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0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人四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3-14 0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人四帖

        一、谈“文人相轻”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一个人有资格成为你的对手,使你须臾不能忘记,他身上必有你不具备的长处和优点。一个人只有尊重对手,才能从对手身上学到东西,完善自己;而妒忌、恨、怕对手,当然不会从对手那里得到什么。可以说,一个人对对手的态度,决定了他的成就。

  文人之间,也是一种对手关系,虽不见刀光剑影,但文人自有文人独特的心态和方式。“文人相轻”即是对手关系的一种表露。

  这句话,似乎可以把所有文人囊括其中,但细加审视就发现它有一个特定的范围,就是低层次的文人圈子。在最高层次的文人中,鲜见相轻的(即便有,也是因为政治立场,而不是艺术)。以唐宋文坛为例,李杜、韩柳、欧苏这些顶尖人物,相互间都是真诚地倾慕对方的。进入文学史的人物,几乎都没有相轻的习气。

  有的时候,两个文人间才华、成就相差太大,并不成为对手,但站在高处的文人,仍然以对待对手的诚挚心情,和对方交流。比如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老师,这几个人都不如孔子,而孔子丝毫没有轻视他们,向他们请教。虚下心来,才能襟怀大开,新知识、新思想才能进来,才能成大事。
  
  说到底,要把文章做大,先把心胸扩大。

     
       二、 从“文人无行”说开去

  “文人无行”这句话人人皆知,却没人说过“官员无行”、“商人无行”、“歌星无行”、“球星无行”之类说法。是唯独文人的品行有问题,而官员、商人、歌星、球星的品行都完美无瑕,还是什么原因?
  
  大款出绯闻,人们熟视无睹;官员出绯闻,人们相视一笑;歌星、影星若没绯闻,就有人着急,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地让他们带点儿绯闻才过瘾;而文人出了绯闻,那可是石破天惊,全社会都愤怒、鄙视、嘲笑。

  有意思的是,文人转变了身份后,社会对其品行的要求随之降低。如文人做官。做官的文人,身份变为官员,即使贪污受贿情妇成群,也不会有“无行”的恶名了。品行这个应该人人共同实践的东西,已经专归文人所有了。社会在期待文人高洁的同时,忽略了对其他人的道德诉求。

  这很耐人寻味。似乎文人品行上出问题,就是渎职;似乎只有文人这个行当才需要品行,其他行当不必。

  假如社会舆论像对待文人无行那样对待各行各业的品行,社会将是什么样子?

                   三、论书呆子

  书呆子之所以为“呆子”,就是不懂得琢磨人,所以这种人不会当上官,即使当上,也不会左右逢源,官运亨通。这是一个弱势群体,古往今来都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笔者考察了一下有关资料,惊讶地发现,社会对这些人从来就误解着。

  一是许多人认为书呆子的生活没意思。书呆子不善交游,不爱名利,不能发达,生活得有何意思?其实不然,书呆子自有书呆子的乐趣。在他们眼里,书比一切都迷人。陈景润走路撞电线杆,是呆,更是乐趣。但是世人大都艳羡其名满天下,而不知他的乐趣不在名利而在学术,那些名利,只是他痴迷学术的副产品而已。那种全心投入的乐趣,常人哪能享受得到?

  二是相当多的人认为书呆子无用。古话就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看看人类历史就会发现,那些对人类进步贡献最大的科学发明,大都是书呆子完成的。这样的例子谁都能举出几个。

  三是在有的人看来,书呆子对于社会风气、社会生活是多余的。其实恰恰相反。书呆子笃信书本上的“大道理”,认死理,遵纪守法,不钻政策空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书呆子代表了一种纯正、严谨的风气。在社会风气不正的时候,书呆子说真话、说实话,有傲骨,甚至用生命捍卫真理,而不是看眼色,见风使舵。我想,如果一个国家有越来越多的书呆子,这个国家的风气肯定淳朴、纯正,法令、制度肯定实行得规范。如果在一个国家明哲保身、精明油滑的人占了主流,这个国家必定是一盘散沙,不可救药。

  我们这里有一位中学教师。他的一位亲戚为了超计划生育,躲到他家里来。他动员亲戚去做手术。亲戚不去,他说:

  “你知道不知道现在中国多少人了?你赶快做手术,咱不能为国家增加负担。”

  他老婆大骂:“你这个书呆子!亲戚有事了,你酸什么?就你会讲大道理!”

  “大道理?大道理就是比你那个小道理大!”

  他立即报告了计划生育部门,使亲戚做了引产。亲戚关系也宣告结束。

  这样的书呆子气,令人肃然起敬!这样的书呆子,正是国家的脊梁!

          四、古代文人与吃肉

  读古典文学,心里偶然跳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诗词文章中,几乎没有关于吃肉的记载。绳枢瓮牖的贫寒文人固然不写吃肉,而富贵文人也以饮食清淡相标榜。笔者想了想,大致有两个原因:

  一是对雅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塑造、表现高雅意象为主的。传统艺术中,清高、雅致的意象频频出现,如梅兰竹菊、琴棋书画、诗酒风月等。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落英”,便是体现他对高雅的追求。而肉在文人心中,似乎是俗、浊的意象。曹刿一句“肉食者鄙”,把“肉”和脑满肠肥、愚蠢鄙俗的形象连在一起。李渔《闲情偶寄》谈过这一点:

  “肉食者鄙”,非鄙其食肉,鄙其不善谋也。以肥腻之精液,结而为脂,蔽障胸臆,犹之茅塞其心,使之不复有窍矣......脂腻填胸,不能生智故也。

  原来如此。哪个文人在诗文中写自己吃肉,就俗了。当然,文学作品中也有写吃肉的,但绝不是文人。在鸿门宴上啖彘肩的樊哙是个粗人;“丰年留客足鸡豚”,写的是农家;“故人具鸡黍”,也是写农家。

  疑惑的是,文人真不吃肉,还是只吃不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固然体现了高雅,但是也透露出吃肉的消息------“宁可食无肉”至少表明不拒绝吃肉。

  二是成仙的向往。古代文人大多向往神仙,所以处处模仿神仙,在饮食上也不例外。神仙似乎只喝露水、吃玉末、金丹,文人便模仿。李贺《苦短昼》:“何为服黄金、吞白玉?”魏晋文人服食“五石散”,就觉得有仙气了。好像吃清雅的东西,就接近神仙。

  问题是,文人真的不喜欢吃肉吗?在《论语》的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我看出了一点端倪。孔子“三月不知肉味”,这可以证明孔子是爱吃肉的,因为他对自己不吃肉的时间记得极其清楚,这不正是太想“知肉味”吗?否则,除了他自己说出“不知肉味”,弟子无论多聪明,也不可能想到老师口里的感觉上去。孔子明确规定,行拜师之礼须拿“束修”,就是干肉。这和他“三月不知肉味”是否有联系呢?

  据我所知,在吃肉上,古代文人只有两个例外:苏东坡爱吃猪肉,郑板桥爱吃狗肉。苏东坡深知文人这种可爱的清高,作了一首诗,开文人的玩笑:
      “吃竹使人瘦,
      吃肉使人俗。
      若想不瘦也不俗,
      每餐竹笋炒猪肉。”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3-14 12:4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好观点,建议斑竹立即加钻石!
3#
发表于 2004-3-14 13:5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张光茫 发表
好文,好观点,建议斑竹立即加钻石!


握手。准好文。

不过再加一个“文人相捧”更妙趣横生:)
4#
发表于 2004-3-14 14:17 | 只看该作者
文人相捧不错,马上写吧。但避开文人相轻。
5#
 楼主| 发表于 2004-3-14 15:2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 张光茫、 刑天丁、 龙侠各位的阅读啊,我写的还很嫩,请不吝赐教!
6#
发表于 2004-3-14 21:37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观点还可以再生发一些。
说到文人相轻,我倒是常常感到,朋友的文章写得好了,是对我的一种压力呢!于是蹩足了劲想写出比他好的来,有时却力不从心,故而伤心落寞。
7#
发表于 2004-3-15 07:20 | 只看该作者
说到底,要把文章做大,先把心胸扩大。
8#
发表于 2004-3-15 21:23 | 只看该作者

赞同:)

最初由 柳咽河 发表
这样的观点还可以再生发一些。
说到文人相轻,我倒是常常感到,朋友的文章写得好了,是对我的一种压力呢!于是蹩足了劲想写出比他好的来,有时却力不从心,故而伤心落寞。
9#
发表于 2004-3-15 21:3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仲华的了!
10#
发表于 2004-3-16 13:2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一剑飘红 发表
说到底,要把文章做大,先把心胸扩大。

说得好!
11#
发表于 2004-3-23 02:20 | 只看该作者
选题很好,很吸引人。仲华兄思想很敏锐。
12#
发表于 2004-3-23 12:43 | 只看该作者
分析得很到位,好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13:02 , Processed in 0.05326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