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01|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渔之穿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5 1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切要从那片沙洲说起。

  二三百万年前,江南有巨浸,人称古丹阳湖,仿佛蓝天被裁下的一块,飘落于地。时光之手不拈战国之阄,单单选了春秋,拿那匹天幕为此地裁了件衣,名叫石臼湖;还缝了个放心事的囊袋,叫做固城湖;边角料做了条飘带,人称丹阳湖。剩下的纤维蘸了沙与沫正好打袼褙,有了袼褙好做鞋,那鞋叫白沙洲,狭长似舟,就在石臼湖和丹阳湖之间泊着。

  丹阳湖和石臼湖夏秋一片汪洋,冬春露滩,四季景便是四季风刻下的四扇屏风,曰:荷花夏月、莼菜秋风、云边落雁、沙上眠鸥,而沙洲像个婴儿在夏水冬陆的歌谣里眠着。有荷就有戏莲之鱼,有鱼就有渔者。鸬鹚、白鹭、鸊鷉、浮鸥,这些渔者有喙能啄,有腿能涉,腿短者或游或潜或浮,比潜艇还灵活自在,加上目光犀利,有的是伺机的专注和耐力,总能擒鱼在喙。甚至连瘦骨伶仃的鹡鸰,既非涉禽,又非游禽,也干不了潜鸟的营生,也来水边置上一喙。而沙洲上的人,更有百般花样来过猎鱼生涯。

  当初沿江而下的渔人,试探着进入姑孰溪,漂到花津口,满眼荷花荇花,红红黄黄地开,白鹭黄苇鳽才飞出菰草丛,又飞入香蒲深处。外乡人继续南下,到了丹阳湖和石臼湖交汇处,水草更茂,鱼虾愈丰,耳畔桨声欸乃,渔歌互答,原来前方有片沙洲安闲地泊着。只望一眼,手脚便被羁绊了,于是毅然将漂泊扔进湖腹,趁着晚霞还没褪尽,升起炊烟。

  翌日,外乡人发现沙洲上早有了茅屋椽椽、屋瓦鳞鳞的渔村,青石板巷子,砖瓦小城。一字街上,渔具占了大半条街,村巷中悠长的青石板路像暮归时渔具上滴下的串串水珠,村落傍着水田,像是渔人在白鹭点点的水田里围起的竹箔。此地有水的地方便生鱼,居然比有土的地方就长草更盛,何须下湖,连田头的沟渠也有小孩在取旱鱼。再看柳阴下,三两个少年在挥竿钓鲌鱼,他们甚至不用鱼饵,急速舞动着竿纶,鱼钩晃动着的反光被鲌鱼误作虾壳的反光,便争相来食,被挥竿者提个正着。外乡人由一字街上舶来几根竹,在水边盖起茅舍,然后熟悉沙洲人各种捕鱼的路数。沙洲人像在四季撒下不同的种子一样,围箔、撒网、撂罶子、打罾子、张卡,外来户很快将网捕、钩钓、叉刺、鱼鹰叼、徒手捉鱼都演绎得出神入化,俨然是土生土长、浪里行舟的沙洲人。

  冬日的石臼湖里,白鹭、苍鹭、鹬鸟,还有成群的大雁和数以万计的野鸭苦守着湖滩浅水里的鱼虾蚌螺,就像湖滩上的莎草和野荸荠苦守着湖底草根盘结的土基。渔人围起箔子,设下陷阱似的网袋来守着鱼虾。某一日,人们感觉出野鸭和大雁不知何时悄悄撤走了,春水要来了,千洪万溪从南边山里来,没了石臼湖底的莎草,拔高了撵水长的菰草。石臼湖湖心的水深了,阔了,不几日与丹阳湖都出落得有模有样,滂滂的湖水直往姑孰溪里灌,洄游的刀鱼直奔长江而去。渔人早将小竹箔换成大竹箔,竹箔隔出的水道尽头,打横扎下的那帘小竹箔也换成大的。过路的刀鱼进了竹箔阵,心系长江往前赶,被打横的竹箔所阻,向两边寻找出路,不想漏进渔人设在两角的网袋里。一拨刀鱼才过,一拨细鳞鲴又来逡巡,渔人下一次起袋时,袋内一色的细鳞鲴。

  一入夏,银河准是决了堤,泄洪泄到了江南水乡。人们无心撒网,收起了围箔的竹箔,搁起了放鹰船,忙着巡堤抢险。老天开眼,叫停了梅雨,总算保住了圩田,湖面水位渐低,人们又开始打鱼了。一出梅,湖水退得厉害,许多鲫鱼、黄颡、赤眼鳟以及各类鲌鱼来不及退到湖里去,就留在湖滩上一个个宕泊里。涉水的白鹭,步姿优雅,在浅水里悠闲着,观者眨眼的工夫,已不露声色地啄起了小鱼,将其吞下,然后洗洗白白的羽、长长的喙,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沙洲人也能将腿肚子鼓鼓的足胫和白鹭的细长的足胫比上一比,那就是在水宕里打罾子。罾子是用两根竹棒弯曲交叉支起一长方形网,底部和侧面三方都有网兜着,正面敞开。打罾子时,左手执罾,左腿支撑着身子,右腿在水里踢腾划拉,将鱼儿赶进罾子里,左手迅速提起罾子,右手快速将罾子里活蹦乱跳的鱼捉进腰间的鱼篓里。这一招讲究的是一个速字,趁敌人摸不清头脑的工夫就将其俘获。

  秋水长天,远山如黛,做石臼湖的封面最好不过。翻过扉页,石臼湖里的菰草扬花秀穗了,岸上的山芋也已上市。菰草花茎柔韧有度,沙洲的女子拔来菰草花茎,用剪刀剪成短管,再将菰管套在被捏成U形的竹卡上,然后将切成楔形的山芋丝安在菰管里,这第一章叫安卡。如果套在竹卡上的菰管受力崩断了,U形的竹卡便还原成两头尖利的一字形。下一章是张卡,傍晚由男人们撑船到石臼湖去放安好鱼饵的卡线。第三章是收卡,等到第二日天亮后,贪食的鲫鱼犹如一条条丝瓜挂在卡线上了,这一章的插图很让人惊喜。张卡得的鱼被沙洲人叫做卡鱼,卡鱼茹素,和撒网得的鱼都可用来祭祖,食虫饵的鱼上不了供桌。

  围箔所用的箔子由祖先手里的竹箔升级到现在的网箔,针对起渔汛来更是得心应手。围箔时设下的陷阱专等着过江之鲫的跟风之辈来投,渔人们一边说着鱼的愚蠢,一边得意于围箔貌似网开一面其实是赶尽杀绝的请君入瓮之计。鱼儿本是鱼卵所孵,但石臼湖和丹阳湖的鱼是取不尽的,足以给人鱼生于水就像腐草生萤一样的乱真效果。

  打罾子和摸鱼最有现场感,沙洲人意识里所谓吃鱼没有取鱼香与这两种渔术最搭得上谱。跟围箔比起来,打罾子和摸鱼只是小打小闹,但摸鱼大有将自己变成了一条鱼跟鱼儿一一单挑的传奇色彩,能在丹阳湖里图个欢。

  撂罶子是将渔人的心贪转嫁到给鱼虾设下鸿门宴,将自己抵挡不住诱惑的罪名戴在鱼虾头上。渔人用竹篾编出比水桶还粗大的罶子,将口收得小小的,沿着口儿朝里是一圈水螅触手状扎手的竹签。鱼儿嗅到了罶子里香饵的气味,将身子挤成了网梭朝罶子口里钻。进去了休想能逆着出来,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如果说围箔是负责丈量水域的宽广和统计鱼群,垂钓则是负责测深,不仅测水深,还测鱼的钝与敏,更可以测钓者的心境。比起用渔叉、钩耙、鱼罩和渔网,钓鱼是愿者上钩,责任仿佛是鱼儿那边得担得多一些。姜太公钓鱼,钓到了周文王,启发人们,志不在鱼者乃得于鱼之外,所以垂钓能成为大众的闲情雅趣。李白当年自称钓鳌客去谒见宰相,答以“风波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线,明月为钩,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暂且不论李白豪放的胸襟和远大抱负,单是那句“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就大快人心。

  随着生齿日繁,历朝历代军屯的兴起,丹阳湖早已名存实亡,如今石臼湖的枯水期越来越长了。也许还有地方像先前的沙洲那样,一叶舟,一竿纶,足以撑起四季生涯,而不是眼睁睁看着湿地成了干涸之地,天然的薮泽沦为鱼种单一,水鸟几乎绝迹的挖土成池的养殖场。

  似乎穿越得太远了,不过我真想穿越到不需呼唤保护湿地的年代。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苇岸-弦歌 于 2013-10-8 22:06 编辑 ]
2#
发表于 2013-10-5 14:31 | 只看该作者
叙述和描写都颇见功力。将一个地域外在景观、生态,以及岁月的人文颤变,写得形象而准确。也彰显了这一地域所具有的现实的、历史的风貌和特点。
3#
发表于 2013-10-5 15:37 | 只看该作者
这字写得水淋淋的,岂一个鲜字能括?
4#
发表于 2013-10-5 17:33 | 只看该作者
文笔隽永,内涵丰盈,于厚重的书写中展示了“渔”之美好。
5#
发表于 2013-10-5 20:07 | 只看该作者
描写细致准确,富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情绪流淌顺畅,整体意趣乐观豪迈。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6 20: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3-10-5 14:31 发表
叙述和描写都颇见功力。将一个地域外在景观、生态,以及岁月的人文颤变,写得形象而准确。也彰显了这一地域所具有的现实的、历史的风貌和特点。


感谢房子老师阅读和指点,假期快乐!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6 20: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青衫子 于 2013-10-5 15:37 发表
这字写得水淋淋的,岂一个鲜字能括?



谢谢青衫子来看这乡土文字,你那北方的字对我来说很独特。假日快乐!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6 20: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3-10-5 17:33 发表
文笔隽永,内涵丰盈,于厚重的书写中展示了“渔”之美好。


多谢木门版主来看钓鱼扳虾和鼓励指点,假期快乐!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6 20: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兴文 于 2013-10-5 20:07 发表
描写细致准确,富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情绪流淌顺畅,整体意趣乐观豪迈。


感谢李版主阅读和指导,假日快乐!
10#
发表于 2013-10-6 22:34 | 只看该作者
二三百万年前,江南有巨浸,人称古丹阳湖,仿佛蓝天被裁下的一块,飘落于地。时光之手不拈战国之阄,单单选了春秋,拿那匹天幕为此地裁了件衣,名叫石臼湖;还缝了个放心事的囊袋,叫做固城湖;边角料做了条飘带,人称丹阳湖。剩下的纤维蘸了沙与沫正好打袼褙,有了袼褙好做鞋,那鞋叫白沙洲,狭长似舟,就在石臼湖和丹阳湖之间泊着。


尤其喜欢这段,穿越时光的眸,满蕴灵秀的笔,将湖光水色描摹得这样如诗如画,欣赏学习,问好弦歌!
11#
发表于 2013-10-7 16:16 | 只看该作者
这丰腴的文字比吴侬软语还要软,比江南水乡的水还要美。真羡慕作者好文笔。隽永生辉,诗意盎然。
欣赏!问好!
12#
发表于 2013-10-7 16:17 | 只看该作者
我十分喜欢这种颇见功力的叙述。欣赏并问好!
13#
发表于 2013-10-8 15:09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朋友佳作,问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20: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静默的百合 于 2013-10-6 22:34 发表
二三百万年前,江南有巨浸,人称古丹阳湖,仿佛蓝天被裁下的一块,飘落于地。时光之手不拈战国之阄,单单选了春秋,拿那匹天幕为此地裁了件衣,名叫石臼湖;还缝了个放心事的囊袋,叫做固城湖;边角料做了条飘带,人 ...


谢谢百合来读,时间段上的事件与我们相逢,那缘又逝去,唯有将感觉珍藏心底。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20: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骏森 于 2013-10-7 16:16 发表
这丰腴的文字比吴侬软语还要软,比江南水乡的水还要美。真羡慕作者好文笔。隽永生辉,诗意盎然。
欣赏!问好!


谢高骏森朋友来读,家乡话属吴语系,古老得有些孑遗的味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 04:50 , Processed in 0.15929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