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5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寂寞曹操平生唯一知己是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9 1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叶之秋)

       青梅煮酒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在席间曹操称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当时吓得刘备手中的筷子都掉了,希望用一副窝囊样蒙骗曹操。其实,曹操可不是那么好骗的,难道会因为刘备故意示弱就沾沾自喜,放松对刘备的警惕吗?不会。刘备得以逃亡,是托了郭嘉的福。
  
  据《魏书》记载,吕布打的刘备满地找牙,为了活命只能投靠曹操。当时谋士程昱曾经劝说曹操:“刘备此人素有大志,有英雄之气,如果不早点解决掉,以后必定会成为大患!”曹操拿不定主意,就问郭嘉。郭嘉说:“确实如此!刘备此人不得不防。只是,主公您拿起武器、高举义旗,是为了替百姓扫除奸佞,就应该用诚信来招揽天下贤才,但是就算主公这么做了,很多人还是担心来了有没有好结果。刘备确实有英雄之名,现在混不下去了,前来投靠主公,如果主公您杀害了刘备,那么就会获得杀害贤人的名声,那么天下的谋士贤才就会心中有疑虑,必将再次选择自己的主公。那么主公您将和谁一起安定天下?现在杀刘备,只不过是除去了一个灾祸,却阻塞了天下人对主公的期望。现在可是决定主公成败的时期,主公您不可以不仔细考虑。”曹操笑着接受了建议。
  
  正是由于郭嘉的这番话,让曹操对刘备心存一丝善念,刘备才得以从虎口逃脱,之后投靠袁绍,投奔刘表,再之后借赤壁之战,夺取荆州,建立起自己的基业。郭嘉于刘备,可谓大恩人。
  
  那为何郭嘉明明知道刘备是天下“英雄”,还建议不杀刘备呢?仅仅是因为希望曹操收揽民心,不想曹操害贤?曹操此人可不是吃素的,在他的一生中,错杀的,冤杀的,故意杀的人可真不少。即便是对待贤才,有的时候也是冷血无情。比如说对待孔融、杨修等人。那曹操又为何会听从郭嘉的建议,放走刘备?
  
  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时势不同。
  
  当曹操统一北方,大权在握之后,杀伐决断都由自己做主,很多时候就多了一份个人意气。杀孔融真正的目的是因为孔融是坚定的汉室忠臣,当曹操权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孔融的冷嘲热讽,对曹操的不合作,就显得另类,让曹操无法忍受,甚至觉得不需要忍受,借孔融一颗人头,震慑下其他的猴子。而杨修之死,更多是由于对曹植的辅佐,一方面对曹植过于随便,失去君臣上下之礼;一方面经常操刀,代替曹植写命题作文,搞的曹操很恼火,认定杨修有架空曹植的嫌疑。而杨修是袁绍的外甥,其父杨彪又被曹操害死,更让曹操生疑,觉得杨修必定会借机挑拨曹植兄弟关系,有碍曹魏的未来。曹操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人。
  
  而郭嘉建议放刘备一条生路的时候,是在官渡之战前。在刘备投靠曹操的几个月前,曹操的形式还非常狼狈。为了攻打徐州,而被吕布抄了后路,兖州无数郡县纷纷叛变,仅仅剩下三座层次在荀彧、程昱手中。之后曹操退兵回击,吕布败退。当时双方都已经筋疲力尽,很多人想暂时休兵,但郭嘉建议,要干净坚决彻底的消灭一切反动派,绝对不能够让吕布苟延残喘,小心野狼缓过气来又害人。结果,横行天下的吕布被消灭。刘备在和吕布的交战中,在处理徐州的内乱中,老本打光,只能投靠曹操。曹操的形式看起来挺红火的。
  
  可是,曹操依然还是天下群雄中的小角色,根本没到有资本可以嚣张跋扈的时候,长江以南有孙策、袁术、刘表、刘焉、北方有公孙瓒,袁绍、马腾、韩遂、张鲁,大则跨有三四州,地方几千里,小的也户口百万,屯兵十余万。尤其是占据冀州、青州、并州的袁绍,正在强力攻打公孙瓒,一旦拿下,就拥有四州之地,是天下实力最雄厚的诸侯。而曹操仅仅是占据了一个兖州,还是常年征战,人烟稀少的那种穷地方。曹操只能夹着尾巴装善人。
  
  在裴松之的注中,还列举了晋代傅玄的《傅子》有关文字。在《傅子》中,主张放刘备一马的人换了个,不是郭嘉了,而是曹操自己。郭嘉是向曹操建议,“刘备向来有才华,非常善于获取民心,而且手下有关羽、张飞等猛将,都是肯为他卖命的。按我的看法,刘备此人必定不会长久处于人下。古人有云:‘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希望主公早点把刘备拿下!”曹操却认为自己当时正尊奉天子号令天下,要招揽英雄来表明自己的信义,这样重要的时候,怎么能杀刘备呢?
  
  裴松之以为,两段文字的记载相反。其实,我以为两则文字中的曹操和郭嘉恰恰相同。
  
  郭嘉也好,曹操也好,为什么最后放走刘备?因为从政治需要上讲,不得不如此;从天下形势上讲,不得不如此。无论是道义上,还是实际需要上,曹操都不能杀掉刘备。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郭嘉他在追随曹操的十一年中,经常扮演的就是曹操的另一半的角色。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曹操是如何评价郭嘉的。
  
  曹操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曹操亲口认定,郭嘉是最了解曹操的。曹操又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定,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很多时候,曹操对一件事情左思右想,难以决断,郭嘉就会帮助曹操决定,但是,郭嘉并不是说出自己的一套见解,而是常常揣摩曹操的意思,在其中选择最适合形势,对曹操最有利的决定。因此曹操对郭嘉特别欣赏,纵观曹操一生,如此嘉许一个臣子,是绝无仅有的。就算是对辅佐曹魏的第一功臣荀彧,也有所保留,不像对郭嘉全是溢美之词。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荀彧等人,很多时候都是把自己认为最合适,最应该的建议告诉给曹操。当曹操的想法不合乎自己的看法的时候,荀彧会毫不客气的提出反驳。就算是曹操拜魏公,大势已定,荀彧都会用自己的方式表示默默的抗议。而郭嘉就不同了,永远是那么了解曹操,忠于曹操,就如同曹操对待自己的另一半一样。
  
  于是,当郭嘉死去,曹操一连三叹:“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对郭嘉的怀念、悲痛溢于言表。而在几年之后,曹操经历赤壁之战,在败军路上,曹操再次回想起郭嘉。此时的曹操,正被当初放走的刘备痛打,但是曹操对郭嘉没有一句怨言,依然是感叹:“若是有郭奉孝在,怎么会让孤有如此大败!”做臣子做到这样的地步,也就死而无憾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叶之秋 于 2011-7-30 10:47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7-29 13:59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这一篇中的郭嘉与易中天评三国中讲的郭嘉非常接近,前一段是间我一直在看易中天评三国,欣赏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20:00 | 只看该作者
易中天老师对郭嘉的评价过高,我在另一篇文字中曾经简略的对比过郭嘉和荀彧的功绩。

[ 本帖最后由 叶之秋 于 2011-7-29 21:08 编辑 ]
4#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21:08 | 只看该作者
附上另一篇文字

      
                             曹操两次向荀彧称赞郭嘉的真实意图


  当郭嘉去世之后,曹操非常悲痛,亲自到郭嘉府中吊孝,并公开表态:“平定天下,(郭嘉)谋功为高。”对郭嘉的死,即便是生性狡诈的曹操也不禁悲叹“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让我想起当年孔子悲叹颜回之死,“天丧予,天丧予!”曹操曾经向荀攸等人表示,荀攸等人都和自己年纪相仿,唯有郭嘉年纪最小,本来是希望把后事托付给郭嘉,没想到白发人送黑发人,三十八岁的郭嘉竟然走在五十三岁的曹操之前。曹操对于郭嘉的感情,既有君主对臣子的爱惜之情,更有知音辞世的悲恸之情。
  不过,曹操曾经写过两封信给荀彧,向荀彧称赞郭嘉,就并非仅仅是真情流露了,还有着别的深刻涵义。
  无论是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还是在后世史家看来,郭嘉和荀彧之间功劳谁大谁小,没有可比性。像一代枭雄司马懿评价荀彧“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在建安十二年,平定袁绍之后,曹操平定诸位大臣功勋,也曾经认可:“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荀彧在曹魏阵营,功勋第一,荀攸第二。而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荀彧传记列于第十,仅次于曹魏诸帝、董卓等诸侯,诸夏侯曹之后,是外姓功臣第一,且荀彧前后受封两千户。而郭嘉列于传记第十四,距离荀彧,间隔了二十多位功臣,郭嘉在世时仅仅受封两百户。
  那为何在郭嘉死后,曹操如此隆重的赞许郭嘉,给予郭嘉很多本来不具有的荣耀呢?我看,根本的目的,是借郭嘉来打击荀彧。
  我们先看看曹操的信写了什么内容。
  其一: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
  其二:与彧书曰:“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
  对于这两封信,我们抓住三点。其一,时间。207年郭嘉病逝,212年荀彧病逝。两封信的时间当在这五年之间。其二,大事。208年曹操用荀彧计南征荆州成功,但在伐吴时,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211年破马超韩遂联军。212年曹操南征孙权,荀彧病逝。
  而最主要的是第三点,我们看看曹操在写给荀彧的信中,称赞了郭嘉的什么优点。而那些郭嘉的优点,荀彧有没有,如果没有,那荀彧又是如何?
  在曹操列举郭嘉的优点中,二十七岁追随曹操,前后十一年,这一点和荀彧非常相似。不过二十九岁的荀彧早在曹操担任东郡太守、奋武将军的时候,就追随曹操,是曹营谋士中最早跟随的一位。而郭嘉则是曹操在兖州站定脚跟之后,由荀彧推荐给曹操的。讲资格,荀彧是前辈。
  至于智慧谋略,同赴患难,郭嘉更是无法和荀彧相比。荀彧一生最重要的功劳有三个。其一、安定兖州,建立根据地。曹操在反董卓行动中老本打光,之后立足兖州重新振作。而帮助曹操经营兖州,使得曹操数次大败依然有栖身之地的正是荀彧。其二,当官渡之战前,曹操和袁绍两军对垒,曹操军粮将近,全军上下包括曹操自己都想着退兵,此时荀彧力排众议,主张和袁绍奋力一战,而自己将保证最好粮草供应,让曹操没有后顾之后。荀彧的这封信,让曹操改变了退兵的决策,最终在官渡击溃袁绍主力。其二,在官渡之战胜利之后,全军上下包括曹操自己都觉得曹军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现在大胜,见好就收,想回军整顿。可荀彧再一次提出与众不同的主张,建议穷追猛打,我军疲惫,袁绍更甚。一旦让袁绍有时间重新整顿,曹军官渡之战优势将化为乌有。曹操采纳,结果彻底消灭了袁绍势力。当然,在曹操在平定豫州、徐州之时,在曹操东征西讨之时,荀彧同样做出了许多了不起的决策。可以这样说,没有荀彧,就不可能有曹操的胜利。
  曹操在上表为荀彧请封的时候,曾经说道:“彧之二策,以亡为存,以祸致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是以先帝贵指纵之功,薄搏获之赏;古人尚帷幄之规,下攻拔之捷”。在高祖刘邦封赏功臣之时,以萧何为第一,并且认为萧何张良等谋臣为功人,曹参樊哙等武将为功狗。作为君主看重的是在军帐当中的决策,而次一等的才是攻城野战的功劳。荀彧,无疑是曹魏政权的萧何,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
  但郭嘉相比荀彧,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曹操多次表示,“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自己和郭嘉是知己,很多时候自己左右为难,难以决断的时候,郭嘉就会说出他的意见,让自己更加明白那一个决定才是最合适的。也就是说郭嘉做出抉择的时候,是以曹操的利害作为准则,对曹操有利的就去做,有害的就不去做。曹操写第二封信的时间,当在赤壁之战后。信中提到了郭嘉曾经表示自己如果到了南方,一定不能活着回来。郭嘉身体多病如此,但是在和曹操谈论国事的时候,总是说应该先平定荆州。曹操强调,郭嘉出谋划策都是出于对自己的忠诚啊,为了曹操的大业,完全不顾及自己的性命,像这样的郭嘉,在病逝多年之后,曹操也不能忘怀啊。
  这些本来是一个臣子为君主效劳的很简单,很正常的原则,为什么曹操还要着重说出来,并告诉荀彧呢?
  因为荀彧在做决断的时候,并不是把曹操的利害作为准则,而是把是否有利于汉室,有利于献帝作为准则。郭嘉是曹操的臣子,可荀彧虽然也为曹操工作,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汉王朝的臣子。
  当赤壁战败之后,曹操在战场上失利了,可是在政坛上却更上一层楼。以董昭为首的大臣建议曹操称国公,应该具有九锡,来表彰曹操的特殊的功勋。在荀彧等人辅佐曹操夺得中原霸主地位之后,曹操渐渐的由辅佐汉室的丞相,变成了自己独立王朝的君主,而称公,就是曹操搞独立的一个标志。荀彧是朝中仅次于曹操的重臣,德行威望无人可比,荀彧的支持,对于曹操成为魏公至关重要。董昭特意写了一份信给荀彧,劝说荀彧别太耿。董昭列举了周公旦,姜子牙辅佐周成王,田单夺回齐国领土迎回齐襄王的事迹,这三位功臣都能够列土封疆,然后说:“今曹公遭海内倾覆,宗庙焚灭,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栉风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群凶,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刘氏奉祀。方之曩者数公,若太山之与丘垤,岂同日而论乎?今徒与列将功臣,并侯一县,此岂天下所望哉!”董昭认为,曹操的功劳已经如此之大,就算是和前代的三位功臣相比,也如同泰山和土丘一样,如果还和其他的文臣武将一样只是封为侯,这定然不符合天下人的希望。
  可是,荀彧却公开表示,曹操本来就是举义兵匡扶朝廷,心中有着对朝廷的忠贞,也能够守住谦虚退让的事实。作为君子,应该用德行来关爱他人,董昭你们这些人,根本就不应该这么做。
  精明的荀彧难道会不知道董昭的行动,是曹操授意?不可能。但是荀彧依然选择了自己的立场。当许都百官,大都选择了生存,选择了利益的时候,荀彧依然坚持自己大汉臣子的立场。
  曹操称赞郭嘉通达,无异于说荀彧太不知变通,其实满朝文武,大都是曹操党羽,荀彧你又何必总是站在曹操我的对立面呢?郭嘉死了,曹操封赏其子,又无异于表示,荀彧若一直对抗曹操,儿孙必定难有善终。而曹操以郭嘉为知己,就是在感叹,为何你荀彧就如此不了解曹操我的苦心呢?郭嘉能够抛弃自己的生命来为曹操效命,可是为何荀彧,这位曹操政坛路上曾经的老师,多年的朋友,为何却在灾难过去,富贵来临之际,成为自己的政敌呢?
  曹操在暗示荀彧,在劝说荀彧,在警告荀彧。或许这些才是两封信的真实目的。
  
5#
发表于 2011-7-30 10:2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篇也请把字号调大一些。
6#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10:47 | 只看该作者
收到,呵呵。
7#
发表于 2011-8-1 10:07 | 只看该作者
  能知领导心意的人最不能得到领导的信任。郭嘉死得早,不然下场是很难说的。
  叶先生的观点很新颖,欣赏。
8#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15:3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有句话叫妄揣圣意。
9#
发表于 2011-8-1 19:38 | 只看该作者

标题

亲贤臣,远小人。一代枭雄曹操做的如何?请大家交流。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19:51 | 只看该作者
曹操不是亲贤臣远小人,他只要有才来者不拒,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
蜀汉多庸臣,曹魏多能吏。
11#
发表于 2011-8-2 09:47 | 只看该作者
曹操在用人之时就是“唯才是举”,而不是用时就是“唯才是忌”,后来他的谋士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就是明证。妄揣圣意是很可怕的事情。
郭嘉死得早是他的幸运。可以想像,一个君主身边有一个“另一半”,尤其是在天下已定的时候,搁谁谁也受不了。但是在创业的时候,就很叫人欣喜了。
帝王无知己。
12#
发表于 2011-8-2 1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叶之秋 的帖子

  文章颇有独特见解,但郭嘉并非是个喜欢揣摸主上心理的人,从《三国志》看,他是一个不拘小节,行事有点放浪之人。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8-3 18:39 | 只看该作者
不是极度了解曹操,曹操也就不会嘉许郭嘉为自己平生唯一知己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6 03:22 , Processed in 0.13188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