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陶渊明系列之七
金刚怒目也是陶
鲁迅在论到陶诗风格时曾有一段名言,说:“除论者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尽管“悠然见南山”一类的田园诗代表着陶诗的主体风格和主要成就,但陶渊明的确还有另一类风格的诗歌,那就是“精卫衔微木”之类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作为田园诗人,陶渊明自然有悠闲自得的时候,象他的《归园田居》五首之类就是这样的作品,但他毕竟生活在极度动荡不安的晋宋鼎革之际,面对东晋的风雨飘摇和刘宋的兴起,他不可能心如止水,毫无所动,于是在他的后期写了不少或抒发壮志难酬、或歌颂古代的志节之士,或感叹世事难料、或表明不改志节的作品,如《拟古》九首、《咏贫士》七首、《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等。这类作品或愤懑、或激烈、或沉痛、或悲悽,感情基调与语言风格都与田园诗截然不同,反映出陶渊明作为忠义之士、正直之士的人格特点。
作为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陶渊明还是颇有骨气的,他虽做过刘裕的参军,开始对刘裕的印象也不错,可一旦刘裕篡晋自立后,他在态度就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刘宋采取拒不合作的立场,从此远离官场,不再应仕,甚至对刘宋重臣檀道济亲自登门拜访也假以辞色,并拒绝了对方的馈赠。表明他宁做晋室遗民,也不做刘宋新贵。沈约《宋书•隐逸传》云:“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他的这种态度如放在清初少不了会惨遭灭门之祸。
《拟古》九首当作于宋武帝刘裕之初,虽题为“拟古”却并无多少摹拟的痕迹,多半是借古人之事曲折表达自己的心迹,象其二“辞家夙严驾”一方面歌颂古代义士田子泰的死节,然后借此表达对那些不顾节义,一味趋炎赴势、争名逐利的小人的鞭挞与厌恶。其三“仲春遘时雨”一篇借写春燕返巢一事表达不因贫穷而改变志节的心理,同时也寓有晋室为刘宋所取代的愤慨。
《咏贫士》七首虽作于晋时,但此时晋室已经风雨飘摇,诗人深感其难以挽回命运,但诗人却不改初志,矢志忠贞于它。诗歌借对古代贫士的歌咏,曲折表达了诗人安贫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怀。
《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三篇都是咏史诗,均作于刘宋代晋之后。《咏三良》一反《诗经•黄鸟》的原意,热情肯定与歌颂三良殉葬尽忠的举动,云:“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显然有借秦之三良来表达自己忠于晋室的心迹。《咏荆轲》一篇以豪迈、雄健之笔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勇士形象,既歌颂了荆轲为铲除暴秦而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慨,同时也为荆轲剌秦的失败而深深惋惜,其中也隐隐透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本篇称得上是“金刚怒目”式的典型代表,读来让人血脉贲张。
《读山海经》十三首,大约作于刘宋之初,除第一首具有诗序的性质外,其他十二首分咏《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所记奇异事物,多为借古讽今之作,以抒发诗人的壮志豪情和对现实不满的感慨。如第十篇“精卫衔微木”,赞美的是精卫与刑天至死不屈、奋斗到底的精神;第十一篇“臣危肆威暴”借臣危和钦呸违背上帝的旨意逞凶,结果遭到惩罚的故事,说明恶人终有恶报。诗歌暗寓对刘裕篡弑行为的诅咒。
这类诗都带有抒情言志的色彩,同时也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与诗人的田园诗风格迥然不同,透露出一个志节之士的忠贞品格和和愤慨不平的情绪。人们只有细读这类诗篇才会深深体会到陶渊明并非整天优哉游哉,他也有激烈和愤怒的时候。所以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出这样言语出来。”鲁迅论这类作品时虽未用“豪放”的字眼,但却直接用了“金刚怒目”一词,两者的区别在于朱熹侧重于诗歌的艺术风格,鲁迅则偏重诗歌内在的情感格调,然两者的共同点都在说明陶诗并非都是那样平淡自然,从而说明陶诗的风格具有多样性。
对于这一点,清人龚自珍则是用诗歌语言给予了高度概括。他在《舟中读陶》中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在龚自珍看来,陶渊明是很象尚未出山的卧龙先生诸葛亮的,颇有身在隆中而早已三分天下的豪气,他虽隐居浔阳,其人品却如青松、秋菊。千万别认为陶渊明一生平淡,其实陶诗中透露出的是《梁甫吟》与《离骚》的精神气韵。人们只要吟咏一番陶集中的《拟古》、“三咏”、《读三海经》,的确可以体悟到陶渊明诗中的《梁甫吟》与《离骚》的气韵的。
陶诗“金刚怒目”式的风格源于他内在的凛然骨气,他不仅拒绝与刘宋统治者合作,而且即使在晋时也表现出决不屈服于权势的正直品格。据沈约《宋书·隐逸传》说:“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彭泽县令本是不得已之举,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的基本保证——吃饭、喝酒的问题,可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决不向权势低头,宁可受穷,也不看别人脸色,于是选择辞官不做。
关于陶渊明的人格特点,人们从他的《饮酒》之八不难看出。诗曰:“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此诗带有明显的比体特点,诗人以青松自比,隐喻自己要象青松那样“卓然见高枝”“独树众乃奇”,做一个品德高洁、卓然不群的人,所以朱熹写诗夸赞说:“平生尚友陶彭泽,未肯轻为折腰客。胸中合处不作难,霜下风姿自奇特。”朱熹看中的正是诗人宁折不弯,如同青松一般的品格。
陶诗部分作品的“金刚怒目”式风格其所以为人们所忽略,原因有二:一是其田园诗的影响太大,由此形成的平淡自然的风格掩盖了另类作品;二是陶诗的金刚怒目式在表现方式、特点上有其独特之处,这就是豪放中蕴平淡,也就是朱熹说的:“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咏荆轲》一篇称得上全篇豪放,但不少作品却是豪放与平淡互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杂诗》其二、其四、其五、《拟挽歌词》其三等篇。其中《杂诗》较具代表性。象其二、其四、其五三篇均是开篇境界阔大、气势不凡,颇具豪放之态,可进入中段后却笔锋陡转,显出陶诗的本来面目,仍归于平淡。
所以对于陶诗的风格,后人绝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既要看到他田园诗中平淡自然的风格,也要看到他“金刚怒目”的另一面,这才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陶诗。诚如鲁迅所论:“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潇湘渔父 于 2012-8-7 11:1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