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6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母亲,您的恩情我下辈子再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17 1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母亲,您的恩情我下辈子报


    医生用尽了各种方法,也没有挽留住母亲,她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看着病床上心血耗尽的母亲,慢慢的咽下那口气,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肝肠寸断,什么叫疼彻心扉,什么叫疼不欲生。母子连心啊,我们的心都碎啦。

    将母亲运回老家,街坊们都来了,我们给每一个到场帮助料理后事的街坊磕头。俗话说:孝子的头,遍地流。母亲不在了,我们没有照顾好母亲,我们兄弟应该给亲朋好友和街坊们磕头。披麻戴孝,顶着正午的烈日,到庙里给母亲送盘缠。扎几个牌坊、纸马,给母亲带走。晚上,通宵的给母亲守灵。这些,既是当地风俗,也是当儿子应该做的,也能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减轻丧失母亲的痛苦,求得心灵的些许安慰。

    我们在当地是属于外来住户,没有族人。所以,看到街坊前来吊唁的嫂子弟妹们,有跪在母亲灵前哭泣的,我就感觉,是母亲生前,在物质或精神上,给了人家些许的帮助,也许是相处几十年的感情。这些淳朴的街坊们,为母亲的离世而惋惜。母亲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农村老太太,在她离开人世的时候,能够让没有亲缘关系的人,流下惋惜的眼泪。我想,母亲的在天之灵,应该瞑目了。

    出殡的时候,当地风俗,棺木要用人抬到墓地,中间不能落地,只能换人抬。下午三点,夏日毒辣的太阳余威犹在,六十多个精装劳力,不用招呼,自动前来帮忙,轮流抬着沉重的棺木,将老母亲送到墓地。我们兄弟不断的停下来,惜别母亲,给帮忙的街坊磕头。从家里到墓地,近四华里的路程,棺木又重,将抬棺的人都累坏了。

    在家乡这一带,人们非常重视抬棺的丧仪了。如果一个人生前做了坏事,对不起街坊四邻。或者是个别的儿女因为常年不在家,别人家的丧事没有帮忙,再加上平时对街坊四邻的事情漠不关心,得罪了大伙。到自己家里遇到丧事,需要街坊给抬棺的时候,很有可能街坊们就会凉台,造成没人抬棺的尴尬处境,这在家乡的父老们眼里,是个很丢人的事情。

    家乡的这些丧葬风俗,传说是孔子制定的,流传了两千多年,我们家乡离孔子故里才三百里路,据此,传说应该是不虚的。细想起来,这些风俗都是为了追念逝去的先人,表达哀疼之情而制定的,也有告知街坊亲友的意思。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难免有封建迷信的成分在里面,像二十四孝图中的一些行为,比如以身护坟防雷击,就是愚孝。所以,各级政府提倡丧事从简的号召,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将在中原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丧葬习俗都说成是封建迷信的糟粕,就有失偏颇了。因为,不管是哪个地方,哪个阶层的人,家里有人尤其是家中的父母去世了,都要有一个悼念仪式。国家领导人的仪式是举行遗体告别,要鞠躬。平民百姓的仪式要磕头,也有部分来吊唁的朋友,是鞠躬的。这些都是悼念方式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更没有文明与野蛮之说,这是我在母亲的葬礼上悟出的道理。因为,原来我对这些仪式,从内心里是排斥的。

    虽然在母亲的病床前伺候了两个月,也知道八十多岁的母亲,脑干出血十多毫升的病没有治好的可能。但是,真正将母亲抬入墓坑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彻骨的心疼。从此后,我与母亲就成了阴阳两隔,只能在照片上,在梦里与母亲相见了。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这句诗,说尽了天下疼失母亲后儿子的心声。

    你上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纸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爱,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水,有人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你身在它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回到那家里面,有人捧热茶;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她掉眼泪;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无论你走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母亲啊,您为了儿女们的幸福,操劳了一辈子。在阳世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儿子不孝,没有照顾好您,到了另一个世界,您和父亲要好好的生活,别再那么的节省啦。节假日我们去看您,给您送钱纸。我们也会好好的生活,弟兄们更好的团结,您就放心吧。长跪在母亲的墓前,我大声的喊道:“娘,我下辈子还给您当儿子,您的恩情,我下辈子再报,我下辈子再报。”





[ 本帖最后由 清河杨柳 于 2014-6-17 10:08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0:14 | 只看该作者
最近,我在这里发了两篇纪念母亲的文章。可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悲哀的气氛。但是,我不是让到这里来的朋友分担我的苦难。我只是想告诉朋友们,行孝要趁早。别像我这样,虽然给老母亲生活的照顾,有病了也能及时的看护。但是,等到母亲真正躺在床上无法医治的时候,才感觉到了,有好多该尽的孝道没有做好,可惜,一切都晚了。
3#
发表于 2014-6-17 12:52 | 只看该作者
“子欲养而亲不待”,若亲健在,孝事着力躬行,做人方无悔恨,这是真的。人生不易,唯亲切心,行走于世间,最大的动力和最好的支持也便如此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5:04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李兴文版主的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0 08:09 , Processed in 0.04717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