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3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敏感词;不是维稳的天然屏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5 1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敏感词;不是维稳的天然屏障!

               不知道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敏感词成为网络发言的一道屏障;它不再是屏蔽色情和反动的专用工具;现在已经演变成为屏蔽针对某些社会稳定的不良言论和对某些官员的批评;说实话现在的言论自由愈来愈狭隘了;有时候一篇文章涉及多个被认为敏感的词汇;如果修改势必影响整个文章的框架结构和整体表述的内容;敏感词俨然成为横旦在众多作者面前的一道人为的鸿沟。深受敏感词之苦的不但的普通百姓;还包括社会的精英名流,敏感词已经成为制约大家言论自由的杀手锏。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人们表达不满情绪的宣泄,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络这个出气筒;这本来是一个正常的民意监测的窗口;如果合理利用在国家和政府制定政策法规时将是一个天然的畅通民意的平台;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几亿的网民;在庞大的网络平台上必定汇集不同的声音;但是有一点我们应该明白;绝大多数的中国网民出发点都是善意的;他们没有必要在网上无事生非抱怨自己不满的情绪;也不会无病呻吟的发泄某种仇恨社会的动机;只要他们“日有所作,夜有定所”网络大不了就是一个工作和休息的地方。
             敏感词的日益增多;渐渐的忽略了真正的社会问题;无端的屏蔽所谓的敏感词;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衍生很多断章取义的事件;社会暴力事件和政府行政不作为;权利滥用;催生了民众情绪不稳定,借助网络揭露社会存在的诟病;而追求政绩的地方政府又害怕“家丑外扬”每个地方都有遵循地方法规的网络提醒;或者设置地方上认为敏感的词汇屏障,导致民意大堵塞;堵而不疏一味的追求维稳的效果;事关百姓的问题上不解决又不允许表达;拖延时间、推诿责任、封锁真相;收买记者和评论人、网上大量的敏感词基本都是官方总结的民意词汇大集中;一些地方拆迁敏感;上访敏感,投诉敏感;只要是批评的声音基本都敏感;甚至有些地方专门聘请专职人员在网络上堵塞民意;发现不利于地方的舆论立马封锁;甚至跨省拘捕来解决敏感词带来的威胁;实际我们已经陷于敏感词的怪圈一个事件的发生民意声音的沸腾那么敏感词就悄悄的来临了;敏感词的出发点是维护社会不良声音带来的影响;是一个维稳的舆论基础,各级政府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维稳,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数量非但没减,反而不断增加,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恶性循环,敏感词丝毫没有给社会稳定增加贡献;反而更刺激了民众表达诉求的强烈渴望。
  
              公民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自身权利的维护需要正常的表达渠道,我们不应该人为的去破坏;在一些地方确实有存在百姓利益被侵占的事实;如果把这些诉求的声音都设置敏感词,被某些地方政府提升到“破坏稳定”的高度,加以不合理的权利剥夺话语权的意识;动辄以敏感打压百姓“如骨在喉”的诉求,那么我们敏感的不但是几个词汇;久而久之将会敏感掉百姓对国家的信任和热爱。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环境中;在舆论上我们更应该揣摩民意;倾听民声,而真正的民意表达不应该设置语言禁区;事实上目前的敏感词无外乎就是关系百姓利益的几个词汇;一片和谐的网络环境不是靠几个敏感词可以粉饰的;可以阻止百姓的合理诉求;在网络敏感的语境下他们大可以突破这个网络脆弱的文明的阵地。如果能靠敏感词维稳那么这个想法就是很傻,很天真。
 





[ 本帖最后由 清哲木 于 2010-9-25 20:51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9-25 20:33 | 只看该作者
何必恐慌呢?敏感词多了是好事
3#
发表于 2010-9-27 17:19 | 只看该作者
掩耳盗铃者总有后代。
4#
发表于 2010-9-27 17:4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各类动不动就封杀就闭屏的做法也算是由来已久的优良传统,哲木兄难道不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09:34 , Processed in 0.09161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