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76|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历史灰烬深处的余温之(一):角抵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8 1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史像一堆灰烬,
   但灰烬深处可能还有余温。
   我们的任务不是翻扒已经冷静的灰烬,
   而是把我们的手伸进灰烬
   去触摸那个余温。

        -----
《昆曲六百年》


    最近开始看《中国戏曲通史》。

    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歌舞形式,以娱大众。或民众用以表达自我心声,或是统治阶层为己歌功颂德的工具。明时的昆曲以“雅”为文人墨客、士大夫所追捧,倾家荡产而在所不惜,清末民初的京剧,为慈禧太后深爱,自上而下,大盛于世。后因鸦片战争的爆发,以及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大举侵华逐渐衰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几年,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为人们所提倡与重视。历史灰烬中的余温,渐渐回暖。随白先勇先生青春版牡丹亭于美国连续上演十几场,场场爆满,梨园清风在国内外悠然刮起。

    角抵戏,是否是余温中的一息热量,尚不可定论。现今的许多人,尤其青少年,根本不知道角抵戏为何物,发源于哪朝那代。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它并未随着奴隶社会的远去彻底消亡,而是逐渐演变成另外的形式存在。如体育运动中的摔跤、相扑,现下正规剧团的杂技,街头艺人的杂耍,如今依旧为少数民族地区所喜爱的傩戏,甚至,于民间流传的许多特异功能,比如:土苗两家的上刀山、跨火盆、吞火吐火都是其渊源的流长。

   在官方,角抵戏以体育的形式被传承,有的登上了体育的巅峰竞技场所:奥运会。于远古时代,它却是一种民众自娱自乐的工具,属民间舞蹈,后风靡朝野,与宫廷中的“雅乐”相呼应。丝绸之路开辟之后,吸收了西域各民族的艺术成果,更呈盛况空前之势,与京剧的兴起,颇有些相似,自民间始,衍及宫廷,与“雅乐”平分秋色,又走向民间繁荣传承。以至于因为它的大众化和通俗化,更比“雅乐”胜了几分。

    角抵戏的发展,与昆曲一样,由内容到形式,都是始单一后丰满。说到角抵戏,不能不佩服我们的祖先,在狩猎过程中,因没有现代的火枪可以远程杀伤猎物,多以尖锐的石器代之,这就不得不离猎物很近,方能伤其要害。为了获得更多的猎物而近距离的与猎物对峙,为避免未伤敌而被敌所伤,便想到了将自己伪装成猎物的一员,要杀鸵鸟,便将自己装扮成一只鸵鸟,要冲进狼群,便将自己装扮成一只狼,而且,自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一些石刻壁画中,装扮者的形象,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很难说,韩非子的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是否受此启发而来。可以想象,凭借简单的武器,要与凶猛的野兽搏斗并取胜于他们,其间的危险现代人难以理解。狩猎过程的危险并没有影响人们因此获得快乐,每每获胜,都会庆祝一番,那时,尚没有锣鼓,更无现代多姿多彩的影像,人们只是将狩猎的过程,重新以娱乐的方式上演一遍,以歌颂狩猎者的英勇,分享他的胜利果实和内心的自豪。角抵戏,由此起源。起始为两人相对打斗,一人一兽,角逐输赢,以狩猎过程为情节基础,动作简单,后聚百姓智慧,使其更具娱乐性,才发展为百戏。并逐渐分化成“武”戏和“文”戏两种。流行于秦汉。“武”戏包括“寻幢(爬竿)、走索、舞剑、弄丸(跳丸)、吐火、吞刀、杠鼎(举重)、冲狭(钻刀圈)、燕濯(翻跟斗越过水面)、胸突钻锋(以胸腹抵刀悬空而卧)、倒立、马术”等等杂技类表演,“文”戏在演化中变成音乐舞蹈类节目,连歌带舞,连唱带跳,更有了舞台表演性质,而非民间随便开一个场子的杂耍,这就为后世相对正规的舞台歌舞表演奠定了基础。

    皇家于角抵戏的盛况记载如下:“汉宣帝将解忧公主嫁给无忧王时,曾亲临平乐观,举行大型“角抵戏”表演,以送公主远嫁。”解忧公主的随身侍女冯嫽曾作为史前第一位女使节出使乌孙,足智多谋,以其非凡的胆识与口才评定乌孙叛乱,为解忧公主的儿子成为乌孙国国王立下汗马功劳。大汉王朝与域外通婚,促进了角抵戏的远播和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

    民间于角抵戏盛况记载,在《盐铁论.崇礼篇》中有言:“夫家人有客,尚有倡优奇变之乐,而况县官乎?”。《汉书.武帝纪》:“(元丰)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浩浩荡荡三百里,场面何等壮观。可见,角抵戏在汉代,因其文武分化,百家并包,得到空前繁荣,从民到官,从巷陌到衙门,从田间闲暇到宫廷戏院,都有其舞台。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母,但有的戏剧史家把角抵戏作为中国戏曲的摇篮。角抵戏在不断地发展中,逐渐成为集舞蹈、音乐、歌唱的综合技艺表演。有形体动作,有音乐的配合,有声音的随从,已经基本具备了舞台剧场演出的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动作也得到了丰富,且赋予了剧中人物情感色彩。

    《东海黄公》,是汉代角抵戏的代表性剧目,出自当时盛行一时的法师们,剧情简单,无非是术士降“魔”。这里的魔,是白虎一只,在中国的戏曲故事当中,邪不压正,降魔者,多为最后的胜利者,剧情反复冲突之后,喜剧较为常见,而在《东海黄公》这出角抵戏中,术士黄公的法术失灵,居然被白虎所杀。无疑在讽刺当时方士巫师之流,反对迷信,如昆曲《牡丹亭》的反封建反礼教,具有浓郁的进步色彩。

    自然,才是百戏之源。水流、树摇、水波、草舞、枝动等等,是舞蹈动作的渊源,而风声、水韵、鸟鸣、百兽发出的各种声音,以及,看似静寂的自然界生发的细微之音,都是音乐元素的泉源。角抵戏,来自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因而,表演者,都带着野兽的面具。《总会仙倡》是其典型代表,大约是节日的祭祀,或者庆祝一次狩猎活动的大获全胜也说不定,表演者带着各种鸟兽的面具,以当时的生存背景为蓝本,在建鼓声声里,载歌载舞,欢快而激情地演绎着人们心中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那种由原始的纯朴带给人们的简单快乐、人与人之间因自然环境的恶劣生存的需要,心无杂芜,坦荡如平川的相互协作相互依存,是现代匆忙而焦灼的生活中勾心斗角、耍尽心机所无法获得的幸福。

    戏曲,都有其发展路线图,有分歧,也有许多共同点。角抵戏,也不例外。它在发展中,也不断地朝着程式化方向发展,一些情节、动作、剧情冲突等等,逐渐被大众排定,并以排定认知。和昆曲里的上马、开门、关门这一套动作一样,因程式化,而更为大众所熟知并接受。

    彝族的《撮泰吉》(俗称“变人戏”)便是由角抵戏演变而来,是为祭祀祖先,告知后人,他们是如何地从森林中走出来,如何地刀耕火种,勤劳智慧勇敢。

    土家年年正月的舞狮,是否也有角抵戏的渊源。已无从考证,而舞狮带给寻常百姓家的快乐愉悦,带给人们对风调雨顺生活幸福美满的渴望与祝福,是否,也是角抵戏,最初生发的目的所在?虽角抵戏和《兰陵王入阵曲》一样,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演变,已失去了初始的原貌,光芒褪却,捡拾那抹余温,在余温中聆听先人们的心声,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刻不容缓。


     




[ 本帖最后由 冷晰子 于 2011-11-18 14:33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0:18 | 只看该作者
喜欢戏曲很久。前些年,因生活的繁忙与琐碎,一直未能如愿。今年六月始,开始慢慢从理论接触,逐渐写下一些随笔。
不知放在这里是否合适。
不合适的话,请版主删除就是了。不要做移动处理。:)
先谢了。

[ 本帖最后由 冷晰子 于 2011-11-18 14:33 编辑 ]
3#
发表于 2011-11-18 10:43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晰子此篇文章,学到不少东西,待细致学习后回评!
4#
发表于 2011-11-18 10:50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我对戏曲真是门外汉,但也喜欢听一些。晰子的此篇评论文章用散点的笔触,引经具典,分层次、多角度地对角抵戏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渊源、表现特点等进行了非常细腻、质感的评述,真的不错,欣赏、学习,精华支持!
5#
发表于 2011-11-18 12:39 | 只看该作者
评了半天,手指一颤,什么都消失了。再来:)
6#
发表于 2011-11-18 12:43 | 只看该作者
对于传统戏剧的追根寻源,对祖国珍贵戏剧品种的梳理和整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晰子以缜密的思路,优雅的文笔,对角抵戏进行审视和探究,让文本有了学术和文本的多种色彩和特征,也拓展了天籁版的写作领域和空间。欣赏,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5: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11-11-18 10:50 发表
说实话,我对戏曲真是门外汉,但也喜欢听一些。晰子的此篇评论文章用散点的笔触,引经具典,分层次、多角度地对角抵戏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渊源、表现特点等进行了非常细腻、质感的评述,真的不错,欣赏、学习,精华支 ...

谢谢娴情,非常欣赏天籁的你、一兵老师、万里兄长于作者文字的点评,真诚、真挚而细致。;)
此是当时第一篇,难免生涩,希望以后,会写得越来越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5: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1-11-18 12:39 发表
评了半天,手指一颤,什么都消失了。再来:)

呵。我也有这时候,回复时打上一大篇,一点回复,居然找不到网页,真正气噎。:)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5: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1-11-18 12:43 发表
对于传统戏剧的追根寻源,对祖国珍贵戏剧品种的梳理和整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晰子以缜密的思路,优雅的文笔,对角抵戏进行审视和探究,让文本有了学术和文本的多种色彩和特征,也拓展了天籁版的写作领域和空 ...

我有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独走天涯,穿街走巷,收集民间小乐散调,记录在册,不知能否成行。父母在,不远游,此间,实难脱身远行。
问候兄长。:)
10#
发表于 2011-11-18 15:46 | 只看该作者
看到了文友关于角抵戏的历史渊源以及其特有的特质,很有功的最新力作,问好!
11#
发表于 2011-11-18 18:55 | 只看该作者
文本对角抵戏这种艺术形式之发展渊源和表现特点等等做了独特的绍介,获得甚丰。角抵戏,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传承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在晰子的文字里得以充分领略。
12#
发表于 2011-11-19 09: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11-11-18 15:39 发表

我有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独走天涯,穿街走巷,收集民间小乐散调,记录在册,不知能否成行。父母在,不远游,此间,实难脱身远行。
问候兄长。:)


晰子说的梦想,好像王洛宾,高如星,雷振邦那些高人都做过。有的改编一些,有的稍加整理,或者就是随曲调摇头晃脑一番,新的作品就呼之欲出闪亮登场了。现在的挖掘整理,在青歌赛舞台上已经可以看到,原生态的歌曲小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注重和关注了。有这份心思,也说明了美好心愿的存在,以及纯美音乐的魅力和召唤。问好:)

[ 本帖最后由 万里山水 于 2011-11-19 09:24 编辑 ]
13#
发表于 2011-11-19 09:53 | 只看该作者
晰子在这篇文章里用缜密、流畅、质感的文笔叙述了角抵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状况,特别是明叙述暗抒发的手法,有感有悟地向我们呈现出了自己的认识、感受与感叹,读后确实让我们长了见识。文章再次佐证了艺术源于生活的事实,也为我们从源头上认识艺术提供了一条很有价值的路径。我同意万版的点评意见,支持精华并期待着晰子更多的文章在天籁版发表!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5: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11-11-18 15:46 发表
看到了文友关于角抵戏的历史渊源以及其特有的特质,很有功的最新力作,问好!


嘿,谢于老师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5: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1-11-18 18:55 发表
文本对角抵戏这种艺术形式之发展渊源和表现特点等等做了独特的绍介,获得甚丰。角抵戏,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传承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在晰子的文字里得以充分领略。

写来玩一玩而已,忽然觉得中国的古文化,特别有意思。;)
谢谢夏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11:41 , Processed in 0.10104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