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23|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高山每周一评之二十三:轮回与传承,兼评烛下夜话的近作《找回童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8 2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烛下夜话对我来说又是一位神秘客,本想到他的博客里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却仍然是一无所获,唯一的信息就是山东聊城几个字,看来我与山东,与聊城是注定结了缘了。我还是心有不甘,于是打开她的相册,依旧是空空如也,然后又走进她的微博,才知道她是一位美女诗人。这时,我总算为自己写这个诗评找到了一点慰藉的理由,那就是以诗歌的名义来赴一次与美女诗人心灵的约会,我想世界上最惬意的事,莫过于此了吧。

  烛下夜话今年七月才进论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发了四十多个主题帖,有诗歌,有小说,还有散文,各种文体都有精品文章,由此可见他的多才多艺,可称得上是诗歌、散文、小说三栖才女,而平均每周近两个主题帖的创作又可以见证她的勤奋。于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她发在论坛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勤奋的才女来势汹汹,日趋成熟的写作态势,我打心底里为她感到高兴。

  烛下夜话发在论坛的三十多个诗歌帖,我是每个帖子都认真读过,并且时不时的也会提一点个人的不太成熟的看法和意见,而她总是很虚心地接受,正是这种谦虚的态度让她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下来,也让她的诗歌创作水平一步一个台阶地上了上来。作为一个见证者,我在为她感到高兴的同时,也被她勤奋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并生出敬意。

  烛下夜话的这首《找回童年》是本期发在论坛的《窗外(外一首)》中的一首,我之所以选择这一首来评析,并不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多么优美,表达多么娴熟,而是因为这首诗是从作者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所以有着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其实关于诗歌感染力的问题也是一个见智见仁的问题,有的人认为一首诗歌要想具有感染力,必须深入表现诗人的灵魂在复杂、浮躁的现实境遇中的挣扎、痛苦与祈求,必须有深刻的思想性,必须能够震撼读者的心灵,在他们看来,诗歌是神圣的,必须承载起一个时代的使命。当然,他们所说的这种诗歌一定是有感染力的,并且是传世之作,但这样的诗歌只能是凤毛麟角,并且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个人觉得这些观点都是偏激的,因为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不可能肩负起一个时代的使命,如果硬要强加给它的话,那也只是一些政治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把文学作为一种工具或者武器罢了,当文学沦为一种政治工具的时候,我想其纯度也就值得怀疑了。尤其是在当今的太平盛世,歌功颂德显得很庸俗,投枪匕首显然也不合时宜,因此在一些传统的观念中,诗歌已经被边缘化了,诗歌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其实在当下,很多纯文学都走到了边缘,都很难找到突破口,这并不是诗人的过错,也不是文学家的无能,这只是一个特殊环境下滋生出来的怪胎而已。再说了,纯文学永远都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心灵寄托和精神乐园,否则就成大众通俗读物了,目前正因为大众通俗读物的泛滥,使得纯文学的领域越来越小,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既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委曲求全,就必须找到自己的突破口,而这突破口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的真情实感里。也就是说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诗意,然后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诗歌一定是有感染力的诗歌,一定能够打动读者,俗话说将心比心,用作者的真情一定会引得读者的共鸣吧。

  烛下夜话的这首诗歌在构思上也相当精巧,巧就巧在引入了儿子这一形象,将我的童年置换进去,让童年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更加直观,也更加清晰。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构思是开放的,在视角上也是独特的,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独特的视角作者的思路就放不开,就不可能找准立象的那个点,而这个点的选取往往就决定了一首诗的成功与否。在这里,儿子这个概念我们既可以看作一个实体,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意象,也就是说这首诗歌的意是立在儿子这个象上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子这个概念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中介的作用,作者通过这个中介作为载体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寄托自己的情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虚实结合,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眼前的现实生活与回忆和想象结合起来,作者正是从眼前的现实生活切入,让人读起来感觉踏实,实在,可触可感,然后把回忆和想象融入其中,寄托在上面,其意味就出来了,也就让诗歌不会显得过于直白和干瘪了。

  当然在题材的选取上,这首诗歌也是很有独到之处的。因为这首诗歌所面向的读者都不再是儿童,而童年这个主题,一下就能够勾起人们的怀旧情结,一下就把大家引到了各自的童年回忆之中去了。虽说诗歌是一个很自我的文本,抒发的是自己的情感,作者不可能要求读者能够走进诗歌营造的氛围和情景中去,读者也不可能完全融入和透彻理解一首诗歌的全部内涵,但一个高明的作者往往可以通过一些场景和线条的引导,让读者走进自己的情感领地,然后通过自己的感触来体会作者的意图,来慢慢融入作者设定的情感空间。烛下夜话的这首诗就属于这种类型,她是通过这个大众化的题材把读者引到了自己的童年,读者可以通过回忆自己童年的一些场景来与作者设定的场景对照,然后找出共同关注的焦点,达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也就达到了和谐共振的效果。当然这里的和谐并不是绝对的,只是诗歌写作上的一点要求,也就是诗歌在情绪和力度的把握上要适度,要舒张适宜,要给人以呼吸感,不能故弄玄虚,用力过猛或用力不足都会让读者产生偏离,从而达不到你预设的效果了。烛下夜话的这首诗歌,不仅做到了朴实自然,也做到了气韵贯通,从而达到了和谐的效果。

  诗歌的开篇用一个虚拟的场景表达了一种怀旧情感下的纠结和向往,切入得相当自然,场景的提炼也很纯净,并且都是我们身边的事物,都很有代表性。你看“菜叶上的小青虫再也吓不着我”,仅仅一句话就把我们的记忆带到了童年时光,那时候菜叶是绿的,小青虫也是绿的,我们青涩的童年虽说很容易受到惊吓,但在现在看来却是那么温馨,那么亲切。而陪我长大的那棵槐树,再也发不出淡淡的花香,不正意味着我们已经老了,我们的童年再也回不去了吗。此情此景,想要回到童年,也只能是想想罢了,而一但想起来,不免会有些伤感,不免会珠泪浑浊。这样的表达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因此作者在不露丝毫痕迹的情况下就完成了整首诗的铺垫,让一种伤感的情绪轻轻溢出,巧妙地烘托出了一种气氛。

  第二节很自然地把焦点转到儿子身上,让自己的童年凝聚到儿子的睫毛上,让读者既有一种在场感,又能直观地体验到一种诗意的质感。这里的意象除了儿子这个载体外,还有儿子的睫毛,儿子的笑意,以及像只蝴蝶的形象比喻,而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贴切,那么自如,又是那么生动,那么灵巧。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活动的画面,仿佛我们就是场边的一名观众,看到我们的童年也在儿子这个载体上舞蹈起来了。

  最后一节是第二节的延续,也是诗意的延续,同时也是主题的延伸,而其中蕴含的意味又让主题得到了足够的提升。原来我们的童年“正在儿子的鼻翼翕动/正在儿子的发梢旅行/正在儿子的眼睛里游泳”,这种复沓的手法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更主要的是强化了诗歌的气氛,让一种轮回与传承的意蕴也得到了凸显。儿子是我们的影子,儿子的童年便是我们的童年,因此在这里儿子又回到了实体的特征,而在这个实体里,又注入了我们的寄托和希望,因此显得更加饱满,诗意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彰显。而这些,或许就是作者精巧构思带给我们的奇效吧。

附原作:《找回童年》

/烛下夜话

我想回到童年
可,连泪珠都已浑浊
菜叶上的小青虫再也吓不着我
那陪我长大的槐树
正在屋子角落独自腐朽
再也发不出淡淡的花香

此刻,儿子正趴在我怀里装睡
颤动的睫毛里藏着狡黠的笑意
我看到,我的童年像只蝴蝶
在儿子的睫毛上舞蹈

哦,我终于找到了
我的童年,我甘蔗般又脆又甜的童年
正在儿子的鼻翼翕动
正在儿子的发梢旅行
正在儿子的眼睛里游泳




2#
发表于 2010-12-8 23:36 | 只看该作者
清新可喜的作品,带来对于童年的感受和解读。童心者,才能创作出如此鲜活的文字,令人干净和纯洁。
3#
发表于 2010-12-9 01:50 | 只看该作者
诗歌评论的语言必然是犀利深刻的,必然是立足于诗歌理论的基础上一种展示,是立足于作者内心世界后一种解读,也是进入语言文字之中的建构之美。
   
    但很多相似的话无数次重复的时候,自己似乎也有些不相信自己的时候,诗歌评论就有一些俗套,江郎才尽不为过。

[ 本帖最后由 王茂慭 于 2010-12-9 02:31 编辑 ]
4#
发表于 2010-12-9 02: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0-12-8 23:36 发表
清新可喜的作品,带来对于童年的感受和解读。童心者,才能创作出如此鲜活的文字,令人干净和纯洁。


什么水平都没有的回帖啊。
5#
发表于 2010-12-9 07:21 | 只看该作者
从诗歌文本写作的诸多方面,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展开评论,恰切,丰富,适宜的延展,让评论丰富充实,能够引领写作。这样的付出,必定会受到肯定!体会学习!
6#
发表于 2010-12-9 07: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0-12-8 23:36 发表
清新可喜的作品,带来对于童年的感受和解读。童心者,才能创作出如此鲜活的文字,令人干净和纯洁。


欣赏诗歌及评论,读来受益!
7#
发表于 2010-12-9 10:28 | 只看该作者
不只是读,而是学习的过程,每一次都有收获
8#
发表于 2010-12-9 12:51 | 只看该作者
高山版主的评论很不错,有空来慢慢读!
9#
发表于 2010-12-9 13:24 | 只看该作者
拜读,高版很辛苦的。
10#
发表于 2010-12-9 13:51 | 只看该作者
进来学习,问候两位!
11#
发表于 2010-12-9 14: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0-12-8 23:36 发表
清新可喜的作品,带来对于童年的感受和解读。童心者,才能创作出如此鲜活的文字,令人干净和纯洁。


诗作和诗评一并学习,欣赏,受益了~~~~~
问好高版
12#
发表于 2010-12-9 14:59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收获,高兄的赏评丰富而有独到的见解。学习问好了!
13#
发表于 2010-12-9 19:39 | 只看该作者
角度切入,真好!
14#
发表于 2010-12-10 07:5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存了,仔细读。专注于这样的解读,对诗歌作者,对自己,对读者,都是一种受益。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5: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0-12-8 23:36 发表
清新可喜的作品,带来对于童年的感受和解读。童心者,才能创作出如此鲜活的文字,令人干净和纯洁。


谢谢山水斑斑的鼓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22:34 , Processed in 0.05622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