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16|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见几而作说穆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24 2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见几而作说穆生



  读史书,无意中发现,历史上有很多人都十分了不得,他们既不用蓍草、龟甲等占卜工具,也不用其他预测手段,只是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就可以对未来事情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样的人,可以说真的很“神”,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在《汉书》里,就记载了一个这样“神奇”的穆生。
  
  穆生何许人也?史籍上并没有留下他的名字,只是以穆生称之,我们知道的只是,他是楚元王刘交的老同学,他们曾经与白生、申公一同求学于儒学大师浮丘伯,直到秦始皇焚书后才各自离开。
  
  这个穆生究竟有怎样的学问,史籍中没有记载,我们也无从得知。不过这几个同窗好友中,申公可是个不简单的人物,是《汉书·儒林传》中有传的人物,因其“始为《诗》传,号《鲁诗》”,而且晚年“归鲁退居家教……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余人”,可见其学问很不一般。而楚元王本人也很喜欢《诗经》,“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周易》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穆生能与他们这样的人交好,也绝不可能是泛泛之辈,只是没能留下著作,又没有教下弟子,不能以文传名罢了。
  
  大汉朝成立后,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兄弟刘交被封为楚元王,就国之初,便以老同学“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可见对其重视的程度。更有意思的是,楚元王不仅给他们封官,委以重任,而且还对他们三个礼遇有加,尤其是特别注重生活细节上的问题。他知道穆生不喜欢喝辣酒,于是“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不喜欢辣的,就为他特意准备了甜酒,足见考虑之周到,用心之缜密。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楚元王的儿子刘郢那里,直到刘郢死掉后,新的楚王刘戊继位。
  
  在刘戊即位之初,也是要专门为穆生安排甜酒的,不过只记得一时,却没能如他的前辈那样记得一世。这事儿坚持了没多久,就被他忘在脑后了。穆生见此情景,便喟然叹道:“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现在是离开的时候了,如若不然,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楚人就要给我披枷带锁,游街示众了。
  
  可是那位著作等身的申公及白生对此却很不理解,劝他不要因为招待不周就闹脾气,而且还搬出先王刘交,希望以此来打动他:“独不念先王之德与?今王一旦失小礼,何足至此?”——不过是一丁点儿失礼的事情嘛,至于为这点儿小事就离开吗?
  
  穆生却根本不为所动,他既然要选择离开,就自有充足的理由。他认为,当年楚元王刘交“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忘道之人,胡可与久处?岂为区区之礼哉?”——这不是失礼不失礼的问题,而是“存道”与“忘道”的问题。当年楚元王刘交之所以礼遇他们三人,并不是他们三人如何,而是因为他们德能双备,代表着天下“正道”。而如今的楚王刘戊在细节上失礼,也不是对他们三人有何意见,而是因为在他心中根本就忘了“道”,而忘道的人是不能与他长时间呆在一起的。为了证明自己的的判断,穆生还引用《周易》中的名言来说明问题:“易曰: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所谓的“几”,也就是一些细微的征兆,而这些细微的征兆也正是未来吉凶的前兆,所以“君子”就应该及时发现这些征兆,并且“见几而作,不俟终日”——马上就采取行动,连一天也不要耽搁。
  
  历史证明了穆生的先见之明,就是那个楚王刘戊,对穆生的怠慢还仅仅是个小小的开始,没过多久,就因为在薄太后的服丧期间饮酒做乐,被削了两个郡的封地,于是怀恨在心,便私下里与吴王刘濞通谋造反。其国相张尚、太傅越夷吾苦劝不听,反遭杀害。而申公、白生也因为劝谏,而被“胥靡之,衣之赭衣,舂于市。”——被穿上囚徒的衣服,绑起来干舂米的粗活去了。申公羞愧难当,最后终于回乡教书去了。而那个不可一世的楚王刘戊,则在不久之后参与了吴王刘濞发动的“七王之乱”,后被周亚夫平定,刘戊被迫自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与申公相比,穆生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人物,只是以见微知著的前瞻及时逃离是非之地,达到了他保全自身的目的。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从这一点上来说,穆生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真正意义上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是一个真正的智者,是一个叫人称颂的贤人。
  
  然而可悲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的贤人,却注定了他的才智只能明哲保身,而不能力挽狂澜,救国于危难。其原因又何在呢?《中庸》有云:“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或许可以作为证明吧?在殷商时代,有一个箕子,他看见一向节俭的纣王突然用上了象牙筷子,便仰天叹道:“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从一双象牙筷子便想到了玉碗,再想到了后来的车马宫室之类奢靡的生活,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箕子同样是一个难得的贤人,孔子曰:“殷有三贤焉”,他便是其中之一。历史不幸同样为他所言中,久后的纣王果然因此而丧身亡国。而同样见微知著的箕子,对此也同样无能为力,苦谏无果之下只能选择披发佯狂为奴来保全自身的性命,这一点,又和穆生何其相似!
  
  昔人已去,往事已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古往今来,那些能够“见几而作”的智者们的言行,今日的我们也许只能品评之、神往之了。而当今时世,能够谨小慎微,能够谨言慎行,能够明哲保身,能够不被调查、不被强拘,能够不被关进精神病院,不被“跨省追捕”,不被“躲猫猫”“喝开水”之类的意外死亡……能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成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幸福指数”,能够在“痛并快乐着”中自由生活,如此民众,当亦是古圣先贤的遗存吧?(水如空)
  
  
  
  

[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2-7-25 20:2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2-7-25 08:43 | 只看该作者
  明哲保身应该是最基本的生存方法。与恶势力硬碰硬肯定不是好办法。穆生的预知是建立在事情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这种态度是可取的。
  文章分析透彻,说理平和,读后深受启发。
3#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lqm407 的帖子

多谢407先生支持!
想起庄子里的一句话:“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要保全自己其实挺简单的,“缘督以为经”,就是打通督脉的意思,那个什么卫生厅宣布那么多人都打通任督二脉了,端着国家的金饭碗,自然“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了。
4#
发表于 2012-7-25 20:00 | 只看该作者
不温不燥,说理有致,启迪思想,耐嚼耐品的文字。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2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吴墨 的帖子

多谢关注!
能叫人想一想,也不白写了。
6#
发表于 2012-7-26 07:25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只能让才华用于明哲保身的时代是可悲的。不知道周恩来是不是这样的人,战斗年代的他也是才华横溢的,和平时期却变了个人。
7#
发表于 2012-7-26 08:39 | 只看该作者
读史鉴今,说理透彻,读后受益匪浅。问候水版。
8#
发表于 2012-7-26 09: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2-7-26 08:39 发表
读史鉴今,说理透彻,读后受益匪浅。问候水版。
深有同感!!!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3: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12-7-26 07:25 发表
一个只能让才华用于明哲保身的时代是可悲的。不知道周恩来是不是这样的人,战斗年代的他也是才华横溢的,和平时期却变了个人。

庄子曰:安其身而后动。如果保全不了自己,别的就什么也做不成了。但我们需要一种“文死谏,武死战”的精神,要有一种舍生取义的精神。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3: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2-7-26 08:39 发表
读史鉴今,说理透彻,读后受益匪浅。问候水版。

问好夏冰!多谢关注。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3: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楠 于 2012-7-26 09:39 发表
深有同感!!!

:handshake 多谢关注!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3: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明 于 2012-7-26 11:08 发表
我最喜欢读这样的文章.

:handshake :handshake
13#
发表于 2012-7-30 21:19 | 只看该作者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是一种智慧,一种为官之道。文章旁征博引,论述有力。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20: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2-7-30 21:19 发表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是一种智慧,一种为官之道。文章旁征博引,论述有力。

问好奇兄!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20: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qm407 于 2012-7-25 08:43 发表
  明哲保身应该是最基本的生存方法。与恶势力硬碰硬肯定不是好办法。穆生的预知是建立在事情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这种态度是可取的。
  文章分析透彻,说理平和,读后深受启发。

问好407先生!在汗不敢出的年代,我们也只好先明哲保身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8:37 , Processed in 0.05214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