头的病人走了,送葬的队伍里没有哭声,没有悲戚。在坟头,他们吃酒,划拳,打闹着。死亡,对活着的人来说无异于一种解脱。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粗糙的纪录片。不讲究构图,也不注重音乐的修饰渲染。只追求记录,原生态的记录。不折不扣。但它也是一部精致的纪录片。通篇素描式的勾勒出了西部农民生活的基本境遇。诊所里的病人,在害怕与迷失、抛弃与绝望、痛苦与幻想中创造着另一种生活。这样的选择是荒谬的,不设防的。它将我们的思想、视野引向了更加深广的黄土世界。

   在马大夫的诊所里,那些普世的灰已经裂成碎片,那些出现过,或者没有出现过的村民,连同他们遭遇的悲痛、伤感也迷失在了灰色的虚无之中。他们与所谓的主流世界如此的疏远,如此的隔阂,而又如此的接近。但却从未真正融入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根指头、一只枕头不足以拯救一群人的痛楚,但一个个努力却能幻想出一个新的世界。因为,相比于文字,影像的力量更为直接,也更为久远。

   “独立”,或者“地下”,仅仅意味着非官方的声音,在更加深广的意义上,它应该意味着一种精神的独立,品质的独立,一种对当下乡村精神走向把握的独立,或者说是一种表达的独立。我们身处的世界并非仅仅会有厄运幸存下来。除非在痛苦中找到某种激励。这是一种任何屏障都无法遮蔽的声音!


   
   

[ 本帖最后由 何也 于 2010-9-10 10:59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1:00 | 只看该作者
好多时日没来了,问候各位!
3#
发表于 2010-9-10 11:20 | 只看该作者
喜欢看个性的目光下的影像记录,有着原生气息和视角。而作为一种文字的记录和感受,则凸现出感受的魅力和思想的定位。欣赏,问好:)
4#
发表于 2010-9-10 11:24 | 只看该作者
先留个脚印,下午来认真阅读和学习!好长时间没看到何也了,先问好!
5#
发表于 2010-9-10 16:04 | 只看该作者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粗糙的纪录片。不讲究构图,也不注重音乐的修饰渲染。只追求记录,原生态的记录。不折不扣。但它也是一部精致的纪录片。通篇素描式的勾勒出了西部农民生活的基本境遇。诊所里的病人,在害怕与迷失、抛弃与绝望、痛苦与幻想中创造着另一种生活。这样的选择是荒谬的,不设防的。它将我们的思想、视野引向了更加深广的黄土世界。”

看到何也的这篇新创文章,我的心灵是受到震憾的。如果没有记错,何也是在电视台工作,或许是个新闻工作者。这篇文章用文字,把一部原生态记述当地农民生活状态的纪录片,用白描基调再现了农民的生活情态。通过一个小小的诊所,生动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农民们生活的状态和留存在心底的希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词,而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民的生活确实更应该是整个社会为之构建的目标。文章后部的评述文字,更突现出了一个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广的认识。不错的文章,精华支持!问好何也!


[ 本帖最后由 娴情逸致 于 2010-9-10 16:10 编辑 ]
6#
 楼主| 发表于 2010-9-11 10: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0-9-10 11:20 发表
喜欢看个性的目光下的影像记录,有着原生气息和视角。而作为一种文字的记录和感受,则凸现出感受的魅力和思想的定位。欣赏,问好:)


谢过山水兄的阅评!
是的,一部好的影像作品能够让人的思想长时间停留。
也问候你!
7#
 楼主| 发表于 2010-9-11 10: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10-9-10 11:24 发表
先留个脚印,下午来认真阅读和学习!好长时间没看到何也了,先问好!


谢过娴情斑斑的留驻!
8#
 楼主| 发表于 2010-9-11 10: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10-9-10 16:04 发表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粗糙的纪录片。不讲究构图,也不注重音乐的修饰渲染。只追求记录,原生态的记录。不折不扣。但它也是一部精致的纪录片。通篇素描式的勾勒出了西部农民生活的基本境遇。诊所里的病人,在害怕与迷 ...


真诚谢过娴情斑斑的悉心阅批和支持!

惭愧,我这个新闻工作者没能拍摄出几部像样的纪录片。但在多年的从业中,我十分倾向并投身于这样的记录。文字也好,影像也罢,都是我们为这个时代作出的考量。

祝好!
9#
发表于 2010-9-13 08: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何也 于 2010-9-11 10:09 发表


真诚谢过娴情斑斑的悉心阅批和支持!

惭愧,我这个新闻工作者没能拍摄出几部像样的纪录片。但在多年的从业中,我十分倾向并投身于这样的记录。文字也好,影像也罢,都是我们为这个时代作出的考量。

祝好! ...


不用客气,有机会也把你自己拍的片子贴上来让俺们欣赏一下!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9-16 10:27 | 只看该作者
等机会吧! 再次谢过娴情斑斑的关心啊!
11#
发表于 2010-9-18 22: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10-9-10 16:04 发表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粗糙的纪录片。不讲究构图,也不注重音乐的修饰渲染。只追求记录,原生态的记录。不折不扣。但它也是一部精致的纪录片。通篇素描式的勾勒出了西部农民生活的基本境遇。诊所里的病人,在害怕与迷 ...




问好老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3 21:01 , Processed in 0.15598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