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5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走进大师苏曼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3-31 0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言:听说一直以来有不少中港台的导演都想开拍《苏曼殊传》,究竟苏曼殊是什么人?究竟有多大吸引力令导演们想开拍一个大家不熟识的人物?


           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谜


  他是清末民初萃集革命与创作于一身的奇僧。

  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及文学、佛学的各种撰述和翻译工作的苏曼殊也是近代人们公认的一位天才。他是高僧,是诗人、文学家、画家,通晓英、法、中、日、梵文的翻译家的同时,也是一名革命者。然而,他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新旧思想的矛盾斗争影响了他,加上他特殊的家庭境遇和飘零的身世,及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四处漂泊。病痛的折磨,际遇的悲惨,内心的伤痛,三者萃于一身,终于使这位天才,在三十五岁就过早地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苏曼殊是极端个性化的,放浪形骸,癫狂无度。他曾生吃鲍鱼直到腹痛生病,没钱买糖就将自己的金牙敲下易糖而食。而且别号又多达几十……

  他留学日本时,孙中山先生曾派廖仲恺给曼殊送去二百元银洋,曼殊得之欣喜若狂,立即大发请贴。当孙先生和廖仲凯接到请贴时,孙先生笑着说:“这就是曼殊,我们去赴宴,让他高兴高兴……”

  他以僧人的身份混迹于世俗社会,并对此津津乐道。林语堂曾说:“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谜,”鲜明之外,简直有几分怪异、叛逆、忧郁。种种奇特之处是曼殊阅世的手段。

  曼殊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其父经商日本,为日本横滨英商万隆茶行的买办,自与其首妾河合仙的胞妹若子私通后,于1884年9月28日生下曼殊。未及三月,若子返回家乡后不知所踪。曼殊改由河合仙抚养,致使得在很长的时期里,曼殊错认养母河合仙为生身之母。以致后来常常为自己血统和身世慨叹。

  曼殊六岁返回广东老家,但家人把他目为异类,称作杂种。幼小的曼殊备受歧视和折磨,丝毫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疼爱,受尽刻薄和欺凌,甚至病危时不予治疗而抬入柴房待死……
  
  面对着这一张张凶狠的嘴脸,他常常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残忍的行为,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的摧残。曼殊的童年是孤独的,悲惨的,一开始人生就向他进行了疯狂的挑战。

  曼殊才华横溢,过目不忘,少年时就崭露头角,语惊四座。七岁时其父将他送往上海,随著名西班牙老师罗弼氏·庄湘学习英语。他本就具有超人的智能和惊人的记忆力,再加上他学习刻苦认真,超过了比他先入学的同学。后因其父生意不佳,苏曼殊辍学回广东老家,遭受族人们的百般虐待,他忍无可忍,偷跑到惠州慧龙寺出家,这年曼殊才十七岁(一说是十二岁)。后于广州六榕寺受沙弥戒时被苏家发现找回。他又回到那个令他痛苦不堪的家。

  后来又因犯戒(偷食鸽)而被逐出山门……


             名伎苏小小是邻居

  他从来居无定所、贫穷、疾病缠身,又积极参加资产阶级革命、逃儒归佛之反复、创作诗歌、小说,翻译;从一个革命者、一个和尚、一个佛教徒、一个恋母的儿子、一个情人、一个飘泊者、一个嫖客……他从一个角色跳到另一个角色。比他的创作更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是他身世曲折而离奇,一生在众多的角色之间跳来跳去尤其引人注目。他的为人,他的才华,处处受到欢迎和爱戴。如果说刘三(季平)和柳亚子常常在经济上周济曼殊,孙中山先生无疑也是周济曼殊的一个。在他的一生中,给他带来许多温暖的,也不乏其人,他的生母、养母、祖母、孙中山、章太炎……

  1918年5月2日下午4时病逝,享年35岁,后事由汪精卫等料理。1924年6月9日,孙中山出资千金,葬他在西湖孤山之阴,与秋瑾之墓隔水相望,据说离他的坟墓不远处,还长眠着一代名伎苏小小。


                以情求“道”

  在他离开人世时,还不知他的生身母亲是谁?这就是曼殊一生的底蕴。饱受宗族歧视,缺少亲情的少年曼殊少小出家,及其“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的流浪生涯,对于人间温暖,正如久旱逢甘霖。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个时期,内腐和外侵,致使这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遭受前所未有的沉痛灾难!

  曼殊在日本著名学府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班学习期间,他结识了陈独秀,受到爱国主义思潮的影响,参加了排满反帝的革命团体,革命思想渐渐形成。

  袁世凯窃国后,他仍坚持以文章激发革命,发表了著名的《讨袁宣言》,历数袁世凯祸国殃民的种种罪行,惊世骇俗。

  曼殊大师是一个爱国的高僧,他的很多文字里浸透着对新世界的渴盼之情,和对清廷的无限愤恨,却是硬生生地被黑暗社会所淹没,于是希望破灭,痛极而笑,愤然落笔: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他对这个世界绝望,他需要宁静。然而他终究无法承受宁静世界的孤寂……于是反复着脱俗、入世。他是无能为力的,他对于这个世界又是失望的。 直到逝去,他看似浑噩的心神依旧在苦笑,人们无法理解他的行为。

  一个曾经客居异邦的僧人,在樱花坠落的日子里,楼头吹箫,思怀故国,忆念旧游。然却无家可归,有国难投,只可托钵行乞,漫无目的跋涉于水远山长之间,这一个感人的艺术形象,不可只能说是革命和尚来解读曼殊大师。


                 名流交际


  苏曼殊有文采,有仪表,还有耿直的个性令他结交了不少朋友,朋友都是当时革命界、文艺界的著名人物。如陈独秀、章太淡、宋教仁、周树人、李叔同、蒋介石、用如果把苏曼殊的友人,一个一个名字排在我们脑海筋里,这差不多成了一幅民国以来文人名士的缩影图。


                三度出家

  曼殊曾三度出家,不但披着袈娑云游四方,甚至漫游暹罗,锡兰、越南等国,从中体察当地僧侣生活及佛教活动情况,并接受第三次戒剃,受戒于左臂上。

  他后又编撰了著名的《梵文典》八卷,填补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一页空白。他也仰慕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壮举,多次表示要作白马投荒第二人,所以他曾西入印度潜修梵文。


                遗世而独立

  曼殊是遗世而独立的人。加上他早年即悟禅悦,稍长又万里担经,漂流异域,病骨支离,所以他的诗一方面油壁香车、红叶女郎、艳气四射,一面又悟尽情禅、倾心空门、无限感慨。他一则执着,一则逃逸,二者相纠相绕,缠附愈紧。这对于艺术,往往能创造出上品来,盖因蚌病成珠,忧伤的、感触万端的心灵往往酿出艺术的美酒。据有关分析资料指出,至少有70%以上的艺术家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神经质的表像或心理倾向,大抵都并不具有完整的人格。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不能确切知道艺术本身到底是一种常态的产物(日神文化)还是一种病态的反映(酒神文化)。但即便神经质,即便病态,真正的艺术家带给我们的美与力,也绝非其后滚滚而来的复制品所可以刻意仿效的。


                 情缘未了

  情缘未了,使他成了出家人中的在家人,在家人中的出家人。曼殊出入酒肆花楼,其意不在花,也不在酒,事实上,曼殊和百助枫子这对情人未能终成眷属,不能用幸与不幸来表述,曼殊毕竟因为自愿出家对曼殊的修持之苦,他本是多情种,一领袈裟锁火焰。


                翻译家·画家

  在翻译方面,苏曼殊作出了突出了贡献。他的译作,多属经再创造的着译结合之作,他的译出以诗为佳。语言凝炼,节奏感强,陈义悱恻,事辞可称。他曾编着《梵文典》、《梵书摩多体文》、《法显佛国记》、《惠心使西域记地名今译及旅程图》、《汉英三昧集》《汉英辞典》、《粤英辞典》、《泰西群芳谱》等书。译作有《拜伦诗选》、《悲惨世界》(传说陈氏与曼殊一起翻译嚣俄(Hugo,今译雨果)的《悲惨世界》、《婆罗海滨遁迹记》。还译有歌德的《〈沙恭达罗〉颂》,与梵土女诗人陀露哆的《乐苑》等作品。曼殊大师是向我国介绍拜伦、雪莱诗作的第一人。

  曼殊不仅诗文卓著,而且在绘画方面亦颇有造诣。他的画风清淡典雅,不落俗套,自成一格。但他从不轻易为人作画。

  他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十七八岁为教科书绘插图,兼教美术。二十岁以后,因他痛感身世不幸,心情郁闷,常将绘好的画撕碎,又不轻易为人作画,故传世作品很少。从现存的一百多幅画,多是萧疏淡雅,韵味浓郁,运笔精妙,图意新颖的佳作。日本西村澄人评其画曰:“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诚为空谷之音也。


              小说创作

  他一生共写了六部小说,合称六记。《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碎簪记》、《焚剑记》、《非梦记》、《天涯红泪记》(仅写成两章,未完)。这些小说大都以爱情为题材,又都用三角方式处理,常常带有浓重的伤感色彩。他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大都处于悲欢离合、生死离别之中,在他们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痛苦之后,方感人世多变,诸行无常,看破红尘,或不知所踪。体现出人生苦空无常,这也是人们对他关注的焦点。他对后来流行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产生了较大影响。

  曼殊小说都以爱情为主题,爱在这里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爱就够了,我们还要什幺?爱的深处就是忧伤,乃至毁灭。《断鸿零雁记》尽管是用文言文写的,但却是一篇洋溢着浓郁诗情和现代意识小说,是旧小说向新小说过渡的重要桥梁,被誉为民国初年第一部成功之作。

  曼殊小说讲给我们落叶哀蝉似的凄婉爱情故事,然而我关心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背后的曼殊。苏曼殊以出家人身份混迹俗世,小说好写美人,飘渺无方。

  曼殊破坏不了世界,只有来破坏自己了。曼殊虽然出入于歌宴酒肆,但他独恬事外,这在他的小说中也可以看出来,小说中的爱情从来不涉及肉欲,说这是出家人的宗教式的爱情观也好,“以情求道”的言情也罢,个中透露的是一个赤子之心的曼殊。


               总 结

  总结在前的评述,苏曼殊不仅是一般人心目中的浪漫诗僧,他对现代中国文坛的贡献很大,他生长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因此养成了他在后期中那种厌世的态度,放荡的行为,戕害自身的嗜好;这些他生活中的污点,终于戕害了他的身体健康,使他英年早逝。

  解读他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任何一种看似合理的解释均或多或少透露着强加式的牵强。在缓缓滑过脑际难以计数的词汇中,我努力说服着自己,极勉强地选择了「形为心役、以情求道」一词来为苏曼殊三十五年的坎坷人生来作出终结性的评语。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3-31 18:14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4-3-31 18:52 | 只看该作者
江湖飘摇一孤僧

对他很感兴趣,请作者发过来:)

期待……
4#
 楼主| 发表于 2004-4-1 09:11 | 只看该作者
[QUOTE]最初由 刑天丁 发表
[/QUOTE

不好意思,开始还以为自己发错了,现在又回来了。]
5#
发表于 2004-4-1 15:59 | 只看该作者
更清晰的了解了一代奇僧的传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13:03 , Processed in 0.08180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