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561|回复: 6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闻香识昆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3 0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闻香识昆明

            ■敬一兵

  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一座山、一条河、一段街往往是不同口音的分界线。甚至,根本就没有明显的参照物趴在不同口音的中间——我在昆明的时候,城市中心的五华区与城郊官渡区的人说话的口音,差别就很大,这个现象先是让我感到惊奇,然后才慢慢被五华区的口音更城市,官渡区的口音更农民的认识所取代。口音不同,并不决定烹调出来的菜肴口味不同。五华区和官渡区的人都喜欢吃干巴菌、鸡枞和乳饼,而且在烹调上也是一样的。决定菜肴口味的不是一座山,一条河及人的口音,而是菜肴散发出来的气味。用鼻子来丈量菜肴的气味,已经成了区分城市之间存在生活习俗差异的工具。我时常在成都和昆明之间往返。铁路、公路和航线都是连贯的,即便就是一条沟一个坎,也仅仅是人用来划分四川与云南分界线的符号。人从成都到了昆明,心还留在分界线那边的成都地盘上,最多也就刚刚上路的情形,总是要等到我的鼻子闻到了昆明特殊的气味后,才会从心里感觉到是真正抵达了昆明。这是一个事实,丝毫不会对想象力形成挑战的事实。

  我不在昆明的时候,所有的节日到了我母亲的眼睛里,就成了时间的一个缝隙。清明让她伤感经她的手送走的我外婆和大妈。五一和国庆成了她对我祈福的日子。春节就更不说了,那是我不在她身边给她带来的最痛苦的时段。她在节日里,只能够把视线全部放在我最喜欢的菜肴上。只要我回到昆明,母亲的脸上就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就连她精心挑选来的乳饼、牛干巴、饵块、米线、臭豆腐和茴香,也会受了她的情绪感染,心甘情愿接受她的调遣和摆布,成为一道道美肴任我享受。母亲为我洗尘的行为,既是用菜肴填补她的时间缝隙,也是用不变的民间味道来支撑我倾斜的情感。母亲为我做的菜肴,都是地道的昆明菜肴。这些菜肴,把太阳、地气、雨水和长在红泥巴上的野草味道,全部浓缩在了餐桌上。清香是味道留在我鼻子里的主角,作料的气味是绝对的配角,一点也不像我在成都吃过的菜,作料的味道盖过了菜本身的气味,甚至就连菜本身的颜色,也被作料的颜色彻底淹没。

  其实,我的母亲就是一个浓缩了全部自然纯真气息的人,这点不需要我说,不需要我看,只要用鼻子闻闻,就一清二楚了。更多的时候,我把自己能够闻到的清香气味,都当成了来自昆明的气味,当成了母亲的气味而在成都让它们慢慢变成我的一缕思念。

  在别的城市要用眼睛看,在昆明要用鼻子闻。不同城市印象在我感官上的不均匀分配,制造出了人文风情的差异。高海拔的昆明地理位置,是风喜欢出入的地方。在云大钟楼,翠湖,圆通山和闻一多被暗杀的那条巷子里,洒落下来的太阳光肯定没有风带来的银杏、水藻腥气、海棠花和枇杷的味道浓郁灿烂。西山龙门,筇竹寺,麻园,碧鸡关和花红洞一带,蓝天白云映衬出来的色差,在强烈程度上绝对比不上竹子、花红和各种阔叶树木的气味。走在小菜园,上马村,黑龙潭,北站和松花坝的路上,人在油画中行走的感觉,注定了要让位于桉树浓烈的独特气味和各种花卉酝酿出来的甜丝丝的味道。金碧路,南屏街,百货大楼,小西门和大西门这些热闹的地方,行人与车辆组成的洪流再怎么往来穿梭,始终无法把银桦树、迎春花和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植物气息带走。我到过很多城市,无论是种类和浓郁程度,没有一个城市的植物气息,能够超过昆明,这让我不得不怀疑,植物的气息,是否真的就是昆明的祖先气息?

  我自然说不清楚祖先的气味是什么。毕竟,祖先的许多东西,已经随时光漂走了,能够意外停泊在一个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城市这条河流岸边的,少之又少,更何况用手捏都捏不住的气味,要想让它们留下来,肯定很难。唯一的办法,就是用鼻子代替记忆,沿循昆明人在生活习俗上保留下来的气味这条路,才有可能接近昆明人的祖先气息。

  过中秋节的时候,很多馆子和普通人的居家场所,人还没有走进去,一股浓烈的植物清香气息就已经跑到人的鼻子里了。喜欢用松针铺地,用麦秆或者稻草编织的锅盖盖在菜锅上烘炖菜肴,围坐在草墩上吃炒出来的野生菌、老奶洋芋、三七汽锅鸡、凉拌猪鼻拱(又叫折耳根)、茴香炒鸡蛋和苦菜汤,然后在赏月吃粽子的同时,嗑松子、剥板栗或者吃杨梅。果腹的原始欲望始终被植物的气味萦绕,暗示出了昆明人的祖先对土地的留念,就是对刀耕火种习俗留念的意味。红土高原上的植物是昆明人的根,植物的气味是昆明人认识世界的嗅觉标准。不同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孕育出了不同的植物群落。对于钟爱植物的昆明人来说,与其说是自然条件限制了植物的分布,不如说是植物留念它们熟悉了的土地而不愿意迁徙客乡。难怪在全国各地我很少看见上了年纪的昆明人,特别是像我母亲这种高龄的老人,原来离开了他们熟悉的植物气味,他们的鼻子里就会感到空荡荡的,没有依凭的感官,孤独与漂泊是必然的结果。

  植物的气息就是生态的气息,不仅浸透了饮食的整个习俗过程,还以此为凭藉,蔓延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我错过了表姐女儿出嫁的盛大场面,再次回到昆明时母亲就对我说,再不能够错过表姐女儿生小孩道喜的机会了。小男孩虎头虎脑很有生气,特别是他的那对大眼睛,又黑又亮,很是讨人喜欢。我把小家伙抱起来,他挂在胸口上的那个绣上了鸳鸯的布袋子,就抵在了我的脖子下,阵阵植物特有的清香气味,随之源源不断涌进了我的鼻腔。问孩子的妈妈这个香包里面装的是什么,她说装了茴香籽、玫瑰花瓣、橙皮、薰衣草和桂皮。香包是表姐让孩子的妈妈做的。依表姐的性格来看,想凭借一股气味就让孙子一生荣华富贵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让孙子在香气萦绕的环境里成长,身体和心理都健康,应该才是她诚心祈祷的本意所在。我的这个判断,当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缘于我曾经在夏天去过武汉,重庆和南京这些火炉城市,看见与表姐的孙子同样大小的孩子,虽然在电扇的吹拂中吃奶瓶里的奶,但高温制造的烦躁与不安,依旧随时都会中断小孩吃奶的过程,代之以小孩哭闹和大人的打骂。

  昆明的小孩子是幸福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才从母亲的子宫里走出来,又立即走进了植物气息的子宫里。这句话一点都不过分。小孩子是在植物气息萦绕中长大的,就连成年人也不轻易放弃这种类似返祖的行为,只要有机会,就要走进植物气息构建的子宫里面去寻找妥帖与踏实。昆明这座城市日新越异的发展,已经让许多原本属于植物的地盘,变成了人的地盘。原来盛大而又茂密的植物分布,现在已经凋零枯萎,星散四野般地瓦解成了养在窗台上的盆花,挂在墙壁上的树皮画,放在桌子上的根雕和嵌在镜框里的干花了。祖先血脉的遗传链条是有韧性的,这个韧性延伸成了昆明人对植物气息的留念之情,泛化成了他们面对城市发展的同时又不愿意植物的栖息场所被吞噬的矛盾性,同时也通过散落在家庭里的植物气味痕迹,折射出了人性的本来面目。

  说到人性问题,不是我有意要拔高植物的气息,拔高也没有用。植物的气息,如果有高度和厚度的话,它的高度和厚度都在时间的积淀中。

  昆明同我现在居住的城市一样,变化的核心都是水泥对土壤的覆盖,仿佛一条巨大的蚂蝗,始终叮在土壤的面容上,不断压榨和抽干泥土的生命力。变化的结果,都是用钢筋混凝土的重量考验泥土的承受力,考验植物气味的凝聚力。白天本应该阳光普照欣欣向荣,城市变化后却是喧嚣弥漫,不仅树木河流不得安宁,就连天上飞来的鸟儿也难寻到落脚的地方。晚上本应该寂静祥和夜色温馨,城市变化后却是生物钟紊乱带来的畸形景象,以至于习惯了夜晚游荡生活的亡灵,也不敢轻易抬脚出门了。话又要说到植物园的身上来了。只有植物园才为土壤的呼吸,开启了一扇窗扉。植物园是水泥覆盖的边缘,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母亲心里面存在的时间缝隙是极其类似的。母亲是我生长的土壤,我是母亲这片土壤上长出来的希望。植物园是植物的土壤,所有植物园里的植物,就是这片土壤上长出来的希望。植物园里的土壤,没有水泥覆盖的痛苦,没有钢筋混凝土的重量考验,唯一有的,就是代表了所有植物希望的香馥气味。

  我不止一次在金殿、植物园、民族村和民居的庭院里看见有人在画画。落在他们画纸上的不是蓝天白云或楼阁人物,而是植物,连同停在植物上的蜜蜂和露珠。他们对植物临摹描绘的同时,就是在用画笔、色彩和情感一遍遍把植物枝叶上的灰尘揩擦干净的一个过程。我一看他们画植物,仿佛就能够从画纸上闻到植物的气味。

  人虽然还站在画架边观赏,我的心却被画纸上的植物带着飞起来了,在不同城市之间穿梭、比较和鉴别。再没有哪一个城市的人,能够像昆明人这样,对植物气息的器重与钟爱,达到了依念的程度。一朵花瓣打开的不仅是袭人的香味,也是昆明人憨厚、质朴、温和的秉性。一株旺盛生长起来的植物不仅散发出了浓郁的绿色,也散发出了昆明人安静、恬淡、低调和内敛的精神色彩。每一次在昆明得到的“鼻”记,都是这般一个情形。如果没有了植物的气味继续在昆明蔓延、传递和游荡,我很难想象我的母亲,还有我所有认识的昆明人,他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0-12-3 09:42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12-3 09:29 | 只看该作者
急匆匆进来,没看到文字啊?

写昆明文字多了,如此到位的鲜也!漂亮,认真学习!

[ 本帖最后由 鸽子杨军 于 2010-12-3 09:49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09: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鸽子杨军 于 2010-12-3 09:29 发表
急匆匆进来,没看到文字啊?

我刚刚正在编辑呢。
4#
发表于 2010-12-3 09:48 | 只看该作者
精妙到无语。这样的文章,没说的,只有学习的份。
5#
发表于 2010-12-3 09:51 | 只看该作者
文章诗意流淌,意境开阔,读来如陈酒一样的醇香.学习并问好敬版
6#
发表于 2010-12-3 10:3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评点十分到位。我真的没话说了。
7#
发表于 2010-12-3 11:01 | 只看该作者
母亲为我洗尘的行为,既是用菜肴填补她的时间缝隙,也是用不变的民间味道来支撑我倾斜的情感。一朵花瓣打开的不仅是袭人的香味,也是昆明人憨厚、质朴、温和的秉性。一株旺盛生长起来的植物不仅散发出了浓郁的绿色,也散发出了昆明人安静、恬淡、低调和内敛的精神色彩。

闻香识昆明,抒写角度新颖,以气味的不同,来辨别城市和地域,展现了昆明人对植物的钟爱,抒写了昆明人融于自然,热爱自然的精神状态,将人与景,风俗习惯等方面融于一体,来全方位展现昆明,内蕴深厚,隐含着对故乡和母亲的眷恋,问好。

然后才慢慢被五华区的口音更(跟)城市,官渡区的口音更(跟,是否是这样呢?)农民的认识所取代。
8#
发表于 2010-12-3 11:33 | 只看该作者
详尽的分析,五味俱全的描写,学习欣赏。
9#
发表于 2010-12-3 1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敬一兵 的帖子

昆明我也呆过很长时间,不过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读此文,又唤醒了我心中的许多记忆!问好一兵老师!
10#
发表于 2010-12-3 13:02 | 只看该作者
韵味十足,语言质朴
11#
发表于 2010-12-3 14:33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敬老师的好文!
12#
发表于 2010-12-3 15:53 | 只看该作者
昆明,四季如春。我心向往之。问好敬版!
13#
发表于 2010-12-3 16:11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去过昆明,但被一兵先生的文章勾勒的味道所簇拥,原来昆明不是用来观看的,而是用来嗅闻的,这里有植物的气息,有母亲的气息,更有美好土壤与希望的包裹,“再没有哪一个城市的人,能够像昆明人这样,对植物气息的器重与钟爱,达到了依念的程度”。
   学习拜读最新作品,问好先生!
14#
发表于 2010-12-3 22:3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角度好,欣赏!
15#
发表于 2010-12-4 06:40 | 只看该作者
敬老文笔洋洋洒洒,令人沉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13:54 , Processed in 0.05726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