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91|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仁厚之爱铸诗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26 1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4-7-27 10:10 编辑

            仁厚之爱铸诗魂
      ——洪峰诗集《一个人的瓯江》鉴赏与评论

                         敬一兵

  在诗集《一个人的瓯江》里,洪峰先生通过与山水交融,特别是与瓯江交融后的体验和感觉写就的诗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果说追问死亡是人类最深刻的哲学,那么用生命凝视自然并与之交融,则是人类最高尚的仁厚之爱。读一遍诗集里饱含深情的叙述,我的这个认识就会加深一次。再读一遍,还是如此情形。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这句话里所包含的仁厚之爱,是符合《一个人的瓯江》中浸润的爱意的所有元素和成分。它们来自作者埋藏在心里长久而又炽热的挚爱,来自感念和感恩自然山水的深刻博爱,来自对祖先对亲人血浓于水的热爱,也来自对诗歌艺术执著追求的钟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诗歌的精华与辉煌,不在刻意的文字和匠心的表述,也不在传统或者新锐先锋艺术的华丽,有了灵魂才有诗歌的生命。

  《一个人的瓯江》是有灵魂存在的。仁厚之爱就是灵魂散发出来的气息。就拿“瓯江,在我血脉中奔跑”这一辑的诗文来说,诸如“水中有我的鱼儿兄弟,水边有我的芳草姐妹”和“我习惯了瓯江在我血脉中奔跑”等等的诗句,都从不同视觉角度和不同层面上,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自然的轮廓和线条。而勾勒自然的轮廓和线条,其实就是在勾勒作者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灵魂的轮廓与线条。读这样的诗文,能够读出钟情自然钟情瓯江的情愫,能够读出崇尚自然崇尚瓯江的那种类似古典主义的精华气息。这些没有语言的事物,没有声音的声音,没有色彩的色彩,没有形态和动作的形态动作,它们的纯粹和亲切的意义近在咫尺,可以让一个人的眼光渐渐温暖和湿润起来。

  采用拟人化、人与物的置换、特别是将自己的身心与自然山水交融后的叙述等方式,可以透析出作者的仁爱之心与瓯江对接的妥帖与缜密。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叙述方式还可以让物质性的瓯江,转换成肉质性的、精神性的或者灵魂性质的瓯江。如是的转换过程,是仁爱之心铸就诗歌灵魂的过程,也是采用陌生化的手段,在漠视与麻木快要让生活意义终止的地方,重新唤起我们的激情和理性的过程。看见过热带植物疯长能力和种类繁多情形的人都知道,旺盛的生长元气是引起变异的因素也是自己吞噬自己的因素。但在第一辑的诗文中,仁爱的高温却调整了格外旺盛的生长元气的结构,形成了锐不可挡的理性。瓯江应该就是作者锐不可挡的理性。在作家血液中奔跑的瓯江,通过这本诗集的内涵和核质,显示出了它的流淌实际上就是它的生活价值所在。生活的价值在,信仰就在,激情就在,仁厚之爱就在。

  如果作者对自然物象的描述能够在精确性上,逻辑上,由表及里的深刻性上再多多加以锤炼和反复酝酿斟酌,相信作者尊重自己内心片段式的感受,以及代替瓯江说话的宏阔气势与仁爱韵致,特别是逐水而生的优美姿态,还有锐不可挡的理性的指向,会更加饱满生动与淋漓尽致的。同时,也相信作者对瓯江的诗意记录会更加富有感染力的。

  一个奇迹可以是一个时代或者一段历史的投影与缩影。瓯江是自然界点名让它出现在龙泉的一个奇迹,也是龙泉来龙去脉的一个缩影。瓯江见证了龙泉的变迁,见证了那些渐行渐远的、甚至已经消失了的跑码头的人或者身份暧昧者的故事。瓯江没有把它的见证说出来,并不是瓯江不愿意说,它的流淌就是天天在向我们述说。而是因为它的述说,在过去还没有遇到知音。读完《一个人的瓯江》这本诗集,特别是诗集里第二辑的内容,我忽然替瓯江找到了高兴的理由。洪峰先生或许不是讴歌瓯江最出色的人,或许也不是理解瓯江最准确的人,但他却是一个热爱瓯江最真挚的、并能听懂瓯江述说的知音者。我这样评价他,没有任何夸耀的性质,而是因为他在书中的诗句,充满了情愫。这种情愫,如果回溯到战争年代,是可以让发红的枪管冷却、让刀剑停止挥舞的情愫。

  仁爱这个词汇,在过去是呈现给神灵的。而在今天,它更多的还是呈现给自然的,或者可以说成是,它直接就是自然在我们心中的浓缩影像。无论我们置身在什么样的山水中,没有仁爱,再多的山水也填不满我们空虚的心灵,我们的内心也会随了沮丧、堕落甚至干枯而死亡。正如“一个人的瓯江,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没什么心思去打听我的世界”中折射出来的恬淡,“春天水涨的时候,我会与那枚石子,完成一场深刻的相遇”中反映出来的期待,“我在水里浮沉,杂念、沧桑、痛苦和尘埃在水里逐一沉淀”中体现的从容一样,这些迷人的诗句,像一个明晰的参照物,清凉地佐证了仁爱之于一个人的内心,就如同雨露之于禾苗的事实。对瓯江乃至瓯江沿岸事物的细小观察,其中所折射的博爱,温暖的语气与平和的语速,都是能够将一颗寒冷的心,重新带回到春天的温暖中来的。

  一如第二辑的标题“一个人的瓯江”所明示的那样,作者除了体现出上述的内容外,更多的还是通过情景交融和类似漫画素描的具象方式,把自己身边的瓯江,身边的环境,身边的事物镶嵌在了自己生活的背景中,从而和盘托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意象和感悟。毋庸置疑,只有把自身安放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之中,其所烘托与展现的事实或者对象,才能够对人性的细节和本质,起到一个放大的作用。借助纤毫毕现的放大作用,我才能够从诗文中看见,凡是能够用诗歌触动作者和触动我们的,能够用诗歌留在我们记忆中的,能够让诗歌成为奉献我们全部虔诚情愫的,正是诗歌的仁厚之爱的灵魂。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字国度。这个文字国度是诗人的灵魂,经历,人生,情感,生活,背景,乃至他的敏感和亢奋的瞬间细节。作者并没有在他的文字国度里,让我读到或者感受到对瓯江刻意寻找和制造出来的肤浅之爱、苍白之和谐与空泛性质的美这类斧凿过度的硬伤。我看到的全部是他在他的诗集,特别是诗集里的灵魂中,一直在用童话般纯净的枝条,支撑了花瓣一样绽放的意义——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

  内容与形式上的无形和自由,让我感觉到了作者写作的快乐。不甘约束不落俗套不肯重复自己的个性色彩,还有难以中断的语境、语感、语言、姿态、叙述、立场等诸多趣味和标准,都仰赖于作者空灵、传神、达意、预留出了辽阔的想象空间等等。以至于许多时候,我几乎会把他的诗歌,看成是从瓯江这部散文身上抽取的丝线。仁爱可以跨越国度,也可以跨越文体。具体到诗歌中,就具象成了张力、韧性和寓意性。我对此深以为然。

  相较于第二辑的鲜明特色而言,叙述过程中隐隐泄露出来的稍欠火候的状况,包括在迥异于习惯思维的具象中拿捏、把握、呈现和节制等等细节,都需要再作精细的质疑与解构。因为细节上的瑕疵,照样会影响到诗歌所传达感情的独特性,传达的清晰度,以及作者传达的真挚程度。
  读作者的诗集,特别是读第三辑“瓯江,我比昨天更需要你”的内容时,我脑海里一个印象就越来越清晰了。从第三辑的标题顾名思义,从第三辑里面的内容玩味体会,我可以感知到作者已经预想到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价值了。他也清楚他在瓯江边生活的经历,不是一笔毫无魅力的财富。同时,他还知道瓯江并不是一些相互叠加起来的具有重复性质的波浪形象,而是一种来自灵魂的既清晰又隐秘的召唤。作者已经不止一次地听到了尽管是微弱的、但却是十分清晰的声音。好像一种使命感与生俱来,一下子就被他在瞬间发现了。

  《缅怀祖父》,《你们挨得很近》,《瓯江,我比昨天更需要你》,《父亲的那片土地》和《等老了以后》等诗篇中,作者告诉了我们他的发现,都是起始于眼前的瓯江并非是今天我们的瓯江,也是昨天祖先们的瓯江这条重要线索的。情形也是如此,没有谁敢否认说,我们不是代替祖先活在今天的。我们吃掉的食物不是吃掉了曾经属于祖先的阳光、水分、有机物和地气的。我们不是生活在祖先曾经生活过的环境中的。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历史不是祖先的历史。即便就是表面看上去与瓯江不甚直接关联的诗篇,比如《车过川西318国道线》,《张爱玲》,《一朵被干旱逼急的荷花》以及《生命的高原》等等,照样清楚地体现出了他的发现与延伸方向——我们一直就是小心翼翼活在祖先遗物的包围之中,我们的一切活动,说白了都是踩在遗物上谨慎行走的过程。

  我十分敬佩和感叹作者是多么婉转曲折地找到了自己表达仁厚之爱的方式,并将这种方式直接间接地通过瓯江传递给我们也传递给未来。然而,我更加敬佩和感叹的是,作者这种借山水表达的独特性和深刻的内涵。把瓯江当成祖先来看待,当成和出土青瓷一样的遗物来看待来接纳的视觉和态度,实际上就是对逝者的优容,也是每个生者对生命终结的最后尊严。凝视瓯江,用诗歌记录瓯江,用我们的感念与感恩来抚平遗物上的皱褶,既是热爱生命的完整意义,更是人类的仁厚之爱得以绵延不绝的完整意义。懂得我们在寻找历史的时候,历史也在寻找我们这个道理的作者,注定了他的悲悯人格和充满仁厚之爱的诗集,必然会处于一种无懈可击的精神高度的。

  千万不要轻视了作者在这本诗集里,特别是在第三辑里的叙述、联想甚至内省和反思的元素。在今天,很多这样的元素都是需要从熟视无睹的常识层面上展开细致地分析与清理,而不是从大而空泛的单纯抒情与技巧结构上去抽象和升华。

  尽管在第三辑中,作者的诗文还没有完全摆脱从浅显的描述进入到深刻挖掘人性的瓶颈影响和制约,尽管在传统抒发与现代诗性的转换或者交融过程中还存在有少许硬伤,尽管被形下之美纠缠的情形时隐时现,弱化了形上之美的对应和延伸的内容。但是,由于具有了仁厚之爱的灵魂,那么这些瑕疵和不足,是完全可以有理由相信会在今后,得到作者的纠正与克服的。一如我在作者第三辑的“人生告别词”这首诗里,看见作者想对最后与他告别的人说下辈子再来好好爱你时,我也很想对作者说,虽然写作无止境,但你却还在路上。

  总体而言,《一个人的瓯江》这本诗集写得朴素、真实、厚重和富有仁厚之爱的情愫。颇有地方特色也颇有在现实感的背后露出来的先锋意味。这是作者对诗歌的理解,也是对诗歌的个性把握,无可厚非也无可挑剔。即便就是在诗集里他有时候思维跳得太快,像是在飞奔,而他热忱的想象繁复激烈,也都是他的激情在宣泄的具体表征。对于那些习惯了浅阅读、轻阅读、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作者诗集里大量直白、乃至口语话的诗句,还是会让他们轻易就跟上了他的节奏。 卡夫卡和爱尔兰意识流文学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与其说是让很多读者跟不上节奏,还不如说成是他们的作品是对读者的挑剔。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洪峰先生完全有理由坚持自己的风格,至少也是要坚持不随大流独特写作的态度。作品不挑剔读者,而又要惟妙惟肖真实准确传递思想和仁厚之爱的情愫,事实上比挑剔读者的情形更困难。更何况,生命形态不同,感悟力不同,精神的疆域不同,审美的倾向不同,甚至那些文学典籍对人产生的作用力也不同。作者给不给自己的作品设定读者的类型,这个无须勉强或迁就。这是我对这本诗集感同身受而产生的一种共鸣,愿以此和作者共勉。

2#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17:14 | 只看该作者
再发一篇评论文章支持评论版。
3#
发表于 2014-7-26 18:55 | 只看该作者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这句话里所包含的仁厚之爱,是符合《一个人的瓯江》中浸润的爱意的所有元素和成分。它们来自作者埋藏在心里长久而又炽热的挚爱,来自感念和感恩自然山水的深刻博爱,来自对祖先对亲人血浓于水的热爱,也来自对诗歌艺术执著追求的钟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诗歌的精华与辉煌,不在刻意的文字和匠心的表述,也不在传统或者新锐先锋艺术的华丽,有了灵魂才有诗歌的生命。
4#
发表于 2014-7-26 18:56 | 只看该作者
采用拟人化、人与物的置换、特别是将自己的身心与自然山水交融后的叙述等方式,可以透析出作者的仁爱之心与瓯江对接的妥帖与缜密。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叙述方式还可以让物质性的瓯江,转换成肉质性的、精神性的或者灵魂性质的瓯江。
5#
发表于 2014-7-26 18:57 | 只看该作者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字国度。这个文字国度是诗人的灵魂,经历,人生,情感,生活,背景,乃至他的敏感和亢奋的瞬间细节。作者并没有在他的文字国度里,让我读到或者感受到对瓯江刻意寻找和制造出来的肤浅之爱、苍白之和谐与空泛性质的美这类斧凿过度的硬伤。我看到的全部是他在他的诗集,特别是诗集里的灵魂中,一直在用童话般纯净的枝条,支撑了花瓣一样绽放的意义——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
6#
发表于 2014-7-26 18:59 | 只看该作者
总体而言,《一个人的瓯江》这本诗集写得朴素、真实、厚重和富有仁厚之爱的情愫。颇有地方特色也颇有在现实感的背后露出来的先锋意味。
7#
发表于 2014-7-26 19:12 | 只看该作者
这一篇诗评,写得厚实。逐辑挖掘思想内涵,令人感受到诗人富有仁厚之爱的情愫。不由令读者也与诗人一起,更加热爱足下这一方热土。
8#
发表于 2014-7-27 09:23 | 只看该作者
一兵老师用睿智的目光,驾轻就熟地用文字诠释作者在《《一个人的瓯江》》仁厚之爱的灵魂,也体现了诗在个体生命凝视自然并与之交融的境界。欣赏,问好!
9#
发表于 2014-7-27 09:26 | 只看该作者
我看到的文章标题有些偏右呢,再排下版,内容与形式更完美。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10:09 | 只看该作者
这一篇诗评,写得厚实。逐辑挖掘思想内涵,令人感受到诗人富有仁厚之爱的情愫。不由令读者也与诗人一起,更 ...
高迎春 发表于 2014-7-26 19:12



    十分感谢高版的认同与评点支持,握手致意!
11#
发表于 2014-7-27 11:22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读到过一个小说家洪峰的作品。这里又看到一个诗人洪峰。先问好敬版!
12#
发表于 2014-7-27 11:24 | 只看该作者
作品不挑剔读者,……生命形态不同,感悟力不同,精神的疆域不同,审美的倾向不同,甚至那些文学典籍对人产生的作用力也不同。作者给不给自己的作品设定读者的类型,这个无须勉强或迁就。
十分认同这样心得体会。
13#
发表于 2014-7-27 11:28 | 只看该作者
含蕴诗意的诗评,让文本兼具评论和散文的气息,读来有心旷神怡之感。很享受这篇诗评盛宴。
14#
发表于 2014-7-28 06:44 | 只看该作者
“仁爱这个词汇,在过去是呈现给神灵的。而在今天,它更多的还是呈现给自然的,或者可以说成是,它直接就是自然在我们心中的浓缩影像。”
仁爱有若此高度,以其为魂的诗,自然不会低平。看您评论,相信洪峰是个好诗人。拜读学习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15:19 | 只看该作者
一兵老师用睿智的目光,驾轻就熟地用文字诠释作者在《《一个人的瓯江》》仁厚之爱的灵魂,也体现了诗在个体 ...
琴若雨 发表于 2014-7-27 09:23



    感谢若雨的悉心评点与支持,握手致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5 20:53 , Processed in 0.05575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