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0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关于就电视连续剧《告密者》的一些谈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3 22: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敬一兵 万里山水
整理:万里山水

一兵老师:

  一部电影拍摄的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原著或者剧本写得是否成功,从这个意义上看,这部影片的拍摄技术是没有问题的,人物忠实于剧本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肢体语言是有通透感的,相关的表达意境也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在于剧本本身,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方面——时间,它自己决定一切,不由你做主,它就已经提供了问题的解决方案,事实上,这样的结果已经表达了小说或者剧本讲述的理由。因此,鉴于如是的认识,再结合我国的实际认识环境和背景的习惯,我们多少年来一直坚持认为小说或者剧本应该讲述有意义的故事,应该围绕意义盘旋,一切情节和细节都在意义的四周活动,直到我们发现和理解。无疑,这种公式化的认识影响了我们的审美倾向,影响了我们的电影(包括本片)(万里山水注:指万里山水所评电视连续剧《告密者》)更限制了我们的影片难以有深刻的创新而获得世界的普遍认可与赞誉。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这类电影完全摆脱了我们预约的原则,超越我们一直重复的做法——在供奉了无数典型人物的殿堂里继续增加人物的数量而对电影文学发展于事无补的方面又所突破,成了人们的期待。事实上,在这类影片中,人物是具有偶然性的,人物的条件本身并不必其他因素更为优越,因此什么时候人物条件与环境条件真正被等同认识了,人的能动性真正被放在了能动与受动的辩证关系里了,那么它的意义就客观了,编织的痕迹就淡薄了。我要说的意思是,本部片子同样存在了上面提及的问题,强调用人物来映衬人物而轻视用环境来映衬人物,强调人物描述的手法来突出精彩与神秘而轻视了时间的自然演绎,都是问题的表现形式。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叙述手法的灵活运用和尝试”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更何况本片还谈不上叙述手法上有尝试的味道。本文作者的文章面面俱到,体现出了视野的开阔度和延伸性,这点值得首肯,不过我个人以为如果在面的铺展同时,能够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点上的深入挖掘以便为我们呈现出富有个性的色彩,文章会更加精彩的。

万里山水:

  非常感谢一兵老师精细的讲述和评析。非常深刻和独到的认识和揭示,要好好体会和理解。感觉说出了一个叙述模式和解读模式的存在和弊端。而创作一直的寻觅和探索,可能还不是或者还没有自觉意义上的更高的视角下全新意义的创造。而时间与环境的演绎和验证,无疑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叙述视角。寻常看剧集和电影,只是寻觅其中的不同趣味,注重区别以往经验中的成分,这也是不断观赏的一个乐此不疲的理由和动力,应该属于内容的成分,因此非常认同并且信服本片还谈不上叙述手法上有尝试的味道的精准判断。而平时尚处在没有到达和意识到这些提纲携领的意识视角,因此感到了重要和必须。人物映衬人物,应该也是环境映衬的一部分,自然不是全面的。能动与受动,客观的意义呈现,都是需要进一步体会和注意的所在。感谢如此隆重的回帖指导,感到了热情与真挚,也感到了受益匪浅。此篇文字写得有些仓促,感到提出的要求非常精准,正是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以后会多多注意和体会。

一兵老师:

  万版如是回帖让我看到了你的真诚,同时也有了想与你继续讨论以便我们共同进步的冲动。就这篇文章而言,下面几个问题值得高度注意:

  1 :
客观性问题。解读或者理解影片需要客观公正。比如作者红隼的女子终于没有能把持住自己的信念,而讲出了敌人最想抓到了地下工作领导人的名字。而之后的每一天生不如死的日子里,需要隐瞒,甚至幻想弥补。而她最后所说,人不到最后关头,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坚强的发问和悲鸣,似乎有着一些自己的辩解和人性的叩问的叙述就存在如此问题——既然作者的视觉已经建立在了人性的基础上,那么我就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说,那个女子之所以有生不如死等心理反应,并不完全出自于辩解自己的这样说法,而是出自于自责、悔恨、煎熬、矛盾和羞愧等心态。影片在这个具体环节上所要表现的目的,就在通过叛徒自己的这些心态,来暗示出弘扬正义感而必须对叛徒予以谴责和惩罚的目的。从人性的客观角度来讲,这已经是电影超越了人性的地方,有画蛇添足之嫌。因此,作者对此的解读,就是受到了电影的误导而出现的误读。

  2:
叙述风格问题。国产影片或者电视剧,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大多在心理上和认识上服从归属感、安全感、权威效应和跟风的情形,很难体现出真实的、独特的、自我的个性,这点从我国的故事影片和文学作品大多难以获得国际上的普遍认同的现实情况中可以得到应证。反而是我国的声乐、器乐、山水画等艺术能够被国际上认同与赞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这些艺术更多的是表现出了个性,没有把权威效应和安全感等问题反映出来。谈到这个问题时我们回头看看这不影片就不难发现,它并不具备叙述手法的灵活运用和尝试的元素,这也是影片给作者形成的认识误读。

  3 :
延伸认识的问题。作者根据这部影片的感性认识,得出《地上地下》讲述的对立者的握手言和冰释前嫌的结尾,未必就是一种讲得通的逻辑关系的对比和延伸性认识结果,显然是受到了文章里的对象电影的影响而获得的,这也是一个有误导嫌疑的认识。事实上,对立者的握手言和冰释前嫌的情形出现是枚不胜举的,逻辑上也完全说得过去的,比如大陆与台湾问题等等。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认识上完全可以达成共识的一个客观存在。

  4 :
面面俱到问题。鉴赏或者评析影视音乐的文章,最忌讳的就是面面俱到。首先,面面俱到并不是艺术全息性的表达,也不是从不同角度对一个问题的深入挖掘的表达。所以,如果单纯是从形式上面面面俱到,还不如直接让读者去看原著或者影片。
  啰嗦了这么多,实在是因为被万版的真情感动。以上仅仅是我的个见,愿意获得你的交流。

万里山水:

  谢谢一兵老师细致的指点,感到非常受益。有一些感受需要慢慢叙述和理顺。先说其中一点吧。

  就第三点稍做说明一下。对立者和握手言和和冰释前嫌比较常见,特别在政党之间。而做为个人而言就可能更加具体和有所区别。乔天朝和徐寅初是拔枪互相对射你死我活中分手的,做为政党缓和关系松动的化身和符号,来完成多年以后见面时候的把酒言欢,多有编导者个人的想象和政治的需要的因素在内。再举个特殊的例子。《我的兄弟叫顺溜》中,日本鬼子已经投降,而顺溜发誓要为被投降的日寇糟蹋的姐姐报仇,政党之间可以达成某些协议,而做为个体的人未必去服从,因为还有着属于个体的情感逻辑在内。我非常支持顺溜把恶魔般的鬼子毙掉。但是我不能想象多年后顺溜去和这个鬼子去握手喝酒。我在文中的表述可能不够细致和精确,因此也可能引起阅读的误导。以后会多有在意。喜欢如此交流,可以把问题引向思考的深处。

一兵老师:

  握手握手。

万里山水:

  先就一兵老师的第四个方面略谈一下这个话题。面面俱到,是指什么方面包括哪些方面也是比较有趣的话题。其实在实际观影视剧过程中,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兴趣喜好不同,即使在可以想见的方面也未必就是全面,只是个体的经验和理解而已,全面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境界。艺术全息性,不一定像医学的核磁共振一样明晰细节的深处,只能是个体的感受和理解。而对于未必等同艺术境界的编导和观众而言,更是一种比较难以对等的状态。即使是形式上的理解,也只能是片面的,或者是试图接近的一种尝试。当然,大师级别的学者可能更臻近真相,平凡如我等看电影和电视剧的爱好者,只能是触及皮毛而已。单纯的形式--一般的观众能理解到和表达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可以继续琢磨和思考的话题。随想随写,也盼望得到老师和朋友们的指正和教导。

  客观性问题。一兵老师谈论的当然有道理。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我还是感到了对于叛徒内心的细微刻画和表现,与以前看过的有了一些不同之处。比如一个柔弱女子做为叛徒以后,多年以来,可以去亲自杀死许多潜伏下来的国民党特务,这也是一种内心的补偿。对自己叛变造成的同志的牺牲,当然是无论如何没有办法弥补的,事情的有意味之处,是做为叛徒者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革命者的敌人看待自己,只是强调自己在那些卑鄙无耻的超越人们承受限度的拷打面前,才终于明白自己不是一个坚强的人。而明白不明白,都不是可以以牺牲革命的利益和战友的代价换来的。想起陈佩斯小品中,我要是再咬咬牙,可能就不是叛徒的调侃和不乏意味的思考的,以及我看到的日军对于革命者赵一曼烈士惨绝人寰的摧残和戕害的资料,感到了意志力的天壤之差。还联想到一个参与了黑帮的公安局领导,其实和叛徒有类似之处,他的一个部下最终追查到他的时候,明白其罪犯的时候,因为有着私人的关系和情感,让其消除了危害,杀死了一些罪犯,弥补了损失,也维护住了一个人的名声。做为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叛徒,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弥补或者基本上没有受到更多的损失情况的。我说得有些罗嗦了,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的有趣之处和丰富与复杂。也感觉到不是单纯的蛇足之嫌,是因为电视剧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示这样的细节,看人们如何体味这些有别以前的细节之处了。

  叙述风格问题。真的不是太关注这些外形的和内在的方式问题。查了有些资料,看到也有一些国产电视剧在国外获奖的情况,比如我找到了一部我看过的《对手》。电影当然可能更多一些。一兵老师所言国产影片或者电视剧,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大多在心理上和认识上服从归属感、安全感、权威效应和跟风的情形,很难体现出真实的、独特的、自我的个性,这点从我国的故事影片和文学作品大多难以获得国际上的普遍认同的现实情况中可以得到应证,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涵盖,指出了问题的症结。尽管有一些问题我还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和所指。但是感觉到了理性判断的锋芒所在。尽管每个人都可能找到自己的一些例子去反证自己的观点,但是作品的独到、真实、自我的个性应该是好作品的一个共性所在。

  拉拉杂杂说出自己的感受,应该不是一个水平面的对话。在这个平台上能与老师交流,接受指点,是一种快乐。好在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弥补不足,就可能获得哪怕微小的却是真实的进步。想到这一点,就感到了意义所在。因此在此,再次感谢一兵老师的真诚和无私的提醒和交流。

                             2011223

    

[ 本帖最后由 万里山水 于 2011-12-7 22:55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3 22:41 | 只看该作者
看到对话比较长,没有经过当事人的同意,擅自整理成文,以备学习和思考,在此,请一兵老师见谅。如此形式是否可以做为原创,也没有先例,就当作尝试了。文中多有不当之处,也望老师指正和原谅。顺祝快乐。
3#
发表于 2011-2-24 08:54 | 只看该作者
天籁之声版确实需要一些这样的互动交流与探讨性的文章,这无疑对于促进文章质量,拓宽审美的意识领域,在认识上相互沟通与深入以及达到共同学习进步而言是具有意义的。同时我也十分高兴看见万版与我进行的系统交流。现在借此机会再与万版简单交流一下。就以《告密者》为例来谈吧。这部影片无论在拍摄手法上还是人物刻画上都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优点我就不说了,我只想说说不足之处。该部影片从电影的角度而言,它的视觉实质应该说并没有完全脱离国产影片的习惯性所形成的定式——强调对立,突出矛盾,坚持潜意识里的符合舆论导向的认识观,还有建立主观倾向和提升总结等模式。事实上,面对一件事情的叙述,不同的叙述者有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视觉侧重面,不同的认识层面,如何真实地把自己的认识观融在叙述里再客观地反映出来,不给读者或者受众形成强迫,一直都是电影、文学等所要面对和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国产影片从根本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鉴于如是问题的普遍存在,我们在欣赏和论述的时候,真的不能忽略,也无法忽略。如果只进行细节的梳理而忽略了整体性的问题,确实有悖中庸、微明和辩证的哲学观。

我一直十分欣赏和希望用不断创新的表达方式来关注我们的文学、影视以及音乐艺术,目的就在于如是才能有机会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上,发现问题,发现风景,发现我们自己与自然结合的关系。有鉴于此,精华支持!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1-2-24 08:57 编辑 ]
4#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5:1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老师悉心评点和鼓励,有些观点需要细心琢磨加以不断体会,才有可能能真正理解和洞悉真相。如此的观点和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的揭示,非常有指导意义。精神的深邃和感触的精敏,是评论文字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也是不断发现问题的引擎和武器。会不断体会精湛的文字,领会哲学层面的观念。
5#
发表于 2011-2-24 16:41 | 只看该作者
这样交流是真诚地、有益的。先支持精华!后细品欣赏、学习!问好二位! :handshake
6#
发表于 2011-2-26 13:11 | 只看该作者
一口气读完了两位版主的谈话,很感动。
在天籁之声能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优秀的文字,还有对待文字的虔诚态度,感人至深的文字故事。
俺收藏了,可以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3 06:57 , Processed in 0.23949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