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5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在历史的缝隙中看清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23 0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华新

      对于所谓一个朝代的面孔,不知道在没有这本书出现之前,人们对于一个朝代面孔的认识,应该是一个朝代这一具有特色之处。而在这里所要披露的清朝的面孔,也是我们不能从正史中了解的。但是它又不绝对的不是野史,但是这个朝代究竟有多少面孔是人们所不知道的。图说鲜为人知的帝王往事,正解不能忘却的王朝密史,这是本书的宗旨,也是引起人们阅读兴趣的一个视点。

      因此,在阅读此书的时候,就不是和前几日,我在对《1750-1950 的中国》所解读的历史也需要横向比较中,用了作者提供的一个个数字,也是很明晰的,也很形象的说法。因为在1750年时中国的GDP 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而在1950这个数字仅占3.29%,几乎是在三百年的时间里减少了10倍。这是侧重于经济方面的考量,而人们知道一个朝代的更替,在中国几千年的朝代更替之中,一个政权取代另外一个政权的最显著的标志,是帝王的家天下的更换,而不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至于说到大清的没落,它已经没有资格继续留在世界经济总量的位置上了。

       因为大清的所谓康雍乾盛世的说法,那是一些国人矫情的说法,因为大清的,没落在 明代之后,中国就已经失去了海洋的统治力,而这也是近代中国之所以衰败的一个直接的原因。

        清人入关之后,顺治作为第一位皇帝,他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帝王,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很多的,而且清人的顽固也是表现在对于一个头发的认识,而且这样的一种认识,即是一种强加,也是反映了这个民族狭隘的世俗观念。不过人多服饰和项上人头的发饰也的确是具有一种象征意义的。因此处于明清交替年代的清朝满足,显然是遇到很多问题的。那就是作为汉族百姓来说似乎是对亡国没有什么切齿之痛的,而对于自己身体发肤的事情,却是不能位之亵渎的。作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一个强硬的表示,汉族人对于清廷的剃发令是从内心反感的。这是清朝入主中原的一个片段,却是激怒了大明遗民。


       有人说,在清朝满人对知识分子是尊重的,也有祭孔尊孔的一套,但是实际上这种种所为实在只是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并非是真正能够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为了一条辫子进行杀戮之后,对于汉族知识分子的怀柔,也不过是把汉族知识分子圈养起来,进行编书而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毁掉了不少的书籍。也是一种流失。对于明朝遗留的大量的文人,康熙的做法还是比较聪明的,因为预期让这些文人继续写文章反对自己倒不如把这些人利用起来,编书就是最好的方式,一系列的编撰工作,也是康熙的一种文化统治方式,只不过比较温和,比较不露痕迹而已。而他的初衷也许根本不是为了促进 哥哥民族的文化发展。不过就是这样的一些政策,使得明朝的遗民受到了欺骗。一些文人以为康熙如此重视中原文化。重视文人,使得对自己的文化反抗感到了疑惑,于是文人渴望得重视的心情被利用。在这其中对于一位文坛领袖人物黄宗羲的重视,以及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也参加编撰《明史》,这一举动在当时士子中引起的反响非常大。而人们对于黄的作为也是反应不一,到那时康熙的圈养政策最终还是起到了作用。以后更有不少的汉族知识分子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总之,为什么不能为明朝守住节气,其实这也是康熙的精明所知,因为真正要是出的手段不是强行的对知识分子进行的强迫换脑而是用这样的圈养政策,使得这些人能够认可清朝做法,因此大明的江山在易主之后,用样的明月的交接之光,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得到照耀时,一切就顺其自然,就会听命与朝廷当朝了。

        但是,在我们进一步从历史的缝隙中,来对清朝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现象进行评析的时候就会发现,看似是一些野史中的轶闻,而实际上就是这些事情,也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比如,对于清人入关之后的剃发令的问题。其实,在成为清民的最初一年,汉族官员的发饰并没有让清满臣官员感到不舒服,顺治也没有觉得汉官们的头型有多难看,但是以为投降了清朝的一位汉族官员的多事,却是使得这样的一个发型问题成为问题。本来这个问题被孙之薤上疏之后,目的只是并非是为了在讨好顺治,而是一时的气氛,因为即使他剃了头发,但是满足官员仍然是不愿意他站到满族官员队伍之列。于是一时气愤变上疏顺治,那就是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但是也因为他的这一上疏,而出现了血淋淋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惨烈。因此后人对于发型问题的出自孙之獬的一个上疏,而留下来千古奇祸,也是刻骨之恨的。


     而慈禧和京剧的不解之缘,对于国剧的影响之深,使得中国的京剧作为 一种国粹,在西太后的喜好之下得到了发展。 因为慈禧对京剧的喜爱,以及她作为痴迷的京剧粉丝的超级作用,使得京剧成为国粹,无法想象如果慈禧不喜爱京剧的话,当下的京剧会是一种什么情况。

      对于慈禧这样的一个女人,我们难以想象的事就凭她的智慧,会把一个庞大的帝国引导着走向现代文明之路,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中国的政治文明的历史将会重写,因此不幸也许就是在满人入关之后,就必然要走向没落。因此对于这个女人来说,卖国割地的事情,慈湖并没有痛心疾首,痛不欲生,因为就是在她被八国联军逐出北京城的时候,一旦她安顿下来,就会听戏。而且其规格也不会比在京城时差多少。

      有这样的一个评价,女人本来就是感性动物,就像她喜欢听戏就是喜欢,是不计较什么国家处在危机关头,需要运筹帷幄需要她来进行拯救的。从现在来看慈禧的许多的做事方法都与她的爱好有关,她的爱好就是京剧。 而且因为她的喜好,她还捧红了一大批京剧名角,如那个时代的艺人谭鑫培、陈德霖、杨小楼、孙菊仙、王瑶卿等人,就是这位执掌大清帝国女人,自然对于京剧的欣赏还是有些智商 ,因此她对于其中的正在上演的戏曲的轶事和男女主角的一些规矩还是很在行的.自然处于对京剧的热爱,慈禧对一些京剧演出还是有过少有的仁慈,比如当年的杨小楼在宫里演出耍珠子,不慎把戏台上的檀香木架子撞到了,按照规矩这是惊驾是要被砍头的。慈禧立即传来杨小楼,杨小楼见了慈禧磕头领罪,慈禧问这么回事,杨小楼说,女才今个儿唱了四出《挑滑车》实在是支撑不住,才无心惊驾。慈禧见了说:真是难为你了,今后不许接这么多的活。最后还是赏赐了20两银子,让他回去注意休息。看看这样的人情味还是很浓度很让人感动的。

    同样的慈禧有时也是拿这些艺人开心的,比如有一次让演饰演《金钱豹》中猪八戒的演员朗德山学叫猪叫,朗德山觉得这不是对我们的羞辱吗,我就偏不学猪叫,我学羊叫,当台上传来咩咩的叫声时,慈禧在椅子上居然笑得直不起腰来。不但没有怪罪,反而赏脸他。这是慈禧对他喜爱的京剧而表现出的少有的仁慈。而对于不听她话的光绪皇帝,他确实很恶毒的,甚至是使用了用演戏的方式。她对光绪报复的方式也很简单,戊戌变法之后,慈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宫里天天上演《天雷报》这出戏是说一个样子中路状元之后,不认养父母,最后遭到雷劈的故事。当每天宫里上演的时候,慈禧把雷公电母翻了五倍,增加到5.意思是要狠狠教训一下这个不孝的儿子,而且不仅如此,慈禧对光绪皇帝的诅咒,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据说在光绪帝最一个生日,慈禧安排了一出《连营寨》,这是一出刘备为关羽和张飞报仇的故事,最后刘备以失败告终,其中的一些舞台情景是很让人不爽的,哀痛的气氛让人很是压抑。而在这个要庆贺光绪帝生日之前演出这样的一处戏,显然明显带有诅咒的意味,因为这个时候的光绪帝已经是病入膏肓,这样的用意不说自明。


       慈禧的文墨不多,她的一些历史知识和她喜欢看戏不无关系,后人评价慈禧说,她的一些历史知识源于对京剧的喜爱,也是有一番道理的。

       这里有这样的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慈禧的关于对有功于朝廷官员的特别的开恩,也是受到戏剧的影响,而其中对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对朝廷有突出贡献的汉族官员的格外恩宠,以及对于那些在慈禧为难之际官员的关照,都是很有人情味的。如:对一位叫岑春暄的官员,此人有官场屠夫的说法,但是因为当年慈禧西逃路上第一个前来护驾而深得恩宠。而善待臣子,善待功臣,对臣子报恩,历史上也是唯有慈禧做得比较有人情味。因此,关于这种报恩的思想,其实也是慈禧在京剧中受到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因为在京剧中有大量的关于报恩的出世思想,其实是深深影响了慈禧。而游民的江湖湖习气和恩怨分明的个性特征,对于这位女人的个人经历其实是最能打动她的地方。

        因为喜欢听戏,造就了中国的京剧艺术的繁荣,而她在那个时候,作为一个责任政府的高级领导人,其实是不应该沉迷于京剧艺术之中的,因为山河破碎,大清即将覆灭,可是她却不管这些。因此有人说,慈禧圆满了京剧,而因为喜爱京剧而影响了国家的政事;但是另外一方面,应该看到即使她不沉湎于京剧,而宵旰不寐地处理国家大事,那么大清还是注定要走向式微的,而我们似乎还会失去或是不会有京剧国粹的成熟艺术。

       再如:第一批抗旨的朝廷的命官。戊戌变法之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囚禁,而此时义和团这些狂热的分子又进入北京,而这个时候的慈禧借题发挥,想废除光绪,另立新帝,一时间使得人们对于慈禧的行为不满,因为此时的慈禧却是看中义和团的扶清灭洋的理想,而此时中国的南方官员却是一致反对,而且慈禧却是非要利用义和团,而因为义和团对外国教堂的动作,都是引发国外使团对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理由。而且大清国还发出宣战诏书,要利用义和团的刀枪不入进行抗击外国洋人的时候,中国的南方的东南互保运动,使得中国的国势出现的这样的一个滑稽的局面,那就是北方的水深火热,和南方的相对和平景象,恰成对比,而当时南方大员认为与外国列强开战这几乎是一种不可能取胜的战争,与其如此倒不如,发展中国的工业,保境安民,为国家保存一些元气。

       而一份未实施的直捣日本的计划,似乎是使得人们看到如果是这样的偷袭成功之后会是何等景象,产生一些联想,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在甲午海战之前,各国包括日本都认为清廷的海军上拥有不容忽视的实力的,特别是北洋舰队,而且当时的西方也认为当时真正船坚炮利的是中国,而甫一交手却发现大清舰队却不是日本人的对手,,于是乎,是一些人心目中就生出了围魏救赵的计划,主张直捣日本的长崎、横滨、神户。封锁日本的沿海港岸,或是占领那霸、琉球,恢复故土。但是实际上,即使是经历了买船造舰的过程,而大清朝已经是衰败了国家,而即使是日本国的确是空虚了,但是腐败的国家和没有战斗力的舰队,也是无法取胜的,因此对甲午海战中国的失败因素是多方面的,战前的想依仗外交斡旋的思想,战争中指挥不利的的实际情况,使得战争的失败已经能够赔款的现实已成,因此中国的失败就成为一个定数。因为在新兴的西方列强面前,腐朽和愚昧的落后于世界的国家失败是必然的。因此清王朝以其强大的海军,败于实力并不如自己的日版海军,这样的一种失败说到底是国家制度上的失败,自然是否可以有扭转乾坤大局面出现,可惜的是一个只知道自己享受到老太太说不具备这种能力的。


        在官场见闻中的世人比较熟知的那个故事《杨乃武与小白菜》的这个被称之为千古奇冤的告状故事背后官场的一场较量,而且如果是重新审视这样的一个焦点的话,五一也是人们关心的话题,而这个任务如何通俗化,相比也是一个卖点。其实对于大清朝来说这样的两个小人物的命运,对于慈禧来说是无关紧要的,而且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冤案无法申冤,多了去了,而这样的一个案子能够得以申冤,一定有其案件本身之外的力量在起作用。而其中的原因,则是湖南籍官员和浙江籍官员之间的一场争斗,而对于这样的一个深层处的问题,我们在过去却是知之不多。


        从杨乃武和小白菜一方来说,那个冤案昭雪自然是件好事,而实际上他们的案件只是民间的一个小案件,在那个时代也是不足为怪的案件,但是在这个案件背后的就是因此着一场重大的政治斗争,而这一点在以往我们却没有知晓。因此在杨乃武处于之后,曾经去拜访那些为了他的案件出力的浙江省的大小官员,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出来见他。因此说,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枉,不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冤枉才为其冤枉平反的。而且两人所遭受的愿望也不过是再用另外一条活命抵偿就过去了。自然是不会得到如同现在的国家赔偿的。因此这个曾经被文化人大肆鼓吹的太后爱民为民申冤的说法,也不过是很牵强附会的一种阿谀奉承罢了。

       这些事情现在再重新树立一番,说它有点意思,也就是有点意思,说它不过如此也就作罢。


       《 清朝的面孔》是一本在正史之中,对一些历史现象的解读,它分帝王言行朝廷故事官场见闻帝国花絮四个部分,而其中的一些话题,对于我们习惯于从电视剧中了解历史的读者来说,如果有机会读读这本书,我们就会知晓清朝的面孔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济南 李华新)



[copyright][/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李华新 于 2011-3-23 06:42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3-23 13:53 | 只看该作者
提读,回头细细品味
3#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14: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1-3-23 13:53 发表
提读,回头细细品味

等待着。。。。。。。
4#
发表于 2011-3-23 20:08 | 只看该作者
细读一遍,但感觉自己的理解还是很粗疏。
对于清朝,尤其是康乾“盛世”太晚清,我们之前由于历史教材的误导,了解和认识上颇多误区,正应该以真实史料为前提,重新解读,重新认识……还“不明真相的群众”以真实的历史。
5#
发表于 2011-3-24 14:43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清朝的理解不只是康乾盛世,更没有任何矫情的说法,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于慈禧也应辩证的看待,历史不是一蹴而就的。文章大气,富有知识性,具有时代性。问好
6#
发表于 2011-3-25 0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太阳神 的帖子

欣赏,赞同
7#
发表于 2011-3-25 16:57 | 只看该作者
老朋友在此遇面,学习了,好文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11-3-27 05: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渭水河 于 2011-3-25 16:57 发表
老朋友在此遇面,学习了,好文章


您的认同,就是一种鼓励,也是新的期待,谢谢老友!
9#
发表于 2011-3-27 11:3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先生新作
10#
发表于 2011-3-27 1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李华新 的帖子

旁证博引,材料宏富,只是主旨有待突出。
11#
发表于 2011-4-2 09:03 | 只看该作者
跟着华新的文字,也了解了一下清朝的历史,谢谢好文!
如果不是真正用心读了,不会有如此真切的体会。
问好!远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1 05:58 , Processed in 0.08637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