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29|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石头的大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5 1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要描写一个地方,确乎困难,尤其是熟悉的地方。

  有人就很让我为难地问我一个问题:“大理最有特点的地方在哪?

  我欲言又止。只得说:“有特点的都写在文字里了——譬如苍山,譬如洱海,譬如三塔,譬如古城,譬如五华楼,譬如洋人街。”

  一想又觉不妥。自从我看了某位作家的《一个人的村庄》后,便觉得,一个地方应该是属于一个人的。属于一个人的地方才是真实的。很多文字中的大理,缺乏个性,人云亦云。就像导游手册一样简单,读了之后让人印象模糊,莫衷一是。

  而大理是应该有个性的。

  大理的个性在哪里?首先,便想到了石头。在大理,是石头因大理而得名,还是大理因石头而得名?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至今找不到准确答案。但大理与石头的关系从中可见一斑:无石头便无大理,有大理便有石头!

  这些独具个性的石头,到处都有它的存在。

  石头中的佼佼者,无不与文字有关,有的上面题了字,有的被写进文字里。

  题了字的大理石,多为工艺品,像大理石屏风、大理石砚台、大理石笔筒一类。而被写进文字的大理石头,有的上面无字,如美女石,却有一段妇孺皆知震撼人心的传说;有的上面刻有文字,大多为碑碣,其中三块堪称价值连城。

  关于这三块石头。友人施立卓君曾用三句话分别为它们命名:一个国王的苦衷,一个可汗的骄傲,一个书生的抒情。

  “一个国王的苦衷”:说的是耸立于南诏王都太和城遗址上的《南诏德化碑》。这块享有“云南第一大碑”美誉的碑石,其上约3800多个斑驳的文字大多因岁月的剥蚀和人为的因素(民间传说刮碑字入药可治眼疾)而缺失。但根据史籍仍可查到原来的碑文。因是为南诏国王阁罗凤而立之故,文字中自然少不了歌颂阁罗凤文治武功的内容,但主要内容则是表白了南诏国王不得已与唐王朝发生天宝战争的起因和经过,以及南诏愿意臣服唐朝的心愿。文字委婉曲折,很能打动人心,这既是一种苦衷,也包藏着一种智慧。清代著名岭南派领衔诗人宋湘就在《观南诏碑有感》诗中一语道破了阁罗凤的心机:“此碑谁所为?苦心多慨慷。叛唐非得已,字字含风霜。”

  “一个可汗的骄傲”:此石立于大理城西点苍山麓“三月街”街场,名《云世祖平云南碑》,是公元十三世纪末,元宪宗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领10万大军,于1253年攻灭大理国政权之后所竖立。与南诏碑一样,这是记载了云南一段重要历史的古碑,称得上是云南历史上一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纪功碑。碑文典雅,气势浑宏,盛赞了元世祖的赫赫武功和其“止杀之令”(不准杀害大理臣民)的招抚策略。一位骑在高头大马之上指挥若定的蒙古可汗形象跃然石上!

  “一个文人的抒情”:这是一块让人如对天书,难以释读的古碑,人称《山花碑》。我可以用汉文字熟稔地阅读古典和现代诗歌,却对碑上这些看似汉字的符号束手无策。这种符号通称“白文”,是采用汉字的音读、训读、汉语借词以及自造新字等多种方式来表达白语,多为民间艺人所采用。碑文的作者杨黼生当明朝入主大理初期,学识渊博的他厌恶仕途,隐居乡里,寄情山水,被人目为怪杰。《山花碑》把他热爱故土、不满现实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白族民歌多採用三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三七一五)的格式,当地人中叫山花体,这块碑也因此得名“山花碑”。

  读这些石头,就是在读大理的历史、文化、风物故事。面对这样的石头,心里涌起的是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岁月的易逝感,生命的无常感!

  有的石头,上面虽然没有文字,也让我流连反转,经久难忘,如有名的美人石。

  美人石讲的是南诏时期的一个故事:南诏王子已到婚配年龄,父王为他很选了很多王妃,他竟一个也看不上眼。南诏王震怒之下,说:“罢罢罢,既然如此,我下一道诏书,你自己去天下寻访。如看上谁家闺女,你把诏书贴到他家门上,他自会在三天之内送闺女到宫里来……”

  然而,事情出于王子的意料。百姓一听到王子的马蹄声,无不关门闭户,敬鬼神而远之。半年过去后,心昏意冷的他,把父王的诏书随手贴在一块石头上。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走石头跟着走,他停石头跟着停。惶急之下,王子打马朝着王宫急奔,石头也一跳一跳跟着追了上来……南诏王站在城头上看到紧追在王子身后的石头,急忙张弓搭箭,向石头射出一箭。石头匍然倒地,胸口淌出一丝殷红的血丝……

  这石头,至今还矗立在苍山佛顶峰下。每次从她身旁走过,我都会有一种莫明的惆怅与忧伤。我曾把这个美人石的故事改编为一篇小说,后来又改写为一个连环画的脚本。远方的一位朋友听我讲述了这个故事,感动唏嘘,说:“想不到这样一块普通的石头,竟会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这故事,让我了解到风、花、雪、月之外另一个大理!”

  认真面对这些石头,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大理的石头,人们似乎更多地只注意那些色彩绚丽并被冠以“大理石”美名的石头。这些石头经过工匠切割、打磨呈现的天然画面,胜过丹青妙笔,并因此享有了极高的身价。读徐霞客所写关于大理的游记,或许是因为在松明油灯下写就的缘故,往往惜墨如金,留下诸多语焉不详的遗憾,而在记述明崇祯十二年游历大理崇圣寺一座大理石屏的一段文字,却极其详尽,描述了石屏的尺寸大小和石上的天然五色画面,并发出了一声长长的惊叹:“从此丹青一家皆为俗笔,而画苑可废矣!”

  虽然徐霞客的赞叹所言不虚,虽然那些被工匠打造成各种工艺品的石头身价百万,有的还成了京城皇宫里的丹墀、玉砌与雕栏,但我还是钟情于那些存在于苍山洱海间普普通通的石头,它们与我的日常生活有关。在大理,这些大量流落在苍山洱海间名不见经传的石头,或被用来砌墙,或被用来建塔,或被用来造桥,或被用来圈井,充实了大理的石头,构建了石头的大理。大理的“三宝”中,就有一“宝”是“石头砌墙不会倒”,从这句民谚可以看出石头对于大理的价值!其中有的石头,只要耐心寻访,还可找到像美人石一样精彩动人的故事。

  我写过一篇文章,称大理是一座石头砌成的城。文中我曾动情写下这样的文字:

  “大风起时,整座城都在动。树木在风中舞蹈,落叶在风中飞翔。一件件风衣,像展开的翅膀,一条条头巾,像飞逝的彩云。每当这种时候,到风中走走,眼前总有种种奇异的景象:一切都在消失,一切都在流动,只有一幢幢用石头垒成的房屋、城墙、古塔,在风中岿然不动。此时,心中便会萌生出一种翔实的感觉,感到了这座城市真真实实的存在。

  是的,这座城市是我们的先民们在本地特有的大风中,用本地出产的石头一块一块垒起来的。一位远道而来见多识广的朋友,曾瞪着迷惘的眼睛,惊诧地说:‘南京被称作石头城。其实,真正的石头城应该是这里。’说完后又不无幽默地补充一句,‘许是怕它被风吹走,你们的祖先才用石头建造了这座城市。’临走时,这位朋友竟不怕长途羁旅之累,带走了这里的很多石头。这种石头,就用我们这座城市的名字命名,叫大理石。”

  可惜的是,当我们的目光千百次从这座岁月沧桑的古城掠过时,很少有人认真地去阅读这些石头。我以为,“宏观”总是通过“微观”来实现自己的。读懂了大理的某一块石头,也许就找到了“一个人”的“大理”,我所熟知的某几位专家,终生都在解读大理的某块石头——譬如南诏德化碑,并从中有自己的独到发现,从而确立了在学术界的地位。

  对大理的石头冷漠,石头的大理也必然对你冷漠!要想找到大理的特点,必须从熟悉大理的一块石头开始!




[ 本帖最后由 张乃光 于 2011-12-5 10:47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12-5 10:46 | 只看该作者
坐张老师的沙发,好好欣赏学习!问候张老师!
3#
发表于 2011-12-5 10:49 | 只看该作者
要想找到大理的特点,必须从熟悉大理的一块石头开始!


哦,原来如此。
问候朋友。
4#
发表于 2011-12-5 10:54 | 只看该作者
石头就是大理城文化的象征,对地域文化的诠释非常的细致而深刻.学习问好.
5#
发表于 2011-12-5 13:37 | 只看该作者
石头的大理,大理的石头。嘿,绕口令。
“一个地方应该是属于一个人的。属于一个人的地方才是真实的。”不会的,一个地方应该属于很多人。属于很多人才真是。
不知道是因为这种环境才产生了这类文字呢,还是因为这类文字才有了这样的环境。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怪怪的。
6#
发表于 2011-12-5 14:32 | 只看该作者
独特的大理,独特气质的书写,问好
7#
发表于 2011-12-5 14:42 | 只看该作者
大理的石头,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像描写与个人情怀的交感,有着动人的人文情怀。
8#
发表于 2011-12-5 14:47 | 只看该作者
读这些石头,就是在读大理的历史!
问好张老师,并感谢老师的文章,让我了解了更多不曾知道的南诏历史,更多关于南诏的优美传说!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6: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杨纯柱 于 2011-12-5 10:46 发表
坐张老师的沙发,好好欣赏学习!问候张老师!


也问好纯柱!!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6: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11-12-5 10:49 发表
要想找到大理的特点,必须从熟悉大理的一块石头开始!


哦,原来如此。
问候朋友。


也许不一定如此:)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6: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郭玉琴 于 2011-12-5 10:54 发表
石头就是大理城文化的象征,对地域文化的诠释非常的细致而深刻.学习问好.


谢谢郭玉琴的阅读与鼓励:)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6: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深山树 于 2011-12-5 13:37 发表
石头的大理,大理的石头。嘿,绕口令。
“一个地方应该是属于一个人的。属于一个人的地方才是真实的。”不会的,一个地方应该属于很多人。属于很多人才真是。
不知道是因为这种环境才产生了这类文字呢,还是因为这 ...


谢谢深山树的阅读与质疑。
一个地方当然是属于很多人的。但对于一个地方的主观感受与解读,应该是属于一个人的(嘿,有些像绕口灵);散文最忌讳的就是运用通用语言进行写作,像新闻的所谓“通稿”。“怪怪的”未必就坏,当然也未必就好。再次感谢你关注与批评:)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6: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宋长征 于 2011-12-5 14:32 发表
独特的大理,独特气质的书写,问好


谢谢长征老师的鼓励:)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6: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1-12-5 14:42 发表
大理的石头,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像描写与个人情怀的交感,有着动人的人文情怀。


问好房子,并向你学习!!!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6: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纤云弄巧 于 2011-12-5 14:47 发表
读这些石头,就是在读大理的历史!
问好张老师,并感谢老师的文章,让我了解了更多不曾知道的南诏历史,更多关于南诏的优美传说!


谢谢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0 02:23 , Processed in 0.05425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