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93|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燃灯三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6 0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期阅读了赵越胜先生的《燃灯者》,有所感。
  
  《燃灯者》似赵越胜先生的自传,分三章。一为悼恩师《辅成先生》,蒙受恩师教惠,正心识道,如点化之仙。二者忆宾雁,一名亦师亦友的学者,耿耿硬骨,如坚挺之松,为民间疾呼,肉身虽逝,正气却浩荡于天地之间。三者思友唐克,乐手唐克,宛如大地精灵,逍遥游于人世间。
  
  一、师为镜
  
  有道是人生有三恶。何为三恶?——遇良友而不交,遇良师而不学,遇良机而不握。良友如骥,良师如骑,良机如道。失良友者,如失良驹。失良师者,如有驹而不得骑之术。失良机者,则如骑骏马而困锁密林。
  
  作者于文革之时,得辅成先生赏识教诲。茫茫人海,政治形势严竣,一代学者何以施道一顽劣青年?其成因有三,一为辅成先生呵护后代学术星火;二作者于乱世中独善其身,虽偶有顽劣游戏之念,却始终向学,求知之心淳然;三是作者赤子之心,纵观全文,其对恩师始终倍加关切,体贴细微,担心恩师过不了水渠、电车相送、法国之行等一系列描叙,令人若见其伏地描摹,至诚至性。
  
  人与师者之契,或一衣带水,或心有灵犀,或性情相投,不一而足。今世之师,多于三尺讲台谋生,为教文识字,泛泛教义,授业尚可。言传身教,布真知、解疑惑者少之又少。人生于世,若遇良师,诚若暗夜燃灯,幽河普渡,为一世之福。而学者反哺,即世间之大美。
  
  以良师为镜,可正心明道。
  
  二、宾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人,你,我,他,我们,他们,然后组合起来,组成生存空间。除此之外,我们常常能看到、听到、感觉到大量的虚伪、作秀、欺诈、野蛮、邪恶,指挥捧在企图控制十几亿人的思想行为,而对一些独立的人格和思维,这指挥捧瞬间便可能变成重锤,试图让那些人们从肉体到精神都变为粉末。
  
  钱穆先生叹息道,国无士,亡矣。中国之士,兴旺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灿若星河。汉唐以降,独尊儒术,奴性日重,士气式微。及近代,历经延安讲话、文革大动荡,老舍投湖,胡老入狱,郭老自阉,哀鸿遍野,士气荡然无存。
  
  刘宾雁,这位被称作“中国的良心”的学者,出现在“亚洲英雄”名单里的英雄,一位自始至终为自己祖国人民疾苦奔走呐喊的爱国者,却遭到作协开除、国家驱逐,最终客死他乡。他的遭遇,是那一代具有真正知识力量和独立人格的学者的共同命运。
  
  作者与宾雁之交,亦师亦友。他为其正义与大勇发出鼓与呼,为其智慧和宽厚而击节赞叹,更为其“超越了恻隐、同情、怜悯的局限而跨入更广阔的爱的空间”而泣而歌。作者以少有的笔触,细致的描写宾雁的脸,仿佛古人悬崖雕刻佛尊:“一张在古希腊贝尔加摩神殿残壁上能寻到踪迹的脸。高耸的额头,开阔的天庭,挺拔的鼻梁。眼睛时常眯着,却掩不住柔和与澄澈的光。和人谈话时总是直视对方,目光绝不游移,坦诚真实,让人信任。修长的眼线一直荡向额角,和额角的鱼尾纹交织在一起。厚实的嘴唇总抿着,唇角微微下沉,透出执拗的性格。听别人述说苦难时,眉峰紧张地蹙起。高兴时开怀大笑,眼睛眯起来,神情松弛。听人讲话入神时,头微微后仰,下颔抬起,一种祈祷的神态。平时,脸上的表情柔和安详。沉思时,深深的皱纹透出刚毅,有种嶙峋之美”。
  
  宾雁的命运,注定是要隽刻在历史之墙上的。如同无法抹去的,一幕幕惨淡的国家记忆。对于高尚者,历史是一面面高亮的镜子,不论美丑,纤毫毕现。对于无耻者,他们浑然无觉,因为他们以无信仰为信仰,以现世为永世,带着类人的面具,尽情释放人性阴暗的一切本能。
  
  三、唐克
  
  三篇之中,我最喜欢唐克。
  
  就三位人物而言。辅成先生以高士的隐和忍,即便所居之所为他人窃夺,亦不争不闹,修善一生。宾雁则百折不挠,以死相抵,有普卢米修斯盗火之壮举,几番沉浮,终被当局逼至远走他乡。唯独唐克,不为政治所动,更乘动荡之机,饱览名胜,畅游南北。
  
  作者与唐克的相识,是因为音乐与美女。所谓花开易败,绿叶长青。唐克的浪漫弹唱无法赢取已有主的名花欢心,但成全了男人之间长久的友情。
  
  在那种全民皆灰的年代,作者羡慕唐克却能守住心中那片绿,生活在别处;他是另类,异类。
  
  年青唐克的世界里,他唯有各种喜好和自在逍遥,无需趋炎附势,不作功利求拜,政治虚空荡然,时间无法打倒。大大咧咧,随心所欲,浪迹天涯,云游四海,如闲云孤鹤。寻访乐友,随遇而安,自得其乐。颇有现代徐霞客之风,又如喃喃梵音中走出的一名脱俗处子,令我几度想起《山居性纪》的作者经历。
  
  作者流寓海外,与唐克一别二十五年。
  
  彼时再见,唐克停留在吉他和“察司”相机的时光。作者心境满怀伤逝和凄凉,叙述中的时光是凝滞的、虚空的,在他眼里的唐克,更多的是孩子的不理解、唱不成歌,仿佛失去了曾经荒诞大幕的烘托,人到中年的唐克便充满沉默与迷茫。
  
  唐克没有结尾,只有作者低徊的吟唱:唐克,老兄弟,你如今在哪?
  
  这吟唱,如同古罗马的诗者,抱着竖琴,对镜而吟——在人生的旅途中,密友是另一个自已的折射,相似的、相异的,互相映照,彼此证明。每个人的生命,都象枫叶一样,需要经历绽芽、吐绿、泛红、坠落、腐烂的过程。
  
  ——来自大千世界诸多已知的、未知的因素,如同快速变幻的镜像,组成斑斓而无解的人生。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一水 于 2012-12-19 14:45 编辑 ]
2#
发表于 2012-12-16 10:21 | 只看该作者
“遇良友而不交,遇良师而不学,遇良机而不握”是失明;宾雁《白衣下的污垢》、《三十八年是与非》至今未忘,一个有脊梁说实话的文人;唐克远离喧嚣今何在,只剩自己“修行”了。颇有思想的文字,令人思考。
3#
发表于 2012-12-16 10:52 | 只看该作者
刚看了两篇关于刘宾雁的不同评价文章,很无语,我过去一直认为《第二种忠诚》挺不错,刚才看文章却又说材料是假的。个人感觉,刘的悲剧蒯大富似相通,都是当时政治的弃子。内外因都有。
4#
发表于 2012-12-16 11:16 | 只看该作者
遇良友而不交,遇良师而不学,遇良机而不握.观点很经典,实用。人生四大美景,唤醒人们期待美好生活。
5#
发表于 2012-12-16 17:22 | 只看该作者
这种凡属“漂流”作品的回归,作为一个突破口,客观上会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内核,对后人了解历史真相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当然,就目前的言论开放程度,港台可能优胜于大陆,这也是很多人宁肯花大价钱进购港台书的一个因素。譬如《燃灯者》等,大陆的都有删节,但已经是出版的一大进步。
6#
发表于 2012-12-16 19:13 | 只看该作者
还依稀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看到的一本杂志封面上,刘的木刻头像,十分的个性凸显。与作者描摹,神似。
读书当读到如许境地。
7#
发表于 2012-12-16 19:21 | 只看该作者
国无士,亡矣。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当年的士,早已在千百年的奴化教育下被磨灭了,在灵魂深处,抑或还有一些残存的影子吧?
8#
发表于 2012-12-16 22:30 | 只看该作者
士大夫是中国一个比较特殊的阶层,社会总体而言看似进步了,可以划入知识分子阶层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在这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中,有士大夫精神的人却是越来越少了。知识分子的脊梁被打断之后,即使表面复原,痕迹是难以磨灭的。一些经历了特殊时期的知识分子能够理性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需要一种客观的态度,更需要一颗博大的心,真是令人敬佩。人生在世得恩师不易,得挚友难,得亦师亦友就更难。《燃灯者》的作者赵先生能够得到三位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人真是令人羡慕!
9#
发表于 2012-12-17 08:38 | 只看该作者
静坐品读,再次领悟柳藏老师的独到见解并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09: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吴墨 于 2012-12-16 10:21 发表
“遇良友而不交,遇良师而不学,遇良机而不握”是失明;宾雁《白衣下的污垢》、《三十八年是与非》至今未忘,一个有脊梁说实话的文人;唐克远离喧嚣今何在,只剩自己“修行”了。颇有思想的文字,令人思考。
谢谢吴版谬奖。阅读之后,片言只语似焚香余烟。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09: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玉德 于 2012-12-16 10:52 发表
刚看了两篇关于刘宾雁的不同评价文章,很无语,我过去一直认为《第二种忠诚》挺不错,刚才看文章却又说材料是假的。个人感觉,刘的悲剧蒯大富似相通,都是当时政治的弃子。内外因都有。
玉德先生博览敏思,令我敬叹。刘应该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批人,政治之下,人只是符号。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09: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2-12-16 11:16 发表
遇良友而不交,遇良师而不学,遇良机而不握.观点很经典,实用。人生四大美景,唤醒人们期待美好生活。
参加学习培训时老师重点强调的三句话,深有所感,便引用了,望与诸君共勉。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09: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2-12-16 17:22 发表
这种凡属“漂流”作品的回归,作为一个突破口,客观上会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内核,对后人了解历史真相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当然,就目前的言论开放程度,港台可能优胜于大陆,这也是很多人宁肯花大价钱进购港台书 ...
在知青伤痕文学中,这些历史已忽隐忽现了。在影视界,人们也一直在试图突破,如早期的牧马人、芙蓉镇等,只是偷偷暗示,不敢大胆表白。“漂流”作品的回归,与前苏被驱逐作家们的境况相似,记得曾有人感激斯大林的驱逐政策,让前苏联的一大批文学精英得以苟存和延续。而中国则似乎倒霉得多,类似似于第二个跃出战壕的人或者火柴的第三个点烟者。

当年读张戎写毛的故事,明知其中夹杂大量个人私愤,却悦而读之,盖因暗符“矫枉过正”之心使然。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09: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2-12-16 19:13 发表
还依稀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看到的一本杂志封面上,刘的木刻头像,十分的个性凸显。与作者描摹,神似。
读书当读到如许境地。
我也特地去找了刘的照片来看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09: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12-12-16 19:21 发表
国无士,亡矣。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当年的士,早已在千百年的奴化教育下被磨灭了,在灵魂深处,抑或还有一些残存的影子吧?
历史有轮回,人也会有轮回。和山林一样,荒芜最后还是会回到荒芜。问好水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0:53 , Processed in 0.05607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