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51|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溯洄小记】进了梅,出了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5 1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进了梅,出了梅

  天潮潮地湿湿,风润润雨潇潇,进了梅,水乡更是名副其实的水乡。仿佛日历翻到字典的雨部,小雨沥沥,中雨哗哗,大雨滂沱,暴雨倾盆,梅雨的富裕叫人犯愁。明明天的脸色有锅底那么黑就是不下雨,有时雨下着下着黑煞的天色煞亮起来,雨非但不止,反而变本加厉地泻江泻河。即便是晴天,日光由湿重的浮云筛下来的,湿漉漉的像蛛丝一头搭在云端一头搭在屋瓦树梢。

  天空蒙着一层面纱,阳光像个新娘子,过门已满月还是面浅着。见了隔壁婶婶来家借杆秤,倒像是自己向别人借东西,羞羞地,将天生的那份热性情敛着,脸上斟满谦逊温和甜甜的酒。

  淡淡的阳光酒绵醇着,柔和着,斟满每一杯野花,灌醉每一位草木。水里的芦苇醉了要将丰盛的绿溢出杯外,婷婷的荷叶饮不尽杯底的玉液,举着请风代饮。岸上的葎草醉步儿没了准心,风一吹一个趔趄,满地地匍匐。乌敛莓呀,萝藦呀,也不知白天黑夜里使了多少缠磨的功夫,凌波微步里攀上了枫杨的高大门第。

  不仅天起了雾,地结满露,连风里都带着雨丝。一场酣畅淋漓的梅雨,岂止是禾苗草木,连砖土石瓦都开起绿展。苍绿寻了构树叶镶嵌了一树又一树,葱绿沿着秧趟一行行循规蹈矩,翠绿任青苔随处留下“到此一游”的痕。墨绿鲜绿,深绿浅绿熙熙攘攘挤满了一地,梅天在湿漉漉的绿里,绿在湿漉漉的梅天里。绿毫不谦虚地招摇显摆,菜地里的豇豆菜瓜一天能采满一两筐,七月里的蔬菜都挤在六月里出场,能不忙坏了水乡的女子?赶紧将豇豆下水焯了晾在绳子上,制成梅干菜就不惧时间的摆布了,啥时想吃就做一顿梅干菜扣肉。菜瓜可腌成乳瓜,还可以晒干炖酱。

  麦香扑鼻的酱,十一二岁的我跟在母亲后面做过一回。那天进梅,母亲一早将炒熟的麦子背到加工厂碾成面粉,我们这里叫它焦屑,是很方便的干粮,开水一泡就能吃。母亲在木盆里和起焦屑来,软硬适中时就可以用来做酱饽饽了。将焦屑捏成葵花盘大小厚厚的饼,在中间掏个洞以便将来穿绳。不多不少正好十二个,一年里月份的数目,用母亲那辈人的话说叫做做酱者爽利,不像屋檐的雨滴滴答答的。母亲又将酱饽饽放到阁上,等母亲踩着梯子下来,我坚持上去看看。原来是在苇箔上垫了一层稻草,十二个酱饽饽整整齐齐地在稻草上睡大觉呢。

  以后的日子三天两头地登梯上阁去看酱饽饽,怎么还没像母亲说的那样长一身黄黄的霉呀?天进了梅,我的心也进了梅,好奇心疯长。看到三杏家晒了一竹匾焯过的马齿苋,心就痒痒,也到韭菜畦上将肥大的马齿苋挑回家,母亲却要拿了它们喂猪,我不依。母亲说三杏家晒的马齿苋是为了给她出嫁的姐姐坐月子时吃的,而我没有姐姐。以后好多个梅天里我见了生机无限的马齿苋,心里像长满了臼齿,咀嚼着没有姐姐的遗憾。梅雨季节湖面大水滂滂的,荷梗荇菜一个要挺水,一个要浮水,往高里奔着跟水长,长得又细又长。小多的母亲就下湖拉了荷梗做菜吃,母亲说荷梗是荒年里吃的东西,味苦涩嘴,被我缠得没法子,就绞了荇菜做盘菜,那个糙呀,我不想吃第二回。

  风在水面穿梭,跟它一起穿梭的还有燕子,那叫一个惬意。就像梅雨适度的年份,丰沛的降雨让林木庄稼长势喜人。白鹭静静立在秧田里,像个哲学家思考着真理。不是老天掐算准了,五月里就肆意泼洒天水,油菜熟了,麦子熟了,怎开镰,怎地起连枷?农人知道过日子是过老天所赐的日子,等菜籽麦子吸足阳光进了油坊磨坊,老是赤日炎炎怎妥?栽秧最好要在绵绵雨日,秧门一关,秧苗盼着阴雨天好活苗分蘖。六月的浮云在倾倒五月的沧浪,梅雨算准了石榴萱草花开的时节来滋润田禾。

  可是梅天里保不齐老天打个盹,老天一打盹就发错牌,不是内涝破圩就是短梅空梅,沙洲上的人见识了风风浪浪,一个个像个哲学家理性接受各种事实。遇上一夜特大梅雨,排灌站没日没夜地行使医院职责,受下内涝的水田,还你片治愈的水田,多多少少能保住些收成。破圩是天灾,护不住土岸的大堤,沙洲人护得住意志的大堤。雨过天晴水一退,坚强的遭灾人又让兴旺繁衍在沙洲上。若出现短梅空梅现象,衣物竹木家具也不生霉点了,好像对做酱有些影响,霉不透。

  总算出梅了,母亲将阁上的酱饽饽搬下来,好家伙,一个个严严实实地裹着黄毛大衣,中间洞眼里的霉简直像我家黄狗身上蓬松的毛。等酱饽饽上霉整整等了一个黄梅天,等得学校都放起了暑假。我和母亲刷去酱饽饽上的黄曲霉,母亲用麻绳将酱饽饽穿成两串挂在墙上晒。出了梅,太阳叫你见识了它原有的威力,晒得正午岸沿上的苘麻飞蓬直打蔫。父亲在门口打下三根木桩,扎成三脚架,又在上面架上一口酱钵。母亲将晒过三四个太阳的酱饽饽劈成疙瘩,下到酱钵里兑上水添上盐。这叫下酱,居然用了类似下秧的命名法则,乃是书本上找不到命名方法。接下来那钵半成品酱要晒上好多个太阳才行,而且要经常翻酱面,父亲特意制作了翻酱用的船桨。

  父亲上门给人家做木工活,母亲负责砍柴、种菜地和烧烧洗洗。哥哥们薅稻,就我闲着过暑假,翻酱的活儿自然归我。晒酱是太阳的事,翻酱我来做主,先在门槛内看一会小人书,再将大脚凳搬到酱架边,跪在凳子上翻酱,酱面被烈日晒出一层黝黑的壳,一翻,露出里面浅褐色的酱面来。回屋继续看小人书,过一会儿再出去翻酱,先前翻出的酱面经太阳的炙烤又变成包公脸了,忍不住用小指沾点尝尝,来自梅天的味道,又咸又香。那时候几乎天天下午一两点钟总要下一阵雨,所以看小人书不能太投入,若忘了盖酱,进了雨酱就会变味。咸香的酱面就像一篇好文章,由时间构思,梅天里打下腹稿,出了梅在阳光下誊写出来的。沙洲人解读进梅出梅是用做酱让太湿太干的气候为人所用

  水乡出梅后的日子要洗洗晒晒好多天,沙洲的男人们负责将碗橱八仙桌澡盆等木器搬到水边,用碎碗片刮去霉斑,在太阳底下晾干后油上桐油。女人们要晒霉,将衣箱衣橱里的物件晒个遍,从寒衣被里被面到单衣鞋帽、一圈圈的毛线,花花绿绿的院子成了染坊门前的晾晒场。父亲每年都要将家里的八仙桌、碗橱和大木盆除霉油桐油,可惜这些活我帮不上忙。有一天父亲被人家请去补船,他想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家里的鸭船填填缝好油桐油。二哥前些天以将鸭船洗净,刮去外面朽了的皮子,倒扣在社房门口。父亲没工夫碾船灰,就让我去碾!按父亲说的采些苘麻蓖麻叶或者构树叶放进石臼里,加上些生石灰,再倒些桐油,然后找块尖石头捣药似的将绿叶石灰桐油碾成黄白的团。烈日炎炎的,树上的知了做了社房门前石臼旁碾船灰人的伴儿。如今写起这一段,那时觉得自己是个能干的男子汉的心到现在还在激动着。后来父亲说我碾的船灰地道好用,原来他早知道我是个可托的细致妹头呀,父亲用我碾的船灰补了好几条船。

  现在的夏初仿佛告别了梅天,不是短梅就是空梅。人们不用霉酱饽饽了,不用晒酱油木器了,刷过高档油漆的家具,也用不着防霉了,繁重的薅草工作都交给除草剂了。我们再不必为避风雨顶烈日受苦,再不必为百物生霉朽烂犯愁,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却又遗憾找不到以前针对返潮发霉的日子获得的乐趣了。我们是不是疾奔得太快了,和梅天和季节还能相识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苇岸-弦歌 于 2011-4-26 21:00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4-25 13:57 | 只看该作者
语言优美细腻,富于画面的美感。读罢之后,仿佛沉醉温柔的江南之中。欣赏!
3#
发表于 2011-4-25 14:08 | 只看该作者
舒展自如,在品读美文的同时,读之长了许多知识!
4#
发表于 2011-4-25 14:46 | 只看该作者
在想,酱饽饽是个什么样?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才有了老师这样的特色文字。
5#
 楼主| 发表于 2011-4-25 20: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杨冬胜 于 2011-4-25 13:57 发表
语言优美细腻,富于画面的美感。读罢之后,仿佛沉醉温柔的江南之中。欣赏!

现在江南气候的宜人度也大不如前了,以前人们多富有,那时的生态环境拿到今天得值多少金钱?一些不起眼的拥有是多厚实的财富啊。问好杨老师!
6#
 楼主| 发表于 2011-4-25 20: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鸽子杨军 于 2011-4-25 14:08 发表
舒展自如,在品读美文的同时,读之长了许多知识!

以前农家家家是作坊,磨豆腐、做酱、熬麦芽糖、编篮编筐、刻土墼、烧砖制陶……现在人玩电脑消磨时间,丢弃了多少技艺,遗忘了多少记忆。谢鸽子老师来听我说农家!
7#
 楼主| 发表于 2011-4-25 20: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潘霞 于 2011-4-25 14:46 发表
在想,酱饽饽是个什么样?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才有了老师这样的特色文字。

那酱饽饽即厚厚的熟麦粉的饼,北方干燥,怎么制腐乳酱面,工序、原理应和我们这儿差不离吧。记得小时候也有人家图省事,将小麦腤熟了直接霉着,不过那酱味儿差远了。
按说我叫你老师才恰当,我才学写字几天呀?你前头走,我后头跟。
8#
发表于 2011-4-25 21:34 | 只看该作者
前几天,看张爱玲的书。说道梅雨过后的晾晒一节。她说的是晾布匹,想那锦缎红绸的,挂了满院,该是何等的美艳。
今又见弦歌的晾晒,呵,想来,比那还壮观。
水乡的日月,真是丰盈。满满当当,都是温温润润的细风柔柳。
9#
发表于 2011-4-25 21:36 | 只看该作者
弦歌的字里,有几个动词,很是让人欢喜。:)
10#
发表于 2011-4-25 21:47 | 只看该作者
好唯美的文字,欣赏。
11#
发表于 2011-4-25 22:52 | 只看该作者
叙述清新自然,情景相依,水乡的梅雨季节,地域风俗娓娓道来,生活之味浓郁,问好。
12#
发表于 2011-4-26 08:33 | 只看该作者
出了梅,入了梅。许多记忆,在时光中,也只能在回味中去追寻了。
那时的情,那时的景,想来温馨绵长。
13#
发表于 2011-4-26 09:37 | 只看该作者
跟你一起经历和怀念。
14#
发表于 2011-4-26 16:10 | 只看该作者
江南的风情,别有滋味。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去旅游,我便去那儿游览一下。
15#
发表于 2011-4-26 16:13 | 只看该作者
江南我倒是去旅游过,不过我更喜欢弦歌文章里的江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8 08:03 , Processed in 0.05347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