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48|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如是我闻之——心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8 2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剑鸿

  
  不管人们如何执着于外在事物,或追求经济上的富有,或执迷事业上的成功,或沉湎于玩乐享受,终有一条无形的路,将我们引向自己的内心,关注那些深刻而细微的内在感受,形成对人生的观照。这条路就是通常所谓的心路。心路显现的前提,一定要等到积累了人生阅历,丰富了生命经验,证得了自我观照的智慧之后。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的经历,其实就是心灵的经历。人的一生,就是心的一生。我们幸福与否,就是内心宁静安详与否。
  
  如果这种看法成立,那么,“心”就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事实上,一切以成就智慧、安顿灵魂、实现圆满人生为归宿的哲学和宗教,无不是从“心”出发,将“心”作为生命世界的原点,以此开始自己的逻辑求证和践行之路。孔孟的儒道自不必说,从“正心”、“诚意”出发,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几乎都是“修己治人”、“内圣外王”的道理,通俗言之,也就是如何从内部做大做强自己的道理。

    老子所提出的道,虽然说得很玄妙,很神秘,无形无相,无数无量。究其实质,也是一种源自内在经验而带有原初性质的主观客体。所谓修道,乃是修心。涤除玄览、抱元守一的过程,就是洗心、清除内心杂念的过程。将心洗浴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浴,神不死”。这不死的心,就是生出一切有和无的玄牝。
  
  对“心”的重视,是有缘起的。从心物二元对立的立场看,人们之所以重视“心世界”,那是因为可供依靠的“物世界”的可信度遭到了破坏,生命易逝,健康易损,名利身外之物得而倏忽丧失,人世间,好像什么都靠不住。靠不住的的外在世界,无法给予生命以安乐与告慰,于是心灵开始转而内观,去发现和重建一个方便灵魂安妥和栖居的“心世界”。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可以说,一切哲学和宗教都起源于现实的苦难,身心的苦难。哲学是安妥苦难心灵的精神家园,而宗教是抵抗和告慰苦难的庇护所。苦难,将人心引向或者驱赶进入了一片更加自由更加丰富多彩的天地。

   当然,可能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哲学和宗教的创立者都是智者大德,比之凡夫俗子,他们更加善于耕种痛苦这块希望的田,更加勇于正视自己的内心,以大智慧识得人生的本来面目乃是”心为宗“。
  
  “心”的功夫做得最彻底的,是佛。在佛学的体系中,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佛家认为,心是王,是三界万法之主,万法唯心所造。心生万物,靠的是念,念念之间,不但生出人的精神世界,也生出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一念之间,不但生出清净智慧,也生出种种妄想执着。心生一切的同时,也可心灭一切,转念之际,可以将一切归于空寂;一瞬之际,可以化虚妄为般若。总之,世间的有,是心欲令其有;无,是心欲令其无。
  
  在佛家看来,世界的一切事物是变动不居的,都是短暂无常的,人所拥有的一切,名誉、地位、金钱、包括人本身这具色身在内,都不是实在的东西,而是虚妄的“相”。我们之所以拥有这些,那只是短暂的因缘和合而已,说的简单一些,就是凑巧归了你而已。如果过于执着于这些相,就会起贪嗔痴之念,一念而生无明烦恼。人们之所以痛苦,都是因为我们妄想、分别、执着,追求那些错误的东西,不知道世界万物只能为我所用,不能为我所有。人生的过程,应该如百花从里过,片叶不沾身。二六时中,不倚一物。
  
  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认识,也是一种直透本质的洞见。若停留于此种认识,也只能说明佛看得比较彻底而已,看到了存在的荒诞与虚妄,却并不能给予实际人生以教益而停留在劝慰的阶段。10年前,一个长辈同事,在年届天命,正值春风得意之际,突遭儿子夭亡的变故,从此一蹶不振,整日闷闷不乐。一年后,他自己体检又查出癌症。我多次登门探望,与老人家谈心,见老人言语之中颇多悔意,郁结深重,为了让其尽量放开心境,在开导劝慰之余,特意买了一本《金刚经》相赠。但是,三年后,老人还是含恨去世。
  
  举出这个事例,是因为它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和启示,有些事,有些道理,并不能因为自己认识了,看懂了,便能改变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所谓易容易,易心难。认识和践行之间实在有很大距离。因此,佛从彻底悲观的世界观出发,主张将观心作为修行的一项重要法门。观心,也就是观照我们自己的内心,时刻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一颗如如不动的心,不要妄自动念,做到横超假想,证悟空性,一尘不染,一念不生,诸缘自断,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智慧。到此境界,即如《心王铭》所云: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必性离空,能凡能圣。
  
  归根结底,无论是佛家的妙解义谛,还是实际人生过程中的修身养性,都在指向一个结点:人生的功夫,在于如何降服自己,降服自己的内心。如何降服自己的内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努力证悟。面对人生之种种。平凡人能够做的,也许就是在执着之余,持有一份警醒,努力让自己的内心多一份清净、多一点智慧,多一念慈悲,以此不断澄明心境,拓展心量,学会打包处理多余的杂念和郁结。如此,便是无量福缘。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剑鸿 于 2014-3-21 19:47 编辑 ]
2#
发表于 2014-3-8 22:55 | 只看该作者
提读。因明天有事外出,故先行问候!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22: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4-3-8 22:55 发表
提读。因明天有事外出,故先行问候!


夏冰兄辛苦,这么晚了,还在啊。一篇随笔,奉来求教。
4#
发表于 2014-3-8 23:11 | 只看该作者
人生的功夫,在于如何降服自己,降服自己的内心。
很正确,一切物欲横流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唯有身体是自己的,心是自己的,把握住心提心态,才能抓住健康,才能幸福!晚安
5#
发表于 2014-3-9 10:39 | 只看该作者
佛,“人“与“弗”的组合,有没有一个人行走于曲折山路上的感觉?学佛的人是不是很敬业,起码这一文让我感觉好像、差不多、接近,不过学佛的人也有些固守,太注重一个“戒”字,剑兄也如是否?
6#
发表于 2014-3-9 11:41 | 只看该作者
浓厚的哲学因子,还有丝丝缕缕的禅意,剑版此文以儒下笔,兼顾老庄,以释立论,层层探讨了修身与修心,不仅展示其渊博,也极具现实意义,读过颇有启发。古今中外,儒释道耶,对人心的探讨从未间断过,并且肯定会源源不绝,恰恰说明在世界上行走精神的重要性,尤其是当下,物质至上,拜金风行,不妨缓一缓,等待一下自己的灵魂,对于我们走好今后的路是非常必要的。
大凡中国的哲学或是宗教,多半都是推崇清静无为、赞同无欲无我,这更多的时候不仅仅容易流于飘渺,也很难在实际当中践行,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理论很正确,自己展示给别人的却又是另外一面,做得到的人很少,似乎越是古人越是能做到知行合一了,——我暗自揣测,恐怕也是古人留下的东西太少,无法佐证的缘故吧!
所以,有时觉得不去想他或他们,做好眼前事,怜取眼前人,活好每一天,让自己的外在与内心不在彼此追赶,是否也是一种和谐!
这不是什么实用主义,身体也很重要,身心俱疲往往有之,倒是最为可怕的。
赏读
7#
发表于 2014-3-9 16:15 | 只看该作者
人的内心,别人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些烦恼和欲望也是自己长出来的。调节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其与外部世界相平衡,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于是感觉不幸福和痛苦的人比比皆是。修心之路是一条寂寞的路,大多数人不是缺乏毅力就是缺乏智慧,能够毅力和智慧兼备的人总是少之又少。一度我也陷入痛苦迷茫的境地,好在有朋友的开解,方能调适过来,再度安享内心的宁静。
8#
发表于 2014-3-9 19:07 | 只看该作者
原来剑版不是琴心,却是佛心。敬服ing。
读《六祖坛经》,读到顿悟之说时,原是先佩服,感叹六祖悟得高,值得学习。
后来再读,忽然想到不对,那是六祖,人家有怎样的前缘,有怎样的慧根?人家能顿悟,我等凡夫俗子怎么能比呢?还是慢慢来吧!
后来读到一本佛学的小册子,其作者是一位居士,他说先圣就是要我们学的,不仅是六祖,就是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都可以学,他们的法门都是成佛法门。照此说,圣贤凡夫并无二致,有什么不可比的呢?颜回亦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9#
发表于 2014-3-9 20:52 | 只看该作者
在这一点上,现代心理学的解析方式可能更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应该能解决一部分问题。
10#
发表于 2014-3-10 08:30 | 只看该作者
金毛狮王谢逊的经历,便是此文最好的实例写照。
11#
发表于 2014-3-10 11: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柳藏 于 2014-3-10 08:30 发表
金毛狮王谢逊的经历,便是此文最好的实例写照。


是凋谢的“谢”还是感谢的“谢”?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11: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4-3-8 23:11 发表
人生的功夫,在于如何降服自己,降服自己的内心。
很正确,一切物欲横流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唯有身体是自己的,心是自己的,把握住心提心态,才能抓住健康,才能幸福!晚安


谢谢张奇兄的阅读交流。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11: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4-3-9 10:39 发表
佛,“人“与“弗”的组合,有没有一个人行走于曲折山路上的感觉?学佛的人是不是很敬业,起码这一文让我感觉好像、差不多、接近,不过学佛的人也有些固守,太注重一个“戒”字,剑兄也如是否?


全搞错了 ,1.不是学佛,而是对于佛理的一点体悟。2.佛理与敬业不敬业没关系,只是教人物来认真应、遇事精进行,过去即不留,无所着于心。3.佛与戒不戒也没有必然联系,即使有,戒、定、慧之中,我还是最看重慧的。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11: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孔 于 2014-3-9 11:41 发表
浓厚的哲学因子,还有丝丝缕缕的禅意,剑版此文以儒下笔,兼顾老庄,以释立论,层层探讨了修身与修心,不仅展示其渊博,也极具现实意义,读过颇有启发。古今中外,儒释道耶,对人心的探讨从未间断过,并且肯定会源源 ...


谢谢一孔兄弟的认真交流。你说的很对,佛理在于开示,而不在于以真理示人。我们降伏了自己,也是佛。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11: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陀螺 于 2014-3-9 16:15 发表
人的内心,别人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些烦恼和欲望也是自己长出来的。调节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其与外部世界相平衡,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于是感觉不幸福和痛苦的人比比皆是。修心之路是一条寂寞的路,大多数人不是缺乏毅 ...


陀螺的体悟,我很赞同。养心之路漫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17:42 , Processed in 0.16312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