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0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要事物,不要思想——谈威廉斯与顾城的两首诗(旧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10 0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要事物,不要思想——谈威廉斯与顾城的两首诗(旧作)

    威廉斯写了一首诗歌《巨大的数字》:
  
   在密雨中
  
   在灯光下
  
   我看到一个金色的
  
   数字5
  
   写在一辆红色的
  
   救火车上
  
   无人注意
  
   疾驰
  
   驶向锣声紧敲
  
   警报尖鸣之处
  
   轮子隆隆
  
   穿过黑暗城市
  
  
  
   (《美国现代诗选》1985年版,外国文学出版社)
  
  
  
   这首诗描述在雨夜里,诗人看到一辆救火车上的数字。
  
   诗句是叙述的,有叙述的冷静。没有诗的跳跃,语气是平缓的。
  
   诗重感觉,诗人人感觉那两救火车上的数字格外引人注意,很有意味,便写下它。
  
   这首诗实践了威廉斯“要事物,不要思想”的诗歌观。
  
   威廉斯在美国现代诗歌史上是一个反学院派的人物,很有影响。
  
   就像人们欣赏花朵,只觉得好看看,人们欣赏这首诗也是这样。
  
  
  
   朦胧诗人顾城写过一首诗《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着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顾城明确提出,这是一种感觉,与思想(或理性认识)无关。
  
   威廉斯与顾城都写的是事物,一个写数字,一个写灰色背景中的两个孩子。
  
   这是两首没意思的诗歌。
  
   中国古人提出“文以载道”,看来是过于沉重了。过分的理性,损害了诗歌。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宋朝人的诗歌过分理性,哲理损害了诗歌,而唐朝人的诗歌重丰声情韵。
  
   杜甫曾写过《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人写了看满繁华的小路,花上有蝴蝶,黄莺在鸣叫。
  
   只有事物的呈现。这是王国维说的无我之境,他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事物——意象中,流露出诗人的感受,让人体会到一种意味。
  
   所谓只可意味不可言传。
  
   在这里,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过分的抽象,哲理,理性,会对诗歌造成致命的伤害。
  
   在中国汉语里,我们把形象生动连在一起说。只有形象了,才会生动。
  
   形象,就是事物。
  
   生动,就是有生命力,不是死气的。
  
   事物自己会说话。实际上,诗中的事物已经不同于现实中的事物,它带上了作者的心灵的印记。
  
   诗中的事物,形成意象。这些意象,包含了特别的意味,不然,是人是不会写它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12:46 | 只看该作者

   贾平凹和先锋派

   贾平凹和先锋派

西娃在电话里,谈到了她去作家贾平凹家的经过。她见到了他,他们都对中国神秘文化感兴趣。
贾平凹一见到西娃就说她的前世是西藏的贵族。西娃说,她与贾平凹气息相通。
她是去约稿的,替郭力家约的稿子。
她如愿以偿。
之后,贾平凹请她吃饭,吃西安土的掉渣的食物。
她说,贾平凹已经是54岁的人了。身体不太好,他会看风水,看一次要十万。

我感到,这是年青一代的作家与老作家的一次会面。是两个时代的见面。有代表意义。
贾平凹鼓励她说,你只需要一个好的题材就会出来。
我想起我印象中的贾平凹,一个实在的,有实力的,文字功夫扎实的作家,有现实主义倾向。
我也想到另一些作家,苏童、余华、马原、孙甘露、东西、李耳等。
我想到了先锋小说,想到他们独特的思索,独特的文本。想到他们与传统小说和老一辈作家的不同。

我与西娃谈到这些,她说,先锋小说走不出来。原因很多,一是中国的读者习惯阅读传统的小说,编辑也是。另外,在中国,还是现实主义占上风。
过去,我们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还有流毒。而现代西方有各种文学流派,异彩纷呈。
作家们也比较保守,缺乏创新精神。也许,就连我们这个民族自身也缺乏创造力。试想,现代的科学技术,哪一样我们不是学习西方的?

话说回来,我觉得中国当代文学还是要先锋派,就像一支军队,应该有先锋,冲入敌阵,杀开一条血路。应该有人写出不一样的小说。

顾彬说,莫言的小说还停留十九世纪的水平,还在写故事情节。而西方当代的作家写法已经变了,一个苹果就可以写200页。
这是一种探索,我们应该鼓励中国的作家探索,从读者到编辑,以及整个社会都应该包容。
我们应该反省,为什么我们缺乏探索精神?
为什么我们出不了大师,就连我们的文化也应该反思。
3#
发表于 2012-3-11 20:23 | 只看该作者
是不是我的理解能力退化了,怎么读得懵懵懂懂。不过最末一句,文化也可以“反思”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31 03:39 , Processed in 0.05500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