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2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与时空同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8 1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间和空间,这是人的认识领域中物质运动所依赖的两个绝对维度。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无限性都代表绝对的概念。人类的自然科学理论和人类的宗教教义乃至科学和宗教本身都无法超越时空同构起来的复合维度。自然科学靠的是物质和实验、靠的是理论上的推导,宗教靠的是想象和假设,但这种想象又不同于艺术想象,而假设也不同于数学和逻辑上的假设;艺术的想象可以有适当的表达方式,数学和逻辑的假设可以推导和论证,但宗教不能论证也无需论证,宗教的想象和假设属于绝对理念,它已经超越了人的思维和理性,宗教教义是一种想象的真实和假设的客观。在这种想象和假设的大前提下,人的作为只能是承认、接受以及顺从,因而,尽管有人很早以前就说“上帝死了”,但是,广义上的宗教至今未曾死亡。在宗教教义里,人的物质生命和人的精神情感都受控于绝对理念,或者说,人的精神情感是绝对理念的组成部分,人的精神因此就有了明确的身份归属,并不享有自由和独立的权利。因而,人和宗教的关系不在本文所论之列。本文拟就人的情感、精神、理性所参与的科学、艺术、逻辑、辩证法等领域同宇宙时空的关系,略作浅议,是为抛砖之举。
  
  1,人是物质性的存在还是精神性的存在?
  
  参考答案一:人是物质性的存在;
  
  参考答案二:人是精神性的存在;
  
  参考答案三:人是物质和精神双重性质的存在:
  
  如果限定选项是唯一的,那么,一般情况下,人会首选参考答案一;如果说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多选的,那么,多数人会选择参考答案一和三。人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精神性特征深表怀疑,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对自己生命的现实感的肯定态度占据人的认识的主导地位,而人的物质性存在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无需辩说的。
  
  选择以上两种答案都没有错。选择第一种唯一性答案的人认为人的生命就是复杂而特殊的物质构成形式,是具有高度自动化程度和高度智能化的复杂有机体,这种有机体当然就是物质性质的。人活着,有机体存在,人死去,有机体消亡,纯粹是物质转化的简单形式,用不着怀疑,即使转换了还是物质,因而就认为,人是物质性的存在。
  
  作出两种选择的人认为,人的存在既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人的精神性存在的表现是人的有机体的高度智能化和人的物质生命运动的高度程序化和秩序化,以及人的智能表现出来的条理性和因果性,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知识,形成人的各种价值观。这种观点进而认为,人的精神性存在与物质性存在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高度统一才是人的生命形式的完全表现形式。这种观点已经承认了人的精神性存在属性的客观性特征,但他们还是不太放心,还必须将人的精神性存在依附在物质性存在之上,或者说,人对自己纯粹的精神性存在深表怀疑而没有足够的把握,也就不会发表明确而果断的意见,“画眉深浅入时无”,原因在于人的习惯是对具体可感的物质性存在的全面感知,而不大关注精神性存在的抽象性特征,正好表现出了人体能活动和精神活动同时具有的务实性和寻求现实参照物的确证性和可靠性的心理倾向和认识习惯。
  
  以上两种认识境界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这两种观点都有同一个参照系——人的生命过程所占用的一定大小的空间容积和一定数量的时间长度。相对于绝对时间的连续性和单向性,人所占用的那一部分时间长度内人所从事的体能活动和精神活动无法超越人的物质生命存在的时间长度,人的生命长度仅仅是绝对时间中极小极小的一部分,这种存在观点当然就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有相对性就有绝对性。那么,人有没有可能具备超越它的物质性存在的其他存在形式?并且这种形式可以成功地融入到无限延续的绝对时间属性之中?要回答这个问题,那就必须调整和改变人的生命存在状态的参照系,而这种调整和改变的做法就是把人的生命放置在无限延续的绝对时间背景上。那么,这样一来剩下的问题就变成了人的生命的哪些元素或者哪些构件可以超越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性存在的长度——这样的问题。
  
  然而,从理论上说,人的物质性存在的属性显然无法超越连续的绝对时间属性,因为人的寿命一般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有机体存在的相对时间长度,这个相对时间长度又包含于绝对时间之中,能够超越这个相对时间长度的东西显然不再是构成人的生命的有机体物质,那就只能是人的精神。也就是说,在相对时间中,人是物质性的存在,同时也是精神性的存在;在绝对时空中,人的存在其实就是精神性的存在而非物质性的存在。
  
  2,人的精神性存在是如何超越绝对时空维度的?
  
  身心健康的人都有正常的精神表现。人的七情六欲是人的生命体智能属性的生动显现,也是自然律在人的生命有机体中的显现,而人的精神则可以形成人对自己情感和行为的系统控制、约束、计划、设定所产生的概念性、知识性结果,其中所采用的控制措施和约束方法,以及计划原则和设定方向最终都形成人的伦理道德规范,成为人际之间公认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精神契约。比如爱的情感是人所共有的,这种情感的发生是不受更多外界条件限制的,但是,爱的精神性存在并不能全部变成行为性存在,人的行为活动必须恪守人所默认的精神契约的限制,“爱”的情感本身及其产生过程很自由、很生动、很详细、很圆满,但是爱的行为却要受到很多的限制,不可以乱伦,不可以违法。人的智能产生人的情感,人的情感又凝聚出理性,理性又上升到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又派生出法律,法律最终变成了约束和限制人的精神和行为的终极形式。
  
  在通常情况下,人的精神契约具有自发性和共识性,也有足够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人在自己设定的精神自由度和理智灵活范围内共同维护人自身的利益体系,这个利益系统中的基础构件或构成成分就是生存、稳定、和谐、幸福。
  
  要实现这个目标,仅有物质性的支持远远不够。在保证了基本的物质性生存的条件下,人的精神契约和行为准则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无需使用法律这种终极手段的情况下,人对自己精神契约系统的维护通过构建精神理想来完成,人的精神理想又来自人的情感需求,人的情感需求又通过人际交往来获得,而维系人际交往正常稳定地得以进行的又是人的伦理道德、人的价值观、人的生命观和人的宇宙观。连通人际情感的各种观念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承担这些更新和发展使命的人就是教育家和艺术家。
  
  修订人们共同遵守的精神契约的过程,既有“他律”的必要,也有“自律”的必要。教育的作用就是对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全套的“他律”模式和操作程序;艺术的作用和意义就是对每个受教育者提供“自律”的参照和动因。
  
  教育的“他律”过程是对人的精神情感强制性教化的过程,通过艺术和艺术品使受教育者实现“自律”的过程是对人的精神情感完成自觉性感化的过程。相比之下,教育的强制性教化作用适用于一部分人,而艺术的感化作用则适用于所有的人;教育需要足够多的物质性准备,而艺术几乎不受更多外界物质条件的限制,只需有艺术和艺术品。艺术和艺术品营造出来的纯粹的情境让受众的心理环境变得自由、宽松,可以让受众尽最大可能发挥想象力和艺术品进行交流、对话、连通。在艺术氛围的熏染下,受众的人格高度被自由抬升。从人与对象的关系来说,受众的情感和艺术品中的意义自由相容,受众和艺术家在人格理想上和艺术家实现身份平等。由于艺术的感化作用摈除了文字语言的侵入性教化,受众的心灵仅仅依靠自己独立的理解、感悟,从艺术品中获取最美、也是最让他感到自由、轻松、快乐、温暖、幸福的那些信息,从而完成审美的过程、获得审美的愉悦,并在潜移默化中重构生命价值体系、重建生命观,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并使他心悦诚服地认同、接受艺术品包含或者宣泄出来的各种元素所代表的情感意义和思想意义。更为有意义的是,受众和艺术品内容完全不必处于同一时空。比如一个现代人观赏梵高的《向日葵》,他同样可以通过画面完成对自己心灵的内视、对自己人生的反顾,让他在画面所定格的生活瞬间洞察不同的人物形象所代表的的不同的人生际遇和不同的情感冲动,他可能由画面联想到自己的家人,想到自己的伙伴和朋友,也可能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现实人生境遇,并从画面上提取人生最为本真的意义,明白人生应有的追求。客观上说,观众在和画家的灵魂对话,但画家梵高根本不跟所有的观众处于同一时空,而画家的心灵和观众的心灵能够成功沟通。画作能够打动观众的心,并从此改变观众的精神状态甚至思想方式以及人生态度,那根本是一个古代的画家在以画面影响着一个现代人。画家梵高的物质生命并没有超越时空来到现代,但他的人格精神已经凝聚在画面之中,是他的艺术生命完成了对时空的超越,或者说,画家的精神完成了时空的超越。
  
  概括而言,艺术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品所凝聚的艺术家的精神来让艺术家的人格力量实现时空超越的。同样的道理,世上有许多版本的孔子像和苏格拉底像,其实谁也不知道孔子和苏格拉底到底长什么样,之所以还有人凭借想象力为他们画像,是因为人们只想通过符号性质的画像来传播那些伟人的学术思想和人格精神。反过来说,若干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物质生命已经消亡在千百年前,但他们的精神从来都没有消亡,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精神凝聚在了他们的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中,他们的学术思想、艺术旨趣和人格精神产生了普遍而永久的认同,从而一直活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
  
  追求物质生命的不朽的想法和做法当然是很幼稚的,那种虚妄的追求也是终不可能办到的事情,而唯有让人的精神融入到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巨流之中,人的生命的非物质性永久恶生存才能成为可能。
  
  3,人如何根据人的普遍价值取向构建自己的人格精神?
  
  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是多选的。涉及到人类正常的精神活动都在待选之列。逐一罗列,恐怕要动用现代统计学的手段才行。设若把这个问题看做一个概念,待选的那些东西就是这个概念的外延部分,这无疑是琐碎、庞大又芜杂的一项工程。然而,如果回过头来概括和归纳这个概念的内涵,那就会显得相对容易一些。
  
  这个概念的外延部分几乎就是人类生活活动的全部,也就是人生的全部,而它的内涵部分当然就是人生的意义所为何物。探究至此,又回到了人所共论的那个古老的话题上面,而这个话题的“老”,正由于它太有探究的必要但也一直未曾探究清楚而一直生气勃勃地“活着”,经历的年代甚为久远终无确切答案,因而,每一次重新开始的探究都有意义。
  
  生命的意义或者人生的意义,即便早已经众说纷纭但仍然值得一说。生命或人生的价值、意义,就是让生命作为符合自然律的一部分、特别是符合自然律中的高智能部分和理性群体尽可能完成生命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高智能动物和理性群体的心灵快乐和精神自由,同时,对支持生命生存的环境载体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系统的、有效的关照,让作为承载物的生命和作为载体的物质环境之间形成和谐共生的繁荣局面,让作为物质形态的载体和承载物在时空维度中延续得更加长久。要落实这个意义、实现这个目标,人必须拥有足够完善的精神系统和精神活动规则或者精神活动契约,并由此精神活动契约有效指导、限制和疏导人的行为活动,要有足够丰富而健康的精神产品,要有足够绵远久长的精神活动运作机制,要有客观而长效的精神价值观,总之,基本意思是必须要有人类共同恪守的精神契约。
  
  4,人的精神契约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人不是物质运动的起点,也不是物质运动的终点,人只是宇宙物质运动过程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细微过程,这是从宇宙时空的角度来看待人类。但如果从人类整体进程的角度来看待人,人的出现、人类历史过程和人类历史累积过程就是无比伟大的!所以,人是一切意义和价值的起点,也是一切意义和价值的终点。有了人,一切都有意义都有价值,因为纯粹的物质世界是无所谓价值和意义的,意义和价值仅仅是代表人的精神活动所产生的思想结果的语言符号,纯粹的客观世界里并没有这些东西,这个世界一旦没有了人,一切意义和价值都将不复存在,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
  
  在以人类的存在为参照的时空片段里,能够与时空片段长期并存的不是某一个个体的人,而是群体的人,并且是在新生老死的动态中不断延续的群体的人。对个体人的物质生命来说,群体意义上的人没有意义,他的情感、理性相对独立,这是又一个参照系;当个体的生命消亡以后,群体的生命亦无意义,因为个体的生命对这个群体已经无法关照,这话听起来是颇生歧义和充满悖论的。但是,由于人类群体连续性生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的生存主要依靠的就不再是对物质的无限制开发和无限制利用,而需要人类共同精神契约的强大支撑。私有制、区域性政治集团利益,以及由之引发的战争、恐怖活动,以及对于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和浪费,都是有违于人类共同精神契约的东西,这些东西最终必将消亡,这种格局最终必将被打破。
  
  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是维系物质世界的两大基本维度。在人类历史参与进来以后,人的物质生活过程对宇宙物质运动的方式的改变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人的精神却可以长期有效地流传下来。所以说,物质和物质永远都是相容的关系,唯有人的精神才与时空、与物质相互平行,人类存在和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人的精神和宇宙时空维度实现相互平行和同路而行的过程。人的物质性生存只可能与时空保持短暂的同步,但人的精神性生存就能够与时空的绝对运动保持长久的同路而行。
  
  2013-8-3


      
2#
发表于 2013-8-8 21:08 | 只看该作者
李老师通过平常的生活现象,剖析深刻的人生哲理,既引人深省,又穷尽事理,充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文学手法,取得了分析透辟,寓意深刻,笔锋活跃,层层深入的客观效果,形成了极为丰沛的感染力与艺术氛围。
欣赏!
3#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1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清风盈袖 的帖子

多谢清风版主,祝你周末快乐!
4#
发表于 2013-8-9 15: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兴文 于 2013-8-9 13:26 发表
多谢清风版主,祝你周末快乐!

李老师周末愉快期待多来指点交流
5#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1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清风盈袖 的帖子

清风版主客气了,我也是来学习的。周末快乐!
6#
发表于 2013-8-12 09:54 | 只看该作者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在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信仰的理解深度,对道德底线的坚守。文章论述深刻,有道理。
7#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太和五中张奇 的帖子

谢谢垂读、留评,问候张老师!
8#
发表于 2013-8-13 11:12 | 只看该作者
看到李老师在这,先支持一下!
9#
发表于 2013-8-13 12:00 | 只看该作者

有学习价值

拜读了!学习!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1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木门长子 的帖子

谢谢木版,请多批评!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1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陈永青 的帖子

谢谢垂读、留评,祝你秋天快乐!
12#
发表于 2013-8-14 15:23 | 只看该作者
精神与空间论,很有些尼采的风格。物质和精神之间也许有永恒,也许没,一切都源于人们思维的定势。以好的健康的精神创新财富,留念于史载,是文人的希望,也决定于政体的导向。就孔子而言,他的光耀不仅决定于个人的修为,更决定于统治者的宣扬意识。孔子在世颠簸流离,世后又被人为奉扬,是历史的原因,也是文化进程发展的需要,就此而论,文化的与精神更多地来自政体的支持与保护,而文人也只是随性、随波于时代的碎叶罢了。但总有一种恒定的精神不灭,因为它合乎人性,合乎时代,也合乎人们不变的追寻。学习李老师的与时空同行,同时领略时空中存在的种种。

[ 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3-8-14 15:40 编辑 ]
13#
发表于 2013-8-15 09:03 | 只看该作者
再看,发现我的回帖有些自言自语。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木门长子 的帖子

多谢木版的细心垂读和全面点评!
我一直热衷于人的精神性生存的探究,这一篇有些粗糙,未能详尽论述有关问题,让大家见笑!希望它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话题,能够引来更多地思考和讨论,让更多的朋友从总得到快乐。
谢谢木版,即颂秋安!
15#
发表于 2013-8-21 05:02 | 只看该作者
读过《荒漠甘泉》,可见你对文化哲学探究颇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7 23:50 , Processed in 0.06106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