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25|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礓窝与甜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3 1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礓窝与甜醅

 我们乡下,大凡夏秋天热的时候都喜欢吃甜醅。特别是五月端阳节,六月六和八月十五中秋节。舂甜醅时,需要退掉小麦或燕麦的皮,舂制的工具就叫礓窝。

  礓窝有石制和木制的两种,中部凹下,形成一圆圆的坑窝。因石制的大多是用一种极硬的砂礓雕成,故而叫僵窝。其实这是一种俗名,它古称“臼”南方人称“碓窝”。石制的多用于捣沓(俗语指多而重复舂捣的动作)调和,如花椒,大料、辣面、芥末、蒜泥等;而木制的则多用于沓甜醅或捣洋芋搅团。木制的礓窝大都由树桩或树根雕成,有些造型很好的,平时就常作花盆的底 座,颇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有些家传百年的根雕礓窝,简直就是文物古董。


  上好的甜醅味道醇香如醴,不胜酒力的人有半碗即醉。小时候由于生活紧张,吃甜醅常常是一种奢望。但不论再穷再困难,端阳节的那一天,母亲总会想着法子煮一盆甜醅的。那捂着发酵用的盆,一般均为自己用泥土烧制的瓦盆,它其实是一种古陶。用它制作的甜醅就味道特殊绵甜悠长,醇厚具有点酒香,多吃可醉人。想来这大许就是最古老的制酒之法。且不论距今相去很远的夏朝人仪逖或周朝人杜康,他们酿酒的方法想来也无非如此。仪逖酒未必不是杜康酒,只是无可稽考,只作揣猜。武松过景阳岗,一口气喝了九大碗,想来不会是今日之桌上的白酒,亦非啤酒,那时肯定都没有。排来查去,《南史》云:“醉北海之清樽,香分绿釀”。釀即浊酒米酒,大许就是武松过地景阳岗时喝的 ,它类似于陇上所产的甜醅之汁液。而典中北海则指孔融居北海,好交天下士,尝日“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那时的酒多为自己烧制,大许就如同酿制甜醅。而陶令新诗,子美浊酒中的浊酒,则指杜诗中“浊醪谁造就,一酌散千愁”,浊醪即浊酒,醪,亦为醪槽儿所制甜米酒,类似于甜醅。所以端阳节吃甜醅,就和喝雄黄酒一样,含有祭典和避邪之意。乡民说:“喝了雄黄,不怕蛇虫咬”正是此意。


  《南史》说:“南海顿逊国,有酒树,似安石榴,採其花汁,贮瓮中,数日成酒”实乃忘言。其实《鹤林玉露》载:“有树中空,鸟鼠贮稷黍为粮,久则发酵,木嵻釀而成酒”虽有臆断之嫌,但可信度多一些。苏东坡词《萘糜洞》有句:“分无素手枝罗鬢,且折霜枝浸玉醅。“醅,即甜醅,古人说是未滤之酒。肖统《锦带书十二月启·南吕八月》说:”倾玉醅于风前,弄琼马向 于月下”玉醅就是对酒的美你。由此可见,古人所谓豪饮三千的酒,实甜醅未过滤之汁液,即老百姓说的甜醅水或醪糟酒。《史记·袁盎传》说“乃:悉以其装斋,置二石醇醪”。醪指浊酒,也就是甜醅醪糟类。三国时的程普曾对人说:“与周公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说的也一样。


  木制礓窝的发明,大许与造酒之来源联系密切,以至交流传至今的甜醅,还沿用古代酿制法,并逐渐演化为一处风味小吃。我国南北都有,只是原料的差异,其酿制方法则大同小异。

  礓窝与甜醅,都深藏着历史的厚重与博大。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渊远精深,挖掘和品读,许多民俗的东西都会带着你走进深深地迷恋中,让你为它们倾心而歌。村庄的名字虽然奶气,但说不定你每行一步,脚下磕磕拌拌地都会是百年苍桑,甚至是千年古文化的拽拉。




[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一丁 于 2010-12-13 18:37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12-13 18:43 | 只看该作者
很陌生的一种食品,却让我想起在陕南经常自酿的崂糟酒,即大米蒸熟用酒曲拌好放于暖处数日,经常在冬季时用开水冲开喝,用时再稍加白糖,确实好喝呢,不知是不是你文中提到的“醪糟酒”。
看朋友的文,长了不少知识。问好!
3#
发表于 2010-12-13 19:05 | 只看该作者
村庄的名字虽然奶气,但说不定你每行一步,脚下磕磕拌拌地都会是百年苍桑,甚至是千年古文化的拽拉。
在我的老家,偶尔有人家还用礓窝。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9: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若谷 于 2010-12-13 18:43 发表
很陌生的一种食品,却让我想起在陕南经常自酿的崂糟酒,即大米蒸熟用酒曲拌好放于暖处数日,经常在冬季时用开水冲开喝,用时再稍加白糖,确实好喝呢,不知是不是你文中提到的“醪糟酒”。
看朋友的文,长了不少知识 ...


谢谢若谷第一时间的关注!!
5#
发表于 2010-12-13 19:14 | 只看该作者
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欣赏。
6#
发表于 2010-12-13 19:19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到与吃有关的文章,最近就喜欢读这个,冬天开始研究吃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9: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漠北雪莲 于 2010-12-13 19:05 发表
村庄的名字虽然奶气,但说不定你每行一步,脚下磕磕拌拌地都会是百年苍桑,甚至是千年古文化的拽拉。
在我的老家,偶尔有人家还用礓窝。


农村多见,问好!!
8#
发表于 2010-12-13 21:57 | 只看该作者
“礓窝”我们这里以前很多农户都有,当然现在还在用,只是少了。“甜醅”母亲年年做,而且是本地一到端午节必吃的一种食物,读你的文字感觉很熟悉也很亲切。对甜醅,好些人不了解。我贴一篇旧作,和你交流,也让大家明白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食物,问好。
9#
发表于 2010-12-13 21:57 | 只看该作者
                  

                    母爱酿造端午情结


                                            文  匣子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
  
  南方粽子飘香,龙舟欢舞,热热闹闹过端午。我们北方端午节也有独特的习俗。端午节前几天,每一个小孩的手腕上,脚脖处都系着用五彩丝线搓成的花绳,那是祈求吉祥平安的端午情结。端午节的清晨,每家每户的门头都会插着柳枝,那是祛邪避灾的青柳。端午节那天的食物也很丰富:吃着用薄饼包裹的粽子,喝着甜美的酒醅,清爽可口,消暑解渴。或在面粉里加入菠菜叶,做成葱绿可爱的凉面,再做些柔韧爽口的酿皮,配上各色凉菜,也是北方人端午节最爱的食物。
  
  我喜爱端午节,皆因我的母亲。
  
  今天父亲带来了母亲刚刚酿造好的酒醅,满满的一大罐,那是母亲亲手酿造的浓浓的母爱;父亲还带来了母亲蒸好的粽糕,黏黏稠稠的糯米中夹杂着香甜的红枣和葡萄,粽糕用松软的薄饼包裹着,我知道这里面包裹着的是母亲对我重重的想念;父亲还带来了母亲亲手包好的麻麸(特色小吃)包子,每一个包子母亲都亲手抚摸过,就像母亲抚摸我的头顶一般。母亲知道这些都是我最喜欢吃的,可是母亲却不知道,我最喜欢的其实是母亲特有的味道,那是最高明的厨师也做不出来的爱的味道。

  每年端午节,父亲都会捎带母亲浓浓的爱意来看看我。看着我们一家人吃的那么香甜,父亲苍老的面容上展露宽慰的笑容。

   我的母亲积劳成疾,但每到端午节,仍拖着病痛的身体,为一家人忙碌着。母亲酿造的酒醅是天下最好喝的酒醅,别人都用小麦做,母亲却每年都要用莜麦。莜麦皮薄,籽粒柔韧而洁白,用莜麦做的酒醅,色泽亮白,滋味鲜美,入口清爽甜美。可是莜麦也更难做。我依稀看到母亲把莜麦用水淘干净,把莜麦的皮用手搓干净,再用慢火把莜麦煮熟,等莜麦凉冷了,再放进盆子里,加入酒曲,慢慢酿造。母亲累了,腰疼了,慢慢欠欠身,锤锤后背,又开始忙碌了。母亲烙得薄饼最是松软可口了,面粉用开水烫的软软的,加入特制的绿色香料,烙好的薄饼渗透绿意且香味扑鼻,连嘴刁的老公也非常喜欢吃呢。这样松软可口的薄饼包裹着香香甜甜的粽子,比街上棕榈叶包裹的粽子不知要好吃多少倍呢。可是这些美味的背后,是母亲一年一年苍老的身影,是母亲一年一年劳累的汗水啊。母亲每年端午节都会对我说:“哎,我这身体,好多事都做不动了,也不知道明年你能不能吃到酒醅了。”

  我知道,没有了母亲,什么节日都不会重要了。再也不会有人牵挂你过的好不好,再也不会有人盯着你的脸说:“匣子啊,你的脸色不好,是不是又和家里人闹别扭了?”再也不会有人在电话里说:“匣子啊,你的嗓子怎么这么哑,是不是感冒了?”再也不会有人......
  
  在这里,匣子祝愿母亲健康长寿,也祝愿所有的母亲端午节快乐。

[ 本帖最后由 zfx875206 于 2010-12-13 21:58 编辑 ]
10#
发表于 2010-12-13 22:22 | 只看该作者
在《礓窝与甜醅》里  感受的是地方特色与地域风情  
匣的文字里  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情感  比如怀念与亲近
如此 相得益彰
11#
发表于 2010-12-14 09:01 | 只看该作者
纵横交贯的文笔,欣赏。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15: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最后一头战象 于 2010-12-13 19:14 发表
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欣赏。


谢过战象斑竹的欣赏!!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15: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若荷 于 2010-12-13 19:19 发表
欣赏到与吃有关的文章,最近就喜欢读这个,冬天开始研究吃了。


谢谢若何!!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15: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阳神 于 2010-12-13 19:40 发表
原来也喜欢喝甜酒,但是现在不敢喝了。


甜酒还是可以喝一点的,有益于健脾开胃。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15: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fx875206 于 2010-12-13 21:57 发表
“礓窝”我们这里以前很多农户都有,当然现在还在用,只是少了。“甜醅”母亲年年做,而且是本地一到端午节必吃的一种食物,读你的文字感觉很熟悉也很亲切。对甜醅,好些人不了解。我贴一篇旧作,和你交流,也让大家 ...


会认真读你的作品,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0-4 22:36 , Processed in 0.05038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