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269|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黄花滩:生态移民新家园(修改稿散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9 16: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花滩:生态移民新家园(散文)


                   文/于文华


     【新闻链接】古浪县是全省18个干旱县和43个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特别是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南部高深山区的贫困人口近5万人,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十分突出,扶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为建立稳定长效的脱贫机制,在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11月16日,国家投资12.7亿元的古浪县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开工建设。省上主要领导陆浩、刘伟平为古浪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开工奠基。据介绍,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和培育特色产业,古浪县将力争在5年内,将南部山区贫困群众整建制、大批量搬迁到项目区,支持搬迁群众围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努力将该区域打造成为节水灌溉示范区,设施农业样板区,易地扶贫开发综合示范区,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半个世纪前,地处西北边陲腾格里沙漠边缘的黄花滩,寂寂无闻,毫无生机,到处一片杂草凄凄,野花丛生景象,一望无际的原野上一片死寂,没有炊烟的缭绕,没有人类的足迹,没有树木的葱茏,没有庄稼的歌吟——有的只是沙丘林立,千里荒原上乱石林立,野兔乱跑;有的只是戈壁滩衰草间凄风呼啸,老鼠出没,刺篷、蒿子、苦豆子、骆驼蓬……自生自灭;有的只是偶有驼队迈着沉重的步履,踩破荒原的寂寥,惊醒草丛间觅食的鸟雀;有的只是周边吆喝着驴车,吼叫着高亢、嘹亮秦腔的村民,进沙漠打黄毛柴,拔苦斗子、沙糜与沙冰草,搂头发菜,以贴补家用;有的只是附近牧羊的羊倌,挥舞着羊鞭,驱赶着一群又一群的羊只,寂寂地从滩这头走过滩那头。

     能够代代相传的东西,一定有着不同凡响的特质与魅力,比如一些博大精深、约定俗成的俗语,一些含义丰富、概括力强的话语,凝炼,含蓄,通俗,简洁,且脍炙人口,经久传播。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是说谁都渴盼自个儿的日子安逸,实在。树挪死,人挪活,又说明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比树强,从一个生来就熟悉的热土迁出,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逐步适应,逐步站稳脚跟,慢慢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历史上无数次的迁徙搬迁,除了政策原因与政府强制外,除了逃避战乱天灾与避难,大多数的移民,都是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了养家糊口,苟延喘息活下去,为了家族的繁衍生息与香火绵延不绝,为了能够生活的像个人样儿,过得稍稍滋润些。

     1986年随着县上“五滩”开发号角吹响,政府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实施移民工程,从县内南部山区被吃水难、走路难、上学难长期困扰的岘子井泉山区村民,甚至省从内山大沟深的宕昌、礼县等地,分期、分步、分批往地广人稀的黄花滩移民。人搬来了,地名与风俗习惯、生活习性,包括说话的方式、语言特点待人接物的行为也随之带来。比如芦草沟、达拉水、秤钩台、孟家窝铺、摩天岭……这些地名,也自热而然一同随人带到新地方——地名是一种历史文化符号,就像家禽家畜,和人厮混熟稔了,就有了感情,有了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人走到哪里,最喜欢将地名像使惯了的东西一样携带到哪里。别人叫起来亲切、自然、随和,自个儿听起来悦耳、响亮、顺耳。而习俗与生活习性则是人长期积淀与认知的过程,许多的东西潜移默化渗透到血脉与骨骼里,让人难以割舍与撕裂,再如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说话声音高,洪亮粗口,高亢而粗,不这样说话,对面山头就无法听见,达不到交流的目的,以至于搬到了川里,大嗓门、高分贝的说话方式,叫人听起来不大习惯与顺耳,实则是长期生活在山里的烙印——到川里出生的第二代以后,许多原来的习俗、习性与话语、说话方式才渐渐与川里接轨。

    人们学着像川里人一样开荒造田,打井植树。未种过农作物的处女地,有了水的浇灌,有了人的精心耕耘,焉能没有收入?借助景电工程引来的滔滔黄河水滋润,这里的茫茫沙海变成了沃野绿洲。只是刚搬迁来的那些年,土地还认生,人还未摸透土地脾性,磨合还不甚默契,加之条件差、底子薄,干啥都得从头来,日子过得稍稍比山里好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攒劲,有人就泄了气。说山里苦焦是苦焦,但日子过得舒坦,或许几年无啥收成,但只要老天发善心,雨水充足,打下的粮食全家人安安稳稳吃三五年。再说,早知道下滩这般辛苦,就不会舍家离舍搬迁了。又是平田整地,又是薅草打药,又是浇水打坝,吃饭穿衣还和从前没啥两样,就泥了院墙,锁了屋门,带着家畜、农具和铺盖,领着老婆娃娃,逃也似的重新回到熟悉的山沟沟。

    谁知,过了不到三四年,从各种不同渠道,传来了滩上人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的消息。说是一块下山的刘三福,翻修了一院子新式瓦房,添置了手扶子、四轮子、旋耕机、摩托……能够顶上原先一个生产队的农业机械了,叫人好生羡慕;说是芦草沟的芦黑娃,长得又粗又矮,三脚踢不出一个屁来的闷葫芦,搬到滩上几年时间,却出息得了得,娶了个攒劲、能干、泼辣的武威红红火火;说是孟家窝铺的孟六儿,原先在山里放羊,没啥出息,如今靠羊羔发了财——圈养在棚里,成天喂精饲料,羊贩子一天到晚缠着他,收羊皮、贩羊羔,他一年净落好几万;说山里当过兵的贺猛子,办了个什么能人养猪场,专门养城里人爱吃的瘦肉型猪,规模大,有好几百头猪,一拉就是一汽车,钞票数的手抽筋……

    返回山里的人肠子都悔青了,幸亏房子还在,人脉还在,地也在。不约而同提了礼物,买了好烟,找到村支书,好话说了一箩筐,终于勉强同意重新“归队”。地是好地,平展展、光坦坦,浇水不发愁,不但有井水,还有清凌凌的黄河水。有水有地,有胳膊有腿,人勤快些,光阴几年之间就赶了上来。吃粮不愁,穿戴不缺,就是手头有些紧张,正暗自得意搬回滩里的主意好,不料想,上头又来了新精神,说得搞石羊河综合治理,关井压田,做什么节水农业,大力推广温棚养殖,乡干部天天蹲点督促,谁说无钱搭建,人家早就替你谋划好,国家资助几千元,其余的乡政府出面担保,帮你贷款,一户一座温棚。棚里或种青菜、黄瓜,或栽西红柿、辣椒,或是小油菜、葡萄……一时间,乡上雇的推土机开了进来,推成大概雏形,村组开展互帮互助,几十号人齐上阵,上土的上土,夯土的夯土,不到一月,一村又一村的地上,一排排、一行行排列整齐的温棚搭建了起来。早拉来扣棚的塑料薄膜、稻草帘子,七手八脚“武装”好大棚。乡上组织到先期开展温棚种植的外地参观学习,有人从外地调来脆生生、绿油油的蔬菜苗子,一户户村民争先恐后施肥,辟垄沟,栽植幼苗,将温棚种的满满当当。挤挤挨挨的绿苗苗,隔几天浇一次水,打些农药,长势喜人,高兴的人们见面就问:你棚里的苗长的咋样?

    乡上规划的320多亩耕地上,集中连片、高标准蔬菜日光温室示范点,像耍魔术般矗立在人们眼前。家家户户展开了竞赛般,响应政府号召,搞多种经营,规模养殖。中庄组村民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集中经营,走上了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都不约而同修建起整齐划一、美观好看的圈舍,搞养殖——养牛养羊养猪都行。几个月时间,大地之上,村落内外,矗立起一个个醒目、养眼、实用的温棚。人人有事做,家家不闲着。有专业养殖合作社负责饲料加工、养殖技术培训、畜禽疫病防治、出栏销售一条龙服务……开弓没有回头箭,总不能再搬回山里,过靠天吃饭的老日子。

   几年间,移民越来越多。山里的,外县的甚至外省的,政府依托国家扶贫项目,分期分批实施,整村整片推进。人们想到的,政府想到了;人没有想到的,政府也设身处地考虑周全,让移民一搬进就能扎下根来,有生活下去的信心与希望。统一式样的5间房屋,前有菜园,后有牲口棚与储藏间。厨房里人未到,先砌好了炉灶,房顶架设好电视接收器,移民下车,将牲口拴到槽上,鸡儿和肥猪放到圈里。点火搭锅就能做饭,搬来电视,接通电源就能看电视——有房有屋有院落的呵护,有了炊烟缭绕与电视图像声音的萦绕,有了猪羊鸡狗树木的陪伴,有了米面烧柴煤炭的支撑,就有了家的味道,有了过日子的根基,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剩下的就是凭力气、挥汗水过好属于自己的日月!

   如今弹丸之地的黄花滩,一该昔日的荒凉衰败景象,成了当地人眼中省内外媒体的“香饽饽”——地处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内,有308省道和永黄公路在这里交汇,正在建设中的营双高速公路和金大快速通道分别沿村南北穿行而过。2011年11月中旬,黄花滩彩旗飘飘,欢声雷动,国家斥资数亿元的生态扶贫移民搬迁项目正式实施,全国招标,准备将景电二期引黄灌溉工程再度向黄花滩延伸,计划将县内南部山区数万山民整村搬迁——让北部的荒山闲下来恢复植被,让土地肥沃的黄花滩红火起来,凭借市上金大快速通道与武威融合经济圈、金武一体化的构建,为家乡古浪尽快脱贫致富、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推波助澜!

   路拓宽修好了,水引来了,有了前进的方向与目标,有榜样的引领与示范带动,一个令人欣喜的、倍受欢迎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建设家园何愁不早日展现在面前!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1-12-14 09:48 编辑 ]

搭建温棚.jpg (130.16 KB, 下载次数: 690)

搭建温棚.jpg

成片温棚.jpg (79.22 KB, 下载次数: 611)

成片温棚.jpg
2#
发表于 2011-12-9 19:20 | 只看该作者
于老师的文章总是从关注民生出发,细细讲来,让人受益!

周末问好!
3#
发表于 2011-12-9 23:13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这久我们家乡这边到了杀年猪的时候,由于朋友多,天天吃大肉喝大酒,上网时间相对较少,明天、后天还要赴四家杀猪宴,过几天多评大家的文章。问好文华!
4#
发表于 2011-12-9 23:56 | 只看该作者
明天仔细拜读,上次去了武威,有人提议去黄花滩看看,可临时有事急急忙忙回来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09: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1-12-9 19:20 发表
于老师的文章总是从关注民生出发,细细讲来,让人受益!

周末问好!


    谢谢文友第一时间评读!
    这是我尝试着将散文与新闻结合起来。县委宣传部的一位领导,也是县上的文联主席说你文笔好,何不写写新农村建设,像正在大规模建设的生态移民及项目示范区黄花滩移民区,想了一下,一个作家,不应当也不应该与火热的现实生活脱离起来,应该讴歌这个时代的丰功伟绩,应该为家乡建设出力加油、呐喊奔波,所以草就了拙作。
6#
发表于 2011-12-10 09: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11-12-10 09:20 发表


    谢谢文友第一时间评读!
    这是我尝试着将散文与新闻结合起来。县委宣传部的一位领导,也是县上的文联主席说你文笔好,何不写写新农村建设,像正在大规模建设的生态移民及项目示范区黄花滩移民区,想了一 ...
这样的尝试值得研究和借鉴。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09: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杨春山 于 2011-12-9 23:13 发表
先记号,这久我们家乡这边到了杀年猪的时候,由于朋友多,天天吃大肉喝大酒,上网时间相对较少,明天、后天还要赴四家杀猪宴,过几天多评大家的文章。问好文华!


   谢谢春山兄的提读,我似乎已经闻到了年的气息,因为你们那里已经开始杀年猪了,羡慕天天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梁山”豪侠生活呀……呵呵,只是不要喝醉了!
8#
发表于 2011-12-10 13:38 | 只看该作者
能够代代相传的东西,一定有着不同凡响的特质与魅力,比如一些博大精深、约定俗成的俗语,一些含义丰富、概括力强的话语,凝炼,含蓄,通俗,简洁,且脍炙人口,经久传播。

喜欢您干净凝炼的文字!来学习,问好您!
9#
发表于 2011-12-10 13:45 | 只看该作者
问好于老师。很高兴看到新作品,有事要下了,容有空细读。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21: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漠北雪莲 于 2011-12-9 23:56 发表
明天仔细拜读,上次去了武威,有人提议去黄花滩看看,可临时有事急急忙忙回来了


   谢谢河西文友的提读及欣赏,问好朋友!
11#
发表于 2011-12-10 21:48 | 只看该作者
有房有屋有院落的呵护,有了炊烟缭绕与电视图像声音的萦绕,有了猪羊鸡狗树木的陪伴,有了米面烧柴煤炭的支撑,就有了家的味道------文华总会从身边的人事里寻出不平凡点,写出芸芸众生普通却感觉幸福的生活。而这些小幸福,总是那么令人感动。问好文华!
12#
发表于 2011-12-10 23:37 | 只看该作者
黄花滩的开垦与发展,也是引黄提灌工程为民造福的展现。问好。
13#
发表于 2011-12-11 08: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11-12-10 09:20 发表


   
    这是我尝试着将散文与新闻结合起来。县委宣传部的一位领导,也是县上的文联主席说你文笔好,何不写写新农村建设,像正在大规模建设的生态移民及项目示范区黄花滩移民区,想了一 ...


立足点高,文章有高度。这篇写得很有气势。问好!
14#
发表于 2011-12-11 16:21 | 只看该作者
拜读过。于老师你何不再深入一些,写一篇报告文学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09: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漠北雪莲 于 2011-12-9 23:56 发表
明天仔细拜读,上次去了武威,有人提议去黄花滩看看,可临时有事急急忙忙回来了


  再次感谢老乡的提读,问好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0 03:49 , Processed in 0.06050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