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35|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渡口,一场淡淡的送别(两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6 1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渡口,一场淡淡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在这个淡淡的初秋日子,听一首《送别》,那些远去的往事,恍如昨天,却又真的好遥远。滔滔红尘在身边流过,我们只是拥挤的人群中,一粒微细的粉尘,是时光长河里,一滴渺小的水花。今天还在把酒欢聚,明日却在渡口送别。你以为别人将你铭记,其实他早已忘了,你以为别人会将你忘却,其实你一直深藏于他的心底。

  曾经有人说过,想看看我真实的容颜,我是这么回答他的。我就是打你身边匆匆走过的路人,那么多的路人,每一个都是我,每一个又都不是我。这么说,并不是话语里含有多少玄机,只觉得,来到人间,不是为了将谁忘记,也不是为了将谁记起。虽说人生百态,各有各的容颜和气质,却终究只是平凡的人,平凡地相爱,平凡地相离。每一天,凡来尘往,只道寻常。

  这首《送别》是李叔同写的,一个传奇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弘一法师。淡淡的笛音吹出淡淡的清愁,有人在离别的路口,深情地遥望,忧伤滑落,遍地芳草,渐行渐远还生。一场人间的别离,寄寓一段美好的缘分,缘来花开,缘去花落,这样的别离,连疼痛都是柔软美丽的。禅意在纸端,浅浅洇开,宁静淡雅,似兰草低语。仿佛这首曲子,适合在秋天倾听,这首词,适合在秋天朗读,这段缘分,适合在秋天结束。

  一首舒缓的曲子,曾经感动了他自己,又柔弱地感动了别人,熟悉的,陌生的,多情的,薄情的。多少人,为了感受这段美丽的忧伤,宁愿接受一场别离。在长亭外,古道边,折一枝被晚风轻拂过的细柳,托付给故人,无须言语,无须拥抱,只交出彼此深情的眼神。有人走远,有人还在守望,离去的背影,比岁月还要长。一定还会相逢,那时候,把相思的甜蜜,都吐露给对方,打开时光的窖酿,在月色下,啜饮这一小盏红尘的情爱。幽淡的芬芳,有如一枝雅洁的梅花,在心底绽放。

  如何一个淡然世事的高僧,会有如此情长的送别,有人说,因为他也是红尘后的淡然。关于李叔同,这个名字,就像芳草,洒遍田野阡陌。他是一代风流才子,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他是一个将绚烂至极,再归于平淡的人。他在红尘中,风云不尽,写秀丽潇洒的字,描生动传神的画,谱优美委婉的曲。他甚至穿上戏服,亲自扮演话剧里的人物,他是这样无所顾忌地,在舞台上演绎自己的人生。

  尝遍了繁华,李叔同决然离尘,跨过那道,世人认为难以逾越的门槛。住进了高墙,从此黄卷青灯,暮鼓晨钟,那么洒脱,那么坚定。他是一个智者,清醒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也完善自我。张爱玲说过:“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是的,在这个天才面前,我们的灿烂,也是灰暗无华的,我们的从容,也添几分急促。你的锋芒,要随之钝化,你的骄傲,要随之谦卑。他的人生,就像他笔下的字,没有雕琢之痕,平淡、恬静、朴实。在凡尘,他是风云才子,在佛界,他是孤云野鹤。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遗世独立,在最灿烂的时候,转身而去,需要勇气,也需要悟性。李叔同选择出家剃度,是为了削去世间的纷繁和苦恼,他参禅,参得彻底,不让自己有丝毫,纠缠的意味。皈依自心,超然尘外,在云水生涯里,做一名纯粹的僧侣。他就是一壶用平常心,烹煮的淡茶,淡中知真味。他也是一部无字的经书,在白色的宣纸上,悟出深邃的禅意。又是一块温润的老玉,积岁越久,越是光洁。他涵容待人,恬淡处世,在无意的日子里,感染每一颗凡心,让我们也随之,澹定平和。

  然而,让我感动的,不仅只是这些,而是弘一法师的悲悯之心。他出家后,戒去奢华,一切从简。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据说,他生前每次坐藤椅之前,总要先摇晃一下,避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临终之时,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而不小心烧死。这样微妙的细节,像是流淌在漫漫山河的,一粒渺小的水珠。而我们,却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一点轻微的碰触,就会掉下来。

  笛音淡淡,若有若无地诉说,有梦的当年。每次听这首《送别》。总会想起林海音笔下的《城南旧事》,那部老旧的电影,曾经唤醒无数人,童年最真的梦。影片里,出现了《送别》这首歌,听过的你我,今生再也不能相忘。而我,依靠这么一首曲子,一遍又一遍地回忆,那段远去的城南旧事。也平静地穿越人生一场又一场,难以言说的悲伤。我像是一朵被月光惊醒的睡莲,刚才还在梦里,此刻骤然清醒。今天的我,容颜更改,昨天的城南,只老去那么一点点,一点点沧桑。

  一扇秋天的窗,有清风悠缓地踱步,有阳光舒淡地铺洒。还有一个人,倚着窗,看窗外一枚纯净的秋叶,轻轻地,落在谁的怀中。为了这支曲子,我愿意,接受一场离别。躲开温暖的怀抱,让自己静静地走远。

  如果你,恰好打江南经过,看到一个手持柳枝的女子,请不要询问她的名字。你看她,漫不经心地,守望在城南的渡口,不是期盼相逢,而是等待送别。




          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安静的夜晚,有浅浅的月光,无意间,想读一个人,一册书,一段不惊不缓的故事。也许不需要捧在手心,只放于桌案,就能闻到页册里,文字的呼吸。每一个字,像花一样开放,也像泪一样流淌,书中的情节沧浪起伏,而书中的人,始终波澜不惊。仿佛总有一个声音在说:落下的樱花,叫醒梦中人,原来我,依旧在红尘。

  他是苏曼殊,一个与樱花结缘的男子,又与莲花结缘的僧人。他的一生,半俗半僧,半僧半俗,放达不羁,形骸无我。他似乎比任何人都贪恋凡尘,贪恋感情,贪恋美食。他可以徜徉在花街柳巷,怀抱美人,亦可以在摩肩擦踵的人流中,让自己杳如尘泥。他在灯红酒绿的都市,喝酒吃肉,又在古刹禅林,黄卷青灯。这样一个,在槛内和槛外,往返奔走的人,披着袈裟,背负情爱,我们对他,该怀着一种敬佩,还是一份讥嘲呢?

  也许,他矛盾的思想,错乱的做法,是红尘中许多人的通病。所以,面对他无端的哭笑,无端地来去,我们无法振振有词去责怪他,甚至连原谅都是胆怯的。他的率性,他的直白,正是我们,无法抵达的真实。多少人,用坚强掩饰懦弱,用微笑遮住悲哀,用浮华装饰落寞。只有在无人的时候,才敢剖开自己的灵魂,让它可以舒畅地呼吸。甚至有些人,卑微到,连正视自己的勇气都没有。所以,苏曼殊敢于几度出家,几度还俗,这种境界,亦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有这么首句诗在纸端跳跃,牵引我寻觅的眼神。“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孤独的僧人,在行云流水的日子里,独自来去。他和谁生死相守,与人无尤。无端欢笑,也莫名地感伤。这里“契阔死生”的典故,来自《诗经》:“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里,张爱玲最爱这句诗,称它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苏曼殊的处世之态亦是如此,他在悲哀的情绪里,又肯定自己的人生态度。

  他是佛门弟子,却与佛家淡泊超然的心境,大相径庭。他可以端坐在蒲团上,不念经,不修行,却无端狂笑,无端哭泣。他可以大步流星地走出庙宇,拿着钱财到青楼去,和红颜交杯换盏。他不爱菜根,爱酒肉,不爱经书,爱美人。他居住在寂静的寺庙,却为破碎河山,热血沸腾。他的个性,一直都是我行我素,红尘之内不能将他束缚,红尘之外也无法将他羁绊。有人说他有情,为心爱的红颜,遁入空门,有人说他无义,这一生,心中只有他自己。

  也许这一切,都跟苏曼殊人生历程相关。他出生在日本,身上淌着高贵和卑微的血统。父亲生于名门望族,母亲是一个平凡的日本女人,在私通之下,生下了他。母亲死后,他被带回广州家乡,受尽族人凌辱,小小年纪,被迫出家。后不守戒律还俗,年少时再去日本求学,与一个若樱花般美好的女子相恋。又因家人阻拦,女子跳海自尽,他心灰之下再度回国出家。仿佛他是一个被命运牵扯的人,摆脱不了,生命里一些无由的因果。他想死心塌地的做一个凡尘俗子,大口大口地吞噬人间烟火,而佛祖却一直将他召唤,只因前世未了的佛缘。他只想做一个彻底的人,一个为自己心性而活的人,可理性总被梦幻淹没,梦境又被现实催醒。他的悲哀,也只有他自己,深尝。

  尽管如此,历史给了他一个极高的评价,情僧、画僧、诗僧、革命僧。我从来,都不觉得他是个有情之人,可他又分明不是无情的人。也许他一生,只真爱过一次,人们总喜欢,将短暂幻化为永恒。仿佛被祭奠的爱情,才是刻骨难忘,而拥有的,总有一天会相弃。他满腹才华,诗画风流,格调不凡,意境深邃。他一生爱国,纵是遁入空门,也不忘革命,多少次,将自己陷进反清活动的浪潮中,用他的诗篇警醒世人。袈裟披身,并没有换取到清静和安稳,一世风雨,一世孤独。命运从来不肯善待他,甚至对他比寻常人,更加地苛求。他坚持做一个爱自己的人,不辜负,来之不易的人生。

  许多人,对于他的死,生出一种不以为然的感叹。他贪吃,几乎和他的才名相齐,平生奢糖如命,多少次从庵庙里借钱,甚至偷钱,就为了去换糖吃。据说在窘困难熬时,取锤敲落镶金的门牙,血肉模糊地就拿去换糖。这样一个任性妄为的痴僧,让我们,不知道是该怜惜,还是该斥责。他死于胃肠病,那一年,三十四岁,世人给他的死因,下了一个定论:贪吃。这并不算是一种过错,他的死,却需要我们用雅量,来宽容,来谅解。

  苏曼殊是一只飘零的孤雁,三十四年的红尘孤旅,他只给自己留下八个字:“一切有情,都无挂碍。”写完,他安静地合上了双眼,一切荣辱,再不相关。然而,他的死,却比他的生,更让人铭记,甚至带着某种浪漫的传奇。因为,他的尸骨,被葬于西湖边的西泠桥,西泠,江南名妓苏小小的西泠。也许是因了他生前,流连于青楼,和歌妓有着难解的情缘。苏曼殊的墓和苏小小的墓,南北相对,相隔千年,他们是否可以魂魄相通?那时候,苏曼殊是否还会生出,一声感叹:恨不相逢未剃时。

  人的一生,是多么的孤独,也许万物都以我们为邻,可我们却常常,不能与他们情感相依。以前很喜欢知音这个词,觉得是一片绿叶的纯净,一朵花开的幸福,是一米阳光的温暖。如今却认为,行云流水的一世,只有影子,是自己的。






[ 本帖最后由 落梅 于 2010-11-16 11:18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11-16 13:12 | 只看该作者

生命的本质是孤单

来看看你
可安好?
任何一次行走,都是一个人的低吟浅唱。
3#
发表于 2010-11-16 13:22 | 只看该作者
跳跃的文字,婉约而深情.学习并问好
4#
发表于 2010-11-16 14:28 | 只看该作者
总是轻易被落梅的字吸引,读着这些字,心底流淌淡淡忧伤,也有温情。
久未来了,问好你。
5#
发表于 2010-11-16 14: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季大相 于 2010-11-16 13:22 发表
跳跃的文字,婉约而深情.学习并问好


同感:handshake
6#
发表于 2010-11-16 14:29 | 只看该作者
一扇秋天的窗,有清风悠缓地踱步,有阳光舒淡地铺洒。还有一个人,倚着窗,看窗外一枚纯净的秋叶,轻轻地,落在谁的怀中。为了这支曲子,我愿意,接受一场离别。躲开温暖的怀抱,让自己静静地走远。

好美的文笔,问好!
7#
发表于 2010-11-16 16:25 | 只看该作者
只觉得,来到人间,不是为了将谁忘记,也不是为了将谁记起。虽说人生百态,各有各的容颜和气质,却终究只是平凡的人,平凡地相爱,平凡地相离。每一天,凡来尘往,只道寻常。
人的一生,是多么的孤独,也许万物都以我们为邻,可我们却常常,不能与他们情感相依。以前很喜欢知音这个词,觉得是一片绿叶的纯净,一朵花开的幸福,是一米阳光的温暖。如今却认为,行云流水的一世,只有影子,是自己的。

在两章字里,试图走近两位遗世独立的僧侣,探寻他们的品行,并恰当地融入自己对人生的真切感悟。尤其结语,令人徒增伤感——人永远是孤独的。行文如行云流水,读来不禁令人感慨深深。精华支持,问好。

[ 本帖最后由 zfx875206 于 2010-11-16 21:16 编辑 ]
8#
发表于 2010-11-16 20:33 | 只看该作者
充满灵性和独到的感悟,文字行云流水,流畅自然。
9#
发表于 2010-11-16 21:48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欣赏落梅老师具有深深感悟的美好文字!问好!
10#
发表于 2010-11-17 06:31 | 只看该作者
品味这样的文字,是一种艺术享受!
11#
发表于 2010-11-17 10:18 | 只看该作者
你的文字纯净、清新、含情,有一点淡淡的愁绪,喜欢看。喜欢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喜欢那首《送别》。欣赏弘一法师的悲悯之心。“一切有情,都无挂碍”,是一种无奈的洒脱吧
12#
发表于 2010-11-17 10:30 | 只看该作者
问候落梅老师,还记得我吗?我第一篇散文【姥姥家的杏树】就是你点的精华。学习了。
13#
发表于 2010-11-18 09:12 | 只看该作者
让人安静的好文字
14#
发表于 2010-11-18 11:27 | 只看该作者
人的一生,是多么的孤独,也许万物都以我们为邻,可我们却常常,不能与他们情感相依。以前很喜欢知音这个词,觉得是一片绿叶的纯净,一朵花开的幸福,是一米阳光的温暖。如今却认为,行云流水的一世,只有影子,是自己的。


  拜读落梅朋友充满质感与灵性的美文,问好朋友!
15#
发表于 2010-11-18 15:58 | 只看该作者
写了两位高人。真可谓高人写高人。握手落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7:08 , Processed in 0.05132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