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2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药王山上缓缓花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7 1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进药王山的西门,就是一座绣虎的石像,上面还写着“绣虎”二字,这正是曹植的大号啊。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这是曹植《洛神赋》里的句子,洛神湖公园的名称想必也是取自其中吧。曹植的辞赋一出面,让洛神湖公园,让公园里的洛神湖,让公园里的药王山,便有了历史的底蕴和人文的气息,在公园里流淌、迷漫,涤亮人们的眼睛。


   过了迎面而来的寄心桥,是一条长长的路直达药王山。道路的北侧一片植物园,一百余种药材种植其间,季季有花,天天见绿。走在路上,有清幽的药香飘逸如无形的轻烟。道路的两侧,种植着密密的月季。这个季节,月季花刚好开,浓浓的花香弥漫而来,一如我明媚、清逸的心情。

    拐过弯去,右侧是政府精心打造的影视城。据说这里来过不少大腕,让影视城赚足了人气。这次我们来,正赶上王宝强在拍摄《茶王》,仿古建筑的门楣上,悬挂着一些诸如“新京东街”、“满洲中央银行”、“文宝斋南纸店”之类的牌匾,灰青的房屋,木质的窗棂,高瘦的牌坊,仿济南大明湖北水门而建的月波门……深沉的风景,吸引着来访者的眼球。

    青青幽幽的石板路,向前蜿蜒着、匍匐着,它的缝隙里,是折叠的历史故事吗?它的明亮里,是映照的灿烂天空吗?房屋青砖的背阴处,偶尔有开出的一朵朵苔藓,这是从前故事的影子吗?

    我好像步入了民国时期,说不定,走着走着,就会撞见哪个房门里闪出来的身穿旗袍的大家闺秀。或者带着瓜皮帽,脖子上搭着一条白毛巾,点头哈腰,提着一壶香茗出来吆喝的店小二。

   导游在这里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王宝强和他的剧组在影视城拍摄剧情,有一天,他们的音响设备出了毛病,怎么都调试不出声音来。影视基地就在药王山脚下,于是他们一伙演员就来药王山朝拜药师爷。拜了药师爷以后再去调试,他们的音响果然就完好如初了,剧组的人个个拍手称奇!称东阿城人杰!称药师爷灵验!



    坐北朝南,影视城右边,就是药王山的正门,山上就是有名的药王庙。我们一行人,扶着刻满历代名医扁鹊、张仲景、华佗典故的石栏杆,一级一级爬上山去。长长的阶梯叫做“万寿路”,据说在台阶的背面石碑上刻有100幅“寿”字图,每幅“寿”字图上面又分别有100个形态各异的“寿”字,因此得名,这应该是人们对福寿绵长的另一种祝福方式吧。

    这条路好长,我们拾级而上,欣赏着两边的石刻,抚摸着字迹的纹理,感受着浓浓的福寿的氛围。这是人们向善的佛光大道,有多少人,走上去,迎着它顶礼膜拜!

    站在药王山顶上,向东南方向眺望,高高低低的楼盘错落有致,一个个小区宛如一粒粒翡翠,在树木的掩映下,闪烁碧绿的神彩。洛神湖从南至北,在公园里蜿蜒穿行,像一条飘过来的玉带。哦,是从天边飘过来的,它带着迤逦、清雅、灵动。湖水碧波荡漾、细浪翻卷、湖风轻柔,让人心生惬意。莫不是,它就是当年曹植笔下洛神女的化身?恍惚中,我似乎看见湖水里飘逸而来的洛神女,身披明丽的罗衣,带着精美的佩玉,头戴翡翠的首饰,缀以周身闪亮的明珠。她在湖面的上空,亦幻亦真……

    在湖边优雅走动的游人,步履轻盈、悠闲。他们也许和我一样,忘掉了时间,抹掉了空间,沉醉在洛神优美的意境里,只把身心留在六月的湖边,留在湖光山色的俊美和疏朗里。

    药王庙里有一尊摸摸爷塑像,为佛教中的“思维菩萨”。我查过一些资料,思维菩萨为中国所创,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后代渐少。各地的思维菩萨像形式各异,后来渐渐演变成摸摸爷,大多有药王山的地方,都有摸摸爷。这位爷翘腿而坐,没有一点佛爷的架子,像自家人一样随意、随和,一幅憨态可掬的可爱像,很容易让人亲近。要不是在药王山上看见,你都不知道他是一尊佛。

    传说只要摸摸他身上的一个器官,再摸摸自己身上相对应的部位,就能消除身上的疾病,百摸百准。女人来了摸脸、摸胸,男人来了摸肚子、颈椎,小孩子一来就摸脑袋。摸摸爷的身上已经被摸得油光剔滑了,但摸摸爷并不恼怒,还是那样憨态可掬地笑着。如果世间有权力、有地位的佛爷们都能像他一样和蔼可亲该有多好啊!


    药王山上建有药王殿、观音殿、财神殿、龙王庙四大殿,供奉着佛教“东方三圣”消灾延寿的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及八大药王、送子观音、财神、文昌神等神位30余尊。在民间,药王是人们祈求安康、祛病消灾的精神寄托,同时也反映了民间对历代名医的纪念和尊崇。

    进庙门历来都有讲究:—般大殿有三个门,从左边的门进,右边的门出,不要去跨中间门槛,更不可坐在或站在门槛上.那会被出家人认为是对佛和菩萨的不敬。进得门来,气势恢宏的佛像让我仰视,心生虔诚,低头朝拜各位佛祖。在这里,真得有一种奇异的感觉:高大的佛祖慈眉善目,用他慈爱的目光,温厚的手掌,拂过了我的全身,我认为是佛祖,菩萨们慈善的眉目让我觉得放松,我像个需要爱护的孩子感觉到一股温暖。这静谧的氛围,这明灭的香火,这辽远的木鱼之声,震动着我的骨头和灵魂,像有一道神灵之光瞬间掠走我身体里的沉重和凝滞。

    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全身通透了,我什么都放下了,对世间之事,我不争、不抢、不挤,那些焦急、忧伤、惆怅的词语都离我远去。我只要眼睛一眯,嘴角一翘,就是微笑的。此时的我在这里安静、从容,像一朵缓缓地花开,像一波涓涓地水流。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我的表象和内心都是一致的,我心里装着善良、宽容、真诚和感恩,我的周身都洋溢着缕缕阳光。

    药王庙门前挂着一幅幅对联:“世上人除世上灾有灾便可除,天下药治天下病无病不能治。”“良药苦口医病,忠言逆耳利行。”“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还有《十叟长寿歌》,《孙真人养生铭》,《孙真人枕上记》,字体苍劲,寓意深刻。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心中欲少自然忧少。哦,我明白了,这些文字就是神态疲惫,倦怠,盲目,心有忧患,身心有疾之人的药引子啊!

    在山上,我没看见有菩提树,但是菩提自在每个人的心中。在药王山上,我已经感觉到了,亭亭如盖的菩提的阴凉。



    曾经请过一尊佛回家,供在案上。就是那位坐着的,一手转着佛珠,一手垂在膝盖上的如来。他耳大过肩、袒胸露肚、慈眉善目,张嘴大笑着。我喜欢他坦胸露腑的胸襟,喜欢他无视世上一切忧伤的喜乐表情,一幅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神态。一看见他,我就能跟着他笑,甚至破涕为笑,满眼满目都能融进春风。让我为看到世间更多的美而乐观、而豁达、而感动、而驻足。

    在药王山山门口,有一幅用汉白玉精雕细刻的莲花,这种石料摸起来冬暖夏凉,看起来轻盈剔透,闪耀尊贵和大气的纹理,雕出来的莲花栩栩如生,像是正在水波里舒展风姿。导游小姐说:这是从北京某个山上采来的汉白玉。

    据说佛陀就出生在金色莲花之上。在佛教典籍《五灯会元》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禅师是个盲人,一弟子去向他问道,见他是个残疾人,就心生轻慢,禅师立时觉察,并不理会。弟子说:您说佛法无边,为何秋冬之际,莲枯叶殉,池水干涸,是何因缘?禅师说你闭上眼睛再看,那个沙弥就闭上了眼睛,结果沙弥什么也没看见。再睁开眼睛,莲还是枯的,叶还是槁的,池水还是老样子。禅师说你心生轻慢,因此智慧之灯就灭了,即使佛站在你面前,你也是看不到的。那弟子赫然,惭愧不已,因此识得禅师虽目盲却心如明灯,他并没有说出轻慢之语,但禅师已经觉察了。于是他重新恭敬行礼加持,清静之风顿生于衣袂之间。禅师说你再闭目,他闭上眼睛,却发现眼前突然出现一个碧叶田田,荷花映日的景象,甚为诧异,那清波涟漪,幡然若夏日光景。他睁开眼睛说:禅师,我明白了,原来荷并未枯,是内心有了尘埃蒙蔽。

    我自己也喜欢把每个季节都当做春天。看到花,不管是春天的一朵鲜花,还是夏天的一滴雨花,秋天的一片霜花,冬天的一粒雪花,都能让我惊喜和敬畏。是不是我一敬畏,就觉悟了?也就有一道看不见的光亮,引燃了我内心的灯盏?

    按节气说,现在是秋天,但是我习惯把每个季节都称为春天。只要心情好,哪天都会有春光照临。今天艳阳高照,晴空万里,我从药王山上下来,心里已经被佛气、神气、湖风里飘过来的灵气,清洗地差不多彻底了。心里有很多宽慰和庆幸:在一个良辰吉日,我来到了洛神湖,登临了药王山,身心都受到了洗礼。

    但是,如果想来药王山,哪一天,又不是良辰吉日呢?!



[ 本帖最后由 翠微 于 2013-10-8 07:38 编辑 ]
2#
发表于 2013-10-7 13:10 | 只看该作者
信士还家如归山,俗士进山如还家。进得山且入得世是为智,出得山且不见俗是为佛。不为人言左右是为有见,常思世相归心是为有知。
欣赏新作,即颂秋祺!
3#
发表于 2013-10-7 16:20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游记文笔,有感有悟,也彰显了传统散文的韵致。
4#
发表于 2013-10-7 18:14 | 只看该作者
不挣?
礼拜的过程也是一次灵魂的升华,于佛眼前悟百事是佛理也是佛义。红尘中人,有一次脱离红尘的感悟也是挺不错的。传统色彩的游记,蕴含着精神至上的力量。

[ 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3-10-7 20:03 编辑 ]
5#
发表于 2013-10-7 19:33 | 只看该作者
药王山上游走,眼看心感,细节详实,富有浓郁的人文气息。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07: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3-10-7 18:14 发表
不挣?
礼拜的过程也是一次灵魂的升华,于佛眼前悟百事是佛理也是佛义。红尘中人,有一次脱离红尘的感悟也是挺不错的。传统色彩的游记,蕴含着精神至上的力量。

不挣,应该是不争,改过。
感谢老师细细阅读,认真点评。
7#
发表于 2013-10-8 08:15 | 只看该作者
文本中有传统游记的笔法,移步换景的观察之法运用自然,同时,主体意识的渗透也增强了文本的厚度。有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意味。描写细致,勾勒细腻。拜读,欣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0 20:08 , Processed in 0.05096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