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39|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抵达——《走过那片青苹果园》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0 0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抵达
  ——《走过那片青苹果园》赏析


  情趣,率真,美丽,自然,轻松,诙谐,还有些淡淡的忧伤,是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字。这是散文《走过那片青苹果园》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再三品读,我越发感受到了那种独到的气息,醇厚,绵密,如同一张网蔓延开来。又仿如一部黑白电影,安静播放,独特的氛围,把你严严实实地裹挟起来。文本的气场很足,很强。你除非不进入,一旦进入就由不得你了。那曾经的少年情愫,在细腻别样的笔触里,一览无遗。无论是谁,都能在这样清凌凌、活泼泼的文字里看到自己,看到那张扬蓬勃的花样年华。是的,清凌凌的,溪水一样。能闻到青草地的味道,阳光的味道。还有那些声音,老师的,男孩的,女孩的,与时光掺杂在一起,带着时光的印痕,一一向我们走来,清新,葱郁,芬芳。它们让你感知到一种新鲜,一种不读完就饭吃不下、觉睡不安稳的欲罢不能。

  然后,就意识到一种怪异。作者都写了些什么?我们看,这个小女孩很淘气,她和哥哥被邻村孩子围追堵截,回家受到父母责骂臭揍;她还惯于逃学,并且十分有经验;面对老师的谆谆教诲,表面上服从,骨子里却不以为然;她还津津有味地记述了大家撒尿时候尿液弥漫在空气里的米粥味道;还胡思乱想“被谁柔声细语地问候几声,或与哪个心仪已久的男孩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更严重的是,居然写到了同学之间传递小纸条!按照常规来讲,逃学是不可以的,做差生并总被老师叫去训话是丢人的,撒尿拉屎是不好入文的,给异性同学传递小纸条属于早恋,也是被校方严令禁止的。可是,这些,却都在作者笔下得到了奇妙的表现,比如逃学,“……每天装模作样地背着书包,走到半路就又折转回来,钻到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角落,直玩到日头偏西,便装出一脸乖巧的模样返回家去。”比如接受老师教诲,“我几欲虚脱的身子硬撑着一张故作镇定的面孔,听她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些描述,都是对正统规范的挑战,是一种典型的“反动”,而这些“反动”,经由作者这样一写,却并不让人讨厌,反感,更不气愤,而是能意识到某种纯净,美丽。是属于自然范畴的美好。深藏于孩子们骨子里的种种叛逆,都是一些清浅平常的事情,在充满温情的记述之下,完全变了模样。我们忍不住会跟着作者回望,探询,是这样的么?那曾经的年少时光,懵懂萌动,真的是如此迷人么?

  进一步作想,我们就明白,不可以,不好,丢人,严令禁止——尽管这些字眼显示了正统,规范,但同时也表示了束缚,教条。而束缚教条很显然与自然相悖。大家知道,逆反是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一种心理,孩子们天生喜欢反着来,你让他朝东他偏要向西。这个是很正常的。这种正常被作者如此写进文章,就有了一种不动声色的魅力。也就是“反动”的魅力。

  如上所述,此篇文字,像是按照三个层次,一步一步走进我心里的。最初的感觉是一回事,随之而来的感觉、沉淀下来的感觉,则又是一回事。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内涵。对文本的领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种领略可以说无穷无尽。鉴于固执的阅读习惯,网络上遇到不错的文本,我喜欢打印下来,得空就看。有一种随意,也有一种踏实。觉得能更好地看到文本本来面目,抵达文本深层,甚至感知作者在写作时候的那种随心随性状态。这样的感觉说实在的,挺好。

  愚以为,该篇文字的个性化是一个最大的亮点。而文字的个性化,则加强了题旨的表达。作者极其擅长运用贴近生活、贴近自我的笔法,传神地状写那段叫人深深流连的青葱时光。像开头一段,与邻村孩子的淘气,被父母责罚的狼狈,逃学的老练自得,那些混杂着小小得意的孩子心机,十分活灵活现,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状写描摹,让读者在开篇就充分领略了文本的运笔风格,同时,也把一个天不怕地不怕、个性独立的小女生形象活脱脱地展示给了读者。你会想起岁月深处,曾经迎面向你走来的那个头发凌乱,还神态自若地对你微笑着点头打招呼的邻家丫头,她是不是就是这样的一个逃学者?很有可能。扑朔迷离,却又会心亲切。不同的地域,却拥有相同的形象意味,唤起你由衷的共鸣。再三再四从那些鲜灵灵的句子上掠过,感觉它们仿佛通过了什么神奇的手段打造,接地气,见性情,张力无限,活力无限,是从遥远的时光深处走来的天使,是带着纯净水珠和干净阳光的温馨记忆。

  还有,大家排队在茅厕里方便,“……哗哗的尿液冲击着一溜儿排开的四个水泥池,空气里很快就弥漫着稍带甜味儿的刚刚消化掉的米粥的清香。……”尿液能在空气中弥漫出稍带甜味儿的米粥的清香,这真是神来之笔,没有亲历无法感知,更无法写出。这种表述给人的感觉很好,清纯,入骨,甜美,真实。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样的描写,我愣了一瞬:“天,还能这么写?”随之,便是欣喜:“嗯,咋就不能这么写!在这里,正应该这么写!”喜欢阅读的人,得遇精彩的语句,真的会欣喜若狂的。看过了太多的描写“方便”的文本,其中不乏经典名著,但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表述,它把青春年少的纯真,纯粹,自然,天然,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如其分,具有可供意会可供咀嚼的独到美感。这就是表现力超强的语言,是源自生活又拥有了超越性审美意味的语言。我不知道,作者在下笔的那个瞬间,这样的灵感是怎样诞生的。说犹如神助,或许不过分。记忆会帮助你保留最具神性并富含生命温度的那些点滴。一般情况下,记忆在沉睡。能否唤醒记忆,就值得我们注意。往往你抓破脑袋也不得。那些习惯于遣词造句,把文章写得四平八稳、章法有度的人,无法领略这种魅力和快意。堆砌一大片文字不难,让这一大片文字个性十足,讨人喜欢,并深度流连,就不容易。

  再就是那关于二寸见宽的小纸条的描述,别具意蕴,饶见趣味。笔端有一点俏皮,有一点怀念,还有一点惆怅。小女孩那种顽皮又可爱的情态十分鲜明。我情不自禁记起三十八年前的一桩往事。在那桩事件里,我是如何忐忑着在那块纸条上写下那两行字,如何趁人不注意把小纸条塞入一个女孩的铅笔盒,至今历历分明。记忆保持了它始终如一的清纯质地,一点也没有褪色。而那个女孩则保持了令人惊奇的平静。我无法得知,她是不是看到了纸条。以致我忍不住想,或许在她打开铅笔盒之前,就有哪个调皮的同学(男孩?女孩?)捷足先登,“掠”走了纸条?事情以没有结果的状态告终,忐忑的我一直在忐忑,起码是在那个学期里,我无法直视那个女孩。尽管她总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

  无疑,这样的记忆具有一定的共性基础。所以,当我在这篇别致好读的文字里看到关于两寸宽小纸条的描述时,内心里的涟漪就一波一波荡漾开来。我们共有的那些经历,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一旦构筑,就畅通无阻,很容易在某一个点上交集,延伸,扩展,完成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

  除了其风趣纯美的语言个性化魅力,难能可贵的是,这篇《走过那片青苹果园》,散文叙事和小说叙事特点兼有,即它既拥有散文的表达优势,也拥有小说的表达优势。两者兼容并蓄,默契同心,一起营构了这个风格卓然、质地精良的个性化文本。其实,散文也好,小说也罢,都只是一个指代而已。散文的情感丰沛性,小说的故事悬念性,并不矛盾。只要努力挖掘自己的个性潜力,在每一个文本中充分发挥,自觉灵活地加以运用,就好。任何拘泥局限,都不利于革新和发展,都可能导致你的创作走向僵化,呆滞,单调,乏味。而这显然是我们每一个写作者不愿意看到的。

  通篇读下来,那些长着灵异翅膀的文字会告诉你,它们的奔涌而出,不是无缘无故的。它们会让你想到“状态”这个词。是的,状态。一个写作者的状态,决定了一篇文字的状态。很多次,我巧遇了这种别具个性的状态,从而促成了一些文本的诞生。像《梅子》,《活着五味》,《搁置》,《李彩霞》,《1982,一只芦花鸡》,等等,都是在一种特别的状态下冒头的。怎样保持这种特别的状态,作为一个写作者,是十分关键的。惟其保持这种状态,才能让呈现在你笔下的文字,有一种别样的质地,风格,与自己其他的作品迥然不同,与别人的作品迥然不同。必须有这种意识。在这样的意识下,或许就会有那种天赐的状态产生,从而也就可能会有不同的文本诞生。这种不同就决定了作品的生命力。事实上,只要具有生命力,只要能够让人爱看,就行。读者的要求其实很简单。

  本文并不长,将近三千字,但那青春年少的青涩记忆,却纯纯的,真真的,直抵心底,令人回味。标题十分好,行文中的语感十分好,天然自在,率性真纯,是一个彰显个性魅力的文本。文字真的是有生命力的,它的气息会一直蔓延,在你心头弥漫。你初读不厌,读过之后就不会忘记。再次读,仍然亲切,会意,入心。读着的同时,我不止一次作想,在一笔一笔写下这些个性十足的文字时候,作者是什么心情呢?她会不会在深深的沉浸与回望里掩饰不住年少时候的那份淘气,兀自莞尔,抑或开怀大笑?从论坛上的接触交流中我知道,作者是一个性格豪爽的泼辣女子,她这篇文字却显示了一份女性的细腻与温婉,不经意的那些简单文字,却呈现出浸染着温煦阳光的热度。面对这些文字,我们的心会彻底敞开来,心甘情愿接受内心的指引,按照人的本能,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去思考——关于青春及青春期微妙的萌动,关于人性内在的东西如何捕捉,关于往事的陈述需要注意的个性化运笔,关于如何在行文中有效调动读者的自主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扩充挖掘文本的思想维度和艺术美感。等等。你只有抵达文本深层,才能领略无限风光。

  我发现,一旦打开文本的深层通道,惊喜就会接连不断呈现。那是一种无限可能。只要你用心,所获就十分丰盈。

  2014/3/18-3/20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09:12 | 只看该作者

附:走过那片青苹果园

  李修玲

  我的童年是寂寞的。或许是因了淘气,我与哥哥每天都要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被邻村的孩子围追堵截,常常搞得一身草屑泥土狼狈而归。回到家里也得不到好脸色,父母总是面带愠色,我们小心翼翼地裹在他们的愠怒里,低眉顺眼,即便如此,也还是要挨几声莫明的训斥,或没头没脑的臭揍。哥哥上到三年级就辍学了,他宁愿窝在家里织网打鱼。我当然是不屑于这些活计的,每天装模作样地背着书包,走到半路就又折转回来,钻到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角落,直玩到日头偏西,便装出一脸乖巧的模样返回家去。


       学业当然是一塌糊涂,直上到小学四年级就气喘吁吁,大有退学休整的念头。但我终究还是要硬着头皮把书念下去,因为随着父母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哥哥义无反顾地跟随父亲,无论春夏秋冬都要去郊外野地里放鸭。我理所当然地跟随母亲,她要去远在邻县工作的姐姐那里帮着照看孩子,每月由姐姐交给我十块钱的生活费。

      我稀里糊涂被送进尚可寄宿的果园乡中学,眼前仿佛一片光明。我踩着斑驳的黄杨树叶,朝着一片喧哗走去。没人明白我花格子衬衣里藏着的那颗忐忑不安的心,更没人明白,我人生最温暖的去处到底在哪里。

        收容我进校的班主任陈三东老师几次三番地告诫我说:你的情况我还是了解一些的,但你一定要写一个书面保证书给我,不能捎带之前的哪怕是一丁点的坏习惯……我几欲虚脱的身子硬撑着一张故作镇定的面孔,听她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你是我最心疼的学生,你跟咱们班里那个父母都不在身边的杨红是我最担心的,我刚才已经跟她谈过话了,你再去把那个叫陈功达的给我叫来……

       我怀着无法言状的心情转身走出陈老师猫耳朵一样的小厨房,她总是抽出做饭的时间寻找一切机会跟我们这些令她担忧的学生进行孜孜不倦的教诲。我不明白那时跟我一样的差生何以竟是那么地被她关注,那一年我十四岁,已经懂得了一个叫自卑的词汇。当那个叫杨红的女生一进教室就大声叫着我的名字:***,老师叫你去谈话!那一刻我恨不得在众目睽睽之下找一个地洞钻进去。我涨红着脸走进教室,悄悄问清楚了到底哪个是陈功达的时候,一颗不安的心终于稍稍得到了一丝丝的缓解:陈功达高高的身材,白晰的皮肤,如果不是陈老师再四地强调,你几乎分辩不出他跟别的学生有什么不同。

       陈功达听到我的转达并不感到意外,就像是去执行一桩再普通不过的任务,他迈着长长的步子,径自朝陈老师那正冒着炊烟的猫耳朵厨房走去。只可惜我们那个年代的男女生不怎么说话的,因此我无从了解哪怕是很感兴趣同学的历史背景。我望着迈着绵羊步子的陈功达一摇一摆地消失在视线里,想像着如他这样的帅气男生如何在陈老师不厌其烦的强调下,目不斜视,或保持着良好的站姿。我仿佛听到陈老师依了她惯有的大嗓门一再地重复着说:约法三章啊,保证书啊,你们都是我着重监督的对象啊……

       好在新的环境与逐渐良好的心情,使得我并不觉得这里的生活如陈老师口里说的多么差。我不怕吃苦,每天用心记下厚厚的课堂笔记,课余时间便如鸟儿一般抖抖翅膀在空旷的操场里放放风,或一溜排开地依着墙根晒一阵太阳,再就是去离寝室不远的茅厕里方便。此时的茅厕差不多是要排队的,哗哗的尿液冲击着一溜儿排开的四个水泥池,空气里很快就弥漫着稍带甜味儿的刚刚消化掉的米粥的清香。说到这里你或许觉得好笑,许多年后我一直都在奇怪那时排泄出来的尿液何以就清纯得只剩下甜甜的米粥香味儿呢,其中也或许间杂着一丝丝臭豆腐或炒豆芽的味道,但那些早已被我们正需要营养的身体消化掉了,几乎连粪便都散发着浓郁的米饭气息——那个再简单不过的青春年少时光。

       陈功达,你过来一下!
      

      陈老师的叫声让我怦然心动,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轮番叫着我们几个人的名字,虽然我们也并没有犯什么错。我已经不再觉得被陈老师叫去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相反随着陈老师与我的一次次谈话而甚感欣慰:如果正巧被她中午叫去的话,还极有可能吃一顿她亲手炒的香喷喷的蛋炒饭。
      

       陈功达如往常一样,迈着轻松的绵羊脚,边走边应着,就像答应一件理所当然的邀约。

       只是这个中午我无缘再吃到陈老师的蛋炒饭了。我坐在阳光的触角延伸不进的窗前,听鸟儿在树上啁啾,忽然之间怅然若失。如果能够被谁柔声细语地问候几声,或与哪个心仪已久的男孩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应该是一件极美好与浪漫的事情。只可惜我最终没能被谁柔声细语地问候,更没找到一个足以令我心仪的男孩。我将目光越过一个个乌黑的脑袋,看到教室靠后门的角落里,一个黑黑脸庞、身材高挑的男生正在聚精会神地摆弄着一盏酒精灯,一群男生也饶有兴趣地围着一大瓷缸的水在酒精灯上滋滋啦啦地冒着热气,口中不住讨论着中午的面条里该放几棵青菜叶的,还有油盐也是不能少……我的心思没能在他们讨论的面条上落定,眼前总是晃动着那个黑脸男生被陈老师点名朗诵时,他嗑嗑巴巴总也连惯不成语句的尴尬神情。

       陈功达一脸轻松地从那片四季豆的棚架旁走过来了,他一定刚刚吃过陈老师端给他的蛋炒饭,油滋汪汪的嘴唇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他正蹿高的身材在校园的小路上显得格外醒目,那一刻我忽然对他产生了一种莫明的好感,他曾不动声色地从我手中接过一张面值四两的饭票,帮我从泥墙砌就的伙房窗口捎回一块黄澄澄焦香酥脆的锅巴。我一直猜想着这个奇怪的男生满脑子都在想什么,他的成绩一如往常不好不坏,我甚至常常坏坏地猜想,他端端地坐在教室后面,是不是暗恋上了哪个漂亮的女生,或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向哪个心仪的女生传递出了一张二寸见宽的求爱信?

        我的文具盒里也曾被坐在我前排的一个长着一头自来卷的男生偷偷塞进几张两寸宽的纸条,几次三番地约我去他指定的地点,却被我意志坚决地一再拒绝。其实我对那个长相还不算差的男生挺有好感的,只是他看人时的眼光总是显得羞怯怯、说起话来也不似陈功达那么的理直气壮,更重要的是跟他在一起玩耍的那个小男生竟然还在吹泡泡,有一次为了几张丢失的饭票竟然嘀嘀咕咕地牢骚了大半天……

       陈功达的目光清纯如水,他仿佛对一切女生都不感兴趣,从没听说过他曾向哪个女生示过爱,更不用说向谁写过两寸宽的小纸条。

       后来,就没有后来了。因为我很快就转学了,转去我的故乡平氏镇中求学。

       直到几年后,我才如孤魂野鬼一般地游荡回来。

       那个曾经给我写纸条的男孩早已不知去向。记得离开时他曾一本正经地问过我,希望他将来干什么?他家哥哥是玩皮影戏的,他曾忧心忡忡地告诉我说:现在不时兴这个了。我想都没想就回答他:那就开舞厅吧。他一脸真诚地点点头,仿佛得到了我心满意足的暗许。只可惜离别后就再无音讯,我不知道他最终是不是真的在他的那个偏僻的小镇开了一家舞厅。再次令我意外的还是那个陈功达,他竟然在我进城的必经之地的淮河桥头开了一家露天舞厅,只不过这已经是许多年之后的事了。陈功达起初只是在淮河桥头的一间铁皮房子里搞零售部,大热的天气,闷罐子一样的铁皮房子将他高大的身躯逼出门前的空地上。看到我骑着自行车摇摇晃晃经过,他冲我礼节性地点了点头,淡淡一笑,一如当年校园里相遇时的情景。我一脸轻松地任由夏日的风热哄哄地吹荡发梢,听见身后的铁皮房子里,如麦穗扬花一般弥漫出一个女人尖细的声音……

      我装作漫不经心的模样回过头去。我想看看那个站在人来人往路口旁的老同学,他白晰的面孔是不是被太阳的光线润染成了一片浅浅的绯红。

[ 本帖最后由 夏冰 于 2014-3-20 09:15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09:16 | 只看该作者
奉上本周作业,是有感而发的一篇,敬请大家指正。问候安好。
4#
发表于 2014-3-20 09:25 | 只看该作者
沙发,板凳都自己的了,我们就站在后面学习吧
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09: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4-3-20 09:25 发表
沙发,板凳都自己的了,我们就站在后面学习吧

呵呵,水版会说话。
沙发是给了美文的作者了。板凳么,作为向大家问候的平台了。
所以么,就委屈大家站后边了。
6#
发表于 2014-3-20 12:46 | 只看该作者
先问好。下午读。
7#
发表于 2014-3-20 13:41 | 只看该作者
走过那片青苹果园,抵达的是一场春天里的旧念,无论时光多遥远,每当路过或是抵达,记忆最为清香、青色,清澈,晶莹。
    欣赏李老师的美文,欣赏夏老师的美评。即养心,亦养眼。
  问好二位!
8#
发表于 2014-3-20 14:38 | 只看该作者
那片“青苹果园”在哪呢?作者不着一笔,而整个故事下来,却让人联想到那两个叫亚当和夏娃的男女。而就一般宗教题材的绘画中,凡《圣经》里的果被描画成苹果的外形要多些,故我对文题有这一联想。不得不承认,这文题之隐喻,实在是太过聪明,而故事彰显出的活泼青春,同夏版所评,一旦读来,便直教人不忍丢下,多有张力又叫人多么羡慕的青春。假如放在彼时同等年龄我的头上,也只能是偷偷地在彼此互相借阅的书本上划几笔道道,以示所谓的好感。很不羁的青春模样,很挑逗回忆的故事,对照某些句子,我猜想作者不一定会兀自莞尔,用现在很时髦的语言,简直就是女汉子嘛——言归正传,非常坦诚地表达下我的心情:很是羡慕这样无所拘束的写作。夏版的赏析很到位。
9#
发表于 2014-3-20 16:36 | 只看该作者
是一篇心底的声音。看得出,作者的喜爱。也看得出,作品完全感染了作者。几个小细节,几处不经意,而又令人心惊的描写,不仅是出色的回味,更是巧妙的用笔。其巧在,把陈旧变新鲜,把无趣变有趣,把枯涩变生动。作者这篇重谈,与你谈对象的精彩,与你谈对象的写法,与你谈创作的技艺与要领。文章的题目取“抵达”,指的就是通过个性抵达的一种描写的境界,该境界,非人人所拥有,而却为人人阅读顿觉得新奇。文章的结尾的几个“关于”对于本文及创作的作用很有力。是一篇走向文章内心的阅读记录和评论。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7: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骏森 于 2014-3-20 13:41 发表
走过那片青苹果园,抵达的是一场春天里的旧念,无论时光多遥远,每当路过或是抵达,记忆最为清香、青色,清澈,晶莹。
    欣赏李老师的美文,欣赏夏老师的美评。即养心,亦养眼。
  问好二位!
谢谢骏森朋友诗意的点评。一起学习。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7: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14-3-20 12:46 发表
先问好。下午读。
辛苦梁版!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7: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4-3-20 14:38 发表
那片“青苹果园”在哪呢?作者不着一笔,而整个故事下来,却让人联想到那两个叫亚当和夏娃的男女。而就一般宗教题材的绘画中,凡《圣经》里的果被描画成苹果的外形要多些,故我对文题有这一联想。不得不承认,这文题 ...
关于文题隐喻,同感水版。无拘无束的写作状态,确实不易得。谢水版肯定鼓励。得一入心文难,能写出一星半点感觉更难。此文早想写,一直没找到状态。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7: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14-3-20 16:36 发表
是一篇心底的声音。看得出,作者的喜爱。也看得出,作品完全感染了作者。几个小细节,几处不经意,而又令人心惊的描写,不仅是出色的回味,更是巧妙的用笔。其巧在,把陈旧变新鲜,把无趣变有趣,把枯涩变生动。作者 ...

梁版的点评专业到位,尤其深入,读之开心,受益!
14#
发表于 2014-3-20 18:27 | 只看该作者
没有苹果的“青苹果园”。这个标题,就把写实的叙述,转变成含有哲学意蕴的象征。
15#
发表于 2014-3-20 18:50 | 只看该作者
评论比原创更精致到位,因此由衷地佩服一下夏版的阅读解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 11:48 , Processed in 0.05099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