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55|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行云散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5 2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冉令香

      一 莲花落
   
   一场小雪薄薄地罩着地面,寒霜一样瞅到晨阳就羞了脸面,化作湿漉漉的水汽,渗进了地皮。
  
  后院里一阵阵剧烈的咳嗽,震颤着空荡荡的院子哆哆嗦嗦。清冷、寥落跟着一团团无头风撞着空空的树冠呜呜咽咽。喘息,一阵紧似一阵的喘息把胸腔压抑成呼啸的风箱,我似乎看到了莲的父亲憋得涨紫的脸和脖子里暴挺的青筋。
  
  该上学了,我没有像往常那样扯着嗓子喊了莲一起走。昨夜,细碎的雪粒儿“噗噗啦啦”坠地的时候,莲的双胞胎妹妹迎着这场小雪来到了她们三姐妹中间。一大早,莲破天荒头一遭儿跑到窗下向我宣布:“我家人口总算超过你家了。你先走吧,我得洗尿布。”话音未落,莲那头枯草似的短发被冷风掀起半边,窸窸窣窣地跑回堂屋。
  
  莲又迟到了,第二节课上了一半儿的时候,她慌慌张张站在门口,喊一声“报告”,低头捏着衣角,溜墙根儿走到座位上,手里还攥着咬了半截儿的地瓜面煎饼卷儿。看来,莲的早饭又要在课间操吞进肚子了。
  
  我们两家是前后院邻居,有什么事,不用出门,打开窗子,两人就能嘀嘀咕咕半天。我和莲在一起总有比不完的事。考试比谁得的分高,割草比谁割的草多,甚至两家的人口也是比较的内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口呈爆炸趋势增长,我们两家的人口数也在攀比上升。因为爷爷住在我家,在两家的人口比拼中,莲早就注定了败局。她娘几乎每隔一年都给莲生下一个妹妹。大妹叫转,二妹叫换。但是一连几年下来,不管是转,还是换,都没给她娘带来生儿子的希望。随着双胞胎妹妹的出生,打破了我们两家僵持多年的格局,她家的人口总算超过了我家。
  
  我的学习成绩总比她高,而能让她报“一箭之仇”的是,每次出去割草,她那小筐里的草总比我的重几斤。我甚至怀疑收草过秤的爷爷会不会弄错。要知道,每次割草我都把筐塞得结结实实,扛在肩上压得生疼。在牛栏院见爷爷提起称杆,把筐一勾,秤砣一捋,张口报出数来,我却总差那么两三斤,心里就倍感失望,我多么盼望能超过莲一次。那天过完称,我割的草终于超过了莲。我忐忑地瞅着莲,偷偷把两块石头扔出筐外。莲没有觉察,爷爷却一巴掌打在我后脑勺上。我的脸上火辣辣地,一直烧到了脖颈儿。
  
  每年从立夏到入秋,莲总会光着脚板儿出出进进。露水凉凉地落满枯草的时候,她的脚上才会蹬双新布鞋。雨天,她把新鞋抱在胸前,光脚进了教室,拿破布把脚擦净才穿上。放学时,她又脱下鞋抱着,光脚在泥水里一路“扑扑嚓嚓”小跑回家。那双被她倍加保护的鞋,一年后轮到转做鞋子的主人。当然,再转到换的脚上时,它们早被一次次的洗刷、缝补弄得面目全非了,但它们还要在换的脚上承担更艰难的历史使命。
  
  晚上,莲的母亲常蹲在灶前煎药。屋内昏暗的煤油灯下,莲背着换趴在桌上写作业。转拍着双胞胎妹妹在凌乱的床上打盹。里屋一阵急促的咳嗽之后,是莲的父亲焦躁的喊声:“今年的救济款怎么还没领到?”
  
   小学毕业前,莲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告诉我,她终于有弟弟了,爹娘欢天喜地叫他“根儿”。之后,她一路沉默。快到家门口才慢吞吞地说,换今年要上学了,家里供不起她们姊妹三个,她娘让她下学回家干活,说女孩儿识字再多也没用,白花钱,早晚是人家的人。莲垂下头,枯黄的头发盖住了半边脸,泪珠“啪嗒嗒”砸在光脚板上。我不知道怎么安慰莲,踢踢踏踏进了家,脚下的小石子“咕噜噜”逃到了墙根儿。
  
  那年冬天,莲的父亲又病了。一声紧似一声的咳嗽穿透薄薄的玻璃窗,震得人心颤。突然,那咳声急切起来,憋得脸色涨紫,脖子里青筋暴挺,我真担心他那口气能否喘得上来。就在一个雪花狂舞的寒夜,他还是撒手走子。
  
   父亲走后,莲和转成了家里的壮劳力。姐妹俩天天扛着大锤、钢钎,跟着村里的男人们上山采石;推着手推车,下地种田。
  
  眼瞅着根儿一天天长大,为了给根儿攒钱盖房,娶媳妇,莲的娘一手接过媒婆的500块钱彩礼,一手把莲嫁给邻村一个大她十多岁的瘸子。其实,过了春节根儿才7岁!
  
  1988年我师范毕业时,莲生下了个女孩儿,遭到瘸腿丈夫一顿暴打:“没用的东西,断老子的后。我白花了500块钱,连个儿子也捞不到。打死你个丧门星。”
  
 二、哑姑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象一件陈年旧衣,越来越让人取舍两难。这件旧衣聚敛了太多沉重的气息和记忆,时常提醒我回望过去。
  
  一进腊月,我童年的酣梦总被“呜隆隆,呜隆隆”的石磨唱醒。不用睁眼瞧,仅凭磨道里“沙沙”轻灵飞转的脚步声,就可以断定是哑姑在磨糊。胖神身子沉,“噗通噗通”的笨脚步象碌碡在磨道里滚;英莲姐妹力气小,乱踏踏的步子像夏天的雨点一阵紧一阵松。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办年,办年主要是在“吃”上做准备。除了蒸两锅宣腾腾的白面馒头、枣卷,或蒸一锅糯米糕招待客人,家人也顺便解解馋,煎饼还是一家人填饱肚子的主食。
  
  我家这盘石磨是胡同里唯一的石磨,石磨不算很大,一个大人或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就能推得动。进了腊月,胡同里的女人、孩子就围着磨道转呀转呀,似乎永无停息。这边的石磨“呜隆隆,呜隆隆”地响,那边早已支好熬子,点起一把火,随着“吱吱啦啦”几声磨糊在热熬子上的欢唱,一张圆圆的煎饼,散发着玉米的浓香,被平展展地甩到盖垫儿上,不出半小时就被端上饭桌,成为农家早饭的美味。
  
  不再留恋热被窝,起床看哑姑推磨。金灿灿的阳光正洒满院子,晶莹的汗珠在哑姑的脸盘上滚落,细腻金黄的玉米糊在磨盘上汇集,又流淌进下面的水桶,显然哑姑在磨第二遍了。这肯定是哑姑家过年改善生活的标志了,哑姑以前磨的糊是灰白色的,里面羼杂了多半的地瓜,刚下熬子的地瓜面煎饼虽然松软好咬,但吃到嘴里散口难咽。煎饼放干了,咬到嘴里嚼半天还扎嗓子。哑姑的三个哥哥身强力壮,都是大饭量,两大桶地瓜玉米糊的煎饼全家人还不够吃两天,哑姑平均每隔一天就要来我家磨一次糊。
  
  16岁的哑姑没念过一天书,常年的体力劳动练就一副硬身板儿,粗壮的像个小伙子,只有一条乌黑的长辫子坠在腰际甩来甩去,时刻提醒你,这是女孩!
  
  哑姑总是一个人来磨糊,一个人推得磨子飞转。我看她干得带劲,常跑来帮她往磨眼里倒粮食。她就推着磨子跑得更欢了,直到我跟不上,跑不迭,逃出磨道,她才得意地“咿呀啊呀”叫着笑起来。哑姑看似傻乎乎的,却是热心又仗义。每遇到推磨吃力的老、幼,哑姑都不惜体力,全力以助,有时她会一连帮上三家。当人们冲她树起大拇指,她只会咧嘴笑笑,来回甩着粗长的大辫子,晃动着宽身板干得更起劲了。
  
  摊煎饼是一个农村家庭主妇填饱全家肚皮的主要技能。在艰苦的岁月里女人就是磨道里的驴,从日出转到日落,又月白转到星稀。她们乌黑的青丝就是在“吱啦吱啦”唱响的煎饼鏊子前煎熬成了白发。摊煎饼主要以烧柴为主。拾柴就是孩子们冬天的主要活计。那年冬天,我到铁路旁的防护林里拾柴,因一次意外,真正走进了哑姑的生活圈。
  
  那天,偶然见路基的石子儿缝里有很多煤块儿。我丢下竹筢,顺着路基拣起煤块儿来。外套兜着沉甸甸的煤块儿,这沉意外收获让我异常高兴,忍不住兴奋地高唱起来。突然一种异样的感觉袭来,我回头一看,庞大的火车头正扑面而来,脚下的枕木震颤起伏如地动山摇。我吓傻了,呆在路基上一动不动。就在列车擦身而过的一瞬间,我被狠命一推,摔下路基。揉着生疼的膝盖儿,我睁开眼,面前是哑姑那张急怒红涨的脸。她双手激动地比划着,直挺着脖子冲我“呜哇咿呀”半天。我明白,她救了我。眼泪在眼窝打着转,我拼命点头,多谢她的救命之恩。
  
  从那次历险后,哑姑每次出门拾柴都会来叫我,她成了我的保护神。
  
  冬天的阳光是慷慨的。我和哑姑常到西山坡搂柴火。山坡上厚厚的枯草、灌木是我们的首选。哑姑总把自己的大筐装得肚圆满挺,像个小山包。然后我们坐在向阳背风的坝堰下,我拿出金黄的玉米煎饼分成两份,我知道哑姑家很少能吃上这种煎饼。哑姑三口两口吞咽下去,拿出带来的针线活儿,忙碌起来。我一边眯着眼晒太阳,一边胡思乱想。
  
  那年月,凭工分计算,一个棒劳力一天只能挣八分钱。谁家如果一年四季不断顿,还能买得起收音机、缝纫机或挂钟、自行车之类时髦家具的,就算得小康之家了。哑姑的三个哥哥常年在贫瘠的土地上劳作,却因没钱盖不起新房而不能成家。那时女孩出嫁前,女方到男家相亲,首先要看房子,其次就看有没有“鸡毛蒜皮”,也就是家中摆设,当然不必齐备,有一两样也说得过去。因此,有些贫穷人家在女方来相亲的前夜,会四处告借一辆自行车摆在堂屋,或借一台收音机放在八仙桌最显眼的地方,搪塞过关。而哑姑的爹娘从不搞这些虚晃,来哑姑家相亲的姑娘,虽然一拨又一拨,但看看他们的老屋、破旧的桌凳,都绷起脸,一声不吭扭头走了。
  
  新年在寒风的催促中终于来了。年味洋溢在孩子们簇新的衣帽上、鲜艳的头绳里,更荡漾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腊月三十上午是年集的最后半天,哑姑叫我去买头绳。我的头绳、发夹姐姐早就买好了,可哑姑扎辫子用的还是截旧毛线。拥挤、热闹、噪杂是每个集市共有的特点,年集更是把这种特点演化的无以复加。哑姑紧拉着我的手,随着推推搡搡的人流,好不容易挤到一个头饰货摊儿,货摊儿早被大姑娘小媳妇围了个严丝合缝。我俩瞅准机会,一头钻了进去。眼、手立刻在各种鲜艳的头绳、头花、发夹中忙碌起来。放下这一个,再拿起那一个。突然,我看见一个漂亮的蝴蝶发夹,洁白的翅膀上点缀着几颗晶亮的珠珠儿,正要伸手去拿,另一只粗糙的大手却抢先抓在手里。“五毛钱一个,不还价。”摊主的一句话,让我心里嘀咕起来:五毛钱,爷爷挣六天的工分还不够。如果买高桩馒头,能买五斤。我心里盘算着,眼睛却一眨不眨盯着那个蝴蝶发夹。那双粗糙的大手轻轻摩挲了几下,又把它放下了,发夹未躺稳的一瞬间,又被那只粗糙的大手抓了起来,悄无声息地塞进裤兜。我惊讶地张大了嘴,猛抬头却看见哑姑那慌张臊红的脸。我正想打手势告诉她点什么,她却一把掏出蝴蝶发夹,扔在摊位上,掉头独自走了。
  
  年,转眼间就过完了。村里有了电磨磨糊,我家的石磨清闲起来,只有舍不得花钱的人家偶尔来磨糊。哑姑也不来磨糊了,为给大哥换回个媳妇,她嫁给了嫂嫂的娘家哥哥。
  
    三、云儿的“朝阳沟”
  
  “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相处之中无话不谈/我难忘你叫我看董存瑞/你记得我叫你看刘胡兰……”
  
  晚饭后,云儿哼着《朝阳沟》选段又来找姐玩了。我们抱着凉席,爬上东厢房房顶乘凉。晚风掠过全身,把积攒了一天的闷热、烦躁、疲劳一扫而光。静静平躺着,瞭望蓝色的夜空,满眼是数不尽的星星在闪烁。树上偶尔阵阵的蝉鸣,和着水中鼓噪的蛙声,让我们觉得似在空中飘浮。
  
  云儿是我们村最会打扮的姑娘。她最爱摆弄那长长的发辫,尤其前额的刘海儿。每天早上把竹筷子在火上烤热,然后把细细的发丝轻轻缠绕上去,略等片刻,把竹筷抽出,前额的发丝就蓬松卷曲起来,映衬着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分外迷人。
  
  云儿心灵手巧,她织的手套、勾的围巾、纳的鞋垫、绣的枕套,往往成为村里姑娘们的模板。云儿手上忙,嘴不闲,脆声悠悠地哼唱当时最流行的电影插曲,什么《洪湖水浪打浪》、《牧羊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她最喜欢唱豫剧,那时各村都演电影《朝阳沟》,她竟跟着放映队转了11个村,看了11遍,能从头到尾完整唱遍。而且字正腔圆、味道纯正。
  
  那年,一场小雪宣告了漫长寒冬的开始。趁冬季农闲,村里组织宣传队在春节期间搞演出活动:踩高跷、跑旱船、耍龙灯,还排演一些剧目,像《穆桂英挂帅》、《李二嫂改嫁》、《刘巧儿》等,而上演次数最多、最受欢迎的要数《朝阳沟》了。就连我们小学生,放学后几个人都在院子里演《朝阳沟》。我的新书包曾有幸被多次当作道具,被“银环”背着下乡。二十岁的云儿成了我们村宣传队的主角,尤其在她钟情的《朝阳沟》里。很快,我发现一个秘密,每当云儿上场演出,我的语文老师都坐在舞台边,捧着剧本提示台词,尽管云儿从不忘词,语文老师的眼睛也就从不落在剧本上,而是随云儿的移步换形,闪烁追随。云儿唱得也就更激情澎湃,全身心投入了。
  
  大年初一那天,胡同里拜年的人凑巧聚到光棍李彪家,墙上新贴的年画——《嫦娥奔月》,引起满屋里欢快的打闹。村支书的大公子说,李彪要交桃花运了。李彪憨憨地笑着说,要真能娶这么俊的媳妇,俺成天干活,给她洗衣裳,做饭养着她,她光陪俺说说话就行。众人“哄”地大笑起来,村支书的大公子那火辣辣的目光,就放肆地在云儿的俏脸蛋上涮过来涮过去。从那时起,媒婆的脚片子踢烂了云儿家的门槛子。村支书也派人来提亲,这是多么光彩的一门亲事。可云儿躲进小屋,一概不应声,丝毫不动心,连爹娘也猜不透闺女的闷葫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云儿总给我带些精巧的小玩意儿,像各色花布缝的沙包、杏核儿串的手链、核桃挖的花篮,我都高高兴兴地收在一个纸盒里,找机会拿到别的孩子眼前去炫耀。云儿老爱打听我的语文老师,比如,他上课对你们凶不凶啊?有没有女孩找过他?我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的小脑瓜潜意识里觉得,他们之间似乎该发生点什么。我的语文老师长得又高又帅,他那双眼睛亮得能看穿你心里的任何秘密。
  
   春天来了,热闹了一冬的宣传队解散了,闲散了一冬的人们又忙活起来。云儿已经半年多没来我家了。随着春风呼啦啦几声响,大街、小胡同的墙上,突然一夜间写满了云儿和语文老师的流言蜚语。云儿娘的脊梁骨被戳得直不起来了。云儿被爹关进了小黑屋。云儿娘气得在闺女的窗外跳脚大骂,不知好歹,丢人现眼……
  
  云儿趴在床上,用被子把头一蒙,一声不吭,不吃不喝,绝食抗争。
  
  闺女是娘的心头肉,云儿娘终于败下阵来,默认了教书匠女婿。那天,众目睽睽下,云儿挎着语文老师的胳臂并肩在胡同里漫步,嘴里哼唱着栓宝劝银环下乡的一段: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相处之中无话不谈/我难忘你叫我看《董存瑞》,我让你学《刘胡兰》……

  
  

[ 本帖最后由 冉令香 于 2013-3-13 09:48 编辑 ]
2#
发表于 2013-3-6 09:14 | 只看该作者
似乎第一次读你的文字,从容的叙说中,可以看到过往年代那些熟悉而温暖的生活情境。
3#
发表于 2013-3-6 09:37 | 只看该作者
昨晚就读,文笔细腻含蓄, 很是喜欢
4#
发表于 2013-3-6 11:34 | 只看该作者
  读完这篇文章,令人感慨万分。莲和哑姑的不幸遭遇,反映了的农村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云儿的故事,既反映了某些干部子女仗势欺人,也表现了云儿为争取爱情而敢于斗争的精神。
  文章感情真挚,描写生动,细节真实,是来自生活,深入了解生活,反映真实生活的好文章。学习,欣赏!
  问好朋友!
5#
发表于 2013-3-6 12:00 | 只看该作者
用生活细节表达人物个性,所以人物鲜活传神,呼之欲出。
6#
发表于 2013-3-6 14:14 | 只看该作者
如展开一卷精细的世相图
7#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20: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边走边唱@ 于 2013-3-6 09:14 发表
似乎第一次读你的文字,从容的叙说中,可以看到过往年代那些熟悉而温暖的生活情境。

谢谢版主鼓励,多指导!
8#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20: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清荷吴霜 于 2013-3-6 09:37 发表
昨晚就读,文笔细腻含蓄, 很是喜欢
谢谢吴霜评阅,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20: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袁光熙 于 2013-3-6 11:34 发表
  读完这篇文章,令人感慨万分。莲和哑姑的不幸遭遇,反映了的农村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云儿的故事,既反映了某些干部子女仗势欺人,也表现了云儿为争取爱情而敢于斗争的精神。
  文章感情真挚,描写 ...

总有些往事沉淀在记忆深处。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20: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3-3-6 12:00 发表
用生活细节表达人物个性,所以人物鲜活传神,呼之欲出。
老乡多提指导意见。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20: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运涛涛 于 2013-3-6 14:14 发表
如展开一卷精细的世相图
问好,运涛!
12#
发表于 2013-3-6 21:33 | 只看该作者
生活的模样虽然陈旧,却很熟悉;心灵的疼痛虽然遥远,却很深切。
落后愚昧的生育观,担起生活重担的人的隐忍和执着,其实是一个民族的心灵成长史。
应该让他们和它们发出亮光来。
13#
发表于 2013-3-6 21:41 | 只看该作者
几个人物,一些人生经历,温婉、细腻、传神,沉浸的感觉,入心入肺。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07: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兴文 于 2013-3-6 21:33 发表
生活的模样虽然陈旧,却很熟悉;心灵的疼痛虽然遥远,却很深切。
落后愚昧的生育观,担起生活重担的人的隐忍和执着,其实是一个民族的心灵成长史。
应该让他们和它们发出亮光来。

李老师的点评总有独到之处,谢谢!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07: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3-3-6 21:41 发表
几个人物,一些人生经历,温婉、细腻、传神,沉浸的感觉,入心入肺。

问好房子!多指点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9 17:07 , Processed in 0.14512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