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9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一朵花,两样开——居卫红、李慧荣文集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13 1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朵花,两样开
——居卫红、李慧荣文集浅读


    前不久,60后女作家居卫红推出首部散文集《心旅之痕》,为我县文学界增添了一束温馨的“康乃馨”(田雪《心墨溢香写人生》)。随后,70后女作家李慧荣又推出处女散文集《面向阳光》,再次为我县文坛献上了一枚别致而多彩的“太阳”。如果依照把美女看做花朵的比喻,两位女作家自然是美眉了。尽管是娇艳的花朵,但在文学光环的映衬之下,开在文学作品中的花朵风格各异,娇艳多姿。因而,对于她们的散文创作,姑且目之为“一朵花,两样开”,意思是一朵属于女作家的花,在作品中开出了更多样的花朵。
    由于我在乡下教书时间久,对我县文学创作情况的了解多借助于县文联主办的《青泥岭》。调进县城后,随着陈革宁主持的《洛坝人》文学专刊的问世,对我县文艺界的情况才更熟悉。特别是,对女作家的了解日益加深,像文姐庞采芹、王新瑛、肖娴、李伟宏、居卫红、李亮,同龄的王旭红、杨艳辉、杨晓琴、李慧荣等人,以及更年轻的李晶、李星、张木岚等。她们的作品,我都纳入关注和阅读视线。因此,每当女作家出书后,我都尽量写点读后感。由于知识储备的欠缺,总有种被掏空的感觉。所以,今天只简略谈点感受。

    一、居卫红《心旅之痕》浅读

    居卫红是文姐,走上文学创作道路要比我早。以前,陆续读过居卫红的一些散文,这次在《心旅之痕》面世之前,有幸对该书做了两次校对,算是认真地读了收入书中的所有作品。对于作品的整体评价,田雪老师做了有高度的认定,我觉得入情入理、有理有据,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观点。在“人间亲情”部分,不仅写出了对祖母、父亲、母亲的一腔深情,还写出了对丈夫、儿子之间弥足珍贵的情谊,而且还写出了在“亲情”范畴之外的一种崇敬之情,比如乐于助人的王妈、对生活从不低头的梅,同时还写到难以割舍的乡情,都把它们上升到亲情的那种高度,足以表明她的内心深处蕴藏的情感,既丰富,又细腻,这一特点在作品中流露的很浓烈。有了真情,文章便有了感人至深的基础;把真情融渗于笔下,文章就有了让人阅读的魅力。这一部分的文章,每阅读一次就感动一次。《母亲的手》,写出了母亲在饥馑年月的辛酸,在“我”成长时光里的辛劳,也道出了发自肺腑的感激,和《感恩母亲》一脉相承,有种异曲同工的感觉。《怀念祖母》和《清明节的怀念》,都写的是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在文本中再现的某些场景,成为传情达意、抒发情怀的载体。王妈的“慈善”义举,是一面道德的镜子,能够映照出人们灵魂里的低贱、卑微和美丑,为“王妈”以文字的形式“立传”,也间接反映出作者的洞察力和悲悯情怀。《微笑面对每一天》中的“梅”,遭遇任何困难都不低头,“微笑”是她呈现在“脸上”的坚定“信念”,这又让文章传达出鼓舞人心的力量。《蕴藏在心灵深处的芬芳》,写的是一段爱的记忆,对一朵玫瑰花的看法的变化,又揭示出了爱的真情。《一个小小的护肩》,是儿子回馈母爱、感恩母亲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和“5.12”有关的几篇文章,虽然超越了“亲情”的界限,但由于“真情”在文章中的主导地位,并不让人有多少意外。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成为文本的“亮点”。

    “人生感悟”部分,传达的是生活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一些感怀,一些乐趣。有直言观点的,如《简单是一种境界》、《幸福是一种感觉》、《读书是一种乐趣》,先是围绕总论点立论,后围绕分论点进行论证,从而和盘托出自己的鲜明“论点”。当然,在行文中抛开了生硬的说理,借助亲身经历的事例,佐证自己的观点,语言轻松,流畅轻盈,让人读出美感和舒畅。有些文章,是借物抒情的,通过事物抒发情怀,如:《我心中的野菊花》、《夏日的石榴花》、《那棵老榆树》、《杆塔颂》等,“野菊花”、“石榴花”、“老榆树”、“杆塔”是抒情的载体,“野菊花”的生命力量,“石榴花”给我的悟性,“老榆树”的坚忍不拔,“杆塔”的奉献精神,都给作者和读者以感召,并传达出激励人、催人奋进的力量。有些是从文本中,可以感受到的理念,把它隐藏在文章的段落之中,通过阅读而心领神会,就可以聆听到文字的告诫,如:《感受漂流》里对生活“品味”的重提,《秋夜月色》中对思绪的放飞,《春天的味道》中对大自然的热爱,《雨夜遐思》里聆听到的“用一颗平常心看待社会,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的禅悟,《阳光女人》中的乐观,《岁月如歌》中的“心路历程”,都传达出了一种积极、健康、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向上的生活态度。虽然这些感悟不是个人的创造,但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却值得我们效仿。于此,这些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了凸显。读这部分文章,我们应该汲取的就是她为我们提供的“感悟”。从感悟中,让我们读出感动,读出信心和不灭的信念。

    “自然风光”部分,以游记类居多,是居卫红寄情山水的篇章。像《领略嘉陵》、《江峡漫笔》、《秋游月亮峡》、《东沟峡神韵》等,是写县内景点的文章,由于抓住了嘉陵、月亮峡、东沟峡等处的山水风光的特点,描写景物时借助比喻、排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眼里的美丽景致,也抒发出了心中的真实情感。像《寻访甸山》、《风景西狭独好》、《神奇的万象洞》、《兰州之旅》等,又是写省内和周边市县景点和城市景观的文章,写出了《西狭颂》碑的价值、瀑布的壮观、古栈道的奇崛,也写出了万象洞的雄奇、神奇、灵修之美,更写出了兰州白塔山、五泉山公园的奇特,从而表达出了亲近自然的感怀和心愿。其余篇章,写的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人间仙境九寨沟》抓住了九寨之“水”的奇妙,重点写五彩池、五花海、湖水、瀑布的美丽,读来如诗如画;《难忘西湖》、《舟山观海》、《走进桂林》、《海南风情》、《厦门散记》等,写的是异域风光,抒发的是真挚的赞美情怀。比较有特色的文章,要数写红色旅游的两篇,《井冈山游记》从现实的景观,回顾到革命先烈的战斗经历,有现实之境、回想之境的交织和再现,抒发的参观感受,使文章有了厚度。《延安——我梦寐已久的地方》,写的革命老区的发展,以延安精神提升文章的内涵,使文章有了一定的深度。这类文章不好写,很容易落入俗套,关键是介入角度很难找,也很难写出新意。不过,我感觉已经不错了。

    二、李慧荣《面向阳光》粗识

    李慧荣的散文,表面上给人“小”的感觉,但随着阅读篇目的增多,越来越发现她的散文中藏着“大世界,大乾坤”。因而,我觉得李慧荣的散文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她的散文创作所取得的高度,市文联主席毛树林作了中肯的评述。在这里,我把阅读的零星感受和大家分享,也算是对这次研讨会的一个交代。

    开篇之作《面向阳光》,让我读出了对超英的敬佩,她和病魔抗争时的乐观态度,是一种对顽强精神的实践。《祭》避开正面场景的直观描写,采取“她”上坟时的情态、回想父亲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对父爱无法回报的愧疚,来传达“活着的人更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的主题思想,让人读出了“亲情”的弥足珍贵和不可忽略。《今夜,想起你》是写给“姐姐”的追思之文,以白描式的笔触勾勒“三十年的手足之情”,情感真挚浓郁,深情力透纸背,而文章结尾又留下了回味空间,达到了言尽而意不尽的表达效果。《相依》传达的是一种可贵的高尚品质,人格的魅力在这里光鲜照人,两个身体残疾的乞丐在相互依靠中,活出了一种超乎常人的姿态,活出了一种从容不迫,让人读出了人性的美丑并不因为身份的贵贱而“变质”的感慨。《烛》写了一位难忘的恩师,尽管题材和叙述视角不太新颖,但由于处处流淌着一腔感恩之情,尤其是细节的描写,对抒发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使得文章不空洞不散漫。《生命》叙述的是一场突然发生的“天降横祸”,开头的铺垫和后面的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其实是特意设置了悬念,结尾的惨状通过年轻人的幻觉呈现,使得文章既含蓄又引人警醒,而且在表现技法上借鉴了小说的表现方法。《悸》呈示的是一种心理的惶恐经历,沉稳的叙述和环境的烘托,营造了一种让人心有余悸的气氛,而结尾的点题之笔,才使人恍然觉醒是一场“梦”,表现手法很见“心机”,如果开头点题吸引力就会大为降低。从这里看出,李慧荣的散文表现的“小说化”,给我们也是一个启示,亦能说明散文创作创新的重要性。《照片上的兰兰》,以睹物思人的方式,写了“兰兰”幼时的聪慧,接下来的噩耗让人深感意外,引人思索生命的意义这一沉重话题,以及探究诱发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文章以小见大,发人深省。《馨香》写的是一种深入灵魂的“母爱”,以独特的笔触揭示亲情的可贵。以上这些文章,大都写的是在心灵烙下清晰印记的人,不论身份,不论亲疏,均能从不同的角度破题,借助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传达出了内心的真情实感。这些文章,都可以看作《面向阳光》中光彩夺目的“珍珠”。

    另外的一部分,少的是写对生活的感悟和体认的文章,多数的是从亲身经历着手,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怀。《角度》通过拍照的效果传达对生活的感受,于文章的结尾点睛画龙,表达“只要稍微换个角度,便会领略到瑜伽美丽的风景”的生活哲理。《只想让自己不悔》、《季节》、《挥不去的一“摔”》、《遮阳伞下的雨天》等,还是表达对生活中某种境遇的主观看法。当然,这些观点采取曲径通幽的方式传达出的。《感念白杨》、《一只飞蛾》等,应该是这类文章中的“明珠”,前者借助白杨的顽强精神,表达“认认真真处事,端端正正做人”的感言,后者以“飞蛾”的“永不放弃”鼓舞人们“正视挫折,走出逆境”。在行文过程中,观点建立在对情态的描写和细节的展示的基础上,并无突兀之感,往往水到渠成,佳境自出。有几篇,传达的是对事物的感受和态度,如《距离》、《体味真情》、《应该拥有的情怀》、《再绽的美丽》等,写的是5·12地震中表现出的人间大爱、受灾户对援助的感恩、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念,以及灾后重建再现的美好“前景”,传达出“风雨过后,彩虹必将呈现”的主题思想。

    其余一些文章,主要写游览的经历和面对景观的感受。这方面的文章,一般很难写出新意,也很难挖掘出深度,但李慧荣能够摆脱惯常性的思维方式,尽量多角度描摹,写出了与众不同的方面。《闲情偶拾》、《回味》、《采撷心情的花瓣》等,写的是小景物,抒发的是小情怀,但都能发掘出其中的美学特质,涉及的景点有东沟峡、乐山和九寨沟,均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东沟峡情怀》以海子的诗歌结束全文,显得别致而意味深长。《九寨之水》,道出了“水”的神奇和独特魅力。《心涧的一方净土》在景观的描绘中渗透深刻的“禅悟”,提升了文章的境界,使文章的主题有了一定的深度。虽然全书的文章几乎都是篇幅精短,但均有可取之处,而且亮点纷呈。

    总之,虽然我对两位女作家的文章读得不够深,不够透彻,但粗浅的认识和观点依然出于真诚的想法。希望能够看到她们更多的新作。让“一朵花”,不仅“两样开”,而且能够“多样开”,开得多姿多彩,开得花枝招展,开得光彩照人。






[ 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13-5-13 11:4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3-5-13 13:14 | 只看该作者
书坛好声音,文友相鼓舞。
3#
发表于 2013-5-13 13:41 | 只看该作者
一朵花,两样开,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味道。《心旅之痕》见秀,《面向阳光》见理,共同行走中绽放的一支友谊花。
4#
发表于 2013-5-14 08:04 | 只看该作者
给他人写书评,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问好。
5#
发表于 2013-5-14 08:20 | 只看该作者
李慧荣能够摆脱惯常性的思维方式,尽量多角度描摹,写出了与众不同的方面。《闲情偶拾》、《回味》、《采撷心情的花瓣》等,写的是小景物,抒发的是小情怀,但都能发掘出其中的美学特质,涉及的景点有东沟峡、乐山和九寨沟,均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东沟峡情怀》以海子的诗歌结束全文,显得别致而意味深长。《九寨之水》,道出了“水”的神奇和独特魅力。《心涧的一方净土》在景观的描绘中渗透深刻的“禅悟”,提升了文章的境界,使文章的主题有了一定的深度。虽然全书的文章几乎都是篇幅精短,但均有可取之处,而且亮点纷呈。
6#
发表于 2013-5-14 08:27 | 只看该作者
一朵花,两样开,风釆各异,在喧嚣年代里,两朵清丽的花
7#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1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李兴文 的帖子

谢谢李老师来读,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1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木门长子 的帖子

谢谢木版主的指点,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1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敬一兵 的帖子

谢谢敬老师鼓励,写得不好啊,惭愧。
10#
发表于 2013-5-14 11:25 | 只看该作者
深度的评论,让人欣赏
11#
发表于 2013-5-15 21: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13-5-14 11:25 发表
深度的评论,让人欣赏
深度的评论。
12#
发表于 2013-5-15 22:30 | 只看该作者
文友之间这样的交流和支持,十分难得。
13#
发表于 2013-5-20 19:18 | 只看该作者
文字的解读。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1 07:00 , Processed in 0.05371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